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上古诗综合复习题及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苏教版八年级上古诗综合复习题及答案

ID:574266

大小:199.5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 一,《春 望》‎ ‎ , 。 , 。 , 。 , 。‎ ‎1.诗中点明时间和地点的句子是 , 。‎ ‎2.花鸟本是可娱之物,为何在诗人眼里见到后反而落泪心惊? ‎ ‎ ‎ ‎3.根据下文,理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包含的思想感情。 ‎ ‎ ‎ 4. ‎《春望》抒发了诗人 , 的痛苦心情。 5、“破”描绘了国都被占,城池破败,残墙断壁的景象;“深”描绘出了 , ‎ ‎ 的景象,刻画了诗人痛苦的心情。 6.“溅”“惊”是使动用法,意思是 , 。颔联移情于花鸟,在景中寄予无限的伤感之情。 7、颈联真切的表达了战乱中人 , 的心情。它能引起人的共鸣,成为千古名句。“连三月”写 ;“抵万金”言 。 8、“搔”通过 写出了诗人无法排解的 之情。 ‎ ‎9.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 , ,写到 。 ‎ ‎10.重点字词理解  国 古义: ,诗中指 。今义: 。 烽火:古时边疆在高台上为报警点燃的火,诗中指 。 抵(dǐ): 。浑(hún): 。胜: 。 11.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 ‎ ‎ ‎ ‎ ‎ ‎ 二,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 , 。‎ ‎ , 。‎ ‎ , 。‎ ‎ , 。‎ ‎1.本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是___代大诗人,字______,晚年又叫__________。‎ ‎2.《钱塘湖春行》以__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_______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第______句和第______句是颔联,______联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4.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10‎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5.解释诗句中加粗的词语。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 ② 最爱湖东行不足( )‎ ‎6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 A、 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B、 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C、 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 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7“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2分) ‎ ‎ ‎ ‎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 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9、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 ‎ ‎ ‎ ‎10.全诗以“ ”为线索,从“ ”起,到“ ”终,以“ ”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 ”是爱的体现,同时也照应了题目,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 ‎ ‎ 三,杜牧《泊秦淮》‎ ‎ , 。 , 。‎ ‎1.“烟笼寒水月笼沙”首句写景。笼,即笼罩的意思,两个“笼”将轻烟, , 寒水、 融为一体,描绘了一幅 , 的画面,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说说两个“笼”字写景的妙处。]‎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试品析。‎ ‎ ‎ ‎ ‎ ‎5.“夜泊秦淮近酒家”在全诗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 ‎ ‎6、下面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描绘的是社会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B、这首诗描绘了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10‎ ‎7.重点字词理解: 泊: bó 动词, 。pō 名词, 。笼: 。犹: , 。 商女: 。《后庭花》:歌曲 的简称。南朝陈皇帝陈叔宝终日沉溺于声色,不务国事,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至亡国,所以后人以此曲为 。 ‎ ‎ ‎ ‎ 四,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 。‎ ‎ , 。 ‎ ‎ 1. 陆游: 诗人,号 。从他的诗句“位卑未敢忘忧国”可以看出,他一生最大抱负就是 。‎ ‎2,诗的前两句写自己虽 , , 但仍不自悲自伤,期待着江山一统。后两句诗写 ,表达自己为 、 而献身的强烈愿望,抒发了炽热的 。‎ ‎ 3. 理解“风吹雨”在文中的作用。 ‎ ‎ ‎ ‎ 4.理解重点字词 作: ; 大作: ,指 。‎ 僵卧:躺着不动。描绘出 , , 的诗人形象。 哀: 。自: 。尚思: 。阑: ;夜阑: 。 ‎ ‎ 五, 《 过零丁洋》 文天祥 ‎ ‎ , 。‎ ‎ , 。‎ ‎ , 。‎ ‎ , 。‎ 1. 文天祥(公元1236—1283),男, ,汉族,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吉州吉水人,(今江西吉安)。原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 《过零丁洋》选自 。这首诗是宋帝赵禹祥兴二年(1279),文天祥在五坡岭(在广东省海丰县北)兵败被俘后囚禁时写的。‎ ‎2.《过零丁洋》诗中语意双关的“天然妙对”是: , 。 ‎ ‎“惶恐”“零丁”用于双关,有两层含义,一指 ,二是 和 。‎ 诗句的意是: , 。‎ 3. ‎《过零丁洋》诗中表达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的句子是: , ‎ ‎ 。这两句诗慷慨激昂,采用 的方式 ,表明诗人 的决心,崇高的 和 的爱国情怀。‎ 4. ‎《过零丁洋》诗中借用 的修辞手法,表现国家多难、个人浮沉的诗是: , ‎ ‎ 。特点是:以形象的比喻描写 。诗句意思是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 , 。‎ 这两句连用,暗示 。‎ ‎5.这首七律诗的首联写了作者个人和国家有关的哪两件大事? (1) ‎ ‎ (2) ‎ ‎6.你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举二例说明:‎ 答:(1)人物 事迹 ‎ 10‎ ‎ (2)人物 事迹 7.“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  汗青:指。(古代用竹简书写,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蛀,叫汗青。) 丹心: 。干戈:泛指 。 ‎ ‎ ‎ ‎ 六,《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 , 。 , 。‎ ‎ , 。 , 。 ‎ 1. 本诗出自 作者是______(朝代)的_______(诗人) ,他和 , ,‎ ‎ 并称为“初唐四杰”。 ‎ 2. 说说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在哪里?‎ 答: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这首诗不同于其它送别诗,开辟了送别诗的新意境,一洗往昔送别诗中 之态,字里行间体现出了 的人生态度、 的志趣和的 胸怀,能给友人以安慰和鼓励。 3.此诗是一首 诗,全诗表达了与知己的 ,抒发了对朋友远行的 之情,体现出作者 。‎ ‎4“风烟”突出了杜少府任所的 ,上任路途的 。“ ”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 联系起来。 5、颈联蕴含了 的哲理,真正的友谊是不受 ‎ ‎ 的,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这一句成为 ‎ ‎ 的不朽名句。 6.词语积累:‎ 之: 城阙(què):皇宫门前的望楼,往往被用来代表 。这里指唐朝都城 。 辅:以……为辅佐,这里是 的意思。 津: 。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 。 ‎ 宦(huàn)游: 。 海内: ,即全国各地。 ‎ 天涯:天边,这里比喻 。 比邻:并邻, 。‎ 无为: 。歧路: 。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沾巾:意思是 。‎ ‎ 七,《己亥杂诗》‎ ‎ , 。‎ ‎ , 。‎ ‎ 1.《己亥杂诗》选自 ,共350首。作者 ,号定庵, 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 2. 怎样理解诗中的"离愁"?‎ 答:这里的“离愁”不仅是愤然辞官回家所产生的 之情,更是离别京城,离别 ,离别自己赖以报国的岗位的那种悲苦心绪,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情。 ‎ 3. 为什么不说"夕阳斜"而说"白日斜"?‎ ‎ ‎ ‎4.作者拿 自况,表达了                        ‎ ‎5.诗歌中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舍和不舍。诗人想"舍"的是什么?不想舍的又是什么?‎ 10‎ ‎ ‎ ‎6.本诗中诗人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富有哲理的句是: , ‎ ‎ 。 这一句,运用 ,表明诗人的心志:虽然辞了官,仍然会 ;为培育人才来维护自己崇高理想而 的情怀。后人也常用此来比喻 。‎ 7. 古诗中写花的名句不少,请写出二句你积累的有关“花”的诗句来 ‎(1) , 。 (2) , 。‎ 8. ‎“吟鞭”指 。落红: 。 ‎ ‎ ‎ ‎ 八,《望岳》‎ ‎ , 。‎ ‎ , 。‎ ‎ , 。‎ ‎ , 。‎ ‎1、本诗作者是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 ,自号“ ”,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的诗被称为“ ”‎ ‎2、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 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 的气势和 的景色。首联写远望泰山 , 的特点;颔联写近望泰山 、 的形象;颈联则写凝望泰山云气升腾、 之景;尾联联想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齐鲁青未了”以距离之远衬托 。‎ ‎4、“钟”在这里是“ ”的意思,用一“钟”字,将大自然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望中泰山的 。‎ ‎5、有人评价此诗“‘割’字奇”,品析“割”这个字,指出奇在何处?‎ ‎ ‎ ‎ ‎ ‎ ‎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 ‎ ‎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王安石的“ , ”和孔子“ , 。”有异曲同工之妙。 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青年杜甫英姿勃发的情怀,读了这千古名句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答: ‎ ‎ ‎ ‎ ‎ ‎9.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从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 ‎ ‎ ‎ ‎10.填出下列相应的山名:‎ 10‎ 东岳( ) 南岳( ) 西岳( )北岳( ) 中岳( )‎ ‎11.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 岱宗_____ 齐鲁_____ 造化_____ ‎ ‎ 阴阳_____ 荡胸_____ 会当_____ ‎ ‎ 夫______ 青______ 钟______ 入______‎ ‎ 眦______ 凌______ 览______ 曾______‎ ‎12、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13、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14、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勒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 ‎ 高峻,用笔不凡。‎ ‎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 九,《登飞来峰》(宋)王安石 ‎ , 。‎ ‎ , 。‎ 1. 词语积累:‎ 千寻: 缘 : 眼: ‎ 最高层: ‎ 2. 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泘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 ,指 ‎ ‎ 现在一般用来比喻 。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 ,实则指 。‎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作者 ‎ ‎ ‎ ‎ 的思想感情,揭示了 ‎ ‎ 的人生哲理。‎ ‎4.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 ‎5.这是一首哲理诗,其表达特点是 。第一二句作者用 突出塔之高,暗写自己 之高,为下文 。‎ ‎6.本诗选自 ,作者 ,字 ,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 。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10‎ ‎ ,“ ”之一。推行新法失败后罢官隐居,病死于江宁钟山,赠太傅,谥号“文”,又称 。被列宁誉为“ ”。‎ 7.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诗,与王之涣的诗句“ , ‎ ‎ ”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与苏轼诗“ , ”也是一脉相承,王安石是从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 十,《雁门太守行 》 李贺 ‎ , 。‎ ‎ , 。‎ ‎ , 。‎ ‎ , 。‎ ‎1.词语积累:‎ 摧: 。甲光: 。甲,指 。‎ 金鳞开: 。金: 。‎ 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 。‎ 临: 。霜重鼓寒: 。‎ 声不起: 。玉龙: 君: 。‎ ‎2.本诗选自 ,作者 (790~816), 著名诗人,史称为“ ”,汉族,河南福昌人。字 ,与 , 并称唐代“三李”。 李贺是中唐 ‎ ‎ 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1. 首联写景又写事:第一句运用 和比喻,渲染 ‎ 一个“压”字,把敌军 , ,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第二句写 ,借日光显示 。 ‎ ‎ 颔联从听觉和 两方面渲染 。‎ ‎ 颈联写 的场面。‎ ‎ 尾联引用写出将士 。‎ ‎4.后四句写唐军将士 , 。“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 , ”;“临易水”既表明 ,又暗示 。接着描写 :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5.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在 ,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 ,表现悲壮鏖战场面;一个在 ,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这首诗有鲜明的色彩,如 、 和 ,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 、 、 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6.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战国时 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他慷慨而歌:“ , !”‎ 10‎ ‎ 十一,《别云间》夏完淳 ‎ , 。‎ ‎ , 。‎ ‎ , 。‎ ‎ , 。‎ ‎1.词语积累:‎ ‎【羁旅】 【南冠】古代南方楚人戴的帽子,后用为 的代称。此处指 。 【灵旗】古代出征时所用的一种战旗。这里指 。 【泉路】 。泉, ,人死后埋葬的地穴。【毅魄】 ,即英魂。 2.作者 ,原名复,字 ,明末少年 ,著名诗人,有 之称。死时仅 岁 3.《别云间》是作者被清廷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上海松江县,古称 ,即作者的家乡。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 的决心,一方面又对 ,流露出 。这是一首 的绝命诗。写出了作者 ,以及 。‎ ‎4.“ ,灵旗空际看”两句,化用了 (诗人)《 》里的诗句“ , ”,表达了不屈的意志与信念。‎ ‎5.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 ‎ 诗作首联叙事,叙述自己三年 的飘零生涯。其中“ ”一词将诗人从父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深含着诗人 ‎ ‎ 。‎ ‎ 颔联抒写诗人 的满腔悲愤。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壮志难酬,复国理想终成泡影,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 ”的质问与诘责。 颈联抒发 , 之深情。诗人缘何难别故乡呢?原来,涌上他心头的不仅有国恨,更兼有 。(1)父起义兵败,为国捐躯了。(2)自己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此次身落敌手,自是难免一死,这样,家运不幸,恐无后嗣。(3)念及自己长年奔波在外,未能尽孝于母,‎ (4) 念及让新婚妻子在家孤守两年,自己未能尽为夫之责任与义务,妻子是否已有身孕尚不得而知。所以,诗人内心自然涌起 。 尾联抒发 。“ ”的诗人坦然作出“ ”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 。诗作以落地有声的 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 ,和 ‎ ,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 的不朽丰碑。 ‎ ‎ 【答案一】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因为诗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乡之苦,即便是站在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会对花溅泪,即便听到悦耳的鸟鸣声,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 3.“连三月”见出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4. 触景伤怀、忧国思家 5草木繁密而又荒芜,人民离散无人整治 6.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7,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 战祸之长, 家书难得 8。细节描写 ‎ 10‎ ‎ 忧国思家.9望,国都,草木,花鸟 10.国都 长安 国家 ; 战乱; 相当于; 简直; 能承受 【答案二】:1.《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  唐  乐天  香山居士 2.诗人行踪 早春 喜悦  三 四 颈  对偶 3.D 4.C 5.①向阳的树 ②不够 6.D 8.C 10.行 孤山寺 白沙堤 早春 “行不足”。 ‎ ‎【答案三】1.淡月、细沙 朦胧(迷茫)冷寂(悲凉)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3.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4、形象地表现了晚唐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正重蹈覆辙,走向亡国之路的情形;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像中的未来串成一线;表明诗人对现实的痛心,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5.承上启下的枢钮作用,“夜泊秦淮”表明上句景物的时间、地点,且照应题目,“近酒家”引出下文。 6.D 7.停船靠岸; 湖泊 ; 笼罩 还,仍然 ; 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玉树后庭花》 亡国之音 ‎[答案四] 1, 南宋爱国 放翁 收复失地 2。年老体衰,闲居僻野 梦中报国杀敌 收复失地、统一祖国 爱国情怀 3.通过“风吹雨”把现实和梦境结合起来,自然而又巧妙。“风吹雨”照应了诗题,同时窗外的风雨声与战场上的马蹄声很相似,引出了下一句。 4.兴起; 大起,风雨来势凶猛; 年老,体弱,多病; “为……而感到悲哀”; 自己的处境; 还想着; 尽、晚; 夜深 ‎【答案五】1.南宋时期爱国诗人 《文山先生全集》2.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地名, 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追忆过去,表示自己对当时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感慨眼前,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漂浮在伶仃洋中,深感孤苦伶仃。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直抒胸臆 以死明志 民族气节 为国献身 4.比喻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5.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步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已度过四年。 6,人物有 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事例: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7.儒家经典 史册 赤诚的心 兵器 ‎【答案六】1.《王子安集》 唐朝,王勃 ;骆宾王 卢照邻 杨炯 2.悲苦缠绵 积极乐观 高远 旷达 3。送别 惜别之情 留恋慰勉 高远的志趣. 4.卑湿荒远 艰险 望 蜀川 5.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的哲理 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 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谊 6.到 往 ; 京都, 长安; 拱卫; 渡口; 蜀川; 出外做官; 四海之内; 极远的地方; 近邻; 不要效仿; 岔路; 挥泪告别; ‎ ‎【答案七】1.《龚自珍全集》 龚自珍 清代 2.对亲朋好友的依依不舍 自己的事业 3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 4, 落红  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5.诗人想舍的是当朝者的黑暗与腐朽,不舍的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比喻, 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不惜献身, 老一代关心下一代成长 7.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8,诗人的马鞭 落花 ‎【答案八】1、唐 杜甫 子美 少陵野老 诗史 ‎2、望 高大雄伟 神奇秀丽 峰峦连绵 山色青翠 神奇秀丽 巍峨高大 薄暮鸟归 ‎3、泰山之高峻连绵 4、积聚、汇聚 人格化 神奇秀丽 5、泰山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一样,切断了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分出了山南向阳明亮,山北背阴晦暗的两个世界,有力的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 ‎6、泰山的最高峰又指人生的最高峰,表达了作者坚忍不拔的性格,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伟大政治抱负和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7.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 ‎8.(1)这不仅是诗人要登上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决心攀登人生极顶的雄心壮志。‎ ‎ (2)我明白了要想攀登人生顶峰,就一定要有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不怕困难的雄心壮志。(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10‎ ‎9.示例(1):写景富有层次,从远望到近望,到细望。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气秀丽,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示例(2)虚实相生,“造化钟神秀”是虚写,“阴阳割昏晓”是实写,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 示例(3):烘托手法,以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10. 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嵩山 11. 泰山; 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 天地自然; ‎ 山之北为阴,山之南为阳; 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阔; 应当,一定要; 虚词,无实义;‎ 指泰山之色,青翠苍郁; 聚集; 收入眼里,看到; 眼眶; 登临,登上; 俯视; 通“层”‎ ‎12、D 13、D(上句是虚写,下句是实写。) 14、C ‎【答案九】1。古以八尺为一寻,.极言塔高 。 因为。 视线。 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2.奸佞的小人,当时保守势力 。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 千寻塔的最高层 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3.表达了诗人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不畏艰险、不屈服于旧势力的勇往直前的坚定决心,自信向上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4.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5. 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情,形象生动 自己的立足点 千寻 作铺垫 6. 《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 介甫 王荆公 改革家 “唐宋八大家” 王文公 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答案十】1. 毁坏 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铠甲,战衣 (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号角 晚霞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一样,夜色中浓艳得近似紫色 抵达 ‎ 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指一种珍贵的宝剑,这里代指剑。 君王 ‎ ‎2.《李贺诗歌集》 李贺 唐代 诗鬼 长吉 李白、李商隐 浪漫主义诗人 ‎3.夸张 。 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人马众多,来势凶猛 。 守城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守军威武雄壮。 视觉 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援军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 典故 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4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交战的地点, 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苦战的场面 5. 白天 黄昏前 半夜 金色 胭脂色 紫红色 黑色(黑云,黑夜) 秋色 (黄) 玉白色 (玉龙) 6.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答案十一】1.长久漂泊外地 囚犯 被清兵逮捕 后继者的队伍 死期 黄泉 坚毅的魂魄 ‎2.夏完淳,存古,抗清英雄,神童 17岁 3.云间。 此去誓死不屈。 行将永别的故乡。 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悲壮慷慨。 对亡国的悲愤,壮志难酬的无奈。 4.毅魄归来日 屈原 《国殇》 “身既死兮神已灵,魂魄亦兮为鬼雄”‎ ‎ 5. 艰苦卓绝抗清斗争。 “羁旅” 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对故土沦丧、山河破碎按捺不住。 “谁言天地宽”。 眷念故土、怀恋亲人 家仇。 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 誓志恢复之决心。“已知泉路近”,“毅魄归来日”。 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铮铮誓言。 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尽忠报国的赤子情怀 。 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 ‎ 10‎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