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 诗歌鉴赏精选100题(二)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高考 诗歌鉴赏精选100题(二)

ID:494200

大小:89.23 KB

页数:66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高考二轮诗歌鉴赏 100 题(二) 2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画堂春宋张先 外湖莲子长参差,霁山①青处鸥飞。水天溶漾画桡迟,人影鉴中移。 桃叶②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③归。 注释:①霁山:雨后山色②桃叶:晋王献之有妾名“桃叶”,善歌, 此处借指歌女。③翠阴:指绿荷的阴凉.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一二句的描写既有近景和静景,也有远景和动景,三四句的描写 从下到上,又从上到下写出了景色的优美。 B. 上阕采用了多角度描写、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手法,画面感强, 色彩鲜明,一句一画面,描摹了朦胧醉人的山水美。 C. 上阕词人着墨于江南湖光山色,呈现一派安宁祥和的自然景观。 下阕转景入人,描写一派静谧逍遥的人文景观,自然与美人并举,融 天地于人情,杂人景于自然,天人合一。 D. “人影鉴中移”,写出人在船上,船在水上,水面如镜,人影在镜 里移动。一个“移”字写出人随船动的情状,悠然自得于此尽现。 E. “小荷障面避斜晖”,生动形象地写出荷花高高挺立的情形,以至 于遮住了人的视线,为人挡住阳光,带来绿荷的阴凉。 15. 后人评价这首词将自然美与女性美融为一境,下阕描写歌女,尽 现鲜明的形象。请试着分析词中歌女的形象。答案及解析: 26.14. BE 15. 下阙描写了歌声优美,穿着杏红色衣服,拿着荷叶遮面挡阳光的 聪慧、天真、可爱、美丽的歌女形象。①“浅声”写出歌女轻柔婉转 的歌声;②“杏红深色”写出歌女的衣着,穿着杏红色的衣服,在青 山绿水、上下天光之间,杏红显得格外深(显眼),也写出诗人印象 之深;③“小荷障面”写出歌女在暑天聪明地用荷叶遮面,躲避斜晖, 显得稚嫩可爱。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 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 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 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 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 AB 考核手法,CE 项考 核内容,D 项考核炼字,其中 B 项,“描摹了朦胧醉人的山水美”这 一表述有误,词句中的“朦胧”实际上描摹了雨后青山更青翠,白鸥 翩飞,水光接天,湖如明镜清澈的光明澄澈的境界。E 项,“写出荷 花高高地挺立,遮住了人的视线,为人挡住阳光”错,“小荷障面避 斜晖”指的是歌女用荷叶遮面以躲避斜晖,获得绿荷的阴凉。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赏析诗歌形象的能力,注意结合诗歌中的具 体的描写分析,抓住“浅声”“杏红深色”“小荷障面”动作和穿着 等分析歌声优美,穿着杏红色衣服,拿着荷叶遮面挡阳光的聪慧、天 真、可爱、美丽的形象特征。 点睛:此题考核欣赏诗歌形象的能力,分析诗歌的形象特征注意从以 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形象的属性,是“闺中女子”还是“戍边战 士”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 绪是“壮志难酬”还是“寂寞无聊”等,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动、 生活的环境等,一般为“在什么环境下的,做什么事情、内心充满什 么情绪的什么形象。 2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吴中书事 杨乘① 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 名归范蠡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 香径②自生兰叶小,响廊⑧深映月华空。 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 【注】①杨乘,晚唐诗人。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宣宗大中元 年(847 年)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②香径:苏州香山旁小溪, 吴王种香花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③响廊:用于跳舞的木 板长廊。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以“十万人家”写出当年吴国的繁华,以“管弦台榭”指当 年吴国歌舞升平的景象。 B. 颔联“名归范蠡五湖上”指的是范蠡献计于勾践,把西施献给吴 王夫差,吴被灭之后归隐一事。 C. 颈联描写想象之景,意蕴丰富,“自”重在表现香径荒凉冷落, “空”意在渲染响廊空寂无人。 D. 尾联“谁与同”和范仲淹的“吾谁与归”的意思相同,表现了诗 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 E. 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颔 颈两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15.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 分析。 答案及解析: 27.14. CD 15. (1)愁:①诗人不为所用,无人理解(怀才不遇,报国无门) 的伤感;②对国运渐衰、世事难测的感叹;③昔盛今衰之愁。(2)表 现:表现:①对比。通过当年的繁华和眼前的凄清冷落对比表现出诗 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烘托了诗人的悲伤之情。②运用典故。通过范 暴帮助勾践灭吴,最终名成归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的羡慕之情(表 现了诗人对自己的命运不能自主的悲叹)。③直抒胸臆。通过写尊前 多暇,表明自己不受重用,无事可做,只得借酒消愁的悲伤。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 技巧的能力。题中.C 项中“想象”错,许久无人路过的香幽小径,落 叶层层,新叶尚小,破败的长廊只有空空的回声和清冷的明月;D 项 中“诗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错,在政事上不得志,也有 对朝廷政治统治不思进取的不满,寻不到志同道合的人。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是如 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答题关键词 “哪些‘愁’、如何表现”。解答此题,应结合着诗歌注释及写作背 景,抓住关键词句分析作答。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 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 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 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 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 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 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 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 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 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 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 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 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 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 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 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 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 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 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 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 析这些诗句。 2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登云门诸山 [明]宗臣 山头月白云英英,千峰倒插千江明。 手把芙蓉步石壁,苍翠乱射猿乌惊。 谁知云外吹紫笙,欲来不来空复情。 天风吹我佩萧飒,恍疑身在昆仑行。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首句写山顶之景,山峰、明月、云雾融汇成一个幽静而朦胧的境 界。 B. 颔联照应诗题“登”字,写在遍野芙蓉、满目苍翠之中登山的悠 闲。 C. 诗人身在山中,以萦绕耳边的乐声,渲染出高山之巅空灵而神秘 的意趣。 D. 诗人登上山顶,感受到山风萧瑟强劲,由此联想到八面生风的昆 仑山。 E. 全诗以实笔写山之实景,以虚笔写风之虚致,意在表达登山的畅 快情致。 15. 后人评价此诗最能“以主观情趣折射客体之美”,请结合诗句, 分析诗人登山的情趣。 答案及解析: 28.14. BC 15. ①诗人登山所见千峰倒插江中,满目芙蓉苍翠,攀登险峰的过程 有观赏美景的乐趣;②诗人耳闻风声,如云外笙乐,若有若无,有仿 佛聆听仙乐的的情致;③诗人登上山顶,迎风而立,恍惚身处昆仑之 境,有飘飘欲仙之感。 14. B 项错在“登山的悠闲”。颔联集中笔墨点出题中的“登”字, 拉紧芙蓉才能步步攀登,可见山势之险。乱射写出松手之后弹出的芙 蓉枝叶左右颤动发出声响的情景,惊醒了山中熟睡的猿鸟,以鸟兽之惊反衬山中之静。C 项错在“萦绕耳边的乐声”。其实紫笙在此处实 写山高风劲。颈联写云外笙乐。云外照应首句表明已登上山顶,身在 云中又听到云外紫笙之声。天赖之音欲来不来若断若续,渲染了山顶 的幽静神密意趣。 点睛: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 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 后将各个选项带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即可。 尾联伃发了这种如游仙境的快感,萧飒,秋风之音,表明这是一个秋 天的夜晚。山风天外吹来,衣佩发出萧飒之声,作者迎风而立,仿佛 到了昆仑仙境,同时也顺应了前两句,将登山的情趣推致更高一层。 此诗前两联写山之实景,后两联写风这虚致,实以虚染诗亦空灵,虚 有实垫,情也真切,此诗流转自如气韵完足。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态度。颔联交代了诗人人登山所 见之景色:千峰倒插江中,满目芙蓉苍翠,攀登险峰的过程有观赏美 景。此时诗人的情绪快乐高昂;颈联写诗人已经登上山顶,听到强劲 的风声,感觉好像在云外听笙乐,乐声若有若无诗人有一种聆听仙乐 的的感觉;尾联写作者诗人登上山顶,迎风而立,产生幻觉,恍惚置 身昆仑山的境地,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29.古代诗歌阅读送李端 卢纶 故关①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 ②何处期? 【注】①故关:故乡。②风尘:指社会动乱。 14. 下列对本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直、刻露。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 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本诗定下了 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B. “人归暮雪时”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 “暮雪”照应“寒云”,发展自然,色调和谐,与上下句构成一幅完 整的严冬送别图。 C. “少孤为客早”,“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 幸又深一层,诗人感叹友人从小成为孤儿,身世飘零,从侧面反映出 时代的动乱和人们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 D. “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 这样作结,委婉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 E. 全篇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全诗淡雅沉郁, 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15. 尾联中的“泪”中包含了哪些情感?答案及解析: 29.14. CD 15. ①故园衰败之悲,诗人借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之悲; ②送别友人之悲,直言“自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写出送别友人 的悲伤;③感叹身世之悲,小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 难,晚逢知己;④社会动乱之悲,“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风尘何处 期”写出因社会动荡,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 14. 试题分析: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 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 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 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 判断。C应为感叹自己,D“委婉含蓄”错,应为“直率明白”。 点睛: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查范围较广,基本涵盖了诗歌的内容,思想 情感,表现手未法等多个方面。做题前,要做到整体理解诗歌内容, 选用了哪些意象,写了什么景,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人,作者要抒 发的情感是什么,有没有直接抒情的词语,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等。 如本题C应为感叹自己。 15. 试题分析:审题,尾联中的“泪”中包含了哪些情感?本题既是 考查学生概括能力,又是考查学生理解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泪”应是悲愁的情感,通读全诗,逐联逐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现的情感, 然后加以概括。一二联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之悲;第 一联中的“离别自堪悲”写出送别友人之悲;第三联中“少孤为客早” 写出身世之悲;“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之悲;“风尘何处期”写出 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 3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喜朝天 曹冠 绣水雕栏,绮霞邃宇。薰风飒至清无暑。花间休唱遏云歌,枝头且听 娇莺语。 景物撩人,悠然得句。深杯戏把纹楸①赌。胸中邱壑自生凉,何须泉 石寻佳趣 【注】①纹揪:指围棋盘,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词的上阕描了美丽的景色,情景交融,为下阕描写人物活动、抒 发壮志、渲染气氛作铺垫. B. “绣水雕栏,绮霰邃宇”两句巧用比喻手法,俯仰结合,展现了 水天相映、雕梁闹栋的景象。 C. “熏风飒至淸无暑”写和风飒然而至,清新凉爽,署意全消.心 旷神怡’偷悦之情溢于言表。D. 人“休唱”,“且听”莺啼,对比强烈,表现莺啼的婉转动听。 以声时静,突出环境的幽静。 E. 最后两句富有哲理,借用反问,强调了人们只要“胸有丘壑”, 就处处有佳景,时时有乐趣。 15. 这首词塑造了个什么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全调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30.14. AD 15. 悠闲自在、儒雅自负、向往隐逸生活的文人形象。①赏景吟诗, 文雅悠闲;②饮酒赌棋,怡然自乐;③胸有丘壑,自负自得。 1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这首词的赏析。A 项,结合下阕内容 分析,强调了人们只要“胸有丘壑”,就处处有佳景,时时有乐趣。 下阕并非抒发壮志。D 项,结合“枝头且听娇莺语”分析可知,表现 莺啼的婉转动听,表达词人的喜爱等。“以声衬静”于文无据。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 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 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 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如本题 A 项,下阕并非抒发壮志。 1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词人的人物形象。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 大致有两类:一是主观形象(作者塑造的抒情主人公),二是客观形象(作者描写或刻画的人物)。诗词中的抒情主人公通常指诗(词)人自己, 一般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变化等表现出来。从作者对 诗词中人物或隐或显的态度倾向、理解评价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爱憎 好恶、理想、追求、志向等。结合词句内容分析,“花间休唱遏云歌, 枝头且听娇莺语”,悠闲自在;“景物撩人,悠然得句”,赏景吟诗; “深杯戏把纹楸赌”,饮酒赌棋;“何须泉石寻佳趣”,自负自得, 时时有乐趣。向往隐逸生活的文人形象。 3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富春 吴 融 水送山迎入富春,一川如画晚晴新。 云低远渡帆来重,潮落寒沙鸟下频。 未必柳间无谢客①,也应花里有秦人②。 严光③万古清风在,不敢停桡更问津④。 【注】①谢客: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谢灵运,小名客儿。②秦人: 指桃花源里隐居的人。 ③严光:字子陵,东汉高士,曾隐耕于富春山。④桡:船桨。问津: 问路。孔子迷路,使子路向隐者问津而遭到讥笑。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句写随着船的行进,富春山水好似在热情地送迎诗人,诗人以 比拟手法写富春山水的 可爱。B. 第二句写诗人从船上观赏雨后傍晚时分富春江两岸的美丽景色, 这里山翠水绿,清新如 画。 C. 第三四句写江上的帆船因承受重物,行驶得缓慢;潮落后露出江 中的沙洲,飞鸟频下啄 食。 D. 后两联用典,这里既有诗人谢灵运,也有隐耕于此的严光,典故 的运用,使诗歌更质朴畅达。 E. 这首七言律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先写在船上所见之景及 对船行的感受,再即景 抒情。 15. 后两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31.14. CD 15. 表达诗人对富春江山水的喜爱之情,对富春人物的敬仰与缅怀。 (2 分)前两联描写富春如画之景,表达喜爱之情;第三联写富春是 避世隐居的胜地,柳里花间,应多有逸人雅士,令人怀想;尾联写严 光高怀逸志,万古清风,令人敬仰,而自己在这样的高人雅士面前是 不敢停桡问津的。 14. 试题分析:C 项,“因承受重物行驶得缓慢”理解不当,“云低 远渡帆来重”,应该是写江上的船帆被云气所阻,航行得缓慢,如负 重物。D 项,“畅达”赏析欠准确,应该是典雅、含蓄,有韵味。用 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 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能使诗歌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 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点睛: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选项内容涉及了 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其中 A 项鉴赏诗歌首句的表达效 果;B 项,分析诗歌第二句的内容,赏析画面特点;C 项分析诗歌三四 句的内容;D 项鉴赏诗歌的用典手法,E 项分析诗歌的结构及景情的关 系。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 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再对照选项确认,得出答案。 15. 试题分析:最后两联的情感应结合诗歌中的用典来分析。“未必 柳间无谢客,也应花里有秦人”,这两句互文,盛开的鲜花丛中,碧 绿的柳林之间未必没有谢灵运一样的山水诗人,也应有隐居的桃花源 人。谢灵运,世称谢客。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旅行家, 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桃花源是隐居之所,诗人用“谢客” “秦人”两个典故,写出了富春风景优美,适宜隐居,表达出对富春 山水的喜爱之情。“严光万古清风在,不敢停桡更问津”,严光的影 响万古长存,我不敢停船问路。由注释可知,严光是东汉高士,曾隐 耕于富春山,作者说自己不敢“停桡更问津”,表达出对自己对古人 高士的仰慕钦敬之情。名句默写 3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成都大阅① 陆游 千步球场爽气新,西山遥见碧嶙峋。 令传雪岭蓬婆②外,声震秦川渭水滨。 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 属橐③缚裤④毋多恨,久矣儒冠误此身。 【注】①大阅:对军队的大检阅,即大阅兵。②雪岭蓬婆:指岷山主 峰一带的山林。③属橐(gǎo):佩戴箭囊。 14. 下列对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诗的第一句写出两阅兵场宽阔而又空气清爽的环境,烘托出作者 的喜悦心情。 B. 第二句写阅兵场外远处的山脉,“碧嶙峋”写出了山势的峻峭和 山色的青碧。 C. 阅兵场上风势很大,军旗猎猎,旗影闪动,马蹄轻捷,衬托出阅 兵将士们的飒爽英姿。 D. 作者虽为一介文人,却久有从戎报国的雄心壮志,他身着戎装参 加阅兵,是符合他的志趣的。 E. 诗的尾句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儒冠多误身”句, 感叹长久以来天下儒生无所作为。15. 诗的中间两联分别是怎样描写大阅兵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32.14. CE 15. ①颔联从听觉角度写,用夸张手法,写阅兵将士们的号令,声传 山外,声震远方,渲染出阅兵的盛大气势和雄壮军威。②颈联从视角角 度写,运用写实(白描)的方法,营造出阅兵场整齐、严肃、动中显 静的氛围。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两项”, 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 项,“阅兵场上风势很大,军旗猎猎”不当,颈联中说“旗脚倚风时 弄影”,“倚”意为“随着”,“时”意为“时而,偶尔”,“弄” 意为“戏耍”,从“倚”“时”“弄”几字来看,风势应是不大。E 项,“感叹长久以来天下儒生无所作为”有误,从诗中来看,“久矣 儒冠误此身”,“此身”应是指自己,故诗人只是感叹自己,并非是 感叹天下儒生无所作为。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的中间两联分别是怎样描写大阅兵的? 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写景的技巧。首先要回顾写景的方式方 法,然后再看中间两联写了哪些内容。“令传雪岭蓬婆外,声震秦川 渭水滨”,“令”和“声”是将士们的号令声,阅兵时,将士们的号令声传到雪岭蓬婆外,震动了秦川渭水滨,这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 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阅兵时将士们的号令声音,突出阅兵时的盛大气势 和雄壮的军威。“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这两句写到 “旗帜”和“马蹄”,相比颔联,颈联主要是从视觉角度来写,使用 白描的手法写了阅兵场上的情形,只看到旗帜偶尔随着风摆动,渲染 出阅兵场整齐严肃的氛围。 点睛:鉴赏写景的技巧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可以从调动感觉的角度 来写(诸觉结合),如视觉(形色)、听觉(声)、嗅觉(气味)、 味觉、触觉;可以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角度考虑,如比喻、对比、 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和互文等;可以从景物的动静 的角度来写,如动静景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可以从虚实、正 侧结合的角度来写,如虚实结合、正侧结合;可以从分析景物的色彩 搭配的角度考虑,突出景物的色彩,明暗对比,注重色彩的多样与谐 调;可以从观察的角度立足点、层次来写,如远景与近景结合,仰视 平视与俯视相结合,空间的上下、高低结合。 名篇名句默写 3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①,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①鲈鱼正美:吴郡人张翰秋风起就想起家乡的鲈鱼、莼菜, 辞职而归。 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14. 下列对诗歌的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首联诗人凭高远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 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凄清”二字,纯属主观, 指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抑郁的基调。 B. 领联描写了寥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吹笛之人, 营造了一幅凄清的画面,烘托出内心的悲凉之情。 C. 颔联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残星几点”“雁横塞”“人 倚楼”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也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雁 横塞”“残星”是动态描写,“人倚楼”则是静态描写。 D. 颈联;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 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郁的主观色彩。 E. 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 间流逝由暗而明的变迁。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 定的心情结合起来,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15. 本诗表达了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33.14. AC 15. 思乡之情和退隐之思。颈联写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闲雅静穆; 水塘里面的莲花,红衣脱落,枯荷败叶,满面愁容,诗人以静赋“菊”, 以“愁”状莲,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尾联用典,上句用西晋张翰的 典故,表达思乡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的典故,是痛言自 己留居长安之无聊与归隐之不宜迟。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 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 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 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 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此题 AB 项考核诗歌的意境和 情感,CDE 三项考核艺术手法,其中 A 项,“凄清”二字,既属客观, 才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C 项,不是“以动衬静”, 是“动静结合”。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 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 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 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首先从抒情方式看前四句通过景 物描写,借景抒情,再通过最后两句中的“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和注释中的“辞职而归”可以看出表达的是“思乡之情”和“退 隐之思”。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 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 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 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 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 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3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暑旱苦热 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道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屠”字下得尤为精妙。“屠”是杀的意思,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对 酷热的极度怨恨。 B. 第三句的一个“惧”字,写出百姓对眼前的酷热、未来的灾荒及腐 朽社会的忧虑之情。C. “之高”“之远”的清凉世界尽管遥不可及,却对饱尝酷热的作者 产生了无穷的吸引力。 D. “手提天下”表现了作者想要得到天下,大展宏图的豪情,只可惜 这一壮志无法实现。 E. 在诗的最后一句中,王令称,如果只是自己一个人去享受那清凉世 界,他宁愿不去。 15. 本诗运用了多种手法表现“暑早”,请找出两种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34.14. BD 15. ①对比(衬托),作者用“清风无力”来衬托暑热之甚,用昆仑蓬 莱的清凉来对比暑热之苦,巧妙得当。 ②比拟,首联分别赋予清风、热、落日以人或动物的特性,说清风没 有力量去屠热,落日长了翅膀飞上山,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天气酷热的 特征。 ③反问,第四句作者责问上天难道不怜惜银河也会干枯?怎能任旱情 肆虐,不顾人间黎民,感情色彩强烈。 ④虚实结合,诗人将现实中的“暑旱苦热”与想象到的昆仑、蓬莱现 实与传说中的清凉世界相结合,丰富了内涵,突出了暑旱之苦。 14. 试题分析: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 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 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 判断。B 项,“对腐朽社会的忧虑之情”在本诗中并没有依据。 D 项,“想要得到天下,大展宏图”不正确,这四字其实表达了作者想 要帮助苦热中天下百姓的豪情,整联抒发了作者愿与天下人共苦难的 博大胸襟。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中的表现手法。此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 巧。诗歌的表达技巧要从多角度考虑,可以从修辞角度,抒情方式角 度,表现手法角度来考虑。先点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清风无 力”来衬托暑热之甚,用了对比手法;“无力”“着翅飞”分别赋予 清风、落日以人或动物的特点,使用了比拟手法;“天岂不惜河汉干?” 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前两联是实写现实中的“暑旱苦热”,第三 联诗人想象到了昆仑、蓬莱的清凉世界,以强调现实之酷热,虚实结 合。 点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①掌握常用的表 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 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 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 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 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 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 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理解各类手法 的特点。 3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木兰花 晏殊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 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 尽处。 14. 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上片首句“绿杨”“芳草”“长亭”为离别景象,为下文奠定感 情基调。次句“年少抛人”指女主人公的心上人轻易地弃之而去。 B. 下片前二句中“千万缕”说愁之多而无序,化抽象为具体。全句 用对比手法,埋怨对方的“无情”,反衬自己的“多情”。 C. 下片后两句语言平实,“相思”二字既直白又质朴,整个句子表 达浅显,又精练浑成,用天地有尽头来反衬人的情感之微弱。 D. 下片最后两句“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与白居易 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富 有言简义丰的韵味。E. 整首词婉转流利,不事藻饰,没有典故,除首二句外,不论是用 比喻,还是用反语、排比,都是通过白描手段反映人的心理活动。 15.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两句独出机抒,请赏析其 艺术特色及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及解析: 35.14. CE 15. 艺术特色:①对仗。“楼头”对“花底”,“残梦”对“离愁”, “五更钟”对“三月雨”。②借景抒情。以钟声惊梦况其神经衰弱, 状其相思之深,以“三月雨”烘托心情之暗淡,离愁之深广,情境俱 观。思想感情:抒发了主人公与心上人离别之后相思别恨之深情。 1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词句的理解。C 项,“细弱”错误, 应为“无边”。最后两句“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以极 其深切的情感抒发相思的无限与永恒,在“咏叹”相思无尽的同时, 也便肯定了相思有多深,离愁有多浓可谓天长地久终有时,此恨恨绵 绵无绝期。E 项,诗中无“排比”。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 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 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 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如本题 E 项,诗中无“排比”。1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词句内容的艺术特色及蕴含的思想感情。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把思妇的思念之意生动地描 绘出来,从相反方面说明“抛人去”者的薄情。白昼逝去,黑夜降临, 她转辗反侧,很久之后才悠悠进入睡乡,但很快就被五更钟声惊破了 残梦,使她重又陷入无边的失望;窗外,飘洒着春雨,那些花瓣像是 承受不住,带着离愁纷纷落下。借景抒情。“残梦”和“落花”这里 都是用来曲折地抒发怀人之情,“楼头”对“花底”,“残梦”对“离 愁”,“五更钟”对“三月雨”,语言工致匀称。 3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风雨中诵潘邠老诗 韩淲① 满城风雨近重阳②,独上吴山看大江。 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 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 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 注:①韩淲(1160—1224),江西上饶人,南宋诗人,从仕不久即归 隐。本诗写于庆元四年(1198 年)秋。②“满城风雨近重阳”原为江 西派诗人潘邠老的名句。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引用开头,写出了重阳佳节之时,诗人于风雨飘摇中独登吴 山之巅的形象。B. 颔联委婉抒情,既有年华渐老的感叹,也有无论入世出世,都意 气轩昂的进取。 C. 颈联情景交融,寄断肠悲愁的主观情感于本应吟兴的“野色”之 上,形成对比。 D. 尾联以景结情,以暮色苍茫中江水翻腾的画面收束全诗,有言尽 而意无穷之妙。 E. 全诗情随景生,景与意合,既显风雨中的气势充沛,又抒面对江 山的万千感慨。 15. 诗歌颔联传达出诗人的“壮心”,而诗歌的颈联又写出了诗人的 “断肠”,这两种情感是不是矛盾的呢?请联系诗歌文本谈谈你对此 的理解。 答案及解析: 36.14. AB 15. 不矛盾。①壮心:作者面对野色迷人的吴山之巅和眼前的大江, 触景生情,自然壮怀激烈;②断肠:又因为满城的秋风秋雨,人生的 行藏起伏,青春年华的流逝,独在异乡的孤单,诗人油然而生悲愁;③ 作为曾经入仕后又归隐的诗人,壮心不忘,正是断肠的原因。38 岁的 诗人却说“老眼昏花”,应为愤激之词;尾联“今古骚人乃如许”, 也透露出壮心难酬的伤感;结尾一句更以苍茫之景写归隐后的惆怅不 得志之情。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 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 握。A 项,不是重阳佳节,而是快到重阳节的时候,诗句“满城风雨 近重阳”。B 项,不是委婉抒情,而是直抒胸臆。 点睛:这是诗歌 5 选 2 的题目,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 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 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 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 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 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分析。题干问“诗歌 颔联传达出诗人的‘壮心’,而诗歌的颈联又写出了诗人的‘断肠’, 这两种情感是不是矛盾的呢”,作答时要先明确自己的态度,是矛盾 还是不矛盾。一般情况下,对于诗中出现的这两种情感,回答为“不 矛盾”。明确自己的态度以后,再根据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 首联诗人站在吴山上,在风雨中远眺,必然会因大自然的壮观而思潮 汹涌。颔联由写景转为直抒胸臆,所谓“老眼昏花忘远近”,是叹息 自己虽在中年,已有老态龙钟之感。何况当此倍思亲朋的佳节,诗人 却独在异乡,独上吴山,风雨如晦,目力不济,垂暮之悲难免涌上心 头。但是老境可叹,远近可忘,壮心不可磨,理想不可抛。“壮心轩豁任行藏”,是说自己无论出仕还是休官,皆襟怀坦荡,壮志不息。 颈联“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两句亦景亦情。山脚下浩 浩荡荡的江水使诗人联想到了自己一去不返的青春年华,那风雨中飘 飘洒洒的黄叶令诗人联想到了自己飘零孤苦的身世,这里的心境似与 “轩豁”的“壮心”在气氛上不吻合,实际上“壮心轩豁”是不可或 忘的素志,而“断肠”之苦则是无可排遣的今愁。今愁正由素志的不 能实现而引起,越是写志向远大,不能付诸实现时的愁苦就越大,如 果不是因为心情愁苦,诗人是不必冒风雨“独上吴山”的。尾联“今 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以景结情,语尽而思无穷。此刻的 诗人,面对“断肠”的秋光,联想到“今古骚人”的共同命运,诗人 不禁流露出壮志难酬和归隐后的惆怅不得志之情。所以说诗歌颔联传 达出诗人的“壮心”,而诗歌的颈联又写出了诗人的“断肠”,这两 种情感是不矛盾的。 3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代: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 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 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1)具体赏析词上阙中虚实结合的手法及作用 (2)结尾借“廉颇思国”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 典故在全词中的作用 A.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老,但不忘为国效力。 B.作者借廉颇虽老还有人想起用的故事,表达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的 愤懑心情。 C.怀念廉颇,吊古伤今,渲染一种悲壮苍凉的情绪。 D.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突出主旨,而且集中地、 鲜明地再现了词人忧虑国事、悲愤难抑的精忠形象。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 史抒发感情,试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答案及解析: 37.(1)词人登北固亭所见眼前之景“舞榭歌台”“斜阳草树”等多 是实写,登北固亭所抒怀古之思“千古英雄”“金戈铁马”等是虚写。 虚实结合,表达词人对英雄人物的景仰,对前人功业后继无人的惋惜, 也暗含对偏安一隅的南宋统治者的失望。 (2)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老,但不忘为国效力。作者借廉颇 虽老还有人想起用的故事,表达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的愤懑心情。怀 念廉颇,吊古伤今,渲染一种悲壮苍凉的情绪。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突出主旨,而且集中地、鲜明地再现了词人忧 虑国事、悲愤难抑的精忠形象。 (3)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 旨上均为借古喻今。 不同点:《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 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 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 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 纵横跌荡,议论能思索宇宙人生的积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 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苏词多铺叙显得开 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典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1)试题分析:上片第一第二句中,“千古”,是时代感,照应题目 “怀古”;“江山”是现实感,照应题目“京口北固亭”。作者站在 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想起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叱咤风云的英 雄人物,首先想到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孙权,这里是虚写。孙权有着统 一中原的雄图大略,可是如今,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已无处寻觅的了。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实写眼前之景,表明连孙权当年 修建的“舞榭歌台”等反映他光辉功业的遗物,也都被“雨打风吹去”, 杳无踪迹了。“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写眼前景,属于实写。接着词 人联想起与京口有关的第二个历史人物刘裕,再次虚写,诗人由刘裕 的遗迹联想起他的功业,非常钦佩,可是他的历史遗迹,如今也是同样地找不到了。表达出诗人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缅怀之情和对当朝 统治者的失望。 点睛: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是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诗中的“实”,指的是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可以通 过各种感官捕捉到的部分。诗中的“虚”,指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虚 象,是诗人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的部分。虚实结 合的效果就是使意境更深远,情感更深沉。考生答题时分别指出诗词 中哪里是实写哪里是虚写,并答出虚实结合的表达作用即可。 (2)试题分析:“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的最后作者以 廉颇自比,这个典用得很贴切,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侍赵国 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随时奔赴疆场, 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 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 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 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 廷弃而不用,壮志不能实现。突出了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3)试题分析:本题以比较阅读的方式考查对两首怀古词的鉴赏能力。 解答时可先仔细阅读本题所给诗歌,再认真回忆《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内容,从诗歌的结构、意境、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等角度进行比较, 找出两首词的异同,然后总结答案。如,从结构上看,两首词都是怀 古词,都用了“地点+怀古”的结构形式;从风格上看,苏轼和辛弃疾 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两首词都营造了了雄浑壮阔的意境;两首词 的主题都是借古喻今等。从手法上看,苏词层层铺垫,辛词则大量用 典;苏词上阕写景,下阕议论,辛词则是写景和议论交织在一起等。 3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雨中对酒庭下海棠经雨不谢 陈与义 巴陵二月客添衣,草草杯觞恨醉迟。 燕子不禁连夜雨,海棠犹待老夫诗。 天翻地覆伤春色,齿豁头童祝圣时。 白竹篱前湖海阔,茫茫身世两堪悲。 【注释】本诗作于建炎三年,当时南宋朝廷正处在风雨飘摇之际, 作者避乱于岳州。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起句平缓,叙述了写诗的地点、时间以及诗人对环境的感受, 次句“恨醉迟”则是以饮酒难醉言内心愁绪之深。 B. 颔联紧承首联,写燕子不耐阴雨,而海棠却能立春寒中,经雨不 谢。这里的“燕子”“海棠”既是眼前之景,又别有寓意。C. “天翻地覆伤春色”一句,写巴陵气候变化无常,虽已是春日却 犹有冬日之寒,诗人因而不免生出天翻地覆之感,为眼前凄迷的春景 而感伤。 D. 尾联二句为全诗作结。“白竹篱”是眼前所见实景,“湖海阔” 则既指眼前景物,也指由此眼前之景所联想到的广阔世界。 E. 本诗和杜甫的《春望》相比,语言风格相似,表情达意中都能够 体现出“清新俊逸”的语言特点。 15. 《简斋诗笺又叙》中评说陈与义诗“其忧国爱民之意,又与少陵 无间”。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这一特点。 答案及解析: 38.14. CE 15. 诗人在诗中都表达了深沉而强烈的忧国爱民之情。陈诗先叙事, 写自己流寓他乡之愁;接下来描摹凄迷春景,寓情于景,抒国破家亡 之悲,感慨悲壮。 1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赏析及手法鉴赏。C 项“巴陵 气候变化无常”错误,虽见春色,犹有感伤。E 项“清新俊逸”的语 言特点错误。 1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分析。结合题干提示,“其忧 国爱民之意,又与少陵无间”。首先,理解“忧国爱民”的表现,然后分析两者的相似之处。诗人在诗中都表达了深沉而强烈的忧国爱民 之情。陈诗叙事,写自己流寓他乡之愁;描摹凄迷春景,抒国破家亡 之悲。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 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 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 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 度的解读。 3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阕范侍御 李白 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 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 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 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 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 11. 下列对整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本诗标题交代了时间“秋日”、地点“鲁郡尧祠亭”、人物“杜 补阙”“范侍御”及事件“宴别”。B. 诗开头两句“我觉”、“谁云”前后对照,以强烈的主观抒情色 彩体现李白的艺术个性,一“悲”字为全诗定下伤感的基调。 C. 三、四两句交代别宴的具体时间和场景,抓住群山、落日、水流、 睛空等景物与后文“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共同营造了一种落寞 凄清的氛围。 D. 送别宴会上大家开怀畅饮,歌唱的歌唱,奏曲的奏曲。作者以正 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别宴上的热烈场面。 E. 此诗语言自然而夸张,层次分明而有节奏,增强了全诗的艺术感 染力。 12.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39.11. AE 12. ①乐观、旷达:诗歌三、四两句写别宴的具体时间和场景,诗人 的感情同各种富有特征的物件、动作和音响效果等交融在一起,表现出 诗人和友人们异乎寻常的乐观、旷达②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离别的愁 绪:“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写 酒酣席散,各奔一方,留下的是 无尽的离情别绪。 1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整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最 恰当的两项”,B 项“‘悲’字为全诗定下伤感的基调”有误。C 项“落寞凄清”不妥,三、四句之境阔大疏朗。D 项“以正侧面相结合 的手法描写”有误,此处主要为正面描写。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 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 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 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 度的解读。 4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 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 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1. 下列对词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 紧凑。B. “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清 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C. “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漏声断” 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D. “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 浩大。 E. 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 冷的意境。 12. 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 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 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答案及解析: 40.11. BC 12. 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 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夜游》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 年壮心不已的心境。《书愤》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 鬓衰的悲愤情怀。 1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词句的赏析。B 项,“以动衬静”错 误,借助雪、笳、铁骑等事物来描绘梦中图景,应为“动静结合”;C项,结合文本内容“睡觉寒灯里”“月斜窗纸”等内容分析,“断” 是停止的意思。 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词的情感的题目,是诗词的常考的题 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词的标题、注释和诗词中表情达意的重 点字词语进行分析。“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梦醒后的感想。一灯荧荧,斜月在窗,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冷 落的环境,反衬出词人报国雄心的火焰却在熊熊燃烧。“塞上长城空 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期望没有实现,鬓发已经白了。表达了作者 壮志难酬的情怀。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 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有谁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 叹;“鬓虽残,心未死”,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塞上 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 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 两相比照,抒发了作者对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感慨。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 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 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 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 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本题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 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4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始闻秋风①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②动,雕③眄④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释:①本诗写于诗人的晚年。②拳毛:蜷曲的马毛。③雕:猛禽。④ 眄(mian):斜视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问,就去寻找 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B. “看黄菊”“听玄蝉”,诗人用秋日特有的风物点出了秋风去而 复还的时令,也借助黄菊和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 C. 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 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D. 颈联中,“雕”感受到秋风,睁开睡眼“眄青云”,诗人通过写 “雕”畏惧秋风,侧面表现了秋风的神奇力量。E. 尾联中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 中来”的原因,全诗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15. 有人评价此诗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41.14. BD 15. 1)首联表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作者把秋风拟人化,通过秋风深 情回忆去年与诗人作别,今又回到诗人身边,营造了一个奇妙又情韵 浓郁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秋风去而复还的欣喜之情。2)颔联诗人感 叹衰老。诗人听闻秋风又来,醒来之后,却在镜中看到自己容颜衰老, 有秋风依旧人已老的惆怅。3)后两联诗人却精神顿作。以“马思边草” “雕眄青云”比兴,引出诗人迎着秋风上高台,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 倔强进取的精神品格。 14. 试题分析:B 项“借助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理解有 误,诗人并无此意。D 项,“雕畏惧秋风”错误,颈联是为了表现秋 风能使马和雕长精神,赋予万物以活力,并无畏惧秋风之意。 15.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与君别”“我却回”“颜 状”“拳毛动”“睡眼开”试题分析:的变化过程。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 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 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 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 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 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和足以结合诗句中的 词语分析情感,如根据“上高台”分析“老而弥坚”的精神状态。 4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诸将五首(其五)① 杜甫 锦江②春色逐人来,巫峡清秋万壑哀。 正忆往时严仆射,共迎中使望乡台。 主恩前后三持节,军令分明数举杯。 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须仗出群材。 【注】①杜甫客寓成都时,曾入严武(即严仆射)幕府,得到了关怀 和帮助。严死不久,他离开成都,滞留巫峡写下此诗。②锦江:代指 成都。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第一句,“锦江春色”因“逐人来”三字更具人格化的艺术效果。 B. 第二句“万壑”生“哀”,原因主要是正值秋季,诗人流离失所。 C. 第五句“三持节”,写出了好友严仆射先后三起三落,仕途坎坷。D. 第六句写严武有将帅风度,军令甚严,赏罚分明,治军从容洒脱。 E. 全诗以景语起笔,以所忆内容承接,以超出常人的思想境界作结。 15. 请从“忆”入手,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案及解析: 42.14. BC 15. ①回忆诗人与严仆射在望乡台“共迎中使”的盛事,表达对好友 的思念。②追忆严仆射蒙受“主 恩”之隆及治军从容的儒将风度,表达了对好友的赞赏。③认为国家的 安危需要倚仗严仆射这样卓尔不群的将才。 14. 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B 项,“原因主要是正值秋季,诗人游离失所”分析错误,是“巫峡清 秋”触动了诗人对去世未久的严武的深切悼念之情。C 项,第五句“三 持节”是说严武剖符“持节”一任东川节度使,两任剑南节度使。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 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 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 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 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 误,此题的两个选项分别为手法和情感错误。这是诗词 5 选 2 的题目, 这类题型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形象、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将各个选项放入 原诗句中进行分析即可。 15. 本题考查对诗歌中重要字词的赏析。从诗歌中来看“忆”在诗歌 中主要表现在“正忆往时严仆射,共迎中使望乡台。”这二句诗中。 诗句追“忆”在严武幕时,曾陪严武于望乡台“共迎中使”的“往” 事。情景依然,谁知严已成古人。严武死后,追赠尚书左仆射,因而 称为“仆射”。“中使”,宦官,皇帝所派宫中特使。“望乡台”, 在成都县北。“主恩前后三持节,军令分明数举怀。”接前两句写了 严武镇蜀业绩。上句写唐“主恩”宠之隆,严武剖符“持节”一任东 川节度使,两任剑南节度使。“三持节”是对严这一经历的最好概括。 下句写严武的儒将风度。严武治军甚严,赏罚分明,但又好整以暇, 多次与杜甫“举杯”饮酒,开怀赋诗,不愧兼擅文经武略。 点睛:诗歌鉴赏答题技巧,答题总则:仔细审题,根据题目要求,问什 么,答什么。基本规律:1、如果问“写了什么”,则必答内容(可翻译 后概括)。2、如果问“怎样写”,则必答手法和内容(即用了什么手法, 写了什么内容,顺便还可以答这样写的效果和作者情感)。3、如果问 “作用(效果或好处)怎样”,则必答手法、内容、作用、情感(注意: 先答有什么作用、效果或好处,接着答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这样才完整,不至于无谓失分)。4、如果问“为什么这样写”,则必 答内容(即原因,可从诗句中概括,往往是对表现诗的主旨的作用,要注意“知人论世”),还要从结构上回答(即在结构上的作用)。5、如 果题目要你“简析”,则可按 2 的方式回答。 4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猛虎行【注】 张籍 南山北山树冥冥,猛虎白日绕林行。 向晚一身当道食,山中麋鹿尽无声。 年年养子在深谷,雌雄上山不相逐。 谷中近窟有山村,长向村家取黄犊。 五陵年少不敢射,空来林下看行迹。 【注】这首诗创作于中唐时代,正值安史之乱结束不久后的藩镇割 据时期。地方政权不稳,官府与地方势力狼狈为奸,人民生活困苦。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这是一首乐府体的寓言诗,全诗以写猛虎危害村民来影射当时的 社会,比喻贴切,叙述简洁。 B. 第二句借猛虎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绕村寻衅,喻指如猛虎般的恶 势力凶恶残暴,胆大妄为。 C. 第四句写慑于猛虎的淫威,山中的麋鹿不敢有半点动静,喻指劳 动人民战战兢兢地生活。 D. 第五、六句,写百姓为逃脱虎患,年年在深山中抚养孩子,孩子 们怕招来老虎,不敢相互追逐。E. 最后两句,作者借“不敢”和“空”这两个词直接写出了老虎的 凶猛和“五陵年少”的胆怯。 15. 本诗“寄思遥远,不言胸中正意,自见无穷感慨”,请简要分析 本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 答案及解析: 43.14. DE 15. ①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同情。面对恶势力的横行,百姓只能任人 宰割而不敢反抗。②对恶势力的批判。恶势力到处横行,各霸一方, 肆意攫取,给百姓造成了沉重的灾难。③对“五陵年少”的嘲讽。“五 陵年少”不敢招惹那些恶势力,只是故作姿态,装模作样。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E 项,错在 “直接写出”。作者借“不敢”写“五陵年少”的胆怯,借“空”写 “五陵年少”的故作姿态。这些描写是对老虎的侧面描写。D 项,“年 年”两句不仅写了虎的习性,即猛虎在深谷中养子,而且它们上下相 安,各霸一方,这样持续下去,虎患将未有穷时;也暗喻了恶势力与 官府上下勾结,危害百姓。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这是一首以乐府体写 的寓言诗,表面上是写猛虎危害村民的情景,实际是写社会上某些恶 势力的猖獗,启示人们认识现实。诗的开头,点出猛虎所居,及其大胆妄为之状,比喻恶势力依仗权势,肆意横行。接着,步步深入地刻 画老虎的凶恶残暴、肆无忌惮之举。“向晚一身当道食,山中麋鹿尽 无声。”傍晚之际,猛虎孤身在大路上捕食生灵。这富有启迪性的诗 句,不禁使人们想到羽林军的“楼下劫客楼上醉”,宦官们名买实夺 的“宫市”,方镇们的“政由己出”,屠城杀人,以及贪官们的税外 “赋敛”羡余,这些不都是趁朝廷黯弱之际的“当道”捕食吗?慑于 猛虎的淫威,山中的麋鹿不敢有半点动静,喻指当时社会上一片恐怖, 善良的劳动人民只好战战兢兢、忍气吞声地生活。“年年养子在深谷, 雌雄上下不相逐”,也是一种人世社会的借喻。它深刻揭示当时社会 的恶势力有着非常深广的社会联系,皇亲国戚,豪门大族,利用封建 宗族和裙带关系,结成盘根错节、根深蒂固的统治集团,官官相护, 上下勾结,各霸一方,危害百姓。 猛虎施虐为害,受害最深的要算靠近虎穴的山村了:“谷中近窟有山 村,长向村家取黄犊。”“黄犊”即小黄牛。黄牛是农家的重要生产 资料,“取犊”而去,民何以堪!这两句表面是说老虎把爪牙伸向了 附近的山庄,把农家的小黄牛咬死、吃掉,实则是写人中之“虎”用 “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残酷手段虐害人民、弄得民不聊生的 情形。 描写“猛虎”之害,至此已淋漓尽致,最后笔触转向“射虎”之人: “五陵年少不敢射,空来林下看行迹。”五陵是长安西北的地名,因 汉代的五个皇帝的陵墓于此而得名。五陵年少,一般指豪侠少年。这 两句,字面是说,这些猛虎作恶多端,就连那些号称善于骑射、以豪侠自命的人也不敢惹,只是来到林下看看它们的行迹。实际上是讽刺 朝廷姑息养奸,为掩人耳目,虚张声势,故作姿态。“空来看行迹”, 含有辛辣的嘲讽。 4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①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②故道风烟在,翁仲③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④。 【注】①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予“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 后,再度被远谪。此诗便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②伏 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 ③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④濯 缨:洗濯冠缨。《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句。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15.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写两人在长期贬谪之后重回长安,没料到再度被远谪,两句 表现了命运之多变,人生之艰辛。 B. “伏波故道风烟在”写诗人行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 前贤,不由得心生自勉奋发之意。C. “翁仲遗墟草树平”写伏波将军的庙宇空余石像荒草、断壁残垣, 借此感慨人心变异,世道衰微。 D. “直以慵疏招物议”,表面说因为官慵懒粗疏而招来非议,实则感 叹自己怀才不遇,心中愤激不平。 E. “休将文字占时名”话中有话,因为两人曾因作诗讽剌权贵而背 上罪名,此处多有调侃、自嘲之意。 16. 尾联“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是怎样抒发感情的?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及解析: 44.15. BD 16. (1)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不必临河取水,离别时的眼泪就 可以洗濯冠缨,表现诗人珍重惜别的感伤,以及历尽艰辛的悲怆。 (2)用典(或对典结情)。“濯缨”用《楚辞》之典,有与友人共勉 之意,希望彼此无畏打击,保持志行之高洁。 15. 试题分析:B 项,表达的不是“自勉奋发”之意,而是在追忆前 贤的同时,古(人)今(我)对比,感慨自身飘零于世,壮志难酬。 要注意结合把握整首诗的感情倾向,并结合上下文来理解。D 项,“表 明自己怀才不遇”不对,这里表达的情绪是愤激不平。句中的“慵疏” 只是诗人的反话,他们招致“物议”的真正原因是为人迂直,坚持操 守,所以为小人所不容。16. 试题分析:注意答出“夸张”“用典”的修辞,然后结合诗歌具 体的分析。 点睛: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 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 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主要是“夸张”“用 典”。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解释。 4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冬至留滞舒州有怀岁旦泊舟平江门外① 曹彦约② 舒郡惊冬节,吴门忆岁时③。 天寒城闭早,冻合水行迟。 再拜为兄寿,同声念母慈。 穷年终是客,至日始题诗。 【注】①舒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皖河上游。岁旦,一年的第一 天。②曹彦约:南宋大臣、诗人,江西人。③吴门:指苏州或苏州一 带,即诗题中的“平江门外”。岁时: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此指 春节。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______A. 诗歌标题中的“冬至”交代了诗人写这首诗的时间,“留滞舒州” 点明了这首诗的写作地点及缘由。 B. 诗歌第五句中的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是指拜两次,诗中 表达的是诗人对兄长的敬意。 C. 诗歌第三、四句写诗人回忆去年在吴门时,城门早早关闭,江面 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的情景。 D. 最后两句写诗人想到自己身在异乡,又处于贫寒之中,无暇思念 故乡,冬至时思念之情顿起,写下了这首诗。 E. 这首诗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对往事的回忆和现实的担忧融 为一体,扩大了诗歌的内涵。 15. 本诗第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请结合全诗分析它表达 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及解析: 45.14. CD 15. ①第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惊”字;②诗人为冬至的到来、春 节为期不远了感到惊叹;③表达了诗人因流滞在舒州,担心不能及时赶 回家与母亲团聚的忧虑,以及对时光流逝的伤感之情.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 “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C 项,“回忆去年在吴门时”错误, 三、四两句写的是眼前“滞留舒州”的景象,诗人担心江面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D 项,“又处于贫寒之中”望文生义,“穷年”指 一整年。故选 CD。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 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 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 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 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4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赠乐天 刘禹锡 一别旧游尽,相逢俱涕零。 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 痛饮连宵醉,狂吟满坐听。 终期抛印绶,共占少微星。 【注】少微星:本事中国古代星官名,诗中喻指处士、隐士。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本诗为一首酬赠诗,标题中的“乐天”即白居易,与作者交情深 厚,二人均屈遭贬谪,命运多舛。 B. 首联写作者和白居易久别重逢,潸然泪下,想一同重游旧地,却发 现旧地已不复存在,不禁感慨万千。C. 颔联用比喻手法,“冬青”树因冬月青翠而得名,诗中以“人之晚 达”来喻“树似冬青”,生动贴切。 D. 颈联“痛饮连宵醉”写二人重逢,连宵痛饮,一醉方休,“狂吟” 二字写出了醉酒后的狂放之态。 E. 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了作者的理想愿望。“印绶”运用了借代手法, 代指仕途功名。 15. 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46.14. BC 15. (1)无奈与伤感之情。昔日至交好友均已不在,屡遭坎坷的作者 和友人久别相逢,悲从中来,充满了人生无常、宦海沉浮的无奈与伤感。 (2)乐观豁达的胸襟气度。以“树在冬犹青”来喻“人尚能晚达”, 作者乐观豁达的胸襟气度非同凡人。(3)老友重逢的欣喜。久别重逢, 作者与友人“连宵痛饮”,一醉方休。(4)对功名的厌弃和对自由隐 逸生活的追求。尾联直接表达了自己愿意抛官弃职,同老友一同归隐的 愿望,也充满了对好友最真挚的慰藉。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 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 握。B 项,“重游旧地”错误;从诗中来看,“一别旧游尽,相逢俱 涕零”,“旧游尽”是说旧日的至交好友都已不在,而非“旧地”。C 项,“以人之晚达来喻‘树似冬青’”错误;“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从句中来看,本体是“人之晚达”,喻体是“树似冬青”, 选项把本体和喻体说反了,故错误。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是考 查诗歌的情感。从诗歌标题来看,“赠乐天”,说明这是一首酬赠诗, 酬赠的对象是“乐天”,也就是白居易,刘禹锡与白居易交情深厚, 且二人均遭贬谪,命运多舛;首联“一别旧游尽,相逢俱涕零”,“涕 零”直接流露情感,而涕零的原因是“旧游尽”“相逢”,二人久别 重逢,昔日好友却均已不在,此时内心充满人生无常之悲;颔联“在 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这一联诗人使用比喻的修辞,借树木之冬 青来喻人生之晚达,意思是树木且能冬月而青翠,那么人也能老来通 达,凸显乐观豁达的胸襟;颈联“痛饮连宵醉,狂吟满坐听”,这两 句是写人物的活动,二人重逢,连宵痛饮,酒醉狂吟,久别重逢的欣 喜之情表露殆尽;尾联“终期抛印绶,共占少微星”,“期”意为“希 望”,“抛印绶”,“印绶”代指仕途功名,“少微星”喻指处士、 隐士,诗人在这两句中直接抒发情感,表现自己对功名的厌弃对隐逸 生活的向往,而“共占”一词表达与友人一同归隐的愿望。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 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 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 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 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 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诗中,考生可以先借助诗歌中直接流 露情感的词,如“涕零”“期”,然后再抓住人物的行为活动,如“痛 饮”“狂吟”,最后结合诗句中给出的原因具体分析即可,如“一别” “旧游尽”“相逢”。 4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寄丰真州① 【南宋】戴复古 忆把金罍酒②。叹别来、光阴荏苒,江湖宿留。世事不堪频 着眼,赢得两眉长皱。但东望、故人翘首。木落山空天远大,送飞鸿 北去伤怀久。天下事,公知否。 钱塘风月西湖柳。渡江来、百年机会,从前未有。唤起东山 丘壑梦③,莫惜风霜老手。要整顿、封疆如旧。早晚枢庭开幕府,是 英雄尽为公奔走。看金印,大如斗“④。 注:①丰真州:作者的朋友,曾任真州(治所在今江苏仪征)知州, 生平不详。②金罍(léi)酒:泛指华美的酒盏。③东山丘壑梦:晋文 帝时,谢安被召为著作佐郎等职,他以病辞,隐居会稽东山,与王羲 之等人游山玩水,吟诗作文,被称为“放情丘壑”、“无处世意”。④看金印,大如斗:东晋大将军王敦举兵叛乱,周頻日:“今年杀诸贼奴, 当取金印如斗大,系肘后。”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词的上片,一个“叹”字,与“忆”相呼应,引起对别后人事的 追溯,又以“天下事”收起,一气呵成。 B. 词的上片,“赢得”一句,虽表现诗人面对世事的无奈,不忍目 睹,只能双眉长锁,但其中也有苦中作乐。 C. 上片“东望”三句,想到沦丧地的人民正翘首盼望,词人心情非 常悲伤,但仍希图恢复,并提醒激励友人。 D. 词的下片,以“钱塘风月西湖杨柳”起笔,美景让词人留连忘返, 以此排遣悲情,从而与上片形成逆转。 E. 全词笔力豪健,气势浑厚,意境阔大,字里行间,感情饱满真挚, 古人称赞戴复古:“豪情壮采、直逼苏轼”。 15. 请结合全词,分析下片两处典故的用意。 答案及解析: 47.14. BD 15. (1)用谢安的典,意在委婉劝谏友人,不要贪恋江南美景,而 应抓住时机,图谋北伐,抗金报国。 (2)用周顗的典,意在激励友人早日举兵,招揽天下英才,抗金复国, 建立不世功名。 14.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 项,此处 并无苦中作乐之意,只是自嘲,功名未就,只落得一双愁眉紧锁。D 项,指代有误,也不是逆转。钱塘风月虽美,西湖垂柳醉人,但当下 却不是朋友观赏之时,相反正是谋求光复失地的大好时机;而且,美 好河山更加激发志士保家卫国的斗志。与上片的内容一脉相承,没有 逆转。 15. 试题分析:题干是“请结合全词,分析下片两处典故的用意。”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词的表现手法。考题指向非常明确,要求结合全 词分析下片两处典故的用意。首先要读懂全词,其次是了解典故在古 诗词里的不同用法方能回答该题。另外要充分利用诗下面的注释来解 读作者用典的用意。《贺新郎•寄丰真州》是作者寄赠给友人丰真州的 一首词,意在勉励老友为国立功。上片从回忆二人共饮的情景入词。 “叹”字领起,描绘别后情景。自己功名未就,光阴飞逝,只不过在 江湖上来来往往,想起不仅收复中原无望,而且现在仅有的半壁江山 还不断受到金兵的威胁,自己便痛心疾首。“两眉长皱”再念及沦陷 区的人民,还在翘首企盼收复,心中更加痛苦。望着浩渺的天空,不 尽的落叶,北送的飞鸿,他久久地伤怀了。紧接着,他把希望寄托在 朋友身上,情不自禁激动地说“天下事,公知否?”作者身在江湖, 心系世事、希图恢复,并恳切地勉励友人。下片具体抒写他的劝勉。首先说朋友是真州知州,钱塘风月、西湖垂柳,这些江南美景令人留 恋,但为国杀敌的机会也切莫放过。注释③的“东山丘壑梦”是希望 朋友不能像谢安那样盛年便隐居,只顾自己游山玩水,吟诗作文,要 在朝廷腐败之际,振作精神,不失时机地抗金报国。“要整顿、封疆 如旧”,此句寄寓了作者深切的希望。在作者眼中,丰真州是将才、 是帅才,一定能入主枢密院,招揽天下英雄,奋起抗金,所以他说, 那些英雄豪杰,也一定会齐集于你的帐下,为你奔走。最后以“看金 印,大如斗”作结,结合注释④中周頻的典故,表达自己盼望对方出 马挂帅,驰骋疆场,早日抗金复国的迫切心情。 点睛: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 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 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 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作品恰当运用典故,对 丰满诗歌形象,丰富诗歌内涵,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都很有好 处。用典分明用、暗用、借用、反用。明用。(1)明用,直接引用典 故本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如,“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用了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一饭三吐 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曹操用此典,显示招致人才、礼贤下士之诚 心。暗用。(2)暗用也叫化用。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不露痕迹。行 文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李商隐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隋宫》)这两句诗讽刺隋 炀帝奢侈糜烂的生活。隋炀帝曾叫人搜集大量萤火虫,在夜间游山时放出,使满山都是萤光。他为到江都(今扬州)行乐,又下令开凿运 河,并在河边遍栽杨柳。李商隐借用这两个故事,说明豪华生活只留 下凄凉的景象,寓讽刺于写景,手法非常巧妙。(3)借用。借典故来 写与典故无关的事物。借事起兴,既旁敲侧击,又言简意赅。李贺的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用了“女娲补天”的典故。女 娲补天故事一般指功业伟大,志怀高迈,才德超群,对社会有所匡补。 此处写李凭弹箜篌的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神,竟 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奇特的想象表现出 李凭箜篌演技之高超技巧,女娲神话也为传达音乐的美妙做出了贡献。 (4)反用。即反旧典意而用之,通过暗示、对比、衬托等手法将典故 具有的含义加以引申,言此而意在彼。朱熹“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 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春秋时,齐景公 登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流泪,叹息道:“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像“登 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 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就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 48.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虎丘①题壁 陈恭尹② 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 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 市中亦有吹篪客③,乞食吴门秋又深。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相传内有春秋时吴王阖闾墓。②陈恭尹, 清代诗人。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陈恭尹只 身逃脱。③吹篪(chi 二声)客,指伍子胥。春秋时,伍子胥父兄为 楚平王所杀,他逃往吴国,吹篪乞食,后为吴国重臣,借吴兵力,雪 耻家仇。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题壁诗是诗人在墙壁上题写的诗歌,苏轼《题西林壁》、谭嗣同 《狱中题壁》都是题壁诗。 B. 起句写吴王霸业成空的史实,“古时山色”四字暗含着江山未改、 人事已非的深沉感慨。 C. 颔联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像苏州城这样的繁华之地,已是 月楼笛声的声色之境,怎不叫人感慨。 D. 颔联拓展空间,由虎丘而至整个江南,千家笛声与万里砧声相合, 虚实相生,意境阔大。 E. 颈联以“征士泪”对“美人心”,将士出生入死,闺中美人却不 知亡国之恨,犹自做着女红。 15. 鉴赏这首诗尾联的表现手法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答案及解析: 48.14. CE 15. ①诗歌以伍子胥自比,采用用典的表现手法,侧重写自己身负国 难家仇,含蓄表达反清复明的大志。 ②尾联中“秋又深”以景结情,使人想见瑟瑟秋风、森森寒气,诗人 于时局艰难之时,又觉前途迷茫。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 正确的两项”,C 项,“颔联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析错误,颔 联“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E 项,颈联这两句诗字面上写的是春秋时吴越之故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连年的战争使故士们流尽了血泪;西风中,吴宫的美人西施也心如刀 剜,痛苦不堪。实际上,诗人咏史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心绪。他是明朝 遗民,其父陈邦彦在抗清战争中殉难;国仇家恨,常形诸笔端。两句 中的“征士泪”、“美人心”都暗指当时南方的抗清斗争和他自己的 家国之痛。故选 CE。 15.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鉴赏这首诗尾联的表现手法及所表现的 思想感情。”属于考查学生鉴赏诗句表现手法和情感能力。尾联“市 中亦有吹篪客,乞食吴门秋又深。”结合诗歌后注释可知此联中“吹 篪客”用典,诗人以伍子胥自比。鉴赏诗歌表达的情感,要结合标题、 作者、重点意象、抒发情感的词、句理解诗句,进而把握诗歌的情感。 首先分析作者:陈恭尹,清代诗人。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陈恭尹只身逃脱。其次是抓重点词,尾联重点表达情感 的词有“吹篪客”“秋又深”。“吹篪客”是用典,诗人以伍子胥自 况,结写自己身负国难家仇,含蓄表达了反清复明的大志。“秋又深” 三个字,诗人联想到瑟瑟秋风、森森寒气,诗人于时局艰难之时,觉 得前途迷茫。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类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 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 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 答案中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标准答案无限接近。注 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 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撇掉诗句。本题可 以抓住诗句中抒发情感的词语,来分析表达的情感。 4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 ① 周紫芝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 与故人倾。 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②。不应③霜塞 晚,横槊看诗成。 [注] ①光州:今河南潢川,南宋时期是接近金国的边防重镇。使君, 汉唐以来,称州郡的长官为使君,此沿袭旧称。②青冥:青色的天空。 这里代指朝廷。③不应:不顾。14. 下列对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 上片的前两句叙述了六年阔别中两人天各一方的情形,主要是为 了与后文再次离别形成对比,表现了阔别之久远,离别之伤感。 B. 诗人没有料到短暂相聚后又要再次分离,上片中“谁知”、“还 与”的搭配,表达了他不得不再次送友人登程时内心的悲伤。 C. 下片通过“铁马”“寒日暮”“霜塞晚”等的描绘,表现了友人 久守边城的艰辛以及思归的急切之情。 D. 此词写惜别之情,却一反常态,以较多的笔墨塑造了一个渴望建 功立业的使君形象,表达出对友人的勉励和期许。 E. “横槊看诗成”与《赤壁赋》中的“横槊赋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时的场景虽然不同,但都赞扬了他们的文韬武略。 15. 清人有言:“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 实常宜相济也。”请结合本词简要赏析。 答案及解析: 49.14. AC 15. .上片回忆往事是虚,杯酒相倾是实,虚实结合,包含了对往昔 欢乐团聚的怀念,对时光飞逝的感慨,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下片 虚写,运用想象手法,想象使君到任后的生活和心境,委婉曲折地表 达了勉励友人在边塞施展文武才干,为国立功的情意。 14. 试题分析:A 项,“形成对比”错,应理解为为抒写别情作铺垫; C 项,热爱雄壮的边塞生活,及写诗赞美的豪情。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赏析艺术手法的题目,题干中该处赏析的中 的是“虚实相生”,答题时找到词中的虚实,然后分析效果即可。此 题的关键是结合上片中的“记得”“六年”“犹寄”等词语看出缩写 内容虚,上联的最后是眼前的场景,为实,效果要结合情感分析,根 据词中的“与故人倾”“飞诏下青冥”“横槊看诗成”等句子可知是 “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勉励友人在边塞施展文武才干,为国 立功的情意”。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 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 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 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 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 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 析艺术效果。如此题考核“虚实相生”。 5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东都送郑处诲校书归上都【注】 杜牧 悠悠渠水清,雨霁洛阳城。 槿堕初开艳,蝉闻第一声。故人容易去,白发等闲生。 此别无多语,期君晦盛名。 【注】太和九年,杜牧被授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部,八月赴东都洛阳 上任。因此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善恶风波。此诗作于他到洛阳 上任后的第二年。郑处诲:太和八年登进士第。上都:今陕西西安。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标题点明送别地点、对象及其归处,首联扣题交代送友的地点与 环境。 B. “悠悠”“清”写出渠水之绵长、清澈,“雨霁”点出雨后洛阳城 风景的宜人。 C. 颔联中“初”“第一”呼应“霁”字,突出景之清丽,表达了诗 人归隐之念想。 D. 颔联分别从视觉与听觉角度写景,叶落、花开、蝉声点出时序变 换,为颈联伏笔。 E. 全诗先写景后抒情,层次明晰,写景虚实结合,遣词造句浅淡而 有韵致,耐人玩味。 15. 诗的颈联、尾联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答案及解析: 50.14. CE 15. ①颈联抒发了朋友难长守、人生易老的感慨;②尾联 表达了对友人的劝勉之情。诗人希望友人隐匿盛名,韬光养晦,抱朴 守拙以全身远祸。 14.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 思想内容。C 项,“表达了诗人归隐之念想”这一分析牵强附会,脱 离诗歌的内容实际。E 项,“写景虚实结合”这一分析与诗歌不符合。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 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 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 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 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诗的颈联“故人容易去, 白发等闲生”,意思是为“老朋友马上要离去,白发不经意生成”, 诗人抒发了朋友难长守、人生易老的感慨。尾联“此别无多语,期君 晦盛名”,意思是“这次分别无多话说,盼君转运天下闻”,诗人希 望友人隐匿盛名,韬光养晦,表达的是对友人的劝勉之情,情真意切。 分析诗人情感时,一定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