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之环境描写作用分析不全(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环境描写作用分析不全(解析版)

ID:457021

大小:52.28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备战 2021 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易错题 易错点 15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环境描写作用分析不全 【典例分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怕 周海亮 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鸡,放牛,院角为女儿种满桃红色的指甲花。他喜欢躺在树荫下,枕着锄 头,眯着眼,喝女人为他沏好的茶。日子从叶隙间溜走,从禾尖上溜走,从茶香里溜走。从花开花落中溜 走,他迷恋这种感觉。可是战争来了,安静的生活突然被打断,他不得不离开。 他离开,因为他怕死,怕女儿和妻子遭遇意外。他亲眼看见弹片将一个男人瞬间撕开,那个男人,不 过是如他一样的农人。还有远处的枪炮声,俯冲下来的飞机,映红天边的火光,撤进村子的伤兵,蠕动的 肠子和流淌的鲜血……他必须离开,暂别祖辈留下的土炕、土屋、土狗、土地。他曾以为战争与他无关, 但现在,他必须逃离。 他怕死,更怕别离。 他随着人群,逃出村子,逃上公路。飞机追赶着他们,炸弹不断在人群里爆炸,残肢断臂,随处可见。 人群躲进深山,燃烧弹倾泻下来,人被烧成炭,炭继续燃烧,世界变成地狱,地狱灼热滚烫。他不明白农 人有什么错,他只知道他们无处可藏。又有士兵追赶上来,大山被层层围困,等待他们的,只剩死去和被 俘。很多人期待被俘,被俘还有机会,还有解释或者求饶的机会,但是他不想。他什么也没有做错,他不 想解释或者求饶。 他逃了出去。几百农人,他是唯一逃出去的一个。他追上撤退的部队,成为一名士兵。有老兵劝他不 要当兵,老兵说,以我们的装备,这不是打仗,不是拼命,而是送死。他说,我当兵。老兵说,当兵,肯 定活不过三个月:被俘运气好的话,可以熬到战争结束。他说,我当兵。老兵说,真不怕死?他说,怕死, 但我当兵。 他怕死,更怕奴役。 他没有枪。没有枪的新兵很多。冲锋时,他扛着大刀,紧跟住前面的老兵。老兵倒下了,他捡起枪, 继续往前。战斗打响以前,他曾担心过枪,老兵告诉他,这个最不用担心。他说今天是他当兵三个月的最 后一天,正常的话,就该阵亡了。他猜得很准。他还说,现在当兵两个月,就是老兵了。他这才知道,老 兵不过二十一岁,三个月以前,还是西式医院里的一名牙医学徒。老兵说得没错,他们不是拼命,而是送死。一波儿人填进去,一波儿人又填进去,一波几人再填进去, 似乎死的不是人,而是牲畜。长官说,这叫“添油”,这是他们唯一可以选择的战术。他懂。在乡下,冬夜 长,想油灯燃烧不息,就得不停地添油。他想,之所以让士兵们前赴后继,是因为,那火焰可以奄奄一息, 但绝不能灭。 他怕死,更怕熄灭。 可是战争竟然结束了,竟然真的结束了。听到这个消息,他不相信,仍然攥着烧火棍般的枪,缩在战 壕里,不敢出来。他已当兵三年,他是整个师部唯一活过三年的士兵。三年里他杀死十多名敌兵,他清晰 地记得每一个士兵的模样和临死前的表情。在他随后的生命里,那些士兵毫发毕现,面目狰狞,夜夜与他 纠缠。不管如何,他成为英雄,他应该受到赞美和礼遇。 可是他回到乡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鸡,放牛,院角种满桃红色的指甲花。他说我打仗,不就 是为了回来吗?这么多人送死,不就是为了这样的生活吗?这样,挺好,挺知足。 很多年过去。几乎没有人再记起他曾经是一名士兵。又很多年过去,几乎没有人再知道这里曾经被轰 炸、被占领、被蹂躏,这里的人们曾经被驱赶、被奴役、被屠杀。每一天,他哆哆嗦嗦地走过村路,挤满 老年斑的脸努力抬起。他仰望天空,他怕有一天,天空里再次出现密密匝匝的飞机,然后,炸弹呼啸而下。 临终前几天,他想告诉每一个人,曾经的村子,妻子,女儿,父亲,母亲,兄弟,炸弹,大火,老兵,战 壕,履带,尘烟,炸成两段的尸体,黏稠的鲜血,鲜血,鲜血……可是他太老了,已经发不出声音。他知 道他不会忘记,但他怕活着的人们,会忘记。 他不怕死,他更怕遗忘。 (选自《小说界》2016 年第 3 期)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部分,描绘了主人公树下休憩饮茶的生活场景,体现出“他”对平静美好生活的迷恋,为下文 “怕别离”做铺垫。 B.通过老兵与“他”的对话以及对老兵(阵亡)经历的叙述,说明战争的危险残酷,反衬出“他”投身革 命、视死如归的果敢。, C.“战争竟然结束了,竟然真的结束了”,此句中“竟然”“真的”说明战争进程出乎意料,“他”对此 难以置信,同时也暗示了抗战的惨烈漫长。 D.文章弱化战争的具体时间、具体地点,甚至“他”连名字都未提及,借此突出故事的普遍性及其主题的 共识性。 2.小说第一段和倒数第三段有几乎相同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文中画横线的四个句子,意蕴丰富,设置巧妙。请结合全文谈谈这四个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答案】1.B 2.①营造一种幸福安宁的生活气息,与下文描写的战争的残酷场面形成鲜明的对比。②这是主人公追求的 生活的具体体现,是主人公的精神支撑,利于展现主人公的心境,丰富人物形象。③宁静的田园生活是战 争的背景和结局,是和平的象征,在首尾重复出现,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战争是无奈的插曲,和平是人心 所向,是永恒的主题。 3.意蕴:第一个句子“怕别离”意在强调他对家乡、对亲人的挚爱甚于自己的生命;第二个句子,意在强 调他面对侵略,奋起反抗,追求自由,不甘心被奴役的精神品质;第三个句子“怕熄灭”,表现他坚持信仰 勇于牺牲,以死抗争的民族大义;第四个句子“怕遗忘”表现他渴望后人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的强烈愿望。 作用:①四个句子以“怕”为线索,贯穿全文,结构紧凑,文脉贯通。②四个句子,“他怕死,更怕……”, 间隔反复,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③四个句子,层层递进,分层点明原因,升华主旨。 【解析】 1.B 项,“反衬出‘他’投身革命、视死如归的果敢”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没有“反衬”。表现出面 对残酷战争时他坚定不移的选择,以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大丈夫气概。故选 B。 2.结合“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花开花落中溜走,他迷恋这种感觉”分析,营造一种幸福安宁的生 活气息。结合“可是战争来了,安静的生活突然被打断,他不得不离开”分析,与下文描写的战争的残酷 场面形成鲜明的对比。结合倒数第三节内容分析,“可是他回到乡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鸡,放牛, 院角种满桃红色的指甲花”,宁静的田园生活是战争的背景和结局。“他喜欢躺在树荫下,枕着锄头,眯着 眼,喝女人为他沏好的茶”“他说我打仗,不就是为了回来吗?这么多人送死,不就是为了这样的生活吗”, 这是主人公追求的生活的具体体现,丰富人物形象。小说第一段“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鸡,放牛, 院角为女儿种满桃红色的指甲花……日子从叶隙间溜走,从禾尖上溜走,从茶香里溜走。从花开花落中溜 走,他迷恋这种感觉……”,和倒数第三段“可是他回到乡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鸡,放牛,院角种 满桃红色的指甲花……这样,挺好,挺知足”,这样几乎相同的环境描写,首尾呼应,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3.结合“他必须离开,暂别祖辈留下的土炕、土屋、土狗、土地。他曾以为战争与他无关,但现在,他必 须逃离”分析,第一个句子“怕别离”意在强调他对家乡、对亲人的挚爱甚于自己的生命;结合“老兵说, 真不怕死?他说,怕死,但我当兵”“他没有枪。没有枪的新兵很多。冲锋时,他扛着大刀,紧跟住前面 的老兵。老兵倒下了,他捡起枪,继续往前”分析,第二个句子,意在强调他面对侵略,奋起反抗;第三 个句子“怕熄灭”,表现他坚持信仰,以死抗争;第四个句子“他不怕死,他更怕遗忘”,“他不怕死”反 观文中的“他怕死,更怕别离、奴役、熄灭”,让读者更加明了“他”舍生取义的家国情怀,“怕遗忘”表现他渴望后人能够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的强烈愿望。情节结构上,四个句子以“怕”为线索,与前文反复 出现的“他怕死’形成对比和深化;效果上,四个句子,间隔反复,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主旨上, 突出“小我(个体)”“大我(历史)”的取舍选择,深刻表达战争的隐痛及对战争的反思。 【易错点快攻】 【易错点】环境描写作用分析不全 考生在答题的过程中往往思考不全面,只顾其一而忽略其他,思维不严密,不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只 是一概而论,套话连篇。 【对策】知晓两类环境描写,联系小说三要素,多角度分类作答 1.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四角度。 环境方面: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暗示社会坏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等;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人物方面:①烘托心情;②体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 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 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 主题方面: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 2.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五角度:①展示人物活动及人物成长的环境和时代背景;②揭示各种复杂的 社会关系,揭示形成人物性格的社会基础;③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揭示影响人物行动的因素;④预 示人物或悲或喜的命运;⑤揭示社会本质特征,凸显小说主题。 3.根据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位置,判断其作用。 小说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奠定全篇的感情基调或渲染特定的氛围。 小说人物出场前:导引人物出场。 人物的描写之中: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小说的某个情节中:渲染氛围,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结尾:照应开头或上文,营造余韵,升华主题。 作为小说的主背景: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4.解答环境描写作用类试题的三步骤。 第一步:找句子,析特点。找不到环境描写的具体语句,分析环境的特点,因为环境的特点与作者描写 此环境的作用是一致的。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找到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思维角度并进行分析。这里要注意区分出自然环境描写作用与社会环境描写作用各自不同的思维角度。 第三步:分条列,规范答,组织答案时,多个角度的作用要单独列出,答案清晰明朗。 【强化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黄昏 (英国)萨基 诺尔曼·葛尔特茨比坐在海德公园的长凳上。这是三月初的一个傍晚,暮色苍茫,笼罩大地,只有那 微弱的月光和点点星星的亮光冲淡着昏暗的夜幕。马路和人行道都空落落的。然而,就在这样的夜色中仍 有不少被人们遗忘的小人物在活动着。他们有的荡来荡去,无声无息:有的把自己点缀在长凳和木椅上, 毫不显眼,在昏暗中,他们的身影已无法辨认清楚。 葛尔特茨比此时觉得眼前的景色与他的心情完全和谐。黄昏,在他看来,是失意者的时刻。经过奋斗 仍不免遭到惨败的男男女女,在这日薄西山的时候纷纷出来活动,躲避着好奇者的寻根问底。 长凳另一端,就在他身旁,坐着一位老先生。从他的神态里,可以看出他正在和社会抗衡,但是他的 气概已趋衰退。坐了一会儿,老人起身离去,慢慢消失在黑暗中。 空出来的位子几乎立刻就被一个年轻人占据了。但是他面部的神情并不比那位老人开朗,嘴里还狠狠 地骂了一声,好像是要强调: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能使他称心如意。 “看来您心情不好啊。”葛尔特茨比说道,心想他这番表演准是为了引起自己的注意。 年轻人转过身来,脸上的神情非常坦然。但是葛尔特茨比反而因此一下子警觉了起来。 “要是陷入我的困境,您的心情也好不了,”他回答说,“我干了一件有生以来最傻的事。” “是吗?”葛尔特茨比不动声色地问道。 “我今天下午到的伦敦,本打算在伯塔刚尼安饭店落脚,”年轻人接着说道,“可是到了那儿我才发 现,饭店已经被拆掉了,我只好去了另一家旅店。到了我的住处,就出去买香皂了——我讨厌旅店里的香 皂,可自己又忘记准备了。我在街上溜达一会儿,在酒吧喝了杯酒,又逛了逛商店,然后转身回旅馆。就 在这时候,忽然意识到,我根本没记住旅馆叫什么,更不知道它在哪条街上。这多么尴尬!我在伦敦又举 目无亲。我出来的时候,身上只带了一先令。买了块香皂,喝了杯酒,也就花得差不多了,只怕要落得个 流浪街头,无处栖身了。” 年轻人讲完这段故事后,出现了片刻沉寂。这种沉寂是意味深长。“您大概想,我讲的这段遭遇荒诞 无稽吧。”年轻人随后委屈地说道。 “这事也并非不可能。”葛尔特茨比像法官审理案件似的说。听完,年轻人精神为之一振,“我大概得到河堤上过夜了,除非能找到个够朋友的人,他能相信这是 确有其事。不管怎么说,我很高兴,因为您并没有认为我这段遭遇过于荒唐。” 年轻人往这最后一句话里倾注了不少热情,就好像有意向葛尔特茨比表示,他基本上已经具备了够朋 友的人的必要条件。 “然而,”葛尔特茨比慢吞吞地说,“这段故事里的破绽就在于您拿不出那块香皂来。” 年轻人连忙向前探身,在大衣口袋里忙乱地摸了起来。他一下子跳了起来。 “准把它丢了。”他怒气冲冲地嘟囔了一声。 “一个下午就丢了家旅馆,又丢了块香皂,这只能说明您存心粗枝大叶。”葛尔特茨比接着说道,可 是年轻人没等他话音落地就走了。他顺小路溜掉了,头昂得高高的,表情高傲。 “说来怪可惜,”葛尔特茨比想道,“整个故事中只有出去买香皂有说服力,然而在这细节上露了马 脚。他要有一点先见之明,就应该事先准备下一块新的香皂。” 想到这里,葛尔特茨比站了起来,准备离去。就在这时候,他惊讶地喊了一声。只见地上,在长凳边 上,躺着一个崭新的椭圆形小纸包。除了是块香皂,还能是什么!准是那年轻人一屁股坐下来的时候从衣 兜里掉出来的。 说时迟,那时快,葛尔特茨比立刻去寻找这位年轻人的踪影。就在他感到无望的时候,忽然发现那个 人正站在马车道的路边上,神态犹豫地站着。当他听到葛尔特茨比呼喊他的时候,他带着几分敌意,好像 准备自卫似的猛然转过身来。 “能证明您那段遭遇真实性的重要证据找到了,”葛尔特茨比说道,伸出手来把香皂递了过去。“您 走后,我在地上发现的。我曾经对您不信任,您一定要原谅。您如不嫌弃,我可以借给您一枚二十先令的 金币……” 年轻人连忙接过金币,放进兜里。 “幸好给你找着了。”年轻人感激地说道,声音还有点呜咽。他急忙跑开了。 “这孩子真可怜,差点哭出声来。这对我也是个教训,不能自作聪明,不能仅仅凭一时的情况就给一 个人下判断。” 葛尔特茨比顺着原路往回走去。经过那条长凳时——他看到一位老先生在长凳下面和四周望来望去, 捅来捅去。葛尔特茨比认出这就是刚才同他坐在一起的那位老人。 “您丢什么东西了,先生?”他问道。 “对了,丢了一块香皂。” (有删改)1.下列关于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刻意描绘了一起在黄昏时分的欺诈事件,使小说的故事背景、社会背景、人物命运等都涂染上了“黄 昏”的具象而强烈的象征意义。 B.小说围绕“一块香皂”叙事写入,三个人物、全部事件都跟香皂有关。它既能推动情节发展,又对刻画 人物、表现主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C.作品情节构思扑朔迷离,以开放的架构给读者预留了再创作的空间,使小说具有了“欧·亨利”式幽默 滑稽的效果,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D.小说写出了小人物的“黄昏人生”,展现了一个真实的“黄昏社会”,并对“黄昏人生”背后的人性价值 堕落给予了不露声色的审视和批判。 2.小说开头划线部分的环境描写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有人说:“小说给出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并非那么简单,看似是年轻人单独行骗,其实是年轻 人和老先生合作设局甚至其中诺尔曼·葛尔特茨比曾经可能也是个骗子。”请针对这段话中的后两种观点 在文中找出依据。 【答案】1.C 2.①为人物出场做铺垫。小说开头写暮色苍茫,夜幕昏暗,这为小说中三个失意落魄的人物的出场提供了 昏暗模糊的背景。②使情节展开自然合理。因为昏暗的环境,使得老人丢香皂、找香皂,葛尔特茨比从怀 疑到相信进而资助年轻人等一系列情节的展开自然而合理。③暗示了故事的结局。开头昏暗凄凉的背景暗 示了葛尔特茨比从怀疑一切到最终被骗的可悲结局。 3.①“年轻人和老先生合作行骗”:“老先生”离开长凳时遗落了香皂,“他坐过的地方几乎立即就被一 个年轻人占领了”。这便是合作的明证——不能将空位让与无关之人占据。②“诺尔曼•葛尔特茨比曾经也 是个骗子”:葛尔特茨比初见“年轻人”时,一眼就看出他的企图是为了引起自己的注意。对方尚未说话, 仅仅一个表情就使他立刻警觉起来。他不动声色地听完“年轻人”的故事,嘴上应付说“并非完全不可能” 而内心已经确认对方是个幼稚的骗子,然后得意地指出行骗剧本中的破绽。他对“年轻人”的言行有着准 确的了解,说明他深谙其道,可能曾经也是“同道中人”。 【解析】 1. C 项,“扑朔迷离的开放情节”不是欧·亨利的典型风格,本文也没有“幽默滑稽的效果”。“欧·亨 利”式的小说以戏剧性的情节和出乎意料的结尾而引人入胜,常常具有批判讽刺的效果。故选 C。 2.画线句“这是三月初的一个傍晚,暮色苍茫,笼罩大地,只有那微弱的月光和点点星星的亮光冲淡着昏 暗的夜幕。马路和人行道都空落落的”是自然环境描写。通过“暮色苍茫”“只有那微弱的月光和点点星星的亮光冲淡着昏暗的夜幕”渲染出暮色苍茫,夜幕昏暗的氛围,为人物出现设置了典型环境。刻意突出 环境的昏暗、模糊,为后文一系列情节的开展做了铺垫,使得情节发展自然合理:正因为环境昏暗,老人 不知道自己丢了香皂,而年轻人的话因这块香皂得到了葛尔特茨比的信任。而这段凄凉的环境描写也暗示 着葛尔特茨比从怀疑一切到最终被骗的可悲结局。 3.如认为“年轻人和老先生合作行骗”可结合“坐了一会儿,老人起身离去,慢慢消失在黑暗中。空出来 的位子几乎立刻就被一个年轻人占据了”分析,不能将空位让与无关之人占据,以及两人都恰巧有“香皂”, 这就是合作的证明。如认为“诺尔曼•葛尔特茨比曾经也是个骗子”,可结合一下内容分析。“‘看来您心 情不好啊。’葛尔特茨比说道,心想他这番表演准是为了引起自己的注意”,葛尔特茨比初见“年轻人”时, 一眼就看出他的企图是为了引起自己的注意。对方尚未说话,仅仅一个表情就使他立刻警觉起来。“‘是 吗?’葛尔特茨比不动声色地问道”“‘这事也并非不可能。’葛尔特茨比像法官审理案件似的说”“‘然 而,’葛尔特茨比慢吞吞地说,‘这段故事里的破绽就在于您拿不出那块香皂来。’” 他不动声色地听完 “年轻人”的故事,嘴上应付说“并非完全不可能”而内心已经确认对方是个幼稚的骗子,然后得意地指 出行骗剧本中的破绽。“整个故事中只有出去买香皂有说服力,然而在这细节上露了马脚。他要有一点先 见之明,就应该事先准备下一块新的香皂”,他对“年轻人”的言行有着准确的了解,说明他深谙其道,可 能曾经也是“同道中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茶 干 (汪曾祺) 连万顺是东街一家酱园。 他家的门面很好认,是个石库门。麻石门框,两扇大门包着铁皮,用铁钉出如意云头。本地的店铺一 般都是“铺闼子门”十二块、十六块门板,晚上上在门槛的槽里,白天卸开。这样的石库门的门面不多。 城北只有那么几家。一家恒泰当,一家豫丰南货店。恒泰当倒闭了,豫丰失火烧掉了。现在只剩下北市口 老正大棉席店和东街连万顺酱园了。 这样的店面是很神气的。尤其显眼的是两边白粉墙的两个大字。黑漆漆出来的。字高一丈,顶天立地, 笔画很粗。一边是“酱”,一边是“醋”。这样大的两个字!全城再也找不出来了。白墙黑字,非常干净。 店堂也异常宽大。四边是柜台。东边靠墙摆了一溜豆绿色的大酒缸。酒缸高四尺莹润光洁。这些酒缸 都是密封着的。有时打开一缸,由一个徒弟用白铁唧筒把酒汲在酒坛里,酒香四溢,飘得很远。 往后是一个很大的院子,青砖铺地,整整齐齐排列着百十口大酱缸。酱缸都有个帽子一样的白铁盖子。 下雨天盖上,好太阳时揭下盖子晒酱。有的酱缸当中掏出一个深洞,如一小井,原汁的酱油从井壁渗出,这就是所谓“抽油”。西边有一溜走廊,走廊尽头是个小磨坊,一头驴子在里面磨芝麻或豆腐。靠北是三间 瓦屋,是做酱菜、切萝卜干的作坊。有一台锅灶,是煮茶干用的。 从外往里,到处一看,就知道这家酱园的底子是很厚实的。——单是那百十缸酱就值不少钱! 连万顺的东家姓连。人们当面叫他连老板,背后叫他连老大。都说他善于经营,会做生意,连老大做 生意,无非是那么几条:信用好,为人和气,勤快。 茶干是连万顺特制的一种豆腐干。豆腐出净渣,装在一个一个小蒲包里,包口扎紧,入锅,码好,投 料,加上好抽油,上面用石头压实,文火煨煮。要煮很长时间。煮得了,再一块一块从麻包里倒出来。这 种茶干是圆形的,周围较厚,中间较薄,周身有蒲包压出来的细纹,每一块当中还带着三个字“连万 顺”——在扎包时每一包里都放进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的木牌,木牌上刻着字,木牌压在豆腐干上,字就出 来了。这种茶干外皮是深紫黑色的,掰开了,里面是浅褐色的,很结实,嚼起来很有咬劲,越嚼越香,是 佐茶的妙品,所以叫作“茶干”。连老大监制茶干,是很认真的。每一道工序都不许马虎。连万顺茶干的牌 子闯出来了,车站、码头、茶馆、酒店都有卖的。后来竟有人专门买了到外地送人的。双黄鸭蛋,醉蟹、 董糖,连万顺的茶干,凑成四色礼品,馈赠亲友,极为相宜。 连老大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开酱园的老板,一个普普通通,正正派派的生意人,没有什么特别处。 这样的人是很难写成小说的。 要说他有特别处,也有,有两点。 一是他的酒量奇大。他以酒代茶。他极少喝茶。他坐在账桌上算账的时候,面前总放一个豆绿茶碗。 碗里不是茶,是酒,——一般的白酒,不是什么好酒。他算几笔,喝一口,什么也不“就”,一天老这么喝 着,喝完了,就自己去打一碗。他从来没有醉的时候。 二是他说话有个口头语“的时候”。什么话都要加一个“的时候”。“我的时候"“他的时候”“麦子的 时候”“豆子的时候”“猫的时候”“狗的时候”……他说话本来就慢,加了许多“的时候”就更慢了。 如果把他说的“的时候”都刷去,他每天至少要少说四分之一的字。 连万顺已经没有了。连老板也故去多年了。五六十岁的人还记得连万顺的样子,记得门口的两个大字。 记得酱园内外的气味,记得连老大的声音笑貌,自然也记得连万顺的茶干。 连老大的儿子也四十多了。他在县里的副食品总店工作。有人问他:“你们家的茶干,为什么不恢复 起来?”他说:“这得下十几种药料,现在,谁做这个!” 一个人监制的一种食品,成了一地方具有代表性的生产,真也不容易。不过,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 没有了。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后记 近来有人写文章,说我的小说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怀恋,我看后哑然。当代小说寻觅旧文化的根源, 我以为这不是坏事。但我当初这样做,不是有意识的。我写旧题材,只是因为我对社会的生活比较熟悉, 对我旧时邻里有较真切的了解和较深的感情。我也愿意写写新的生活,新的人物。但我以为小说是回忆。 必须把热腾腾的生活熟悉得像童年往事一样,生活和作者的感情都经过反复沉淀,除净火气特别是除净感 伤主义,这样才能形成小说。但是我现在还不能。对于现实生活,我的感情是相当浮躁的。 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简直近似随笔,结构尤其随便,想到什么写什么,想怎么写就 怎么写。我这样做是有意的(也是经过苦心经营的)。我要对“小说“这个概念进行一次冲决。小说是谈生 话,不是编故事:小说要真诚,不能耍花招。小说当然要讲技巧,但是:修辞立其诚。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夜 (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一台锅灶,是煮茶干用的。”小说在介绍酱园时写茶干只此一句,后文又具体写茶干的制作工艺, 巧用伏笔,详略得当,可见作者匠心。 B.小说写连老大酒量奇大和惯用的口头语,与其做茶干无关,但能体现出老舍先生的观点:“一篇好的小 说,人物形象是立在读者面前的。” C.酱圆的底子很厚实,但最终消失了,连老大的儿子不愿将其恢复,作者表面上对他的不作为有着抱怨和 无奈,深层上则是借以展现社会变迁。 D.“后记”部分体现出了作者关于小说创作的理念,他认为小说的创作需要沉淀情感,去除浮躁,与技法 相比,创作者的真诚态度更加重要。 5.小说开头部分用大量“闲笔”详细介绍酱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后记中说“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请结合正文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4.C 5.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②突出了连万顺酱园的历史悠久、别具风采、财力雄厚; ③典型化的场景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从侧面展现出连老大精明能干、经营有方;④开头详写酱园与小说结 尾酱园的消失形成呼应,突出了呼吁抢救保护传统手工艺的主旨。 6.小说呈现出明显的散文化特点。 ①情节淡化。正文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没有曲折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片段式生活的叙写。 ②人物弱化。正文写连老大,只是简单概述,并没有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来进行塑造。③语言诗化。在介绍酱园和茶干时,语言洗练干净,文白相间,平淡、清新而富有诗意。 ④结构“形散神聚”。小说结构松散,分别写了酱园、茶干、连老大等,但都与传统工艺相关,结构呈现出 一种苦心经营的“随便”。 【解析】 4.C 项,“对他的不作为有着怨恨和无奈”错,不是“怨恨”而是“惋惜”。故选C。 5.①“连万顺是东街一家酱园”“他家的门面很好认,是个石库门”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背景,介绍详 细,增强了可信度。②内容方面“城北只有那么几家。一家恒泰当,一家豫丰南货店。恒泰当倒闭了,豫 丰失火烧掉了。现在只剩下北市口老正大棉席店和东街连万顺酱园了”突出了连万顺酱园的历史悠久;“这 样的店面是很神气的。尤其显眼的是两边白粉墙的两个大字。黑漆漆出来的。字高一丈,顶天立地,笔画 很粗。一边是‘酱’,一边是‘醋’。这样大的两个字!全城再也找不出来了。白墙黑字,非常干净”“从 外往里,到处一看,就知道这家酱园的底子是很厚实的。——单是那百十缸酱就值不少钱!”表现财力雄 厚;③表达效果上“店堂也异常宽大。四边是柜台。东边靠墙摆了一溜豆绿色的大酒缸。酒缸高四尺莹润 光洁。这些酒缸都是密封着的。有时打开一缸,由一个徒弟用白铁唧筒把酒汲在酒坛里,酒香四溢,飘得 很远”“往后是一个很大的院子,青砖铺地,整整齐齐排列着百十口大酱缸。酱缸都有个帽子一样的白铁 盖子。下雨天盖上,好太阳时揭下盖子晒酱。有的酱缸当中掏出一个深洞,……靠北是三间瓦屋,是做酱 菜、切萝卜干的作坊。有一台锅灶,是煮茶干用的”典型化的场景侧面烘托人物形象,“连万顺的东家姓 连。人们当面叫他连老板,背后叫他连老大。都说他善于经营,会做生意,连老大做生意,无非是那么几 条:信用好,为人和气,勤快”,从侧面展现出连老大精明能干、经营有方;④结构上开头详写酱园与小说 结尾酱园的消失形成呼应,突出了呼吁抢救保护传统手工艺的主旨。 6.小说呈现出明显的散文化特点。①情节不像小说那么严格按照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布局安排,故事性 不强,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情节无波澜欺负,大部分内容是随着作者的思绪组织安排。②人物不是很突 出,没有侧重性格特征的表现。正文写连老大,只是简单概述,并没有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以及肖像或外 貌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或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描写人物的方法来进行塑造。③ 语言追求诗化。“包口扎紧,入锅,码好,投料,加上好抽油,上面用石头压实,文火煨煮”“这种茶干 外皮是深紫黑色的,掰开了,里面是浅褐色的,很结实,嚼起来很有咬劲,越嚼越香,是佐茶的妙品”“连 万顺茶干的牌子闯出来了,车站、码头、茶馆、酒店都有卖的。后来竟有人专门买了到外地送人的。双黄 鸭蛋,醉蟹、董糖,连万顺的茶干,凑成四色礼品,馈赠亲友,极为相宜”,可见在介绍酱园和茶干时,语 言洗练干净,文白相间,平淡、清新而富有诗意。④结构“形散神聚”。小说结构松散,分别写了酱园、茶 干、连老大等,但都与传统工艺相关,结构呈现出一种苦心经营的“随便”,多角度多侧面取材,却共同表现了一个主题思想,即对连万顺茶干的怀念,体现了散文的特这——形散而神不散。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雨夜小站 柳青 春雨刷刷地下着。透过淌着雨水的玻璃车窗,看见秦岭西部太白山的远峰、松坡,渭河上游的平原、 竹林、乡村,百里烟波,都笼罩在白茫茫的春雨中。 当潼关到宝鸡的列车进站的时候,小街两边的店铺已经点起了灯火。由于春汛,渭河的渡口暂时取消 了最后一次摆渡,旅客们都陆陆续续进了这个旅馆或那个旅馆,只剩年轻的庄稼人梁生宝,头上顶着一条 麻袋,背上披着一条麻袋,一只胳膊抱着用一条麻袋包着的被窝卷儿,黑幢幢地站在街边靠墙搭的破席棚 底下。 来这里买稻种的生宝,碰到一个难题。小伙子问过几家旅馆,连睡大炕也要两角钱。他从家乡起身时, 根本没预备住客店的钱。心想:随便什么地方不能滚一夜呢?没想到眼前刷刷的春雨却把他搁在了这个小站。 “把他的!到哪里过一夜呢?” 站在这异乡的陌生小街上,生宝的心却回到渭河下游的稻地里去了。钱对于那里的贫雇农,是多么困 难啊!起身时收集稻种钱,难着哩!其他互助组的庄稼人,要劳驾他捎买些稻种,临了却没弄到钱。本互 助组有两户,也是作为组长的他先垫着。生宝心里明白:他带来了多少钱,要买多少稻种,还要运费和来 回的车票。他怎能贪图睡得舒服,多花一角钱呢? 从前,汤河上的庄稼人不知道这郭县地面有种叫“百日黄”的急稻子,秋天割倒稻子来得及种麦,夏 天割倒麦能赶上泡地插秧;只要有肥料,一年可以稻麦两熟。 任老四曾经溅着唾沫星子感激地对他说:“宝娃子!你这回领着大伙试办成功了,娃们就有馍吃了 嘛!” “就说稻地麦一亩只收二百斤吧!全黄堡区五千亩稻地,要增产一百万斤小麦哩!生宝同志!”这是 区委王书记开会时拿眼睛盯着生宝说的,生宝明白:那是希望和信赖的眼光…… “我哪怕就在这席棚底下蹲一夜哩,也要省下这两角钱!”生宝对自己说,度过了讨饭的童年生活, 十三岁就给财东家熬半拉子长工,青年时代又在秦岭荒山里混日子,他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叫作“困难”! 他觉得: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就是享乐。可他知道继父梁三不这么着想…… 一九二九年,生宝跟着他妈夹在衣衫褴褛的人群中,逃难到下堡村,是继父梁三的草棚屋收留了他们。 梁三命运不济,接连死了两回牛,后来连媳妇也死了,再后来租不到地,连父亲留下的三间房也拆得卖了 木料和砖瓦。可自从草棚屋里有了生宝母子,曾经被命运打倒的梁三,又开始创立起家业来,他操劳着、忍耐着,把希望寄托在将来。可拆掉三间房的地上长起来的榆树已经比碗口粗了,家业依旧没创起来。 土地改革的那年冬天,梁三家分得十来亩稻地,老汉早已干瘪的身体突然就有莫名其妙的精力,见天 天不亮就开始忙乱起来,但对于生宝也渐渐生出许多不满。 看见郭振山家盖瓦房,他心里气:“你把俺生宝拉进党里头做啥嘛?你弟兄三个外头有人干事,屋里 有人种地,你们积极得起啊!可俺家里的地怎弄哩?” 听说生宝担任互助组组长,他冲到老婆跟前抱怨:“他为人民服务!谁为我服务?成天不着家,啥时 才能创立咱自个儿的家业?” 这次买稻种,老汉照旧不高兴:“谁见过汤河上割毕稻子种麦来?等碰破了脑壳后,你才知道铁是铁, 石头是石头。” 想到这,生宝觉得有必要回去后认真地跟继父做点解释工作,主要说明大家富裕的道路和自发的道路 有啥不同。爷俩使足了劲种地,的确年年粮食有余,然后有力量买地。可像任老四家那样的,劳力软、娃 多,离开互助组就搞不好生产,就得年年卖地。那十年八年后,老任家又和没土改一样,地全到他爷俩名 下了! 想到能改变继父的想法,生宝满脸堆起笑容,他走进一家小饭铺,要了碗汤面,然后取开棉袄口袋上 的锁针用嘴唇夹住,掏出一个红布小包来,在饭桌上很仔细地打开,在那些七凑八凑来的人民币中拣出最 破的一张五分票,付了汤面钱。 踏着土街上的泥泞,生宝从饭铺跑到车站票房。划着一根洋火,观察了全部情况;划第二根洋火,选 定睡觉的地方;划了第三根洋火,把麻袋在地上铺开来。头枕着过行李的磅秤底盘,生宝和衣睡下了。他 想:在这里美美睡上一夜,明日一早过渭河,到太白山下的产稻区买稻种呀! 票房外头,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天气是凉的,可生宝心中是热的…… (节选自柳青长篇小说《创业史》,有删改) (注)互助组:指 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农民为解决各自劳动力、生产工具不 足的困难,而建立的劳动互帮互助组织。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有多处生动的细节刻画,如第二段中对梁生宝的外貌描写,一身三条“麻袋”,真实呈现了生宝 朴实坚定、艰苦创业的庄稼汉子形象。 B.小说采用倒叙手法,先描述生宝雨夜到达小站的情景,设置悬念:梁生宝是谁?为何不住旅馆?既避免 了平铺直叙,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通过继父对生宝的不满,可以看出虽然两人都吃苦耐劳,都想发家致富,但梁生宝更加乐于奉献,有责任,有担当,社会主义建设就需要生宝这样的带头人。 D.小说的人物语言很有特色,如“把他的!到哪里过一夜呢?”“你把俺生宝拉进党里头做啥嘛?”,富 有地域特点和乡土气息,质朴而又富有情韵。 8.小说中两次描写“春雨”,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9.小说节选自柳青的代表作《创业史》,请分析“创业”一词在选文中的丰富意蕴。 【答案】7.B 8.①故事在“春雨”中展开,又在“春雨”中收束,首尾呼应,使小说的情节结构更加严谨。②开篇的“春 雨”为故事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正是因为春雨导致春汛,才使得渭河停渡,生宝只好在小站过夜;也正 是因为春雨不停,使“怎么过夜”成了生宝眼下的难题。③结尾的“春用”反衬出人物心理。淅淅沥沥的 春雨带来丝丝凉意,使梁生宝渴望带领大家共同发家致富的火热激情显得更加强烈。 9.①“创业”指梁三老汉口中的“创立咱自个儿的家业”,是个人的发家致富。②“创业”指梁生宝心中 的“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是带领大家共同追求美好生活。③“创业”表现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 人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努力改变命运,创建新生活的可贵精神。 【解析】 7.B 项,“小说采用倒叙手法”错误,小说采用的是顺叙手法,小说中提及梁三老汉的内容属于插叙。故 选 B。 8.本题“小说中两次描写“春雨”,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然后到小说中找到两次 描写“春雨”的内容,看内容上写了什么,然后再从情节结构、人物塑造和表现主题上分析作用。首先, 小说在开头和结尾两次写到了“春雨”,故事在“春雨”中展开,又在“春雨”中收束,从情节结构上看, 首尾呼应,使小说的情节结构更加严谨;从情节发展上看,开篇的“春雨”为故事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 正是因为春雨导致春汛,才使得渭河停渡,生宝只好在小站过夜;也正是因为春雨不停,使“怎么过夜” 成了生宝眼下的难题;从人物塑造上看,结尾的“春用”反衬出人物心理。淅淅沥沥的春雨带来丝丝凉意, 使梁生宝渴望带领大家共同发家致富的火热激情显得更加强烈。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9.本题要求分析“‘创业’一词在选文中的丰富意蕴”,需要抓住关键词语“创业”,明确创业写的是什么, 如何来写的,达到了什么效果。由梁三老汉口中的“创立咱自个儿的家业”“你们积极得起啊!可俺家里 的地怎弄哩?”,“创业”是指个人的发家致富;由梁生宝心中的“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就 是享乐”,“创业”是指带领大家共同追求美好生活;由农村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人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的表现,“创业”是指努力改变命运,创建新生活的可贵精神。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