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习题:第14~15题古代诗歌鉴赏 素质大拔高(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习题:第14~15题古代诗歌鉴赏 素质大拔高(含答案)》 共有 2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第二大题 第14~15题 ‎ 素质大拔高 本训练给出古代诗歌6首,设计鉴赏试题12个,赋66分,用时66分钟。‎ 第一关 本科上线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11分) 玉楼春 欧阳修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客先惨咽。‎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 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E )‎ A.首句“尊前”,表示对友人的尊重,词人准备向朋友提出告别,但出语很轻,想告诉朋友别后归来的期限。‎ B.第二句着一“欲”字,照应首句“拟”字,心态毕现,欲语未语,而对方已是春容惨咽,可见相知之深,相别之苦。‎ C.“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与前人所写的“古歌旧曲君莫听,听取新翻杨柳枝”的诗句,既异曲同工又推陈出新。‎ D.末二句虚写,设想把满城的牡丹看尽,才会少一些离别的伤感而容易与归去的春风一起,向朋友道别。‎ E.全词写离愁,以实开笔,以虚作结,做到首尾关合,以乐观之虚设冲淡苦别之现实,这正是别于婉约的豪放风格。‎ ‎[解析] A“尊前”即“樽前”;E本词是一首婉约词,只是在末两句中以乐观的虚设强作宽慰之语来写离别之情。‎ ‎2.请联系全词,简要赏析名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6分)‎ 答:__示例:①词人认识到,人生自有一些痴情存在,这种遗憾原与风月等自然景物无关。②这两句使用直抒胸臆和借代的手法,把对眼前离别的感受上升到对整个人生的认识,将情趣和理趣统一起来。③承接前二句,也为下阕由深重的离愁转入乐观的虚设作好了铺垫。__‎ ‎[解析] 6分,答出一个要点给3分,给满6分为止。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11分) 池上早秋 白居易 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 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 ‎【注】 ①825年(唐宝历元年),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次年作本诗,诗人36岁因病去职,与刘禹锡结伴归洛阳。②风干:柳树经秋,风吹叶落,暗指自己年迈体衰。‎ ‎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CD )‎ A.首联紧扣诗题“早秋”,描绘了一幅秋水满池、碧波荡漾,又有荷花菱芰辉映的画面。‎ B.“早凉生北槛”突出了早秋的天气特点,因为栏杆本身不会生凉,而是天气已生凉意。‎ C.颈联写了蝉、柳这两种对秋敏感的物象,使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以衬托秋天的寂寥。‎ D.尾联的“何必更愁悲”跟刘禹锡《秋词》中的“我言秋日胜春朝”,在格调上颇为相似。‎ E.诗歌前六句写景,在结尾抒发了情感,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堪称写景诗的典范之作。‎ ‎[解析] 答D给3分,答C给2分。A解释了题目,并解说了诗句内容,正确。B解说诗句内容,正确。C分析了景情关系,并对所运用的手法进行鉴赏,其中“动静结合”错误,应当是虚实相生、虚实结合。D“在格调上颇为相似”,说法错误,因为本诗悲凉甚至悲苦,而刘禹锡的《秋词》则一反前人悲秋的伤感格调,两者极为不同。E从整体上鉴赏和评价全诗,正确。‎ ‎4.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答:__示例:情感:尾联表达了作者看似解脱旷达实际上却是有苦说不出、有泪不能流的悲苦之情。作用:对全诗情感的抒发有强调的作用,使全诗的格调更加悲苦。__‎ ‎[解析] 6分,每问3分。本题作答时,首先根据原文诗句的字句、注释等信息,答出具有何种情感;其次答出对抒发情感所起的作用。‎ 第二关 冲刺名校 ‎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11分) 阙 题[注]‎ 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 原题已佚失,唐殷璠《河岳英灵集》辑入此诗时,标阙题。‎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BE )‎ A.首联是全景式的概括描写,写山路悠长,溪水悠长,而一路的春色又与溪水一样源源不绝,“长”字用得精妙,一下就把“春”这个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B.颔联从细微处写青溪春景,把镜头对准溪水中的花瓣,用“时有”“远随”二词,暗示青溪上繁花似锦、芳香四溢、落英缤纷的景象,但“落花”流露出感伤之情。‎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C.尾联在表达上有创意,“幽映”“清辉”一般用来写月光,而这里则表现日光,足见柳树的茂密,书斋的幽深,以至使日光有月色之感。‎ D.本诗的写作线索是作者自己空间方位的变换,即诗人在自己的山居活动中,选取了几个富有代表性的镜头加以勾勒,从而表现自己的心境。‎ E.本诗写暮春山居,前四句状写优美的自然环境,后四句则直抒胸臆,努力表现山居生活的志趣,没有任何矫揉造作,诗情画意尽在其中。‎ ‎[解析] B“流露出感伤之情”错,应该是内心愉悦,毫无感伤之情。E“直抒胸臆”错,是间接抒情,通篇写景,没有一处直接表露自己情感的地方。‎ ‎6.诗的后四句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示例:后四句写山居本身:“门”前着一“闲”字,“柳”前着一“深”字,“映”前着一“幽”字,“辉”前着一“清”字,描绘了门朝山路,柳掩书斋,阳光映照,树影参差,清辉洒在衣襟上的画面,(2分)营造了一种幽雅清寂的意境(2分),表现了作者甘于淡泊而又自得其乐的畅适之情。(2分)__‎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11分) 早秋山中作 王 维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响临被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注】 ①这首诗疑作于王维四十多岁的时候,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②尚平,字子平,东汉朝歌人。为子嫁娶毕,即不复理家事。后用为不以家事自累的典实。③蛩,蟋蟀。‎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E )‎ A.“无才不敢累明时”写出了诗人的谦虚,他认为自己没有才华,就不拖累圣明的时代了。‎ B.诗歌通过“故篱”“蝉声”“柴门”“空林”“白云”等意象,交待了诗人生活的山林田园环境。‎ C.诗歌符合律诗对对仗的要求,颈联中“草间”对“山里”,“蛩响”对“蝉声”。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富于音乐美。‎ D.颈联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临秋的蟋蟀响急,薄暮的寒蝉声悲,照应题目,写出了早秋山中的安静空寂,给人一种萧索落寞的感受。‎ E.全诗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描写景物和传情达意,如反语、用典、以动衬静、渲染、比喻等。‎ ‎[解析] A诗人没有自认为没有才华。E没有运用比喻手法。答A给3分,答E给2分。‎ ‎8.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示例:①对自己不被知遇的抱怨。首句说自己“无才不敢累明时”,是谦词反语,埋怨自己满腹才华,却不被知遇重用。②对仕途世事的厌倦,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颔联两个典故,表明诗人与尚子平、陶渊明一样的意欲归隐山林的思想,而且归隐之心非常迫切③理想落空、独守山林生活的些许落寞。颈联的环境渲染悲凉的氛围,烘托悲戚的心境,尾联的“寂寞”“空”“独”更是直接点出了这种情感。__‎ ‎[解析] 6分,每点2分。如果第三点答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惬意。每天在林中散步,独与白云相伴,如闲云野鹤一般,充满幽居的情趣。可酌情给分。‎ 第三关 金榜夺魁 ‎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11分) 元 夕 ‎[明]王守仁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 堂上花灯诸弟集,重闱[注]应念一身遥。‎ ‎【注】 重闱:旧时可称父母。‎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BD )‎ A.从题目可知,此诗写于正月十五之夜,颈联“月满虚庭”的景色与此相应。‎ B.首联将家乡的繁华热闹与蛮村的孤寂寥落相对比,突出了各地风俗的不同。‎ C.“独”字描写作者身在荒凉之地,元夕时一人枯坐的情形,更添悲苦之情。‎ D.颔联写出了作者的寂寞失落,如今身边只有经书相伴,却无车马往来相邀。‎ E.颈联对仗工整,写出了初春时节,残雪还未消融而梅花已率先开放的景象。‎ ‎[解析] B“突出了各地风俗的不同”分析不当。首联的意思是故园的今天正是元宵节,我却在荒村独坐寂寞冷清。元霄之夜,诗人自然是要怀念亲人的,而在这种时候,远离亲人的游子更会感到寂寞冷清。D颔联的意思是好在有剩下的经书可以作伴,也高兴没有车马经过相邀出游。‎ ‎10.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示例: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是运用想象表现的。作者想到元宵佳节,诸弟齐集堂上赏灯的热闹情形,想到父母一定会牵挂孤身在外的自己,从而更加突出了对家人的思念之情。__‎ ‎[解析] 6分,感情3分,分析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11分) 定风波·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 辛弃疾 听我尊前醉后歌,人生无奈别离何。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无情对面是山河。‎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寄语石头城下水:居士①,而今浑不怕风波。借使②未如鸥鸟伴;经惯③,也应学得老渔蓑。‎ ‎【注】 ①居士:指未作官的士人,彼时稼轩正罢官家居,故聊以自称。②借使:即使。③经惯:经历一段自我修养。‎ ‎1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DE )‎ A.本词为送友人范廓之而作,起句点明离宴,叹人生离别本属无可奈何之事。‎ B.“但使”句,上承离别之情又有转折,情深意厚,与“无情”句形成对比。‎ C.词人寄语建康水,自己归退不再怕“风波”,“风波”双关,暗指政治风波。‎ D.词人无“鸥鸟伴”,深以为憾,但能效仿“老渔蓑”生活,也是人生幸事。‎ E.本词上片抒离别情,含蓄婉转;下片写自己的生活状态和追求,情感深沉。‎ ‎[解析] D诗句理解有误,诗人并无遗憾之情。E“含蓄婉转”判断不当,本词情感显露,多直接抒情。‎ ‎12.本词写送行而不流于感伤,全词“似悲实旷”,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__示例:①起句感叹离别无奈,似抒悲情。②“但使”三句一转,叹只要友情亲近会超越千里路遥,没有真情面对面也如间隔千山万水,情感洒脱。③下片情感旷达,言自己而今归退田园,不用担心宦海风波,有归隐闲居的志趣追求。__‎ ‎[解析] 本词虽为送别诗,却无一般送别诗的哀愁悲怨,表现的情感较为丰富。诗意从“但使” 句转向明快爽朗的情感,词人不仅表达了面对离别的健康乐观的情绪,也表达了自己坦然面对人生挫折,洒脱旷达的情绪。答题时能言之成理即可。‎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