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各区模拟试卷文言文诗词鉴赏总汇2
加入VIP免费下载

北京各区模拟试卷文言文诗词鉴赏总汇2

ID:309206

大小:59.7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然后作6—10题。                      岘山亭记(欧阳修)        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①,盖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其谓谁?羊祜叔子、杜预元凯②是已。方晋与吴以兵争,常倚荆州③以为重,而二子相继于此,遂以平吴而成晋业,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至今人犹思之,而于思叔子也尤深。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二子所为虽不同,然皆足以垂于不朽。余颇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何哉?        传言叔子尝登兹山,慨然语其属,以谓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灭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著也。元凯铭功于二石,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是知陵谷有变而不知石有时而磨灭也。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        山故有亭,世传以为叔子之所游止也。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熙宁元年,余友人史君中辉以光禄卿来守襄阳。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纪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        余谓君如慕叔子之风,而袭其遗迹,则其为人与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襄人爱君而安乐之如此,则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此襄人之所敬书也。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与夫草木云烟之杳霭,出没于空旷有无之间,而可以备诗人之登高,写《离骚》之极目者,宜其览考自得之。至于亭屡废兴,或自有记,或不必究其详者,皆不复道。        熙宁三年十月二十有二日,六一居士欧阳修记。        注释:①隐然:高大突出的样子。②羊祜、杜预,人名,均为西晋名臣。③荆州、地名,治所在襄阳。 6.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     盖:大概        B.然皆足以垂于不朽  垂:流传        C.既周以回廊之壮            周:四周环绕        D.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     胜:美好 7.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岂非以其人哉     ②宜其览者自得之        B.①因亭之旧,广而新之  ②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        C.①乃来以记属于余 ②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        D.①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 ②元凯铭功于二石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          B.是知陵谷有变而不知石有时而磨灭也        C.而二子相继于此,遂以乎吴而成晋业        D.可以备诗人之登高,写《离骚》之极目者 9.下列四组句子中,全都是说明其人“好名”的一组是         (    )        ①遂以平吴而成晋业    ②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灭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        ③元凯铭功于二石       ④因亭之旧,广而新之        ⑤名其后轩为光禄堂    ⑥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③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作者为岘山亭写一的篇碑记,但文章几乎未写岘山自然风景,而着重抒发由这一名胜所引起的感想。        B.本文写了羊祜、杜预先后带兵从荆州出发与东吴军交战,最终“平吴而成晋业”,都立下了赫赫战功。        C.本文既肯定了羊枯、杜预“垂于不朽”的功业,也指出了他们“汲汲于后世之名”的过于看重名声的心理。        D.本文围绕“名”字层层铺叙,谈古论今,把山、亭、堂及三个人物巧妙地钩连在一起,形成浑然整体。 11.用“/”线给下面未断句处断句,并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世 皆 称 盖 君 能 得 士 士 以 故 归 之 而 卒 赖 其 力 以 脱 于 虎 豹 之 秦嗟 乎 孟 尝 君 特 鸡 鸣 狗 盗 之 雄 耳 岂 足 以 言 得 士 ?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难鸣狗盗之力哉?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读孟尝君转》(王安石)        ①断句在原文上进行(3分)。        ②翻译画线的句子(2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①—②题(7分)              溪  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释:①簪组,占代官吏的冠饰。②榜,此指船。此句意思是说天黑船归,船触溪石而有声。    (1)首联中的“簪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分)        答:                                                                        (2)请结合具体意境,简析颈联的“夜榜响溪石”一名句的表达效果。(3分)         答:                                                                        (3)简析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3分)        答:                                         6.A(盖:超过)        7.C(A.其,代词,那、那些,均指代人。B.之,“取独”。C.前一个“以”,介词,拿、用;后一个“以”,连词,来。D.于,介词,在)。 8.A(“风流”此指流传下来值得称道的事迹) 9.B(①言其功绩。④是说史君重修岘山亭。⑥是说后人对两人的敬仰)。        10.B(据文中“盖元凯以其功,面叔子以其仁,二子所为虽不同,然皆足以垂于不朽”之句可推断,两人的作为是不同的,与吴军交战并最终“平吴”者是杜预)。(以上每小题3分)。 三、 11.用“/”线给下面未断句处断句,并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世 皆 称 盖 君 能 得 士 /士 以 故 归 之/ 而 卒 赖 其 力/ 以 脱 于 虎 豹 之 秦/嗟 乎/ 孟 尝 君 特 鸡 鸣 狗 盗 之 雄 耳 /岂 足 以 言 得 士 ?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难鸣狗盗之力哉?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之也。(翻译:这正是真正的人才不到他那里去的原因呀)。(断句共3分,每断对两处得1分。翻译2分,“士”译为“士人”或不翻译均可;“之所以“保留在白话译文中而表示的意思符合原文之意者不扣分。 12.①借代(1分)。               ②答案示例:诗人在天黑的宁静中,荡着小船归来,夜船触溪石而发出声响。这里以有声表现无声,烘托出诗人“溪居”之所静谧的氛围,反衬了四周环境的寂静。这看似随意的一笔,深合高超的艺术辩证法(对这一意境作具体描述,1分;言之成理的简析,2分。答案不必拘泥于“答案示例”所选的角度)。               ③答案示例:诗人在这安静无人处,摆脱了官场之累,逍遥自在,仰望碧空,放声吟唱,闲适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但是,“不逢人”,无以交流,毕竟太孤单了,表面的闲适背后又隐藏着难言的抑郁寂寞情怀(意思符合即可,不必拘泥文字;主要有两种心情,答出一种得1分,语言表达1分)。 附《岘山亭记》参考译文:        岘山面临汉水,看上去山势突出高大,(实际上)它是周围群山之中较小的一座山。然而它在荆州特别著名,难道不是因为那两个人吗?那两个人是谁呢?是羊祜叔子、杜预元凯。当晋与吴用武力相争时,常常要倚靠荆州,把它作为军事重地,而羊祜社预二人相继镇守在这里,最终削平东吴,完成了晋的统一大业。他们功劳业绩已经超过了当时所有的人。至于他们遗留下来的功劳事迹,广泛传扬于江汉之间,直到现在人们仍然思念他们,而对于羊叔子的思念尤为深挚。大概是元凯凭他的武功,叔子凭他的仁德,二人的所为虽然不同,然而却都足以流传不朽。我却很怀疑他们是在急切追求自己后世的名声,这是为什么呢?        传说羊叔子曾登上这座山,很有感慨地告诉他的部下,这山一直矗立在那里,而前代的士人都已湮没无闻了,因此他联想到自己而悲伤。然而(他)惟独没有料想到这座山是因为自己才出名的。元凯在两块石碑上刻了自己的功业,一块安置在这座山上,一块投到汉水深处。(他)知道山峦沟壑会有变化,但不知道石碑也有磨灭的时候。(这传说)难道不说明他们都太重视自己的名声,从而过分地无穷无尽地思想自己的功名了吗?恐怕是(他们)太看重自己,想得太深远长久了吧?        岘山上本来有亭,世人传说是羊叔子当年游历休息的地方。亭子之所以屡兴屡废,就是因为后人敬慕他们的名声而思念他们的人很多。熙宁元年,我的朋友史君中辉凭光禄卿的身份作襄阳知府。第二年,依据亭子旧有的规模,加以扩大、更新;既在环绕着亭子建造了壮观的回廊,又扩展了亭子后轩,使后轩与亭子的大小规模相称。史君辉闻名于当今,在他从政过的地方都留下了很高的声望。襄阳人满意于他的行政措施,喜欢跟从着他游览,于是就根据史君的官衔名号,为后轩命名为光禄堂;又想在石碑上记录史君的事迹,来与羊叔子、杜元凯的名声一起流传久远。史君不能阻止这种行为做法,于是他便嘱咐我写一篇亭记。        我认为,史君知道并敬慕羊叔子的风范而(想)沿袭他的遗迹,那么史君的为人和志向(如何)就可以了解了。襄阳人爱戴史君而这样地安居乐业,那么史君的政绩(如何)也可以知道了。这些就是襄阳人想要写下来的内容。(若说)那岘山周围的秀丽风光和笼罩于幽深杳远之中的草木云烟,在空旷原野上时隐时现,这可以供给登高远望写像《离骚》一样忧思愁苦诗文的人,游览观赏,自己来体会。至于这座山的亭子的屡兴屡废,有的本来已有记载,有的不必深究它的详情,(这些)我都不再写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