专题06 小说阅读之人物形象的概括(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专题06 小说阅读之人物形象的概括(解析版)

ID:679589

大小:673.02 KB

页数:43页

时间:2021-04-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专题 06 小说阅读之人物形象的概括(解析版) 典例导入 (2021·福清西山学校高一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奖状 杜秋平 到西部贫困的山区后,我的脾气变得越发的坏了。其实早先我已经意识到这里条件的恶劣了,但未曾 想到竟是如此之差。要不是来西部支教对我们这些大学生来说有许多优惠政策,我想我是不会来的。 总算熬过了多半年的时间,再没多久就可以回去了,离开这里的艰难与困苦。寒风吹着四面透风的破 旧教室,我的心冰凉冰凉的;但是看到学生们天真的小脸、单薄的农衫、带着冻疮的手指,我的心突然有 些愧疚。我是有些对不起他们的,他们是多么希望我能多呆些时间,甚至希望我能长久地留下来。可我呢, 却一直想着回到大城市去。我鼻子酸酸的。我想起夏日里学生们给我带来家里舍不得吃的瓜果,他们真诚 地捧到我的面前微笑着说,老师,你吃你吃嘛。我想起冬日里他们还用带着冻疮的小手捧起我的大手给我 往手上哈暖气,把温暖一直送到我的心里。 可我终究没有太高的觉悟,我还是盼着回去。我强打着精神,继续一日日给孩子们上课,心里却在盘 算着回去的日程。 学生们都很听话,特别是那些家庭特别贫困的学生,事实上这里多半是贫困的学生。学生们成绩还不 错,他们也很上进,每每考试,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获得奖状。是的,奖状,他们拿回家后会得到父 母的夸奖,把奖状小心翼翼地、庄重地贴在墙上,这就是全家的荣誉啊。虽然学校连奖品都买不起,但小 小的、单薄的一张奖状就足以让他们感觉无上的光荣。小强子得到过奖状,他高兴地跳过;小霞也得到过, 她高兴得连流出的鼻涕也忘了擦。小娜得到的最多,她有一双天真而智慧的眼睛:不怎么爱说话,笑得也 很少,但领到奖状的那刻她总是微笑着的,冲着我微笑。 我组织完考试,决定过几天就离开。学生们提前知道我要离开的消息,都显得闷闷不乐,他们用祈求 的眼神看着我,轻轻牵着我的衣角嘟囔着小嘴舍不得离开我。上完最后一节课,我认真注视着每个学生, 希望能记住他们每张可爱的面孔。可是我却发现小娜没有来。我一下子心里怪怪的,紧接着是焦虑和担忧, 莫不是山路艰难出什么事了?今天连学校的领导都在教室里,村民也拥挤在窗子外面。他们都不希望我离 开,但今天他们又是诚心来为我送行的。我的脸开始有些涨红,应该是羞愧。你看,连小娜都不愿意来给 我送行了。 我正疑惑间,校长已经走到我的面前,他手里捧着一张很大的鲜红的奖状:“杜老师,你看,你要走。 我们也没什么好送的,这张奖状是我们送给您的。感谢您给我们山区做出的贡献!”老校长面带皱纹的脸 上写满真诚。 我深深向他们鞠了一躬,眼里止不住落下泪来。我手捧奖状,看着上面“支教模范”的字样,又一阵 愧疚之情涌上来。我突然想到了什么,我于是问校长,小娜为啥没来啊?校长居然说小娜可能以后不来上 学了。是她父母不想让她再念下去了。 我的心被重重地一击——这么刻苦、学习又很好的学生怎么能不上学呢! 我必须在我离开前去趟小娜家,劝说他的父母,再穷也得让孩子上学呀。我望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决 意要去看看小娜。 走了个把小时的山路才赶到小娜家。真难以想象,她每天那么早就可以赶到学校。我擦擦脸上的汗, 刚要敲门,里面的吵闹声早已传出来,小娜哭喊的声音也传出来。父母一定在打她。 我急忙推开门,她母亲正一手拿着木棒,一手拉着小娜。我急忙跑过去夺过木棒,把小娜搅在怀里。 “别打了,小娜学习很用功,为什么不让她上学,还要打她!”我气愤地瞪着她母亲。 “是杜老师啊,你不知道,她这娃以前学习还用功,可这回一定是在学校没好好学习。你看,你看,” 小娜母亲用手指指墙壁——那上面满是鲜红的奖状,“以前回回都得奖状,可这次呢,居然没得奖状!我 们大人辛苦供孩子上学容易吗!” 我的心一颤,一股更大的痛苦涌上来,我似乎感觉天昏地暗。事实上这次是怪我啊。我只顾早点回家, 居然,居然忘记了评三好生,忘记了给孩子们发奖状。小娜是应该得奖状的! 我流着眼泪对她们说:“都怪我,是我的错……” 第二天,我把买好的火车票退了,我决定在这里多呆一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写孩子们的小手带着冻疮却为“我”手上哈暖气,表现了他们的纯真、善良以及对“我”发自内心 的爱。 B.学校领导和村民都不希望我离开,但又诚心为我送行,说明他们思想境界高,为我的前程着想。 C.小娜父母不想让她继续上学,是因为山区供孩子上学不容易,也因为担心“我”离开后,没有老师。 D.“我”由原来急切地想回城市,到最后决定留下来再待一年,展示了“我”精神蜕变、人格升华的复杂 过程。 ★2.小说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分析。 3.有人认为“我”将来还会一年又一年地在这里待下去。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由。 【答案】 1.A 2.①充满矛盾。既急于回城又不舍孩子们。②本性善良。为自己的离开感到愧疚,最终决定留下来。③尽 职尽责。工作得到了学生家长校长的认可,被评为“支教模范”,为小娜的缺课担忧,临走时去看小娜并 劝她回来上学。 3.示例一:同意。①从感情上来说:孩子们的纯真、善良、努力以及祈求的眼神,村民们真诚的感谢,都 使“我”深受感动,而小娜被母亲误解这一事件,也深深触动着“我”的内心。②从人物形象上来说:“我” 是一个善良而有责任心的教师,对孩子、对事业的爱会促使他决定留下来。③从大环境的角度来说:国家 对去西部支教会给予很多优惠政策,也有一定的影响。 示例二:不同意。①山区的条件太艰苦太恶劣了,远离都市繁华,也不是自己的家乡。②“我决定在这里 多待一年”,只是当时受到触动后的决定,所以“熬过”这一年后,“我”还是会按计划选择离开。③山 里人理解我的处境与选择,不会太过挽留。④“我”并没有“太高的觉悟”,一直向往的是大城市的生活。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B.“为我的前程着想”错,为“我”送行说明他们觉悟高,“为我的前程着想”属主观臆断和过度解读。 C.“是因为山区供孩子上学不容易,也因为担心‘我’离开后,没有老师”错,根据原文“小娜母亲用手指 指墙壁——那上面满是鲜红的奖状,‘以前回回都得奖状,可这次呢,居然没得奖状!我们大人辛苦供孩 子上学容易吗’”分析,可知小娜父母不让她上学是因为她没得到奖状。 D.“展示了‘我’精神蜕变、人格升华的复杂过程”错,“我”决定留下来,是善良的心灵受到了触动, 选项说是“我”“精神蜕变”“人格升华”,显然有些夸大。 故选 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能力。 “总算热过了多半年的时间,再没多久就可以回去了,离开这里的艰难与困苦……我是有些对不起他们的, 他们是多么希望我能多留些时间,甚至希望我能长久地留下来。可我呢,却一直想着回到大城市去”“可 我终究没有太高的觉悟,我还是盼着回去。我强打着精神,继续一日日给孩子们上课,心里却在盘算着回 去的日程”分析可知,“我”既急于回城,可是又不舍山里的孩子们,内心充满了矛盾。 “寒风吹着四面透风的破旧教室,我的心冰凉冰凉的;但是看到学生们天真的小脸、单薄的农衫、带着冻 疮的手指,我的心突然有些愧疚”“第二天,我把买好的火车票退了,我决定在这里多呆一年……我的心 一颤,一股更大的痛苦涌上来,我似乎感觉天昏地暗。事实上这次是怪我啊。我只顾早点回家,居然,居 然忘记了评三好生,忘记了给孩子们发奖状。小娜是应该得奖状的”分析可知,“我”为自己的离开感到 愧疚,最终决定留下来,表现了“我”是个本性善良的人。 “校长已经走到我的面前,他手里捧着一张很大的鲜红的奖状:‘杜老师,你看,你要走。我们也没什么 好送的,这张奖状是我们送给您的。感谢您给我们山区做出的贡献!’老校长面带皱纹的脸上写满真 诚”“我手捧奖状,看着上面‘支教模范’的字样,又一阵愧疚之情涌上来”“我必须在我离开前去趟小 娜家,劝说他的父母,再穷也得让孩子上学呀。我望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决意要去看看小娜”分析可知, “我”的工作得到了学生家长校长的认可,被评为“支教模范”;“我”为小娜的缺课担忧,临走时决定 去看小娜并劝她回来上学,表现了“我”是一位尽职尽责的老师。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 本题属于探究题。解答此类题,要首先点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原因。原因主要从情节的 推进、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 回答时,首先应表明观点,认为“我”将来还会一年又一年地在这里待下去或“我”会在一年后选择离开 都可以。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阐释自己这样认为的理由。 (1)如果认为“我”将来还会一年又一年地在这里待下去,可以从以下方面找原因: 从“我”本身的善良且有责任心等方面分析,如“看到学生们天真的小脸、单薄的农衫、带着冻疮的手指, 我的心突然有些愧疚。我是有些对不起他们的,他们是多么希望我能多采些时间,甚至希望我能长久地留 下来” “我认真注视着每个学生,希望能记住他们每张可爱的面孔。可是我却发现小娜没有来。我一下子 心里怪怪的,紧接着是焦虑和担忧,莫不是山路艰难出什么事了”。 再者,从山里人分析,孩子们纯真、善良,村民们真诚、纯朴,如“我想起夏日里学生们给我带来家里舍 不得吃的瓜果,他们真诚地捧到我的面前微笑着说,老师,你吃你吃嘛。我想起冬日里他们还用带着冻疮 的小手捧起我的大手给我往手上哈暖气,把温暖一直送到我的心里”,这些都是让“我”一年年留下来的 原因。 最后,从国家政策上分析,西部支教给大学生提供了优惠政策。如文中第一节说的“西部支教对我们这些 大学生来说有许多优惠政策”,这也能称为“我”年年留下来任教的一个原因。 (2)如果认为“我”不会待下去,也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 文章开篇就说“到西部贫困的山区后,我的脾气变得越发的坏了。其实早先我已经意识到这里条件的恶劣 了,但未曾想到竟是如此之差。要不是来西部支教对我们这些大学生来说有许多优惠政策,我想我是不会 来的”“总算热过了多半年的时间,再没多久就可以回去了,离开这里的艰难与困苦。寒风吹着四面透风 的破旧教室,我的心冰凉冰凉的”,分析可知,山区的条件太艰苦太恶劣了,远离都市繁华,远离家乡。 “可我终究没有太高的觉悟,我还是盼着回去。我强打着精神,继续一日日给孩子们上课,心里却在盘算 着回去的日程”表明“我”并没有“太高的觉悟”,一直向往的是大城市的生活,这也是“我”以后必然 会离开这里的原因。 再说,“我决定在这里多待一年”,只是当时因为自己忘记评“三好生”导致小娜没有得到奖状内心受到 触动,临时决定再留一年,以后还是要离开这里的。山里人纯朴,不会太过挽留。 此题属开放类试题,能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1.判断小说的主人公 (1)主人公应贯穿小说情节的始终。主人公出场并与周围的人或事物发生矛盾冲突是小说情 节的开端。主人公性格的发展推动小说情节的展开,主人公是小说中各种矛盾冲突的中心 人物,是小说中主要矛盾的主导方面。有的作品的标题就指明了主人公。 (2)主人公的表现及其性格决定小说的主题。小说中诸多人物中最能表现主题的人物是主人 公,作者极力刻画出的栩栩如生的人物是主人公,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往往是主人公。 2 弄清人物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 (1)主要人物的作用。即赏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也就是要从作者塑造主要人物所反映的 主题和意图考虑。 (2)次要人物的作用。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一般有:①对主要人物起陪 衬作用;②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 用,增强小说的真实性;③同主要人物一同凸显或揭示主旨;④推动情节发展。 (3)物象的作用。小说中引入的特别重要的物象,基本作用有:①突出人物性格,深化小说 主题;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③衬托 环境,或者具有象征意义;④丰富文章内容。 3.准确地概括人物形象 (1)读懂故事情节,了解作者对小说中的人物是赞扬还是批判,是肯定还是否定。 (2)抓住文中某处具体的人物言行,进行细节分析时不能孤立地分析,应着眼全篇、前后观 照,要结合作品的大背景和具体的情境来分析。 (3)分析时要参考人物的身份、地位及所处的环境,防止任意拔高或贬损。 知识梳理 (4)使用概括形象特点的词语要字斟句酌,认真推敲,最好能借助文中出现的词语。 (5)注意题干用语,区别“性格特点”与“形象特点”的不同。“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 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较宽泛的内容;而“形象特点”主要以 “性格特点”为中心,可以把人的外在形象(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考虑进去。 (6)筛选出有关人物的正面与侧面信息。人物形象特点主要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举止、所思 所想表现出来。一方面,把这方面内容一点不漏地筛选出来并加以分析评判。另一方面, 将有关人物的侧面信息结合起来考虑,如别人的反应、环境特点等。 (7)注意在情节中把握人物。大多数考生只注意人物的言行举止等描写性文字,但都忽略了 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把握人物这一点。情节是人物的性格史,这一点恰是文中无相关文字 说明而又须好好把握住的地方。 (8)注意人物的角色定位,认识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人在社会中扮演多种不同的角色。角 色不同,其行为举止、个性特征也不一样。可以通过不同的角色定位来全面把握人物。  考题链接 (2021·辽宁高一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 (加拿大)斯蒂芬·巴特勒·李科克 ①母亲为我们成年累月地操劳,她吃足苦头和付出牺牲,全都是为了我们的缘故。 ②因此当母亲节来临时,我们决定把这一天过得痛痛快快的。我们要做一切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让母 亲高兴。父亲决定向办公室请一天假,好在庆祝节日时帮帮忙,姐姐安娜和我从大学请假回家,妹妹玛丽 和弟弟维尔也从中学请假回来了。 ③我们的计划是,把这一天过得像过圣诞节一样特别隆重。两个姑娘考虑到,逢到这样一个大场面, 我们应该穿戴得最最漂亮才合适,于是她们俩都买了新帽子。母亲把两顶帽子都修饰了一番,使它们显得 挺好看。父亲给他自己和我们兄弟俩买了几条带活结的丝领带,作为纪念母亲这个节日的纪念品。我们也 准备给母亲买顶新帽子,不过,她倒是更喜欢她那顶灰色的旧无檐帽,不喜欢新的,而且两个女孩子都说, 那顶旧帽子,她戴了非常合适。 ④早饭后,我们做了一个出乎母亲意料的安排,我们准备雇一辆汽车,把她载到乡下去美滋滋地兜游 一番。母亲是一向难得有这样一种享受的,如今乡下正是风光明媚的时节,要是让她坐车游逛几十英里, 度过一个美好的早晨,这对她来说可真会是莫大的享受。 ⑤但是,就在当天早晨,我们把计划稍微修改了一下,因为父亲想起了一个主意,与其让母亲坐在汽 车里逛来逛去,倒不如带她去钓鱼更妙。 ⑥这样,我们便为这次旅行做好了一切安排。我们让母亲切了些夹心面包片,为了怕我们肚子饿,母 亲还准备了一顿便餐。当然中午我们还要回到家里来吃一顿丰富的正餐,就像过圣诞节和新年那样。母亲 把所有的东西都给我们收拾齐全,放到一只篮子里,准备上车。 ⑦唉,车子到了门口的时候,不料汽车里面看来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宽敞,因为我们没有把父亲的 鱼篓、钓竿以及便餐估计在内,显然,我们没法儿都坐进车里去。父亲叫我们不必管他,他说他留在家里 也很不错,他愿意留在家里;他说我们也用不着顾虑他三年来一直没有过一个真正的假期这回事;他要我 们马上出发,快快活活地过个节,不要为他操心。 ⑧不过,当然我们全都觉得,让父亲留在家里可绝对不行;特别是,我们都知道,他果真留下来的话, 准会闯祸。安娜和玛丽姐妹俩倒也都乐意留下来做午饭,只是,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日子里,她们买了新帽 子不戴一戴,未免太使人扫兴。不过,她们都表示,只要母亲说句话,她们都乐意留在家里干活。维尔和 我本来也愿意退出,但不幸的是,我们根本就不会做饭。 ⑨因此,到最后,决定还是母亲留下来,就在家里痛痛快快地休息一天,同时准备午饭。反正母亲不 喜欢钓鱼,而且尽管天气明媚,阳光灿烂,但室外还是有点儿凉,父亲有些担心,要是母亲出门,她没准 会着凉的。他说,当母亲本来可以好好地休息的时候,如果硬拉她到乡下去转悠,一下子得了重感冒,他 是永远不会原谅自己的。他说,母亲既然已经为我们大伙儿操劳了一辈子,我们有责任想方设法让她尽可 能安安静静地多休息一会儿。他还说年轻人很少能体会到,安静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有多么重大的意义。 ⑩于是我们向母亲欢呼了三次之后就开车出发了。母亲站在阳台上,从那里瞅着我们,直到瞅不见为 止。父亲每隔一会儿就转身向她挥手,后来他的手撞在车后座的边上,他方说,他认为母亲再看不见我们 了。 ⑪嗯,我们把汽车开到美妙无比的山冈中行驶,度过了最愉快的一天。父亲钓到各式各样的大鱼,我 们大伙儿都玩得痛快极了。 ⑫我们到家已经很晚,不过母亲猜到我们会回来得晚,于是她把开饭的时间推迟了,热腾腾的饭菜给 我们准备着。可是首先她不得不给父亲拿来手巾和肥皂,还有干净的衣服,因为他钓鱼时总是弄得一身肮 里肮脏的,这就叫母亲忙了好一阵子,接着,她又去帮女孩子们开饭。 ⑬终于,一切都齐备了,我们便在最最豪华的筵席上坐下来。有烤火腿和圣诞节吃的各种各样的好东 西。吃饭的时候,母亲不得不屡次三番地站起来,去上菜,收盘,再坐下来吃;后来父亲注意到这种情况 , 便说,她完全不必这样忙来忙去,他要她歇会儿,于是他自己便站起身到碗橱里去拿水果。 ⑭这顿饭吃了好长时间,真是有趣极了。吃完饭,我们大伙儿争着帮忙擦桌子,洗碗碟,可是母亲说 她情愿亲自来做这些事,我们只好让她去做了,因为这一次我们也总得迁就她才行。 ⑮一切收拾完毕,已经很晚了。睡觉之前我们全都去吻过母亲。她说,这是她有生以来过得最最快活 的一天。我看见她眼里含着泪水。总之,我们大家都感觉到,我们所做的一切得到了最大的报偿。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和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主要情节有:①我们请假回家过节,②我们筹划过母亲节,③我们决定母亲留下,④我们外出游 玩,⑤母亲为我们忙碌。 B.文章开头说“母亲为我们成年累月地操劳,她吃足苦头和付出牺牲,全都是为了我们的缘故”,可以看 出“我们”并非不懂得母爱的牺牲精神。 C.小说最后母亲说“这是她有生以来过得最最快活的一天”,这是母亲内心真正的感受。 D.本文采用了嘲讽和调侃的口吻,批评了父亲和儿女们不是真正的爱妻子、母亲,文章的最重要主旨是批 评他们的自私。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为题,这个标题既陈述了故事内容,又贯穿全文,是一条明显的线索。 B.文章第三段写“把这一天过得像过圣诞节一样特别隆重”,真正“特别”的是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的事 情,“特别”是作者为后文埋下的伏笔。 C.作者对母亲几乎没有多少正面描写,讲话、做事等基本上都是简洁的叙述,几乎没有细节描写。 D.小说在语言技巧上,字面意思与深层含义一致,在具体的上下文中,采用了“反讽”的手法。 ★3.请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 4.母亲为家人忙碌操劳反而感到幸福,请结合这一点简述你对幸福的理解。 【答案】 1.D 2.D 3.①吃苦耐劳;②默默无闻、无私奉献;③体贴宽容;④慈爱善良。 4.文中的母亲乐于奉献,甘为家人操劳。我们的父母对我们也是无私奉献,付出的他们是幸福的。的确, 幸福不一定是索取和享受,有时放弃和付出,牺牲自己,快乐着别人的快乐,就是最大的幸福。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小说思想和内容的能力。 D.“文章的最重要主旨是批评他们的自私”错误。这篇文章最重要主旨是对伟大母爱的歌颂。小说通过塑 造一位吃苦耐劳、无私奉献、体贴宽容、慈爱善良的伟大母亲形象,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不一定是索取和 享受,有时也是放弃和付出。 故选 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D.“字面意思与深层含义一致”错误。这篇小说用了反讽的手法,所以字面意思与深层含义不一致。比如, 最后决定母亲留下,父亲又说出免得她着凉等一大堆好处,这表面上是宽慰母亲,实质上是替自己解脱; 表面上是替母亲着想,实际上仍然打的是自己的小算盘,暴露了父亲的自私,所以这些话的字面意思是不 真诚的,与深层含义并不一致。 故选 D。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1)根据“两个姑娘考虑到,逢到这样一个大场面,我们应该穿戴得最最漂亮才合适,于是她们俩都买了 新帽子。母亲把两顶帽子都修饰了一番,使它们显得挺好看。父亲给他自己和我们兄弟俩买了几条带活结 的丝领带,作为纪念母亲这个节日的纪念品。我们也准备给母亲买顶新帽子,不过,她倒是更喜欢她那顶 灰色的旧无檐帽,不喜欢新的”分析,为了过母亲节,“我们”家的两姊妹都给自己买了新帽子,而作为母 亲节主角、理应穿戴一新的母亲却没有买。这表明了母亲的慈爱和善良。 (2)根据“我们让母亲切了些夹心面包片,为了怕我们肚子饿,母亲还准备了一顿便餐。当然中午我们还 要回到家里来吃一顿丰富的正餐,就像过圣诞节和新年那样。母亲把所有的东西都给我们收拾齐全,放到 一只篮子里,准备上车”分析,别人都只是在兴致勃勃地议论关于郊游的种种打算,而在这个节日里最该 休息的母亲却在习惯性地默默无闻地为郊游做准备。这表明母亲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 (3)根据“到最后,决定还是母亲留下来,就在家里痛痛快快地休息一天,同时准备午饭”“于是我们向 母亲欢呼了三次之后就开车出发了。母亲站在阳台上,从那里瞅着我们,直到瞅不见为止”由分析,于车 小人多盛不下,本来专门给母亲安排的这次郊游,却恰恰惟独母亲没能去,独自一人留在了家里。而留在 家里的“母亲猜到我们会回来得晚,于是她把开饭的时间推迟了,热腾腾的饭菜给我们准备着”,这表明了 母亲对家人的宽容和体贴。 (4)根据“她不得不给父亲拿来手巾和肥皂,还有干净的衣服” “这就叫母亲忙了好一阵子,接着,她 又去帮女孩子们开饭”“吃完饭,我们大伙儿争着帮忙擦桌子,洗碗碟,可是母亲说她情愿亲自来做这些事, 我们只好让她去做了”“吃饭的时候,母亲不得不屡次三番地站起来,去上菜,收盘,再坐下来吃”由分析, 名义上是让母亲在家好好休息一天,实际上母亲却忙忙碌碌地整整操劳了一天,从烹制节日“豪华的宴席” 上的美味佳肴,到帮助父亲换洗钓鱼时弄得肮里肮脏的衣服,照顾大家吃饭,直至最后收拾杯盘狼藉的餐 桌,母亲所做的这些表明母亲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 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题干要求谈谈对“幸福”的理解,这一定要结合小说的内容和主题来谈。 (1)首先结合小说中人物形象和主题谈谈文中母亲的“幸福”。 这篇小说写的是我们原计划在“母亲节”这一天要让母亲好好游玩或者在家痛痛快快休息一天,结果却没 有实现,实际上是母亲忙忙碌碌地整整操劳了一天,相反,“我们”玩得尽兴而度过了最愉快的一天。但是 文中母亲不顾一天的操劳,母亲却说“这是她有生以来过得最快活的一天”,赞美了母亲甘为家人操劳,乐 于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所以母亲的幸福感来自对家庭的那份奉献与无私。 (2)然后将幸福上升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从自己切身生活谈谈“幸福”。 我们自己的母亲也和文中的母亲一样,也是无私奉献。她们有着平凡而伟大之处。母亲为了家庭,起早贪 黑,一生操劳,无怨无悔,牺牲着自己,快乐着家人。我们的父母把对家庭的付出当做一件幸福的事。她 们劳累着,也幸福着。 (3)最后,将幸福提升到更高的精神层面来理解。 结合文中的母亲和众多母亲们,她们为了家庭一生操劳,主动放弃享受和休闲的时间,无怨无悔的言行告 诉我们:幸福不一定是索取和享受,有时放弃和付出,牺牲自己,快乐着别人的快乐,就是最大的幸福。 一.(2021·河北石家庄市·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上马饺子下马面 吴小军 八月的风来得正好,凉爽。它夹着孜然羊肉的香味,在这苍茫的天地间自由地游走。它好像特别留恋 克什克腾大草原青青的牧草和星星点点的野菊花。一忽儿东,一忽儿西,追着天上白云投下的阴影,在花 儿草儿间跳着舞。比小马驹子还要调皮,比学飞的小鹰还要莽撞。它拂过毡包门口正探出身子望着远处敖 包发呆的莫日娜额头时,顺便还弄乱了她乌黑的长发。 “额吉(蒙古语,母亲),别望了,阿布(蒙古语,父亲)说他去孛古特大夫那看马,顺便接接巴特尔 大叔。他说了,要太阳落在敖包下面才能回到呢。”八岁的男孩扎布有一张黝黑的脸,还有一双像达里湖 的湖水一样清澈的眼睛。他翘首望着远处敖包上三根玛尼杆上飘动的哈达,有些焦急,却很懂事地安慰着 自己的母亲。他心里对自己说:“太阳落在敖包下面,天就要黑了,草原上的狼就会出来了。阿布,你可 要把巴特尔大叔安全带回来呀。巴特尔大叔,阿布给你准备的羊肉我烤着吃了一点,很香。额吉准备的下 巩固练习 马面条要等你来了才下锅呢。” 巴特尔是山东人,汉名叫王珂,是旗里来牧区驻点的干部。牧民们喜欢这个山东大汉,说他总是有那 么多智慧帮助大家解决困难,是牧民的好干部,都叫他巴特尔大叔。扎布一家也都喜欢这个高大壮实的巴 特尔大叔。前年大旱,牧草长得不好,没能储存多少,漫长而寒冷的冬季牛羊就要挨饿。是巴特尔大叔找 到旗里帮助他们调集了一批干草,帮助他们度过了难关。那个冬天,巴特尔大叔来了好多次。有一次大雪 封了路,巴特尔大叔送柴油、食品和草料过来的时候,还遇上了狼群。好在他有巴特尔的勇敢和智慧,没 出什么事。 今年又是大旱,巴特尔大叔担心他们草场打的草不够,早早就捎话说要过来,还说了扎布该上学了, 要给他联系一所学校。扎布的阿布萨日朗和家人商量,要留巴特尔大叔多住几天。额吉说:“巴特尔大叔 讲过,山东人最讲究上马饺子下马面,他就最爱吃饺子和面条。等他来了,做面条给他吃。让面条像绊马 索一样把他留下来。等他走的时候,就包饺子给他吃。让他的日子像金元宝、银元宝一样圆圆满满。” 太阳慢慢向着敖包西边落下去,远处的草由黄色慢慢变成了蓝色,又变成了灰色。扎布知道,很快天 就要黑了。可是,阿布和巴特尔大叔还没回来。 “长生天保佑。”莫日娜一会儿看看天,一会儿看看敖包,一会儿看看和她一样焦急的儿子扎布在用 脚把毛绒绒的牧羊犬巴鲁踢得又蹦又跳。 天终于黑了。草原里的虫子热闹了起来,嘶哑的叫声让扎布心里更加烦躁。他没心看母亲有条不紊地 打油茶,煮羊肉。他骑在一匹小马上,焦急地绕起了圈圈。 “来了!”眼尖的扎布嚷道。在已经看不到绿黄相间的草原上,那条镶着白边的更黄的土路已经变成 一块模糊的很淡的白色。一个亮点从远处慢慢地向这边来了,隐隐听到了发动机的响声。“是巴特尔大叔 的车!”扎布“驾”了一声,骑着他的小马驹就向着光点奔过去。刚给他踢了几下的牧羊犬巴鲁欢叫一声, 追着马儿也跑了出去。 莫日娜从毡包掀起门帘往外看了一眼,冲着儿子的背影怜爱地笑骂了一句什么,就准备着手下面条了。 车远去了。“不是巴特尔大叔。”过了不久,扎布骑着他的小马驹回来了,脸上写满了沮丧和担忧。 “别出了什么事吧?”莫日娜把擀好的面条放在一个盘里,剩下的面就在案板上醒着。她看着儿子默 默地拴着马,心里有些忐忑。 夜深了。立秋已过,草原的夜,风有点狠了,吹在身上已有些凉意。天空上一勾弯月,几粒寒星。朦 朦胧胧的,像毡包里揪着的两颗心。 第二天,太阳早早就晒到了毡包上。莫日娜帮翻腾了一夜才睡着不久的扎布掖好被子,打开敖包的门, 站在了阳光下。 草原上的路像风筝的线,划破黄绿相间的牧草,把心牵在了远方亲人的身上。 小扎布走出敖包的时候,已近中午。看到一身疲惫的额吉正在和依着马站着的阿布说话。阿布的脸阴 得像黑夜一样深沉,胡子茬像牧草遇上春雨一样蔓延了整个下巴。衣服又脏又破,还沾着血迹。这是怎么 了? 萨日朗把一个书包挂在了扎布的肩上,鹰一样的眼睛里噙着雾一般的悲伤。他对着满眼疑惑的扎布说: “巴特尔大叔来不了了。” 扎布很失望,眼泪溢满了清澈的眼睛:“巴特尔大叔不来吃额吉做的下马面了?” 莫日娜搂过儿子,看着远处的敖包说:“让长生天带给巴特尔大叔吧。不但有下马面,还要有上马饺 子呢。” 太阳慢慢向西,一直落在了玛尼杆西面,少了灼目的光芒,而多了许多金灿灿的悲壮的艳丽。金色的 草原上,金色的敖包前面多了三个碗,一个盛着酒、一个盛着面,另一个,盛着饺子,也成了金色的。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讲述了莫日娜与儿子等待牧区驻点干部巴特尔的故事,其中借助“上马饺子下马面”表现出的干群 之间的深厚情谊令人感动。 B.扎布是一个纯真、懂事的男孩,他热切地盼望着巴特尔大叔的到来,原因包括巴特尔大叔捎话说要给该 上学的他联系一所学校。 C.认为巴特尔大叔到了,看着喜出望外、迫不及待骑马奔过去的扎布,莫日娜“怜爱地笑骂了一句什么”, 表现出她如释重负的心情。 D.小说对萨日朗着墨不多,但从对其“衣服又脏又破,还沾着血迹”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面对危 险时英勇保护干部的硬汉。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对风的描写运用了拟人、对比等手法,生动形象,画面感强,展示了克什克腾大草原的自然景 观,营造了轻松欢快的氛围。 B.小说中巴特尔大叔没有出场,对这一干部形象的塑造是通过莫日娜与儿子扎布对他的等待,及萨日朗的 提示侧面完成的,构思巧妙。 C.小说运用了顺序和插叙相结合的手法讲述故事,既充实了文本内容,丰富了人物形象,又在两种方法的 自然转换中交代了人物关系。 D.小说中巴特尔的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前面情节中有不少伏笔,如写莫日娜“看着儿子 默默地拴着马,心里有些忐忑”。 ★3.小说中的牧区驻点干部巴特尔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 2.A 3.勇猛而富有智慧,面对狼群,运用智慧,勇猛面对;关心牧区群众,为他们解决生活困难,为他们调集 干草,送来柴油、食品和草料;无私奉献,为牧区献出了生命,深得牧民喜欢,与牧民关系亲如一家。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文本内容的能力。 C.“表现出她如释重负的心情”错误,由原文“骑着他的小马驹就向着光点奔过去。刚给他踢了几下的牧羊 犬巴鲁欢叫一声,追着马儿也跑了出去”“莫日娜从毡包掀起门帘往外看了一眼,冲着儿子的背影怜爱地 笑骂了一句什么,就准备着手下面条了”可知,儿子扎布看到巴特尔大叔的车非常激动,莫日娜对儿子的 行为表现的更多的是怜爱之情。 故选 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A.“对比等手法”错误,由“比小马驹子还要调皮,比学飞的小鹰还要莽撞”可知,此处运用了拟物的手 法,不是对比。 故选 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说他总是有那么多智慧帮助大家解决困难,是牧民的好干部”“还遇上了狼群。好在他有巴特尔的勇 敢和智慧,没出什么事”可知,巴特尔勇敢又富有智慧。 由“前年大早,牧草长得不好,没能储存多少,漫长而寒冷的冬季牛羊就要挨饿。是巴特尔大叔找到旗里 帮助他们调集了一批干草,帮助他们度过了难关。那个冬天,巴特尔大叔来了好多次。有一次大雪封了路, 巴特尔大叔送柴油、食品和草料过来的时候”可知,巴特尔关心牧区群众,为他们解决生活困难。 由小说的结尾“让长生天带给巴特尔大叔吧。不但有下马面,还要有上马饺子呢”可知,巴特尔无私奉献, 为牧区献出了生命;由“牧民们喜欢这个山东大汉”“等他来了,做面条给他吃。让面条像绊马索一样把 他留下来。等他走的时候,就包饺子给他吃。让他的日子像金元宝、银元宝一样圆圆满满”等可知,巴特 尔深得牧民喜欢,与牧民关系亲如一家。 二.(2021·湖南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奖状 杜秋平 到西部贫困的山区后,我的脾气变得越发的坏了。其实早先我已经意识到这里条件的恶劣了,但未曾 想到竟是如此之差。要不是来西部支教对我们这些大学生来说有许多优惠政策,我想我是不会来的。 总算热过了多半年的时间,再没多久就可以回去了,离开这里的艰难与困苦。寒风吹着四面透风的破 旧教室,我的心冰凉冰凉的;但是看到学生们天真的小脸、单薄的农衫、带着冻疮的手指,我的心突然有 些愧疚。我是有些对不起他们的,他们是多么希望我能多呆些时间,甚至希望我能长久地留下来。可我呢, 却一直想着回到大城市去。我鼻子酸酸的。我想起夏日里学生们给我带来家里舍不得吃的瓜果,他们真诚 地捧到我的面前微笑着说,老师,你吃你吃嘛。我想起冬日里他们还用带着冻疮的小手捧起我的大手给我 往手上哈暖气,把温暖一直送到我的心里。 可我终究没有太高的觉悟,我还是盼着回去。我强打着精神,继续一日日给孩子们上课,心里却在盘 算着回去的日程。 学生们都很听话,特别是那些家庭特别贫困的学生,事实上这里多半是贫困的学生。学生们成绩还不 错,他们也很上进,每每考试,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获得奖状。是的,奖状,他们拿回家后会得到父 母的夸奖,把奖状小心翼翼地、庄重地贴在墙上,这就是全家的荣誉啊。虽然学校连奖品都买不起,但小 小的、单薄的一张奖状就足以让他们感觉无上的光荣。小强子得到过奖状,他高兴地跳过;小霞也得到过, 她高兴得连流出的鼻涕也忘了擦。小娜得到的最多,她有一双天真而智慧的眼睛:不怎么爱说话,笑得也 很少,但领到奖状的那刻她总是微笑着的,冲着我微笑。 我组织完考试,决定过几天就离开。学生们提前知道我要离开的消息,都显得闷闷不乐,他们用祈求 的眼神看着我,轻轻牵着我的衣角嘟囔着小嘴舍不得离开我。上完最后一节课,我认真注视着每个学生, 希望能记住他们每张可爱的面孔。可是我却发现小娜没有来。我一下子心里怪怪的,紧接着是焦虑和担忧, 莫不是山路艰难出什么事了?今天连学校的领导都在教室里,村民也拥挤在窗子外面。他们都不希望我离 开,但今天他们又是诚心来为我送行的。我的脸开始有些涨红,应该是羞愧。你看,连小娜都不愿意来给 我送行了。 我正疑惑间,校长已经走到我的面前,他手里捧着一张很大的鲜红的奖状:“杜老师,你看,你要走。 我们也没什么好送的,这张奖状是我们送给您的。感谢您给我们山区做出的贡献!”老校长面带皱纹的脸 上写满真诚。 我深深向他们鞠了一躬,眼里止不住落下泪来。我手捧奖状,看着上面“支教模范”的字样,又一阵 愧疚之情涌上来。我突然想到了什么,我于是问校长,小娜为啥没来啊?校长居然说小娜可能以后不来上 学了。是她父母不想让她再念下去了。 我的心被重重地一击——这么刻苦、学习又很好的学生怎么能不上学呢! 我必须在我离开前去趟小娜家,劝说他的父母,再穷也得让孩子上学呀。我望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决 意要去看看小娜。 走了个把小时的山路才赶到小娜家。真难以想象,她每天那么早就可以赶到学校。我擦擦脸上的汗, 刚要敲门,里面的吵闹声早已传出来,小娜哭喊的声音也传出来。父母一定在打她。 我急忙推开门,她母亲正一手拿着木棒,一手拉着小娜。我急忙跑过去夺过木棒,把小娜搅在怀里。 “别打了,小娜学习很用功,为什么不让她上学,还要打她!”我气愤地瞪着她母亲。 “是杜老师啊,你不知道,她这娃以前学习还用功,可这回一定是在学校没好好学习。你看,你看,” 小娜母亲用手指指墙壁——那上面满是鲜红的奖状,“以前回回都得奖状,可这次呢,居然没得奖状!我 们大人辛苦供孩子上学容易吗!” 我的心一颤,一股更大的痛苦涌上来,我似乎感觉天昏地暗。事实上这次是怪我啊。我只顾早点回家, 居然,居然忘记了评三好生,忘记了给孩子们发奖状。小娜是应该得奖状的! 我流着眼泪对她们说:“都怪我,是我的错……” 第二天,我把买好的火车票退了,我决定在这里多呆一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写孩子们的小手带着冻疮却为“我”手上哈暖气,表现了他们的纯真、善良以及对“我”发自内心 的爱。 B.学校领导和村民都不希望我离开,但又诚心为我送行,说明他们思想境界高,为我的前程着想。 C.小娜父母不想让她继续上学,是因为山区供孩子上学不容易,也因为担心“我”离开后,没有老师。 D.“我”由原来急切地想回城市,到最后决定留下来再待一年,展示了“我”精神蜕变、人格升华的复杂 过程。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标题是行文的线索。孩子们获得奖状的兴奋,“我”得到奖状的愧疚和忘发奖状的自责被有机串 联,中心突出。 B.小说描写人物的手法多样。通过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描写,成功塑造了一个在西部支教的年轻大 学生形象。 C.小说运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我”先前因不满山区条件艰苦恶劣而急于回城,但最终改变主意决定再 待一年。 D.小说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我一直想回城最后却主动留下,情节起了波折,更能打动读者,升华 主题。 ★3.小说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分析。 4.有人认为“我”将来还会一年又一年地在这里待下去。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由。 【答案】 1.A 2.B 3.①充满矛盾。既急于回城又不舍孩子们。②本性善良。为自己的离开感到愧疚,最终决定留下来。③尽 职尽责。工作得到了学生家长校长的认可,被评为“支教模范”,为小娜的缺课担忧,临走时去看小娜并 劝她回来上学。 4.示例一:同意。①从感情上来说:孩子们的纯真、善良、努力以及祈求的眼神,村民们真诚的感谢,都 使“我”深受感动,而小娜被母亲误解这一事件,也深深触动着“我”的内心。②从人物形象上来说:“我” 是一个善良而有责任心的教师,对孩子、对事业的爱会促使他决定留下来。③从大环境的角度来说:国家 对去西部支教会给予很多优惠政策,也有一定的影响。 示例二:不同意。①山区的条件太艰苦太恶劣了,远离都市繁华,也不是自己的家乡。②“我决定在这里 多待一年”,只是当时受到触动后的决定,所以“熬过”这一年后,“我”还是会按计划选择离开。③山 里人理解我的处境与选择,不会太过挽留。④“我”并没有“太高的觉悟”,一直向往的是大城市的生活。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的能力。 B.“为我的前程着想”错。为“我”送行说明他们觉悟高,“为我的前程着想”属主观臆断和过度解读。 C.“是因为山区供孩子上学不容易,也因为担心‘我’离开后,没有老师”错。根据原文“小娜母亲用手指 指墙壁——那上面满是鲜红的奖状,‘以前回回都得奖状,可这次呢,居然没得奖状!我们大人辛苦供孩 子上学容易吗’”分析,可知小娜父母不让她上学是因为她没得到奖状。 D.“展示了‘我’精神蜕变、人格升华的复杂过程”错。“我”决定留下来,是善良的心灵受到了触动, 选项说是“我”“精神蜕变”“人格升华”,显然有些夸大。 故选 A。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通过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描写”错。文中“这么刻苦、学习又很好的学生怎么能不上学呢”是“我” 的心理描写,“别打了,小娜学习很用功,为什么不让她上学,还要打她”是“我”的语言描写,“我急 忙跑过去夺过木棒,把小娜搅在怀里”是“我”的动作描写,但是文中没有对“我”进行肖像描写。 故选 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总算热过了多半年的时间,再没多久就可以回去了,离开这里的艰难与困苦……我是有些对不起他们的, 他们是多么希望我能多留些时间,甚至希望我能长久地留下来。可我呢,却一直想着回到大城市去”“可 我终究没有太高的觉悟,我还是盼着回去。我强打着精神,继续一日日给孩子们上课,心里却在盘算着回 去的日程”分析可知,“我”既急于回城,可是又不舍山里的孩子们,内心充满了矛盾。 “寒风吹着四面透风的破旧教室,我的心冰凉冰凉的;但是看到学生们天真的小脸、单薄的农衫、带着冻 疮的手指,我的心突然有些愧疚”“第二天,我把买好的火车票退了,我决定在这里多呆一年……我的心 一颤,一股更大的痛苦涌上来,我似乎感觉天昏地暗。事实上这次是怪我啊。我只顾早点回家,居然,居 然忘记了评三好生,忘记了给孩子们发奖状。小娜是应该得奖状的”分析可知,“我”为自己的离开感到 愧疚,最终决定留下来,表现了“我”是个本性善良的人。 “校长已经走到我的面前,他手里捧着一张很大的鲜红的奖状:‘杜老师,你看,你要走。我们也没什么 好送的,这张奖状是我们送给您的。感谢您给我们山区做出的贡献!’老校长面带皱纹的脸上写满真 诚”“我手捧奖状,看着上面‘支教模范’的字样,又一阵愧疚之情涌上来”“我必须在我离开前去趟小 娜家,劝说他的父母,再穷也得让孩子上学呀。我望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决意要去看看小娜”分析可知, “我”的工作得到了学生家长校长的认可,被评为“支教模范”;“我”为小娜的缺课担忧,临走时决定 去看小娜并劝她回来上学,表现了“我”是一位尽职尽责的老师。 4.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中某一问题的能力。 这道题属于探究题。解答此类题,要首先点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原因。原因主要从情节 的推进、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 回答时,首先应表明观点,认为“我”将来还会一年又一年地在这里待下去或“我”会在一年后选择离开 都可以。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阐释自己这样认为的理由。 (1)如果认为“我”将来还会一年又一年地在这里待下去,可以从以下方面找原因: 从“我”本身的善良且有责任心等方面分析,如“看到学生们天真的小脸、单薄的农衫、带着冻疮的手指, 我的心突然有些愧疚。我是有些对不起他们的,他们是多么希望我能多采些时间,甚至希望我能长久地留 下来” “我认真注视着每个学生,希望能记住他们每张可爱的面孔。可是我却发现小娜没有来。我一下子 心里怪怪的,紧接着是焦虑和担忧,莫不是山路艰难出什么事了”。 再者,从山里人分析,孩子们纯真、善良,村民们真诚、纯朴,如“我想起夏日里学生们给我带来家里舍 不得吃的瓜果,他们真诚地捧到我的面前微笑着说,老师,你吃你吃嘛。我想起冬日里他们还用带着冻疮 的小手捧起我的大手给我往手上哈暖气,把温暖一直送到我的心里”,这些都是让“我”一年年留下来的 原因。 最后,从国家政策上分析,西部支教给大学生提供了优惠政策。如文中第一节说的“西部支教对我们这些 大学生来说有许多优惠政策”,这也能称为“我”年年留下来任教的一个原因。 (2)如果认为“我”不会待下去,也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 文章开篇就说“到西部贫困的山区后,我的脾气变得越发的坏了。其实早先我已经意识到这里条件的恶劣 了,但未曾想到竟是如此之差。要不是来西部支教对我们这些大学生来说有许多优惠政策,我想我是不会 来的”“总算热过了多半年的时间,再没多久就可以回去了,离开这里的艰难与困苦。寒风吹着四面透风 的破旧教室,我的心冰凉冰凉的”,分析可知,山区的条件太艰苦太恶劣了,远离都市繁华,远离家乡。 “可我终究没有太高的觉悟,我还是盼着回去。我强打着精神,继续一日日给孩子们上课,心里却在盘算 着回去的日程”表明“我”并没有“太高的觉悟”,一直向往的是大城市的生活,这也是“我”以后必然 会离开这里的原因。 再说,“我决定在这里多待一年”,只是当时因为自己忘记评“三好生”导致小娜没有得到奖状内心受到 触动,临时决定再留一年,以后还是要离开这里的。山里人纯朴,不会太过挽留。 此题属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三.(2021·泉州科技中学高一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百年孤独(节选) 加西亚·马尔克斯 当时,马孔多是个二十户人家的村庄,一座座土房都盖在河岸上,河水清澈,沿着遍布石头的河床流 去,河里的石头光滑、洁白,活像史前的巨蛋。 每年三月,衣衫褴褛的吉卜赛人都要在村边搭起帐篷,在笛鼓的喧嚣声中,向马孔多的居民介绍科学 家的最新发明。一个身材高大的吉卜赛人——梅尔基亚德斯,满脸络腮胡子,手指瘦得像鸟的爪子,拿着 两大块磁铁,从一座农舍走到另一座农舍,大家都惊异地看见,铁锅、铁盆、铁钳、铁炉都从原地倒下, 木板上的钉子和螺丝嘎吱嘎吱地拼命想挣脱出来,乱七八糟地跟在魔铁后面。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 亚狂热的想象力经常超过大自然的创造力,他认为这种暂时无用的科学发明可以用来开采地下的金子。他 用自己的一匹骡子和两只山羊换下了两块磁铁。这些家畜是他的妻子打算用来振兴破败的家业的,她试图 阻止他,但是枉费工夫。在好几个月里,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带着两块磁铁,勘察了周围整个地 区的一寸寸土地,甚至河床。他掘出的唯一的东西,是十五世纪的一件铠甲。 三月间,吉卜赛人又带来一架望远镋和一只放大镜。磁铁的试验失败之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 迪亚不甘心,马上又产生了将放大镜作为作战武器的念头。他用两块磁铁和三枚殖民地时期的金币交换放 大镜。乌尔苏拉伤心地流了泪。那盒金币由她父亲一生节衣缩食积攒下来。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 无心抚慰妻子,他冒着生命危险,一头扎进了作战试验。他将阳光的焦点射到自己身上,因此受到灼伤, 伤处溃烂,很久都没痊愈。他甚至编写了一份使用这种武器的《指南》,连同许多试验说明和几幅图解,请 一个信使送给政府。他等待答复等了几年。最后等得厌烦了,他就为这新的失败埋怨梅尔基亚德斯,于是 吉卜赛人归还了金币,换回了放大镜,并且给了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几幅葡萄牙航海图和各种航 海仪器。梅尔基亚德斯亲手记下了修道士赫尔曼作的简要说明,把记录留给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 让他知道如何使用观象仪、罗盘和六分仪。在雨季的漫长月份里,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把自己关 在宅子深处的小房间里,不让别人打扰他的试验。他完全抛弃了家务,整夜整夜呆在院子里观察星星的运 行……最后,他洋洋得意地向孩子宣布自己的发现:“地球是圆的,像橙子。” 吉卜赛人回来的时候,乌尔苏拉唆使全村的人反对他们,可是好奇战胜了恐惧,因为吉卜赛人说是要 展出纳希安兹人最奇特的发明。大家都到吉卜赛人的帐篷去,花一分钱,就可看到返老还童的梅尔基亚德 斯——身体康健,没有皱纹,满口漂亮的新牙……何塞·阿尔卡蒂奧·布恩迪亚觉得这一切既简单又奇妙, 第二天他不再按时进餐,从早到晚在屋子里踱来踱去。“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他向乌尔苏拉 唠叨,“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 他让那些跟他一起建立马孔多村的人带上铁锹、锄头和狩猎武器,并把自己的定向仪具和地图放进背 囊,就去从事鲁莽的冒险了。…… 探险回来以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绘了一幅地图。由于这张主观想出的地图,人们很长一 段时间都以为马孔多是在一个半岛上面。他是恼怒地画出这张地图的,故意夸大跟外界往来的困难,仿佛 想惩罚自己轻率地选择了这个建村的地点。“咱们再也去不了任何地方啦,”他向乌尔苏拉叫苦,“咱们 会在这儿活活地烂掉,享受不到科学的好处了。”他决定把马孔多迁到更合适的地方去。 村里的男人已经开始准备搬家,乌尔苏拉却像蚂蚁一样悄悄地活动,唆使村中的妇女反对男人的轻举 妄动。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说不清楚,不知什么时候,由于什么对立的力量,他的计划遭到一大 堆借口和托词的阻挠,终于变成没有结果的幻想。有一天早晨他难过地对乌尔苏拉说:“既然谁也不想走, 咱们就单独走吧。” “不,咱们不走,”她说,“因为咱们在这儿生了个儿子。” “可是,咱们还没有一个人死在这儿,”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反驳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亲 属埋在这儿,他就不是这个地方的人。” 乌尔苏拉温和而坚决地说:“为了咱们留在这儿,如果要我死,我就死。”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试图用自己的幻想迷住她,答应带她去看一个美妙的世界:那儿,只要 在地里喷上神奇的药水,植物就会按照人的愿望长出果实;那儿,可以贱价买到各种治病的药物。 “不要成天想入非非,最好关心关心孩子吧。”她回答,“他们像小狗儿似的被扔在一边,没有人管。”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望了望窗外,看见两个赤足的孩子正在烈日炎炎的菜园里。他觉得,他 们仅在这一瞬间才开始存在。他全神贯注地望着两个孩子,终于望得两眼湿润,他无可奈何地发出一声深 沉的叹息。 “好啦,”他说,“叫他们来帮我搬出箱子里的东西吧。”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封闭的马孔多村来说,吉卜赛人带来了外面世界新奇的东西,让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认识到 马孔多的闭塞,这成为他探索新事物的契机。 B.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相比,乌尔苏拉封闭、保守、节俭、务实,在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 迪亚热衷于幻想并为之奋斗时,是她看守着他们的家,养育着孩子们。 C.“他们仅在这一瞬间才开始存在”的感受,侧面体现出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长期以来对探索的 投入。“无可奈何的叹息”反映了他内心深处对家庭和孩子的愧疚。 D.“地球是圆的,像橙子。”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凭借自己长期的努力,以一己之力得出地球是 圆的的结论,说明他有一定的钻研能力和科研精神。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注重从日常叙事中展现大时代。梅尔基亚德斯给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带来的葡萄牙航海图、 观象仪、罗盘和六分仪等东西透露出人类发展的时代感。 B.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形象,主要是运用叙述的方式,通过他对新鲜事物的探索表现出来的。 此外,乌尔苏拉也对他的形象起到了衬托作用。 C.“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了何 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对外界的关注和对自己所处环境的反思。 D.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与吉卜赛人之间的矛盾构成了选文的主要内容,这个矛盾推动着故事的发 展,同时又突出了人物形象。 ★3.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内容概括分析。 4.《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请联系本文,谈谈对“魔幻”及其与“现实”的关系的理解。 【答案】 1.C 2.D 3.①有远见,富于幻想,有时不切实际。认识到世界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变化,认识到家乡的局限;看到 磁铁,他想到可以用其来开采地下的金子;看到放大镜,他产生将它作为作战武器的念头;感觉到村子的 位置不理想,就动员大家搬家。②不怕闲难,不怕牺牲,勇于探索实践。为了用放大镜制造作战武器,他 将阳光的焦点射到自己身上,以至于被灼伤。③行动果敢,做事执着,甘于寂寞。他不顾妻子的反对,耗 费钱财,多次尝试新事物;为了观察天象,他整夜整夜地呆在院子里。④关键时刻懂得让步。在妻子的劝 说下,他最终放弃了搬家的念头。 4.①“魔幻”是指用丰富的想象和艺术夸张的手法,对现实生活进行“特殊表现”,把现实变成一种“神 奇现实”。如文本写到磁铁,运用夸张和拟人的手法,造成一种“魔幻”的神奇效果,②“魔幻”是表现 “现实”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它立足于现实,最终也是为了更好地表现现实。如本文描写磁铁的神奇效果 “铁锅、铁盆、铁钳、铁炉都从原地倒下,木板上的钉子和螺丝嘎吱嗖吱地拼命想挣脱出来,乱七八糟地 跟在魔铁后面”,这段描写虽然夸张,但立足于磁铁吸铁的事实;同时它又表现了封闭的马孔多人“少见 多怪”的社会现实,给读者以新奇的感受和深刻的印象。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 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 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C项,“‘无可奈何的叹息’反映了他内心深处对家庭和孩子的愧疚”错误,根据语境可以看出,“无可奈 何的叹息”反映了何塞·阿尔卡蒂奧·布恩迪亚内心深处面对沉重现实的无力感,他不想放弃搬家,但又 不得不放弃。C错误。 故选 C。 2.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 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项,“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与吉卜赛人之间的矛盾构成了选文的主要内容”错误,选文的主要矛 盾是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业竭力钻研科学、探索外部世界与马孔多村的封闭保守之间的矛盾。D 错误。 故选 D。 3.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 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 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 性格特征。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狂热的想象力经常超过大自然的创造力,他认为这种暂时无用的科学发明 可以用来开采地下的金子。”“磁铁的试验失败之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不甘心,马上又产生 了将放大镜作为作战武器的念头。”“‘咱们再也去不了任何地方啦,’他向乌尔苏拉叫苦,‘咱们会在 这儿活活地烂掉,享受不到科学的好处了。’他决定把马孔多迁到更合适的地方去。”认识到世界正在发 生不可思议的变化,认识到家乡的局限;看到磁铁,他想到可以用其来开采地下的金子;看到放大镜,他 产生将它作为作战武器的念头;感觉到村子的位置不理想,就动员大家搬家。由此可知,何塞·阿尔卡蒂 奥·布恩迪亚是个有远见,富于幻想,有时不切实际。由原文“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无心抚慰妻 子,他冒着生命危险,一头扎进了作战试验。他将阳光的焦点射到自己身上,因此受到灼伤,伤处溃烂, 很久都没痊愈”可知,为了用放大镜制造作战武器,他将阳光的焦点射到自己身上,以至于被灼伤。由此 可知,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不怕闲难,不怕牺牲,勇于探索实践。由原文“在雨季的漫长月份里,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把自己关在宅子深处的小房间里,不让别人打扰他的试验。他完全抛弃了家 务,整夜整夜呆在院子里观察星星的运行……”可知,他不顾妻子的反对,耗费钱财,多次尝试新事物; 为了观察天象,他整夜整夜地呆在院子里。由此可见,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行动果敢,做事执着, 甘于寂寞。由原文“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望了望窗外,看见两个赤足的孩子正在烈日炎炎的菜园 里。他觉得,他们仅在这一瞬间才开始存在。他全神贯注地望着两个孩子,终于望得两眼湿润,他无可奈 何地发出一声深沉的叹息。‘好啦,’他说,‘叫他们来帮我搬出箱子里的东西吧。’”可知,在妻子的 劝说下,他最终放弃了搬家的念头。由此可见,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关键时刻懂得让步。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明确表达出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围 绕观点组织材料,并形成答案。从文本情节引述论据分析。对于小说情节合理性的探究,绝对不能离开文 本而漫无边际地去谈,而应该紧密结合文本,并运用文本中的具体情节等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 结论。 本题需要对“魔幻现实主义”的知识有了解,然后结合文本分析。“魔幻”是指表现方法和手段的奇异: 运用象征、荒诞、夸张、变形等手法描写事物,刻画人物;“现实”是魔幻表象下、魔幻背后的现实。魔 幻立足于现实,同时又表现现实。由原文“一个身材高大的吉卜赛人——梅尔基亚德斯,满脸络腮胡子, 手指瘦得像鸟的爪子,拿着两大块磁铁,从一座农舍走到另一座农舍,大家都惊异地看见,铁锅、铁盆、 铁钳、铁炉都从原地倒下,木板上的钉子和螺丝嘎吱嘎吱地拼命想挣脱出来,乱七八糟地跟在魔铁后面” 可知,写到磁铁,运用夸张和拟人的手法,这段描写虽然夸张,但立足于磁铁吸铁的事实,造成一种“魔 幻”的神奇效果,对现实生活进行“特殊表现”,把现实变成一种“神奇现实”。经过巧妙的构思和想像, 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说的幻想结合起来,形成色彩斑斓、风格独特的图画,使读者在“似是 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获得一种似曾相识又觉陌生的感受,从而激起寻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创作真谛 的愿望。同时它又表现了封闭的马孔多人“少见多怪”的社会现实,给读者以新奇的感受和深刻的印象。 【点睛】 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要素。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从而 表现一定的主题。小说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包括两个方面: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外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外 貌、职业、生活习惯等,内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品质等。 四.(2021·广东梅州市·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唱 谢应龙 一季的雨水足,晒够了秋阳,地里有个好收成。 田边一个人站着,一个人蹲着,站着的抽着旱烟卷儿的是四爷,蹲着的头上结着素边皂布头巾的是四 奶。 田是村里的好田。村里现有的田都好。稍差的这些年都种上了大豆、花生和红薯,荇里都疯长着青草 儿——种的人不愁收,播了种完事。甭管它大豆比白米细,花生赛黄豆大,红薯藤遮不住烈烈的黄土。 站在田边,可以看清整个村院,村子里没有狗了,行路的人走得静心清闲。蹲着的四奶对抽着旱烟, 眼睛直望着村子黄土大道的四爷说:“老头子,甭等了,开镰吧!” 甭等了?这几天四爷等的就是他的儿子!大儿子在恢复高考后那年上了大学,工作在城里,秋收时总 要请假回来帮衬爹,原是不要等的,直到三年前,儿子升了职,开镰时就再也未见到他影子。春节小车回 来,劝爹:这几亩田,就别在它上面想主意,穷折腾了。四爷眼一瞪,那年春节就过得没滋没味的。 说好今年全都回来,咋还未露出脑尖顶? 二儿子,三儿子,一个专科,一个本科,考得让村里人眼红。四爷听了消息,好久未作声。半晌才说, 谁让他们走了呢?说的是实话。 半个也不会回来了。四爷的眼又朝村里逡巡了一阵后,他叹了口气才回过头来对四奶说:“开镰吧。” 开镰了,熟透的水稻沉沉地朝着镰刀挥去的方向倒下。沉沉倒下的水稻在四爷的眼中闪过一道道无比 绚丽的弧线,一股无言的稻香痒痒甜甜地悬浮在秋日的风中了,他忍不住打了个响亮的喷嚏。四爷说:“老 婆子,看我割了好大的一蔸呢!” 四奶接言:“我也割了好大的一蔸呢!” 四爷一愣,随即就笑了:“割吧。” 日近当午,四爷抬头看了一下天,天穹里尽是一层薄薄的青云,没有一丝儿的彩色,天底下的飞鸟一 小群一小群地飞过。邻家地里的庄稼早已割了,稻草胡乱地散在田里,东一垛西一垛的。在不远处的稻田 里是几柱冲天的浓烟在飄……四爷的心就猛然地紧缩了一下,他一下就怀念起过去那火火热热的情景来: 男人挑禾挥汗如雨,女人割禾弯腰如弓,机声鸣鸣,镰光闪闪,连最顽皮的娃儿们也跟在挑桶后边泥着脸 蛋抢拾着稻穗…… 四奶说:“我又割了好大的一蔸呢!” 四爷看了看已汗流浃背的四奶,她满头的白发和烘黄的稻色正衬着一种游离状的美丽。四爷很痴迷地 看了一阵,说:“老婆子,我总觉得这地里怪冷清的。” 四奶抬起满是汗湿的脸,撩起青布衬衣的下襟在脸上撸了一下,便笑了说:“冷清就冷清吧,难道让 人一边唱戏不成?” 四爷说:“今日里我才真觉得自己老了。” 四奶听了,一愣,随后就豁开牙床笑。 “笑啥呢?”四爷见状,问。 “笑你七十还不服老呢,想想,人若不老不去,这黄土地上的人又一茬连着一茬疯长,到今日恐怕连 挤都挤不下呢?更何况人要吃要喝,堆成这么多,会弄成啥样呢?” “那种田的把式都老了又去了,田地里冷冷清清了,你说又会成啥样呢?” 四奶听了,又一愣。她看见四爷的眼空洞而又迷失般地在空荡荡的田野上呆望着——路上有几个人正 远远地朝这里走来。四奶跟着望,过了一阵,四奶说:“不是咱家的儿,割吧。” “割吧,割起才热闹点。” 镰刀又动作起来,稻子在轻吟的阵痛声中成功地倒下。忽然,四爷嘶哑着粗犷的嗓门吼叫了起来: 锄禾日当午,挣钱儿读书,谁知读书儿,进城不沾土,说读书,说读书…… 空旷的田野里,一段如泣如诉的歌谣,像一张无边无际的网撒向了天地的四方。不远处一棵苦楝树上 一群打盹的鸟儿惊醒了,扇动着惊恐的翅膀箭一般地逃去。 四奶没来由地竟浑身颤栗起来,低头看,一层殷红的血液已浸过了她的指尖,无声地点滴在稻田里, 她回过头去想看,却不见了血痕,血早已溶浸尘土之中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叙述从容,作者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塑造了四爷和四奶的人物形象,老两口你一言我一 语,对话极简单极朴素,富有生活气息。 B.从“说好今年全都回来,咋还未露出脑尖顶?”中可以看出,儿子们虽事业有成,但对土地上的劳作已 经淡漠,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当今乡村社会只剩老人的空心化现状。 C.四奶不小心割破手指,殷红的血液溶浸在她脚下的尘土中,这一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将人与土地的血肉 联系,刻画得入骨入髓。 D.秋唱,指小说结尾处四爷的歌唱。四爷嘶哑的吼叫,宣泄了层层蓄积的情感,同时也把原本舒缓的情节 陡然推向高潮,极富冲击力。 ★2.从文中看,小说中的“四爷”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概括并分析。 3.小说表现了怎样的主题?小说中的四爷终究没有等到三个儿子回来收稻,你如何看待三个儿子的行为? 【答案】 1.B 2.四爷是一位勤劳朴实,热爱劳动,固执倔强地坚守田园,对现实中田地被冷落的现状感到迷惘(忧虑)的 农村老汉(农民)形象。他虽然 70了,仍热爱劳动,下田割稻。尽管儿子事业有成,劝他不要耕作,仍然舍 不下土地。并对孩子们进城,远离土地的现实感到迷惘和忧虑。 3.主题:既表明了父子两代对土地认识的不同,也反映了农村田地被冷落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农村现状 的关注和隐忧。 看法和理由: 参考示例 1:我认为对三个儿子的行为不必过分指责。因为他们读书进城后,有了自己的工作,“升了职”, 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回来劳动;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农村和城市生活不可避免会发生冲突,父子两代观点 不同,不必强求。 参考示例 2:我认为三个儿子的行为应该受到批评。老人“挣钱儿读书”,三个孩子虽然都考上大学离开农 村,有了更好的生活,但四爷和四奶热爱农村,三个孩子既然已经答应老人回家帮忙,更应该懂得老人的 心意,珍惜养大了他们的农村。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能力。 B.“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当今乡村社会只剩老人的空心化现状”错误,原文“说好今年全都回来,咋还未露出 脑尖顶”“二儿子,三儿子,一个专科,一个本科,考得让村里人眼红。四爷听了消息,好久未作声。半 晌才说,谁让他们走了呢?说的是实话”“半个也不会回来了”,可知是为了突出“开镰”冷清的场景, 儿子们在城市生活不再回农村的行为与四爷坚守田园,坚持劳动的行为对比,不是突出空心化现状。 故选 B。 2.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开镰了,熟透的水稻沉沉地朝着镰刀挥去的方向倒下。沉沉倒下的水稻在四爷的眼中闪过一道道无比绚 丽的弧线”“老婆子,看我割了好大的一蔸呢!”“老婆子,我总觉得这地里怪冷清的。”可知四爷是一 位勤劳朴实,热爱劳动,固执倔强地坚守田园,对现实中田地被冷落的现状感到迷惘(忧虑)的农村老汉(农 民)形象。 “大儿子在恢复高考后那年上了大学,工作在城里,秋收时总要请假回来帮衬爹,原是不要等的,直到三 年前,儿子升了职,开镰时就再也未见到他影子。春节小车回来,劝爹:这几亩田,就别在它上面想主意, 穷折腾了。四爷眼一瞪,那年舂节就过得没滋没味的”,他虽然 70 了,仍热爱劳动,下田割稻。尽管儿子 事业有成,劝他不要耕作,仍然舍不下土地。 “半晌才说,谁让他们走了呢?说的是实话”“那种田的把式都老了又去了,田地里冷冷清清了,你说又 会成啥样呢?”对孩子们进城,远离土地的现实感到迷惘和忧虑。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题、个性化阅读的分析能力。 主题:农民辛苦挣钱让孩子读书,孩子读书了却不愿再回到农村,这对热爱着土地的四爷来说是难以排解 的忧愁,最后四爷唱歌是对土地即将没落的一曲挽歌,苍凉的歌声能引起读者对读者对农村人和土地关系 的思考,对现代文明与乡村文明的思考。 四爷终究没有等到三个儿子回来收稻,三个儿子会不会回来,先摆明观点再解释原因。 比如认为不会回来。三个儿子不会农村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四爷对土地满怀深情,另一方面四爷 又想尽办法,把自己的孩子送出乡村。走出农村开始了人生的新篇章,不回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随着社 会的变革,农村和城市生活不可避免会发生冲突,父子两代观点不同,不必强求。 【点睛】 关于小说阅读需要: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 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整体把 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 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 3.鉴赏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 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 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五.(2021·山东济宁市·曲阜一中高一月考)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戴车匠 汪曾祺 戴车匠是东街一景。 车匠是一种很古老的行业了。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车匠,无可考。想来这是很久远的事了。所谓车匠, 就是在木制的车床上用旋刀车旋小件圆形木器的那种人。车匠店离草巷口不远,坐南朝北。左邻是侯家银 匠店,右邻是杨家香店。戴家车匠店夹在两家之间。门面很小,只有一间,地势却颇高。夸进门坎,得上 五层台阶。因此,车匠店有点像个小戏台(戴车匠就好像在台上演戏)。店里正面是一堵板壁。板壁上有一 副一尺多长、四寸来宽的小小的朱红对子,写的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不知这是哪位读书人的手笔。但是看来戴车匠很喜欢这副对子。板壁后面,是住家。前面,是作坊。 作坊靠西墙,放着两张车床。这所谓的车床和现代的铁制车床是完全不同的。就像一张狭长的小床,木制 的,有一个四框,当中有一个车轴,轴上安小块木料,轴下有皮条,皮条钉在踏板上。双脚上下踏动踏板, 皮条牵动车轴,木料来回转动,车匠坐在坐板上,两手执定旋刀,车旋成器,这就是中国的古式的车床, 其原理倒是和铁制车床是一样的。 靠里的车床是一张大的,那还是戴车匠的父亲留下的。老一辈人打东西不怕费料,总是超过需要的粗 壮。这张老车床用了两代人,坐板已经磨得很光润,所有的头都还是牢牢实实的,没有一点活动。戴车匠 嫌它过于笨重,就自己另打了一张新的。除了做特别沉重的东西,一般都使用外边较小的这一张。戴车匠 起得很早在别家店铺才卸下铺板的时候,戴车匠已经吃了早饭,选好了材料,看看图样,坐到车床的坐板 上了。一个人走进他的工作,是叫人感动的。他这就和这张床子成了一体,一刻不停地做起活来了。看到 戴车匠坐在床子上,让人想起古人说的:“百工居于肆,以成其器。”中国的工匠,都是很勤快的。好吃 懒做的工匠,大概没有,——很少。 车匠的木料都是坚实细致的,檀木—白檀、紫檀、红木、黄杨、枣木、梨木,最次的也是榆木的。戴 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有 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 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 孩子们愿意上戴车匠家来,还因为他养着一窝洋老鼠——白耗子,装在一个一面有玻璃的长方木箱里, 挂在东面的墙上。洋老鼠在里面踩车、推磨、上楼、下楼,整天不闲着,无事忙。戴车匠这么大的人了, 对洋老鼠并无多大兴趣,养来是给他的独儿子玩的。 一到快过清明节,大街小巷的孩子就都惦记起戴车匠来。 这里的风俗,清明那天吃螺蛳,家家如此。孩子们除了吃,还可以玩,用螺狮做弓把,戴车匠每年照 例要给他的儿子做一张特号的大弓,所有的孩子看了都羡慕。 戴车匠眯缝着眼睛看着他的儿子坐在门坎上吃螺蛳,把螺蛳壳用力地射到对面一家倒闭了的钱庄的屋 顶上,若有所思。 他在想什么呢? 他的儿子已经八岁了。他该不会是想:这孩子将来千什么?是让他也学车匠,还是另学一门手艺?世 事变化很快,他隐隐约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 一九八一年,我回乡了一次(我去乡已四十余年)。东街已经完全变样,戴家车匠店已经没有痕迹了。 ——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 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车匠了。 一九八五年七月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第一句,作者就交待“戴车匠是东街一景”,用“景”来形容一个车匠的店铺,表达出作者对 戴车匠高超技艺的赞美之情。 B.这篇小说哀而不伤,仔细读来有一抹落寞的味道。戴车匠的儿子喜欢“洋老鼠”,对父亲的技艺并没多 大兴趣,“螺蛳弓”最终被“洋老鼠”打败。 C.戴车匠店里的板壁上有副对子:“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表明戴车匠酷爱文学。 D.连戴车匠自己都隐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当一个人对自己所传承的经典技艺失 去信心时,那这门技艺的没落趋势也就难以挽回。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叙述者的写作线索是童年的回忆。文本的叙述时间十分模糊,主要描写的只是戴车匠的生活,一种原始 自然的生活方式。 B.小说采用第三称的文本叙事,相较于第一人称,其充分调动了叙事语气的功能,采用有限叙述视角,有 着更为便捷的观察和访问的机会。 C.开篇提到了侯家银匠店和杨家香店,与结尾形成了呼应,点明了传统手工艺之没落,不只是戴家车店, 因为“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 D.作者将回忆中的人事、回忆中的生活作为小说结构的一极,将现实生活浓缩成一两句的感慨作为结构的 另一极,一显一隐,在两极共构中抒发一种淡淡的忧思。 ★3.小说中的车匠是怎样的形象? 4.汪曾祺曾经说:“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小说要真诚,不能要花招…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 文的界限。”小说《戴车匠》怎样体现出汪曾祺的创作观?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 2.B 3.①车匠是一个生活志迎清雅,疼爱孩子的父亲形象:②也是一个工作专注勤奋、车床技艺精湛、具有创 新精神和行业/生存忧患意识的传统手工艺人形象。 4.①情节生活化,真实化,小说叙事归结为“回忆”,不以虚构的扣人心弦的情节取胜,正文没有明显的 矛盾冲突,②人物性格质朴自然,小说写车匠,是片段式生活的叙写,呈现人物本真的性格特点,①话言 抒情化,使用散文化的笔调描写了车匠的工作状态。戴车匠爱孩子的品性和童心④叙事风格舒缓,营造了 一种对传嵌技艺流通的淡淡的优伤。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C.“表明戴车匠酷爱文学”分析错误,一幅对联不能表明戴车匠块文学,但是能表现戴车匠的审美价值追求。 所以应该是“表现了戴车匠的审美价值追求”。 故选 C。 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采用有限叙述视角”错误,本文采用第三人称进行叙述的,是全知视角。 故选 B。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能力。 由“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不知这是哪位读书人的手笔。但是看来戴车匠很喜欢这副对子”可知戴车 匠生活志趣清雅; 由“戴车匠这么大的人了,对洋老鼠并无多大兴趣,养来是给他的独儿子玩的”“戴车匠每年照例要给他 的儿子做一张特号的大弓,所有的孩子看了都羡慕”可知戴车匠疼爱孩子; 由“世事变化很快,他隐隐约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可知他是具有生存忧患意识的 传统手工艺人; 由“戴车匠嫌它过于笨重,就自己另打了一张新的”可知他富有创新精神; 由“戴车匠起得很早。在别家店铺才卸下铺板的时候,戴车匠已经吃了早饭,选好了材料,看看图样,坐 到车床的坐板上了”可知他勤奋; 由动词“踩”“执刀”“就料”“吐出”,形象地写出了戴车匠在车床上刨木时娴熟的动作; 用小孩子聚精会神“小傻子一样”的描写,烘托出戴车匠高超的车工技艺。 具体作答时,根据以上分析进行概括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情节生活化、真实化。小说不以虚构的扣人心弦的情节取胜,正文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小说叙事归结为 “回忆”,“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车匠了”,作者对戴车匠的回忆表 现了对传统手工艺逐渐消失的惋惜,对故乡淳朴和谐的生活的怀念; 人物性格质朴自然,戴车匠身上具有中国工匠的优良品质:勤劳、吃苦耐劳。他“起得很早”,“一刻不 停地做起活来”,小说写戴车匠,是片段式生活的叙写,闲暇之余的琐碎小事,为孩子们做螺蛳弓等,无 不体现出他的善良、热心,呈现人物本真的性格特点; 语言抒情化。“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 菜叶,如番瓜瓤,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住在这 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戴车匠 这么大的人了,对洋老鼠并无多大兴趣,养来是给他的独儿子玩的”,使用散文化的笔调描写了戴车匠的 工作状态、戴车匠爱孩子的品性和童心。作者字里行间无不表达了对以戴车匠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者的技 艺和品德的赞美钦佩之情; 叙事风格舒缓,随着戴家车店,乃至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的消失,传统工艺逐渐消亡,传统生活方式也 淡出人们的视线。从而引发了作者对传统手工艺逐渐消失、后继无人的惋惜、忧虑之情,对四十年前故乡 自由淳朴和谐的生活方式的怀念之情。营造了一种对传统技艺流逝的淡淡的忧伤。 六.(2020·山东菏泽市·高一月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逃跑 铁凝 (1)二十多年前,老宋从北部山区来到这个城市,这个剧团。 (2)老宋在团里的任务是传达、收发,兼烧开水锅炉。每天,锅炉不仅定时定点烧开,温度也绝对可 靠。那时,老宋还会站在当院,亮起大嗓喊几声:“老师们,水开了!”老宋将全团干部演员职工家属统称 为老师。演员听了高兴,领导和职工家属也不会挑礼。 (3)老宋并不是一个喜爱喧闹的人,他的语言似是很金贵的,不像他的两条腿那样勤快。每天,他按 时出入各个办公室分发报纸、杂志、信件。他步履轻捷,悄无声息,把报纸、杂志分送给该送的人,从未 出过差错。除了分内的事,分外的事也没少做。 (4)团里唱小生的老夏是老宋的好友。他只向老夏说一些家事。他那嫁了人的闺女,嫁的是一个更穷 的地方的懒人。前几年那人忽然扔下老宋的闺女和一个刚满月的孩子走了,不知去了哪里。闺女的日子很 难,处处得老宋接济。 (5)光阴像箭一样。 (6)老夏要退了,老宋也更老了。他走路不再是快步,有点拖着腿的样子。当他走过来,人还没到眼 前,你就能听见鞋底蹭着地面的嚓嚓声。他的记性也差了,有时候会把张三的信送到李四的办公室去。但 剧团没有辞退他。 (7)直到有一天,老宋的腿不争气地真出了大毛病。从前老夏替老宋瞒着,现在是瞒不过去了。老夏 用自行车驮着老宋去了医院,医生为老宋检查后说尽快手术吧,保腿要紧。老宋问手术得多少钱,医生说, 一万五左右。老宋对老夏说,咱们回去吧。他全部的积蓄连一百五十元也不到。 (8)老夏走家串户,挨门敛钱,共筹集到一万五千八百六十二元人民币。为此,他专门找到现任团长 一道去给老宋送钱。一来显得郑重,二来也算有个旁证。 (9)老宋一夜没睡,他数了一夜钱。他一张一张地抚摩,一张一张地在灯下照,一张一张地把鼻子凑 上去闻。一些新钱嘎巴嘎巴响得很脆,一些旧钱散发着微微辛辣的油泥味儿。或者黏黏的霉潮气。即便一 张两块钱的旧票,压在掌上也是沉甸甸的。 (10)老宋数完钱就开始想心事,他想,难道他的腿真有病吗?难道他真的要把刚刚数过的这些都扔 给医院吗?想着想着,他决心不再相信这条腿是条病腿。为证实自己的见解,单用那病肿的左腿撑起全身 的重量,他竟然站住了。他又做了几下其它动作,居然也做出了。接着他想起演员,练功时做出的高难动 作,他依次模仿起来。直到稀里哗啦掉在地上,一个形容才确凿地来到他的脑海:这哪儿还是一条腿啊, 分明是一条烂冬瓜。 (11)传达室的灯亮了一夜。第二天老宋就从这个剧团和这个城市消失了. (12)老夏终于气愤起来,团里的老师们也气愤起来。他们那一片爱心呢?他们的钱是血汗钱!尤其 让老夏不能容忍的是,人们纷纷在他面前发些抱怨,好像是老夏骗了大伙儿的钱,并且协助了老宋的逸跑。 (13)老夏想起当年老宋来团是靠了一个住在本市的亲戚的介绍。找到那亲戚后,那人说,老宋回老 家第二天就去把腿锯了,两千不到。剩下一万多又有什么不好?又是穷闺女,又是穷外孙。老夏愤怒难平。 疑惑难平。 (14)不久,团里有人从北部山区演出回来,告诉老夏说在一个旅游景点看见老宋了,老宋坐在一个 小铁皮房里卖胶卷。老夏决心去亲眼目睹那逃逸的老宋之现状,让他尴尬、难堪和愧疚。 (15)他很快就发现,在一个小铁皮屋子旁边,老宋拄着双拐,左腿那儿空着。老夏心中涌上一股酸 涩,一时竟想不好到底该不该去和老宋打招呼。 (16)老宋也看见了老夏,顿时木呆呆地愣在那里。突然间,老宋撒腿便跑,他那尚是健康的右腿拖 动着全身,拖动着双拐奋力向前,他佝偻着身子在游人当中冲撞,如一只受了伤的野兽,他跳跃着直奔一 条山间小路而去,眨眼之间就没了踪影。 (选自《北京文学》)(有删改) 1.下列关于小说的基本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是文学体裁中的一大样式,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开端、发展、结局被称为小说的六要素。 B.小说的本质是虚构性,虽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所以,小说故事的可信度相对较低。 C.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多样,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描写,可以写人物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 理,可以“杂取种种,合成一个”。 D.小说的环境是指自然环境,它通过季节、气候、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人物心情或渲染气氛。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交代了老宋的工作内容和日常表现,凸显他认真负责、干练勤劳、乐于助人等特点,也因此与 老夏成为关系亲密、深交的好友。 B.小说运用倒叙的方式,讲述了老宋为接济女儿,宁愿不顾惜自己的身体,把众人的捐款当做改变家庭境 况的途径而携款逃跑的故事。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拿到善款后,老宋夜里用触觉、视觉、嗅觉、听觉细细体味那些钱, 体现出了人物复杂的心情。 D.小说中的老夏的遭遇是最令人同情,他满腔热情地帮助老宋,却被老宋欺骗,到最后连质问、想让老宋 难堪的机会也没有。 3.下列对小说情节的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塑造出一个有礼貌、勤快的老宋形象,为下文即使他出错,团里不仅不辞退他,在他生病时, 还为他捐款的情节作铺垫。 B.文中老宋跟老夏介绍自己的家事,闺女的日子很难,为下文老宋逃跑埋下了伏笔。 C.老夏为自己的好心换来老宋的不辞而别而愤怒,为老宋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而感到疑惑。老夏的愤怒与疑 惑推动情节发展,同时突出了小说“生存与尊严相扭结”的深意所在。 D.这篇小说主要采用白描手法来刻画人物的行为和语言,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在面对道德和生存的艰难 选择时,人物的悲凉、矛盾和无奈。 ★4.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并分析老夏的人物形象。 5.为什么说老宋两次选择逃跑,都是艰难的选择,展现出的是底层人物苦涩的人生图景?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 1.C 2.C 3.D 4.①热情善良。起初,老宋的腿出了毛病,老夏替他瞒着;后来,看到老宋“左腿那儿空着”,老夏心中 涌上一股酸涩,也没有执意去质问他。②乐于助人。老宋的腿病瞒不住了,老夏用自行车驮着老宋去医院。 老宋没钱治腿,老夏走家串户,挨门敛钱。③细心谨慎。他专门找到现任团长,邀团长同他一道去给老宋 送钱,找个旁证。 5.①第一次逃跑的动机是想节省下来的钱,可以接济闺女和外孙,但是需要牺牲自己的诚信和善良,愧对 团里的人。这肯定是一次艰难又痛苦的选择。②第二次逃跑是在面对老夏还是逃避老夏之间的选择,他先 是木呆呆地愣在那里,突然又奋力地逃跑,是良心的极度自责和自尊心受到伤害后的本能选择。当然也是 更艰难的选择。③两次逃跑体现了社会底层人物在生存与道德间充满了无奈和尴尬,为了改善生存境况而 最终突破了道德规约,展现出一副苦涩的人生图景。 【分析】 1.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A项,“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开端、发展、结局被称为小说的六要素”错误,这是记叙文六要素,且 应该是“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而小说三要素为“人物、情节、环境”。 B项,“虽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所以,小说故事的可信度相对较低”强加因果,“高于生活”与“故事可 信度低”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 D项,“小说的环境是指自然环境”错误,还有社会环境。 故选 C。 2.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A项,“也因此与老夏成为关系亲密、深交的好友”于文无据,原文只说“团里唱小生的老夏是老宋的好友”, 并未提及二人成为好友的原因。 B项,“小说运用倒叙的方式,讲述了老宋为接济女儿……”错误,不是倒叙,文章是按时间顺序叙述的, 只有他女儿的故事是插叙方式。 D项,“小说中的老夏的遭遇是最令人同情,他满腔热情地帮助老宋,却被老宋欺骗,到最后连质问、想让 老宋难堪的机会也没有”错误,老宋的遭遇才最让人同情,他为了自己的女儿和外孙,竟把自己的腿锯掉, 带着钱去接济他们。 故选 C。 3.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能力。 D项,“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错误,文中并无激烈的矛盾冲突,情节平缓,主要冲突是老宋内心的挣扎。 故选 D。 4.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老宋的腿不争气地真出了大毛病。从前老夏替老宋瞒着,现在是瞒不过去了”“老宋拄着双拐,左腿那儿 空着。老夏心中涌上一股酸涩,一时竟想不好到底该不该去和老宋打招呼”可见,老夏是个善良、富有同 情心的人; “老夏用自行车驮着老宋去了医院”“老夏走家串户,挨门敛钱,共筹集到一万五千八百六十二元人民币”, 乐于助人,帮助老夏上医院,帮他筹集捐款; “他专门找到现任团长一道去给老宋送钱。一来显得郑重,二来也算有个旁证”“想起当年老宋来团是靠了 一个住在本市的亲戚的介绍”可见,老夏是个心细谨慎的人,送钱要有个旁证,老宋失踪后记得找他亲戚 打听消息。 5.本题考查探究文本创作意图的能力。 首先分析老宋的两次逃跑,第一次逃跑从“难道他的腿真有病吗?难道他真的要把刚刚数过的这些都扔给 医院吗”“那人说,老宋回老家第二天就去把腿锯了,两千不到。剩下一万多又有什么不好?又是穷闺女, 又是穷外孙”可见,他的逃跑是为了省下钱来接济闺女与外孙,而这么做是把团里的人捐给他的钱挪作他 用,会对不起团里的人;但闺女与外孙又让他操碎了心。在二者之间,他为了让闺女与外孙能更好地生活 下去,不得不牺牲了自己的诚信与善良,这显然是艰难的抉择。 第二次逃跑是面对老夏时,“顿时木呆呆地愣在那里。突然间,老宋撒腿便跑,他那尚是健康的右腿拖动着 全身,拖动着双拐奋力向前,他佝偻着身子在游人当中冲撞,如一只受了伤的野兽”,老夏是想让他“让他 尴尬、难堪和愧疚”,他也确实为此感到难堪、愧疚,他难道不想对老夏说一声对不起吗?然而他受损的良 心与自尊心使他无法面对老夏,迫使他逃离现场,最后“如一只受了伤的野兽”般地逃离,这对他来说也 是艰难的抉择。 老宋是个好人,然而一个好人在面对贫苦生活时,却无法始终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这就是底层人物生存 与道德之间无奈的抉择。谁不想做个好人呢?然而生活并没有给他更多的选择余地,所以本文展现出的是 底层人物苦涩的人生图景。 【点睛】 人物形象分析类做法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人物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人物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人 物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与评价;把握 人物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筛选归纳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要概括与主要情节和 主旨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时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 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 七.(2020·山东德州市·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正说着,有人来回说:“兴隆街的大爷来了,老爷叫二爷出去会。”宝玉听了,便知是贾雨村来了,心 中好不自在。袭人忙去拿衣服。宝玉一面蹬着靴子,一面抱怨道:“有老爷和他坐着就罢了,回回定要见我。” 史湘云一边摇着扇子,笑道:“自然你能会宾接客,老爷才叫你出去呢。”宝玉道:“那里是老爷,都是他自 己要请我去见的。”湘云笑道:“主雅客来勤,自然你有些警他的好处,他才只要会你。”宝玉道:“罢,罢, 我也不敢称雅,俗中又俗的一个俗人,并不愿同这些人往来。”湘云笑道:“还是这个情性不改。如今大了, 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 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宝玉听了道:“姑娘请别的姊妹 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 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 时羞的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的怎么样 呢。提起这个话来,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我倒过不去,只当他恼了。谁知过后 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谁知这一个反倒同他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他,你得赔 多少不是呢。”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袭 人和湘云都点头笑道:“这原是混账话。” 原来林黛玉知道史湘云在这里,宝玉又赶来,一定说麒麟的原故。因此心下忖度着,近日宝玉弄来的 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或有鸳鸯,或有凤凰,或玉环金珮,或鲛帕鸾绦,皆由小 物而遂终身。今忽见宝玉亦有麒麟,便恐借此生隙,同史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因而悄悄走来,见 机行事,以察二人之意。不想刚走来,正听见史湘云说经济一事,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账话,若 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 ;所惊者, ; 所叹者, ! 所悲者 !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待进去相见,自觉无味,便一面拭泪,一面 抽身回去了。 这里宝玉忙忙的穿了衣裳出来,忽见林黛玉在前面慢慢的走着,似有拭泪之状,便忙赶上来,笑道:“妹 妹往那里去?怎么又哭了?又是谁得罪了你?”林黛玉回头见是宝玉,便勉强笑道:“好好的,我何曾哭了。” 宝玉笑道:“你瞧瞧,眼睛上的泪珠儿未干,还撒谎呢。”一面说,一面禁不住抬起手来替他拭泪。林黛玉 忙向后退了几步,说道:“你又要死了!作什么这么动手动脚的!”宝玉笑道:“说话忘了情,不觉的动了手, 也就顾不的死活。”林黛玉道:“你死了倒不值什么,只是丢下了什么金,又是什么麒麟,可怎么样呢?” 一句话又把宝玉说急了,赶上来问道:“你还说这话,到底是咒我还是气我呢?”林黛玉见问,方想起前日 的事来,遂自悔自己又说造次了,忙笑道:“你别着急,我原说错了。这有什么的,筋都暴起来,急的一脸 汗。”一面说,一面禁不住近前伸手替他拭面上的汗。宝玉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三个字。林黛玉听 了,怔了半天,方说道:“我有什么不放心的?我不明白这话。你倒说说怎么放心不放心?”宝玉叹了一口 气,问道:“你果不明白这话?难道我素日在你身上的心都用错了?连你的意思若体贴不着,就难怪你天天 为我生气了。”林黛玉道:“果然我不明白放心不放心的话。”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 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 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 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此时宝玉心 中也有万句言语,不知从那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的望着黛玉。两个人怔了半天,林黛玉只咳了一声,两 眼不觉滚下泪来,回身便要走。宝玉忙上前拉住,说道:“好妹妹,且略站住,我说一句话再走。”林黛玉 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说道:“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口里说着,却头也不回竟去了。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 1.依次填入上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 ②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 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 ③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 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 ④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 A.④①③② B.④③①② C.①③②④ D.①④③②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在湘云劝宝玉留心仕途经济后,又借袭人之口说宝钗亦曾劝过,既补前事,又远伏后来宝钗规劝一 节,且写出了湘云、宝钗两人在规劝宝玉方面的共同之处。 B.黛玉执着于理想爱情的追求,与宝玉心意相通,尽管为爱情整日以泪洗面,心病日甚,但内心仍蕴积着 对仕途经济的反抗情绪,被宝玉视为“从不讲混账话”的知己。 C.宝玉为黛玉“拭泪”,黛玉为宝玉“拭汗”;两个人虽都有“万句言语”,但一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 一个是不知从何说起;两处都运用对比手法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心理。 D.对宝钗、湘云、黛玉三人在态度上有了分明的取舍之后,宝玉终于在黛玉面前放胆诉说一腔真情,“你 放心”三个字言简义丰,表达出宝玉对黛玉用情之深。 ★3.选文表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选文是《红楼梦》的经典片段,请简要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情节。 【答案】 1.A 2.C 3.贾宝玉:①厌恶仕途经济,追求心性自由;②感情真诚纯洁。 林黛玉:①执著爱情又敏感多虑;②具有叛逆精神。 4.①贾雨村来访,老爷让宝玉会见,宝玉抱怨;②湘云用仕途经济规劝宝玉,宝玉以黛玉未曾说过这些混 账话反驳;③黛玉听到宝玉的话后,内心又喜又惊,又悲又叹,不禁落泪;④宝玉向黛玉表明心迹,两人 互诉肺腑。 【分析】 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 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这是一道考查语句衔接的题目,答题时注意 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句之间的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以及语句强调的重心。 语境是林黛玉的心理活动,“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体现林黛玉内心情绪的变化,根据这些心理活动 找到对应的内容。“果然是个知己”是“喜”,“竟不避嫌疑”是“惊”,“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则又何 必来一宝钗哉”是“叹”,“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是“悲”。 故选 A。 2.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 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 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 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C项,“对比手法”错,这两处表现贾宝玉与林黛玉情意相投,彼此惺惺相惜,没有对比手法。 故选 C。 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抓住人物性格特点,对人物进行客观的评价。对 人物形象的分析要结合文中所使用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从语言、动作及神态等描写中把握人物,主要 应依据故事情节展开,分析人物形象要客观全面,注意主旨对人物形象的限制性。 贾宝玉:“宝玉一面蹬着靴子,一面抱怨道:‘有老爷和他坐着就罢了,回回定要见我。’”“我也不敢称雅, 俗中又俗的一个俗人,并不愿同这些人往来”“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 “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从贾宝玉 与史湘云和袭人的对话描写中概括出厌恶仕途经济,追求心性自由;“忽见林黛玉在前面慢慢的走着,似有 拭泪之状,便忙赶上来,笑道:‘妹妹往那里去?怎么又哭了?又是谁得罪了你?’”“一面说,一面禁不住 抬起手来替他拭泪” “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 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宝玉 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三个字”从贾宝玉与林黛玉倾诉衷肠中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中概括出感 情真诚纯洁。 林黛玉:“今忽见宝玉亦有麒麟,便恐借此生隙,同史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因而悄悄走来,见机行 事,以察二人之意”“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待进去相 见,自觉无味,便一面拭泪,一面抽身回去了”“林黛玉道:‘你死了倒不值什么,只是丢下了什么金,又 是什么麒麟,可怎么样呢?’”“林黛玉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说道:‘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 了!’口里说着,却头也不回竟去了”概括出林黛玉执著爱情又敏感多虑;“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 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 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概括出具有反抗精神。 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首先理清小说的结构,小说的结构可以按照开端、发展、 高潮、结局梳理,弄清故事的来龙去脉,把握住结构特征,尤其要关注发展和高潮部分,有的小说的高潮 同时也是结局;然后抓住线索,用自己的语言分条概括,概括时要把人物和事件交代清楚。 选文共三段,第一段共分两层,第 1层是故事的开端,贾雨村来访,宝玉抱怨,不愿去会客;第 2层是故 事的发展,主要写宝玉与湘云、袭人的对话,围绕会客引出“仕途经济”的话题,表现宝玉对仕途经济的 厌恶之情,与林黛玉彼此心意相通。第二段是故事的再发展,主要写林黛玉偷听到宝玉“林妹妹不说这样 混账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的话,引发她诸多感慨,“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第三段是故 事的高潮部分,主要是宝黛二人的对话描写,“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 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此时宝玉心中也 有万句言语,不知从那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的望着黛玉”表明宝黛二人互诉衷肠。 【点睛】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中的重要手法,主要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正面描写主要有肖像、语 言、动作、心理等方式,侧面描写主要是环境和其它人物的烘托等,散文中主要是引用故事、传说等、通 过特殊的艺术手法比如对比、烘托、排比等手法塑造,当然有时也有小说常用的方法,比如语言、动作等 细节描写等,注意答出手法还要答出塑造的人物的性格特征。 八.(2020·莒县第四中学高一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 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 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 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 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 “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 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 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 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 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 售卖的糖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 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 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 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 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 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 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 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 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 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 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 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 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 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 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 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 俺……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 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 年第 6期)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生动 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 不起钱。 C.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 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砚”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 宽以待人的良药。 ★2.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的画线句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答案】 1.B 2.①斯文谦和,穷困落魄:长衫,却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摸索良久,才掏出一把制钱,可见穷困落魄; 穿长衫,摇折扇,说话文绉绉的,对人不生气,可见斯文谦和。②身怀绝技,隐忍退让:华昌十指轻松将 坚硬的端砚如刀切般分为两半,可见武艺高强;面对石钵的再三挑衅,都避开,不计较。③正直善良,宽 容大度:石钵头为治母病,求芮引,华昌不计前嫌,给药引,还不收钱。 3.①精瘦落魄的读书人竟能徒手分砚,小说结尾虽出人意料,但与前文所设伏笔相照应,使故事的发展合 乎情理,使人信服。(或答:出人意料的结尾,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②丰富了人物的形象: 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表现了他的隐忍大度。③小说结尾意味深长,更好 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分析】 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 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 B项,“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表述错误。结合文本后面的内容分析可知,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 昌主要是因为他内心对华昌这样的读书人的憎恶和鄙视。 故选 B。 2.本题主要考查人物形象特点分析。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人物 形象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 结。 华昌的形象特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①如从“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 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 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可知,华昌斯文谦和,穷 困潦倒;②根据文本“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 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可知,华昌隐忍退让;根据文本“华昌接过端砚,手 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 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可知,华昌身怀绝技;③根据文本“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 拿开,俺不收钱’”可知,华昌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3.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结构内容理解与分析。小说结尾常见的作用:突出波澜,震撼人心;照应前文,不突 兀。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深化主题;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令人回味。耐 人寻味;给人以喜悦欣慰之感;反应美好愿望。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 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 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 首当地歌谣”“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 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了他的 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结合华昌的语言等内容分析,如“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等,小说结尾揭示作品的主题,更好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