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
陶 弘 景
学习目标
[
知识目标
]
:朗读、背诵课文,掌握重
点字词句的意思。
[
能力目标
]
: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
言的精炼,布局的匠心所在。
[
情感目标
]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
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的感情。
自主学习交流
1、作者及相关资料。
2、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
了的词句
3、本文的主要内容及作者表达的
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陶弘景,字通明
,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隐居茅山。有
《
陶隐居集
》
《真诰》
《真灵位业图》
《本草集注》《养性延命录》等著作流传于世。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
“山中宰相”。
作品简介
《
答谢中书
书
》
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谈山水的信。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本文是作者给谢中书复信中的一部分内容,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是写景的名篇。
谢中书即谢征
,字元度,夏阳(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
重要词句
1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2
、青林翠竹,四
时
俱备
3
、晓雾将
歇
,猿鸟乱鸣
4
、夕日欲
颓
,
沉鳞竞跃
5
、实是
欲界之仙都
6
、未
复
有能
与
其奇者
(各种色彩交相辉映 )
(季节)
(消散)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
(人间的仙境)
(复,再;与,参与,指欣赏)
找出文章中写景的句子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仰视与俯察相结合
平远与高远极目远眺
动静结合
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
主要内容及思想感情
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背诵检查
山
,古
。
高
,清
。
两
,五
。
青
,四
。
晓
,猿
。
夕
,沉
。
实
。
自
,未
。
川之美
来共谈
峰入云
流见底
岸石壁
色交辉
林翠竹
时俱备
雾将歇
鸟乱鸣
日欲颓
鳞竞跃
是欲界之仙都
康乐以来
复有能与其奇者
小 结
《
答谢中书书
》
是陶弘景写给朋友的一封信,虽只有六十八字,但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学习它就是要学习作者高超的艺术笔力,学会鉴赏它的美学价值。同时培养自己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美好感情。
佳句运用
本文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运用或仿用本文的写景句来写一段话描绘一处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巧。
迁移拓展
“写景物,抓灵魂;多视角,传实情。”
家 庭 作 业
1
、做《阅读感悟》中的本课练习一、二、
三、六题。
2、运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记承天寺夜
游》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
文,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
的词句。
(2)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景,是怎样写的
?
(3)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答谢中书书》有
什么不同?
《
记承天寺夜游
》
教材分析:
《
记承天寺夜游
》
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有
85
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简练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学情分析
《
记承天寺夜游
》
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情。话中有诗,意蕴深远,适合学生的诵读学习。八年级学生经过初中一年多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讲解本文时,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努力创设情景,以诵读为主,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
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依据教材与学情特点,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
、
读“神品之文”:
培养学生多样性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
、
品“月色之美”:
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
,
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
、
悟“闲人之情”:
理解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
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其意境。
教学难点
:
理解闲人含义,体会作者旷达的心境。
教法方法:
根据教材和学情特点,结合教学目标,遵循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原则,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选择
诵读感悟法、评析欣赏法 、想象联想法等
。通过创设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在寻求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过程中,逐步深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方法
在制订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考虑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知识能力水平的不平衡性。按照不同的教学要求,灵活采用诵读品味、圈点勾画、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等方法,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中,获得个性化阅读的体验,通过诵读和理解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细节、品味、鉴赏语言的能力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一个创新的画家,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
他曾为妓女题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
……
他是谁?(苏轼
——
苏东坡)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他在黄州写的一篇游记小品
《
记承天寺夜游
》
明确学习任务:
读神品之文 品月色之美 悟闲人之情
读神品之文
试读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
2
、听读
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3
、译读
读通、读懂意思
。(信、达、雅)
整体感知
叙(夜游)之事
品(月色)之景
抒(闲人)之情
情景交融
品月色之美
1.
本文写“月色之美”的句子有哪些?写出了月亮的哪些特点?美在何处?
2.
苏轼用了什么手法把月亮写得如此富有神韵和诗意?
3.
你能在景物描写中感受到苏轼的心情吗?
(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方法提示:如何鉴赏文中的景语?
1.
从用词的角度 动词 形容词
……
2.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比喻 拟人 排比
……
3.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
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联想 想象
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
4.
透过“景语” 揣摩“情语”。
示例: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入”字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月亮的温柔多情。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在作者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情况下主动来慰藉他那颗孤独的心灵。作者顿时睡意全消,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欣然”写出了作者的喜悦与兴奋。
(学生可合作鉴赏:庭下如积水空明
……
盖竹柏影也。)
(教师适时点拨)(重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
……
盖竹柏影也。
赏析:
①、
比喻。
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本段虽未着一个“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
②、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而言,“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一正一侧,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③、
抓住瞬间的感觉,把空明澄澈的月光写到极处。
“积水空明”是人在月光下产生的错觉;先写假象“水中藻荇交错”,在明“本体”“竹柏影”则把这种错觉推进一层,更加使人感到扑朔迷离,亦真亦幻。猛一抬头看见了竹柏,这才醒悟:“藻荇”原来是月光下摇曳的竹柏的
影子,“空明”的“积水”却是一泻千里的冷月清光,愉悦之情顿现笔端,从而获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艺术效果。
悟“闲人之情”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
少
闲人
如吾
两人
者耳。
资料
1.
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御
史李定
等人
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
说苏轼以诗
讥
谤新法。八月,将他逮捕入狱。他被长时间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
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本文写于元丰六年,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资料
2.
苏轼以犯人的身份被贬黄州,无薪俸,故租五十亩荒地经营。他
筑水坝,建鱼池,移树苗,种植稻麦和蔬菜,并在坡边自筑茅屋,号
“
东坡居士
”
。
有诗云“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草堂,日炙风吹面如墨”“自笑平生为口忙”。
资料
3.
张怀民,作者的好朋友,
1083
年贬黄州,起初寓居承天寺,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合作探究明确:
1
、即清闲的人,并非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
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
月夜处处有,却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它。
其次,包含了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做一个
“
闲人
”
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2
、“闲”字所表达的情感: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乐观积极、坦荡豁达的胸襟
恬静安详、纯净无尘的情怀
随缘自适、自得其乐的心态
拓展延伸:
苏轼坎坷而豁达的一生
“心如死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
自题金山画像
》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
“
此心安处是吾家。
”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
“
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
坎坷人生 豁达胸襟
贬杭州
——
“
我本无家更安在
,
故乡无此好湖山
”
;
——
《
六月廿七日望湖楼醉书
》
贬密州
——
“
老夫聊发少年狂
”
,
抒报国之志
,
“
人有悲欢离合
,
月有阴晴月缺
,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
发安慰之语
;
贬黄州
——
“
长江绕郭知鱼美
,
好竹连山觉笋香
”
;
——
《
初到黄州
》
贬惠州
——
“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
《
惠州一绝
》
被贬琼州
——
“
垂天雌霓云端下
,
快意雄风海上来。
”
——
《
儋耳
》
读苏轼在贬谪期间作的诗词
,
我读到了他
————————————————
的心境。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世人评价苏东坡
“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
“我们所得的印象是,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
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
中国文学大家林语堂
《
苏东坡传
》
“
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
法国
《
世界报
》
在评说“影响世界十大名人”时评价苏东坡。
苏轼有作为的一生
苏轼任职惠州,见当地缺医少药就采集中草药,合成剂、丸,为当地人扶死救伤。
苏轼任职广州,引蒲涧水入城,解决了当地居民多年来饮水成苦的问题。
苏轼任职徐州,率城民与水灾奋斗七十余日,终于使徐州免于水淹,后又指挥修建徐州城堤。
苏轼任职杭州,不仅兴建了苏堤,还发明以瓦筒代替竹管之法来引水,使西湖免于成为一片水涸。
短短
85
字让
“
闲人
”
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他空明的心境、豁达的情怀闪耀着独具魅力的光彩!
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处世态度,你将获得怎样的人生感悟?
畅谈人生感悟:
——————————
忍得住孤独 耐得住寂寞
挺得住痛苦 顶得住压力
挡得住诱惑 经得起折腾
受得起打击 丢得起面子
担得起责任 提得起精神
——
你做好承受的准备了吗?
人生十大历练
他率性自然,敢于袒露真性情;他诗意面对逆境智慧面对得失;他超然于世俗名利、拥有空明自由的心灵他始终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身在俗世却能发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无法感到美
…
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的一生!
让我们去慢慢体会他那如汩汩清泉流泻而出的美妙情感,那如空明月色倾泻而下的快乐!
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