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导学案系列                                                      只要努力,就会进步;只要拼搏,就会成功——九年级五班  王琪
静海实验中学导学案
 年级:九年级            学科:语文        主备:马天府              审核:九年级语文组
课题:《鱼我所欲也》2     课型:复习课      授课时间:2008—2009(二)第六周
1、选出加点词有错误的一项(    ):
A、不为苟得也(苟得:苟且偷生)             B、蹴尔而与之(蹴:脚)
    C、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     D、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
2、选出与“所恶有甚于死者”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皆以美于徐公           D、生于忧患
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你,而给你吃)
    B、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
    C、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优厚的俸禄却不辨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
4、选出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A、只有聪明的人有这种心性,人们也都有,聪明的人不会失掉罢了。
    B、也不是聪明的人有这种心性,人们也会有,聪明的人一定不会失去。
    C、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心性,而且人人都有这种心性,只是有道德的人能够不丧失这种心性罢了。
    D、所有有道德的人有这种心性,人人也自然都会有这种心性,有道德的人能够可能丧失这种心性罢了。
5、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B、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者”的生活常理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具体生动,通俗易懂。
    C、第二段通过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来阐明不应该为物欲而丧失本心。
    D、文中运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形式优美,情感强烈,说理透彻精辟。
6、根据文段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末段用一组排比句,表达了作者对“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的痛惜与贬斥之情。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句话中的“是心”指的是“舍生取义”这种思想。
    C、本文从“主张舍生取义”和“反对见利忘义”两个角度论证论点。
    D、文中用“行人弗受”与“乞人不屑”两个反面例子来证明“义”的重要。
1、选出加点词有错误的一项(      ):
    A、二者不可得兼(得兼:同时得到)
    B、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天性,天良)
    C、乞人不屑也(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D、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加什么)
2、选出与“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学而不思则罔           B、窥镜而自视
    C、呼尔而与之             D、执策而临之
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心性)
    B、所恶有甚于死者(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
    C、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用脚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D、故不为苟得也(所以我不是苟且偷生的)
4、选出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A、人们所喜爱的东西之所以没有超过生命,那么是因为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B、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得到生存的办法,没有一样不可以采用的
         C、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D、如果让人们所喜爱的东西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5、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
         B、文中第二段用“乞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从反面论证人人都有“本心”。
         C、“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羞恶之心”,就是对“义”的坚持。
         D、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这些句式使得行文流畅,正反对比,论证严密,语气连贯,突出中心。
6、根据文段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
这样写的好处是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B、文中能够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C、作者以浅显的类比,严谨的说理,阐述“生”与“义”的关系,指出“道义”不是高于“生命”。
         D、本文从“主张舍生取义”和“反对见利忘义”两个角度来论证论点。
1、选出加点词没有错误的一项(   ):
         A、死亦我所恶(恶:厌恶)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得到)
         C、乡为身死而不受(乡:乡亲)       D、故患有所不辟也(患:患病)
2、选出与“今为宫室之美”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暮寝而思之        B、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何陋之有          D、小大之狱
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钟于我何加焉(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B、此之谓失其本心(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C、贤者能勿丧耳(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D、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也是不可以让它停止的)
4、选出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A、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B、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去努力做了
         C、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接纳自己却接受了
         D、现在(有人)为了感激所熟识的穷人却接受了
5、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舍生取义的人,批评的是见利忘义的人。
         B、作者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问题,同时暗示“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C、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D、“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贪生怕死的心。
第    页                                                                                                       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