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北京各区高三一模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汇编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年北京各区高三一模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汇编

ID:677579

大小:96.5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1-04-1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北京各区一模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汇编 2021 东城一模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以来,人为活动导致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增多,使全球气 候明显变暖。《巴黎协定》提出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 2℃ 以内。一旦温度升高突破 2℃安全阈值,极地、海洋等关键生态系统损害将不可逆转, 全球气候风险将急剧增加。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呼吁世界各国领导人宣布本国进入“气候紧急状态”,直到 实现碳中和。碳中和也称作“二氧化碳净零排放”,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人为二氧化碳移 除在全球范围内抵消人为二氧化碳排放。实现碳中和是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必要步 骤,一方面要减少碳源,另一方面要增加碳汇。森林、泥炭沼泽、土壤等能够吸收储 存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被称作“碳汇”,与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碳源”相对。 全球累积排放的二氧化碳中有 70%以上来源于化石能源燃烧和使用,只有彻底摆 脱化石能源依赖,才能从源头上化解气候危机。牵住这个“牛鼻子”,多国在供给侧和 需求侧同时发力,在促进能源结构低碳转型方面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与市场机制。与此 同时,增加碳汇也是重要一环。森林就是一座巨大的“碳库”,其碳汇作用越来越凸显。 2020 年,中国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 实现碳中和。德国研究机构近期发布报告称,中国在减排领域取得显著进步:过去 50 年,中国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几乎每 20 年就减少一半;自 2000 年以来,中国可 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长超过 800%……观测研究还显示,中国近 20 年来对全球绿化增 量的贡献居全球首位,固碳能力显著提升。 (取材于尚凯元、郑彬、李晓骁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碳中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碳中和”是联合国大力倡导的环保理念。 B.实现碳中和是为了消除地球上的二氧化碳。 C.实现碳中和对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有重要作用。 D.要实现碳中和,需要减少碳源并增加碳汇。 材料二 当前全球各国对落实《巴黎协定》高度重视已有 120 多个国家陆续宣布碳中和目 标。 在能源供给侧,全球一次能源结构正从以化石能源为主导快速向以清洁能源为主 导转型。当前,全球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例为 19%。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 专门委员会的评估报告,要实现 2℃温控目标,到 200 年全球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的 比例要达到 50%左右。因此,能源清洁化转型的步伐要大大加快。 未来,清洁能源将主要转化为电能,电能的生产和消费都来源于清洁和零碳的能 源。在未来的终端能源消费系统中在交通领域电动汽车将取代燃油汽车、轨道交通、 航空、航海等领域都要大幅提高电气化程度;在工业领域传统观点认为很难通过电能 替代实现减排,尤其是部分工业部门,如钢铁、水泥等需要化石能源提供高品位热能 但随着技术进步,低品位热能可以由电能直接提供高温供热则通过电制氢的方式借助 氢能来实现,进而推动工业领域的电气化和低碳化。 无论清洁能源发电还是终端部门用电,都要通过电网系统进行输送和配置。因此, 未来高比例的能源清洁化和电气化必须依靠电网互联才能实现。以中国为例,我国清 洁能源资源丰富,但资源与负荷中心呈逆向分布。水电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风 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三北”地区,西北地区的太阳能资源占全国的比例超过 80%。但是, 我国 70%左右的电力消费集中在东部沿海省份和中部省份,因此需要通过电网互联实 现风光互补、区域互济、发电用电平衡,这样才能实现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 当前各国的行动力度距《巴黎协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未来各国需将自主贡 献目标提升 3 倍才能实现 2℃温控目标。 (取材于刘昌义的相关文章) 2.根据材料二,下列最适合做本文标题的一项是(3 分) A.多国实现《巴黎协定》目标 B.全球能源系统转型任重道远 C.中国能源系统的清洁转型 D.电网建设决定碳中和目标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阈值:指温度最低值。 B.牛鼻子:指气候危机。 C.碳库:指二氧化碳的产生地。 D.负荷中心:指能源消费多的地方。 材料三 目前,已有很多模型研究了中国实现碳中和的路径并形成基本共识。中国要在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能源系统在 2050 年左右就必须完成非化石能源占比超过 85%的目标,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要控制在 5%以下,整个能源系统要实现清洁 化、零排放甚至负排放。其他终端用能部门要尽可能实现电气化,减少直接排放。在 工业领域,有一些碳排放是难以避免的,因此需要碳汇进行中和。目前,煤炭在我国 一次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仍高达 58%,煤电占比大约为 72%。用 30 年的时间颠覆性地 改造全国能源系统,我国面临巨大挑战。 如何以碳中和为目标推动深刻的社会经济转型首先,科学研究要先行。研究仅靠 模型模拟是不够的,因为很多现实情况在模型中不能很好地被刻画和反映。理论研究 必须从政策需求出发,从现实国情出发,更细致地考虑政策措施的可操作性。其次, 提高决策者和公众对碳中和目标的认知水平。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应对气候变化“不 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最后,依靠技术和政策的配合。在政府主导 之外,要充分激发企业的主动性,使企业和行业主动投入新技术研发之中。只有形成 合力转型才能够发生。 充分了解碳中和目标下完成深刻社会经济转型的难度,并不是要动摇实现碳中和 目标的信心,而是要在转型过程中最大程度地降低社会成本,减少社会问题。要实现 碳中和目标,受冲击最大的就是煤炭行业,这是社会变革必须付出的代价。近年来, 欧洲提出低碳转型“不能落下一个人”,寻求“公正转型”。中国也需要在碳中和相关政 策的设计、制定和执行中充分考虑这个问题,为利益受损的行业、企业和个人提供系 统性的帮助和支持。 (取材于陈迎的相关文章) 4.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解决不可避免的碳排放问题时,碳汇可发挥重要作用。 B.模型研究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式,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C.全民对碳中和的认知水平决定了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速度。 D.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煤炭行业需做出牺牲,也需被关注。 5.面对碳中和问题,中国应采取的对策有哪些?请结合三则材料,分别加以概括。 (6 分) 1.B(3 分) 2.B(3 分) 3.D(3 分) 4.C(3 分) 5.答案要点: 制定目标;坚持绿化;加快能源供给改革;能源消费以电能为主;电网互联;社 会经济转型。 2021 西城一模 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5 题。 材料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煤炭、石油、 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储量在不可逆转地减少,天然气水合物作为新型能源受到广泛关 注。 天然气水合物是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因其外 观像冰,且遇火即可燃烧,又称“可燃冰”。 研究发现,天然气水合物燃烧后只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不会留下固态残渣,也 不会产生有害气体,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新能源它具有极强的储载气体的能力,单位 体积的天然气水合物的气体储载量是相同体积气体量的 100~200 倍,其能量密度是 常规天然气的 2~5 倍,1m3 的呈饱和状态的天然气水合物在标准条件下可释放出 164m3 的甲烷气体。简而言之,就是天然气水合物蕴含的能量大,燃烧值高。 陆地上 20.7%和大洋底部 90%的地区,具有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有利条件,所 以天然气水合物在全球的储量极为惊人。据估计,其资源量是全球石油、天然气、煤 炭等化石资源量总和的两倍。天然气水合物因潜力巨大,被科学家称为“未来全球能 源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我国的海域和陆区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专家预 测这些资源的总能量约相当于 1000 亿吨石油,其中南海海域是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的 主要分布区,资源能量约相当于 800 亿吨石油。按当前的消耗水平保守估计,我国储 藏的天然气水合物可满足近 200 年的能源需求,这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战 略意义。 (取材于方银霞、刘飞等人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天然气水合物优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清洁无污染 B.呈饱和状态 C.燃烧值高 D.储量巨大 材料二 由于天然气水合物大量存储于海底,而深水海底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藏储层未成 岩,松软易垮塌,容易发生井漏,所以它的勘查开采难度极大。另外,开采天然气水 合物还会面临巨大风险,如环境风险、装备安全风险和生产管控风险等。不过,与风 险并存的还有很多潜在的科学价值。 海底地壳活动以及人类的不当开发,都有可能导致海底水合物气藏中的天然气泄 露。因此,开采过程中针对规避风险的各项研究将涉及地质学环境科学和能源工业等 领域,会对这些学科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这一点已引起世界 各国的高度重视。 在开采中应对各种难题亦可促进勘查开采领域科技水平的发展,从而抢占这一领 域的科技创新制高点。我国在全面开展区域大规模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评价工作的 同时,在南海神狐海域先后成功实施了两轮天然气水合物探索性试采工作。第一轮在 2017 年 3 月 28 日。试采中运用地层流体抽取法,通过保证流体的抽取来实现稳定地 降压,这一方法的理论和技术都是国际创新,我国也成为全球第一个在海域天然气水 合物试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第二轮在 2020 年 3 月 26 日。试采中攻克了天 然气水合物水平井钻采的关键技术,有效提高了水合物的采收率及产气量,创造了产 气总量 86.14 万 m3、日均产气量 2.87 万 m3 两项新的世界纪录。相对于第一轮的 垂直井试采技术,水平井试采对技术工艺的要求高,难度大,在此方面亦无先例可以 借鉴。我国专家系统分析了第一轮试采获取的数据,提出了“水合物成藏系统”与“三相 控制水合物相态”理论,并反复试验推演,细化施工环节,实现了从垂直井试采向水 平井钻采的技术升级换代,我国因此又成为全球首个采用水平井钻采技术试采海域天 然气水合物的国家。 (取材于袁于飞、张辉等人的文章) 2.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水平井钻采技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有效提高了天然气水合物的采收率 B.在技术工艺方面比垂直井的要求高 C.第一次在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 D.是我国反复试验才得出的自创成果 材料三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与开发,纷纷制订了长远发展规 划。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深入开展了海底天然气水合物 勘探技术、开发工艺、经济评价、环境影响等方而的研究工作。 美国是最早研究开发天然气水合物的国家,上世纪 60 年代就开展了相关的勘探 研究工作,由其创立的识别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标志——似海底反射层理论被广 泛应用。日本通过国际合作开展海洋区域的钻探勘察研究,并获取了天然气水合物样 品,成为世界上首个掌握海底天然气水合物采掘技术的国家。 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勘探工作起步晚,1999 年才开始系统性的调查工作。与 日本相比,我国开发的难度更大。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储层为泥质粉砂地层,具有水深 更深、埋藏更浅、渗透性更差、颗粒更细等特点,是世界公认的最难开采的一种类型。 但是这类储层中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储量最大,占总量的 90%以上,一旦实现产业化, 其前景非常广阔。为此,我国提出了“五步走”的发展路径,即理论研究与模拟试验、 探索性试采、试验性试采、生产性试采、商业开采,第二轮试采就成功实现了从“探 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阶段性跨越。 目前针对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经济性评价较少。美国于 2009 年对海洋天然气水 合物开采的数据进行经济性评价,结果表明,其开采成本比传统天然气的开采成本高 0.80~0.95 元/m3。日本对其海上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的估算结果表明,从海底天 然气水合物中每提取 1m3 的天然气须花费 2.8~10.8 元。我国从海底天然气水合物 中每提取 1m3 天然气的成本为 8 元/m3,远高于通过现有的成熟技术开采常规天然气 的成本。因此,目前的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尚无法实现经济效益。 (取材于冯猜猜、张文孝等人的文章) 3.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我国在南海开采天然气水合物时所遇困难的一项是(3 分) A.储层为泥质粉砂地层 B.储藏在非常深的海底 C.所处地层的渗透性差 D.需经历五个发展阶段 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90%的天然气水合物储藏在大洋底部,因此各国都重视海洋开采技术的研究 B.无论人类怎样完善开采技术,都未必能避免海底水合物气藏中的天然气泄漏 C.目前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成本高于日本,说明我国的开采技术不如日本 D.我国已实现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跨越,即将进行商业开采 5.目前开采天然气的成本较低,我国为什么还要耗巨资去开采天然气水合物?请 根据三则材料的相关内容简要说明。(6 分) 1.(3 分)B2.(3 分)C3.(3 分)D4.(3 分)B 5.(6 分) 答案示例: 高经济成本可换来很高的科学价值:开采可促进地质学、环境科学、能源工业及 勘查开采等领域的科技发展。现在的高耗费可以获得未来的利益:天然气作为传 统能源不可逆转地减少,而天然气水合物作为新能源是“未来全球能源发展的战略 制高点”开采分“五步走”,目前还处在试验阶段,等到了商业开采阶段自然会有很 高的经济利益。 【评分参考】“科学价值”“未来能源”“商业化之后的利益”3 个要点,每点 2 分。 2021 朝阳一模 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材料一 “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一直非常注重劳动教育,积累 了丰富的劳动教育智慧。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视劳动,崇尚劳动。《颜氏家训·涉务篇》中,颜之推尖锐地 批判了当时一些士大夫子弟养尊处优、脱离劳动的作风,告诫子孙:“古人欲知稼穑 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 存。”在颜之推看来,通过农业生产劳动体验农事的艰辛,可使人珍惜粮食、重视农 业劳动。他在《治家》篇中说:“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 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爰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植之物也。” 颜之推熟悉农业生产,他列举了诸多稼穑种植中的农事,意在教导子弟要能守农桑本 业,希望自己的儿孙要了解生产劳动。 中华民族素以勤劳著称于世。家庭成员辛勤劳作,不好吃懒做,不好逸恶劳,整 个家族才会蒸蒸日上。宋代叶梦得教导家人黎明即起,将与生活有关之家务及时料理, 切勿怠惰,否则,“今日姑待明日,则费事损业,不觉不知,而家道日耗矣”。清代名 臣曾国藩在教育子孙时指出,曾家治家要义为“早、扫、考、宝、书、蔬、鱼、猪”, 强调家中无论老少男妇,“总以勤劳为第一义,谦谨为第二义。劳则不佚,谦则不傲, 万善皆从此生矣”。他以切身的体验劝勉曾家后辈子女,“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 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曾国藩认为勤劳与 个人生活、家庭兴衰息息相关。清代甘树椿在《甘氏家训》中也说:“兴家之事多途, 未有不自勤劳始者也,故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可见,勤则家兴人通,惰则家 衰人穷。 古人一向认为,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要从孩子小时候做起。清康熙六十年进士王 士俊在《闲家编》中说:“教子而不在幼时,可乎?是以朱子《小学》,必先洒扫应 对之节。”还明确指出如何洒扫,“以木盘置水,左手持之,右手以竹木之枝,轻洒堂 中”,“扫毕,敛尘于箕,出弃他所”,教育子弟从小就要在劳动中养成注重细节、严 谨专注的品质。 (取材于徐海娇等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人自古重视耕读传家。 B.有些士大夫熟悉生产劳动。 C.家训都以教导子弟参加劳动为目的。 D.劳动是人修养品德的一个重要途径。 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颜之推严厉地批评颜氏子孙不事劳作,脱离劳动。 B.叶梦得告诫家人如果怠惰拖延,将导致家道衰落。 C.曾国藩认为,只要勤劳、谦谨就能成为一代名臣。 D.王士俊写《闲家编》主要目的是教子弟如何洒扫。 材料二 劳动教育在我国形成了优良的传统,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也应该有新的追求。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学校要注重劳动教育的 系统化、课程化,可以开设劳动课程,编写劳动教材。学校在开设课程时,应根据学 段特点,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 1 课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 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 16 学时。 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新时代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正在重塑各行各业的形态,正在深刻改变社会 生活、改变世界。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要注重“劳动教育+科技”的深度融合,避免劳 动教育变成某种生活技能的单纯机械训练,要关注互联网思维、终身学习能力、创新 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感受劳动之美。人工智能驱动劳动教育认知模式朝 着科学化方向发展,可以让学生在虚拟的平台开展劳动知识学习和劳动实践。同时, 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学生可以通过虚拟的劳动平台,体验劳动情境,获得劳动知识, 进而提高其在实践生活中的劳动技能。融入了先进科技手段的劳动教育课程,将更加 符合新时代的育人要求,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劳动教育事关国家发展大计,社会力量必不可少。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协调和引 导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组织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 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使学生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 鼓励高新企业为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提供支持。群团组 织以及公益组织要组织动员相关力量搭建活动平台,共同支持学生开展公益劳动。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劳动教育,让我们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让崇 尚劳动、热爱劳动、劳动光荣成为共同的价值观。 (取材于王海建等相关文章) 3.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新时代劳动教育不能等同于传统劳动教育。 B.新时代劳动教育需要注重与科技深度融合。 C.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在虚拟情境中开展的。 D.新时代劳动教育应符合时代育人新要求。 4.根据材料二,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可以自由决定劳动课程。 B.某校可利用 VR 技术安排学生模拟汽车修理过程。 C.学校的生物课程可安排粮食种植等教学内容。 D.职业院校可以邀请“劳模”下校开展劳动教育。 5.在立足传统劳动教育的基础上,如何开展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请结合两则材料, 简要说明。(6 分) 1.(3 分)C 2.(3 分)B 3.(3 分)C 4.(3 分)A 5.(6 分)答案要点(每个方面 2 分,意思对即时) 家庭方而:要重视劳动,崇尚劳动,培养勤劳的品质,要从小培养子女良好的劳 动习惯。 学校方面:要让劳动教育系统化,课程化,注重劳动教育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社会方面:各种社会力量要支持学生劳动教育。 2021 海淀一模 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5 题。 材料一 2021 年 1 月 30 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建福清核电 5 号机组正式投入商 业运行。机组创新采用了能动和非能动相结合的安全系统及双层安全壳等技术,满足 国际最高安全标准要求,标志着我国在三代核电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前列,成为继美国、 法国、俄罗斯等国之后真正掌握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向核电强国迈出了坚实的 一步。 “华龙一号”是由中核集团和中广核集团联合研发设计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 三代压水堆核电技术。研发团队先后开展了 54 项科研攻关项目,自主知识产权覆盖 了设计、燃料、设备、建造、运行、维护等领域,在反应堆堆芯设计、能动和非能动 安全技术、燃料技术、计算分析软件等方面,真正掌握了核心技术。 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也带动了高端装备制造业升级。“华龙一号”涉及 5300 多家设 备供货厂家,遍布全国各地,各项组件共计 6 万多台套设备,所有核心设备实现国产, 国产率在 88%以上。一大批核电装备和零部件生产企业伴随“华龙一号”迅速成长。 不仅如此,通过“华龙一号”示范性工程的建设,我国核电建造队伍已全面掌握了 自主建造三代核电站的核心技术,并积累了建设经验,目前已形成每年 8 至 10 台套 批量化三代核电主设备制造及电站建设能力。 相较国外同类工程,“华龙一号”首堆机组成本降低了 20%—30%,这让“华龙一号” 成为当前核电市场上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电机型之一“华龙一号”每台机组装机容量 116.1 万千瓦,每年可发电近 100 亿千瓦时,能够满足中等发达国家 100 万人口的年 度生产和生活用电需求。这相当于每年减少标准煤消耗 312 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816 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 7000 多万棵。 按目前市场情况测算,每台“华龙一号”机组全寿命期内在国内创造产值将超过 2000 亿人民币,并提供超过 15 万个就业岗位。另外,每出口一台“华龙一号”机组, 将为我国相关机电产品和材料出口创汇近 200 亿元。 (取材于颜珂、刘晓宇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华龙一号”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促进了高端设备制造业升级。 B.“华龙一号”为三代核电主设备批量化制造打下了坚实基础。 C.“华龙一号”首堆机组成本只有国外同类工程的 20%—30%。 D.“华龙一号”机组既能创造高产值,又能提供大量就业岗位。 材料二 “华龙一号”首堆示范工程——福建福清核电 5 号机组,是全球首个按期投产的三 代核电首堆,是“一带一路”倡议中实现核电“走出去的重点工程。从开工建设到投入 商运,历时 68 个月,不仅成功打破了三代核电领域“首堆必拖”的行业魔咒,也进一 步增强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龙一号”的信心。“华龙一号”首堆如期完成建设目 标,得益于我国核电行业在设计、设备、施工等方面的快速发展。 “华龙一号’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从无到有的创新过程。”总设计师邢继特别介 绍说。工程的攻坚课题之一,是按期完成首堆工程施工图设计。中核集团将核电的设 计、应用软件集成与互联网等技术相结合,建立了异地综合协同设计平台,多地近千 名工程和设计人员,实现及时沟通,加快数据传递,减少过程反复,有效提升了设计 效率。 设备的确定与采购是整个核电工程建设的基础设备采购的全效推进得益于国家 装备制造业的整体进步,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堆内构件等核心装备都已实 现国产化。国产化有利于设备采购,有利于沟通和风险控制。 “华龙一号”的工程量和施工难度比二代机组大多,这对施工组织和施工技术提出 了更高要求。自开工后,首堆建设始终按计划推进。上万名建设者常年奋战在施工现 场,5300 多家设备制造企业联合攻关,为“华龙一号”的建成投运提供了重要保障。 首堆建设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模式。施工进度管理团队建立了移动端平台,通 过互联网平台与移动端 APP,相关责任人能够实时接收作业任务,实时反馈作业进展, 施工管理进入移动时代。 “华龙一号”技术正走向世界,我国已经与 20 余个国家达成了合作意向。 (取材于何明、孙惠贤的相关文章) 2.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华龙一号”打破“首堆必拖”魔咒的原因的一项是(3 分) A.设计工作协同化 B.设备制造国产化 C.施工技术多样化 D.管理模式信息化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三代核电核心技术方面,我国已经全面领先美、法、俄等核电强国。 B.“华龙一号”首堆商业运行,对推动世界低碳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C.核电站设备采购的全效推进,可大幅减少工程施工量,提高建设效率。 D.目前,已有多个国家将我国“华龙一号”技术运用到核电项目建设中。 材料三 近日,由上海电气第一机床厂制造的福清 5 号核电机组堆内构件通过验收,这将 有效保障“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工程进度,为“华龙一号及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奠定坚实 基础。 堆内构件在核反应堆所有设备里属于关键设备。“龙一号”堆内构件有“华龙龙骨” 美誉。如果把核岛中大大小小的设备比作巨龙身体里的各个器官,堆内构件就是龙躯 之中的“龙骨”。10 多米的高度和近 200 吨的重量,让堆内构件这副“龙骨”无比坚实。 整个核电运行的核心和动力源泉——核燃料组件,就安装在这里面。堆内件承托起核 心核燃料组件,并为各类堆芯测量装置提供精准的定位和支承。同时,堆内构件还能 有效屏蔽堆芯内迸发出来的中子和γ射线对外界材料的辐照损伤,为堆芯和压力容器 提供重要的保护,极大地延长了反应堆的工作寿命。“华龙一号”堆内构件还具备独特 的二次支承功能:当遇到极端事故时,堆内构件能够有效防止堆芯跌落,避免反应堆 出现熔融,杜绝放射性物质从压力容器中泄漏,显著降低核事故发生后对自然环境的 影响。 “华龙一号”堆内构件采用了国际最先进、最严格的标准进行设计,其结构精度要 求和制造复杂性等远远超过二代改进型核电反应堆堆内构件。 (取材于胡雪飞、李燕的相关文章) 4.根据材料三,下列对“华龙一号”堆内构件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承托核心核燃料组件 B.能为堆芯测量装置提供精准的定位和支承 C.屏蔽外界的辐照损伤 D.有效防止堆芯跌落,避免反应堆出现熔融 5.“华龙一号”是我国高端制造业的一张“国家名片”。根据上面三则材料,请你为 国内民众或国外企业写一段推介语,向他们介绍“华龙一号”。要求拟写三个关键 词,围绕关键词撰写。(6 分) (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1.(3 分)C 2.(3 分)C 3.(3 分)B 4.(3 分)C 5.(6 分)参考答案: 面向国内民众: (2 分)关键词:核电强国;最高安全标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走 向世界;出口创汇 (4 分)推介语示例: “华龙一号”是我国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技术,满足国际最高安全标 准要求,是我国核电自主创新的成果,彰显了我国高端装备的制造能力。它标志 着我国从核电大国迈向核电强国,是惊艳世界的一张“国家名片”。 面向国外企业: (2 分)关键词:安全;经济(成本低);高效;绿色;设计先进 (4 分)推介语示例: “华龙一号”是由中国自主研发设计的三代压水堆核电技术。它满足国际最高安全标 准要求,且成本明显低于国际同类工程。中国已形成批量化三代核电主设备制造 及电站建设能力,能为各国如期投入商运提供重要保障。 【评分说明】“关键词”2 分,“推介语”4 分。 2021 丰台一模 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 一 5 题。 材料- 近年来,制作美食短视频的网红博主李子柒,从国内红到国外,热度持续攀升。 在短视频中,李子柒身着中式服装,制作精美物品,打理田园生活、如用青梅制作各 种美味佳看,手工打造笔墨纸砚等等,富于中国传统韵味,李子柒的短视频成为“讲 好中国故事”的典范。 短视频要把故事讲好,既需要素材生动有内涵,也需要精心构思、剪辑,向受众 传运信息、情感、思想。综观李子柒的短视频作品,几类元素——美食、风景、乡村 生活、传统技艺等得到充分展现。喜欢美食的人可以看到种子种下到食物出锅的全过 程;倾心风景的人可以在她忙碌身影间发现远处的山丘和雨雾;对手工制作感兴趣的 人可以一睹纯手工打造精品的过程……聚合了丰富的元素,感染了不同的受众群体, 使人观后有感可发、有话想说而且在不同元素之上,有一个“田园生活”的中华传统审 美意象统领,所以观看起来具体又不失雅致,简短又不失深刻。在讲求“用户定制”的 互联网时代,李子柒的短视频是具有明确用户意识的互联网产品。 李子柒的走红,再次证明短视频若要产生广泛持久的影响力,其创作不仅要有意 思,还要有意味,更要有意义。 有意思,是吸引观众的“敲门砖”,在“手指做出选择”的今天,引发点击才能把内 容呈现给受众。但只追求有意思,不想花工夫打磨作品,是当前一些短视频创作的人 多,讲好故事的人少,受众大多只是哄笑一番,一“刷”而过发挥短视频的视听艺术优 势,不仅需要剪辑等技术,更需要叙事的技巧——叙事节奏无论舒缓还是紧凑,贴近 活、直抵人心的作品才有意味。通过知识的可视化表达和故事场景快速切换,传递具 有新鲜感的科学常识,从发现问题到逐步探索,让人体味生活的意趣。 通过有意思、有意味的内容带给人意义,是短视频讲好故事的更高标准。意思和 意味吸引受众,意义引人进一步思考,让人内心有所触动甚至有所升华。在生活中发 现世界、寻找感动、获得启迪,才能赋子短视频深刻的内涵。再现传统乡村生活面貌, 展现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正是李子燊在海内外受到 欢迎的原因所在。 (取材于张明瑟等的相关 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有关李子柒短视频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较之内容生动有内涵,李子柒的短视频更加注重精心构思和剪辑故事。 B.用户定位的意识明确,所以这些短视频雅致、具体且具有深刻的内涵。 C.传递具有新鲜感的科学常识,让人们了解相关知识和故事场景的转换。 D.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这是她的短视频受大众欢迎的重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短视频若要产生持久的影响力,要有意思、有意味、有意义。 B.作者认为知视频的创作者需关注视频内容,没必要求奇求险 C.短视频需要综合运用剪辑技术和叙事技巧,丰富其中的意味。 D. 有意思的短视频吸引人,有意义的短视频更能引发人的思考。 材料二 如今,短视频以其个性化、碎片化、高黏度的特点,成为网民广泛应用的视频媒 体之一。下班路上“刷一刷",等电梯时“抖一抖”,吃美食前“拍一拍”…各类短视频应 用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大家记录生活和自我表达的一种新的媒体形式。与此同 时,短视频也造成了不少网友的过度沉迷。 短视频的沉迷者,包含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他们在低头巾感到“时间知觉麻木”, 在虚拟世界里“沉醉不知归路”,短视频何以具有令人沉迷的用户黏性?研究显示,人 类存在“生动性偏好",更易被视觉性显著的信息吸引:短视频因其较强的视觉感染力, 很容易传播扩散此外,传播参与者既有围观心态,也有自我表露诉求,而短视频能够 实现双重满足。短小便捷的传播形态,适应信息消费场景的碎片化;垂直深耕、算法 推荐,实现了精准对接用户需求。 据统计,2018 年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 5.01 亿人;2019 年短视频用户规模已经 超 8.2 亿人;截至 2020 年 12 月,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 8.73 亿人。无处不在的传播 场景、持续增长的用户规模、超乎想象的惊人流量,彰显着短视频旺盛的生命力,但 也应看到,短视频在“急速生长”的背后,难免存在种种乱象,短视频拍摄的花费问题 日益凸显,短视频侵权成为知识产权问题的新表现;“移花接木”的剪辑手段制造“拼 接真实”把公共场所当成取景地,公众成了“群众演员”,影响到公共秩序;未经过滤 的劣质内容引发社会担忧……今天,在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影响下,传 播业态加速送代、应用场景不断更新,如果疏于治理,短视频平台将面临更多风险挑 战。 可喜的是,近年来有一批优秀短视频创作者正在用不同方式讲述着发生在我们生 活中的美好、尽管审美风格不同,讲述方式各异,有的精致、有的粗放,有的安静、 有的热闹,但都鲜活蓬勃,与社交媒体时代“负面内容更吸睛”不同,短视频时代更看 重“记录美好生活”——点赞风雨中坚守岗位的交类,记录消防员逆行的“最美背影", 歌唱普通人的亲情与爱情……时代需要更多把中国故事讲得有意思、有意味、有意义 的 “ 拍 客 " , 用 有 正 能 量 、 有 感 染 力 的 作 品 向 世 界 展 现 一 个 朝 气 蓬 勃 的 中 国。 (取材于牛梦笛等的相关文章) 3.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短视频的特点和问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短视频具有“碎片化”的特点,用户可以利用生活中零碎的时间进行观看。 B.短视频的沉迷者主要是青少年,其原因有着深刻的社会心理机制和传播机制 C.文中的具体数据说明,短视频的用户规模不断增长,已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D.短视频拍摄存在的侵犯知识产权、影响公共秩序等问题,引发了社会担忧。 4.根据材料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项是(3 分) A.聚合多样的元素,贴近人们生活,是短视频吸引观众的重要条件 B.内容是否蕴含丰富的含义且生动有趣,是评价短视频的重要标准 C 短视频发展迅速,生命力旺盛,但其未来的发展仍面临更多挑战 D.短视频是一种新媒体,为讲好中国故事,不呈现吸睛的负面内容。 5.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请你为短视频今后的发展提几条建议。(6 分) 1.(3 分)D2.(3 分)B3.(3 分)B4.(3 分)D 5.(6 分)答案示例: 内容层面:制作者要选取既生动有趣又蕴含深意的内容(1 分);讲述生活中的美好, 传递正能量(1 分)。 技术层面:不断优化提升短视频制作的技术技巧(1 分);精心构思,剪辑,提升观 众的视觉与听觉感受(1 分)。 管理层面:出台政策措施,防止使用者对短视频的过度沉迷(1 分);研究解决短视 频拍摄伦理问题,治理当前存在的乱象(1 分)。 【评分标准】共 6 分。3 个角度,每个角度 2 分;按点给分,意思对即可。 2021 石景山一模 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人口普查是人口统计和人口调查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各国政府不同时期获取人 口资料、掌握国情国力最常用的调查方法。 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口调查的国家之一。人口普查的历史,最早可以追 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大禹时代。据《史记》记载∶"禹平水土,定九州,计民数",但《史 记》中并没有记录确切人数。到了西汉末年,才有确切记载的人口统计数据。《汉书·地 理志》记载,元始二年(公元 2 年)全国有 12233062 户 59594978 人。东汉时,户口 调查逐渐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制度,称为"案比",案比每年定期举行。从被称为中国 档案界"四大发现"之一的《居延汉简》中留有的相关记载"戍卒南阳武当县龙里张贺年 卅长七尺二寸黑色"来看,调查内容包括了个人的基本情况。 自明朝起,人口普查开始留有文物实证。洪武三年(1370 年),朱元璋派军队 协助地方进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全国人户"点闸对比"(户口清查),给每户编制了户 帖。户帖类似今天的户口本,登载户主、人口姓名、年龄、家庭人口与户主的关系以 及资产、职业等项目。这场人口调查,被西方学者推崇为全世界最早的"人口普查"。 洪武十四年(1381 年),朱元璋总结前期工作情况和试点经验,推出了"黄册制度"。 "黄册"统计内容更加详细,而且每十年就进行一次普查登记,成为为核实户口、征调 赋役而制成的户口版籍。清代因袭明代的办法,建立了户口黄册制度。清康熙、雍正 帝先后下诏把人头税并入田赋,即所谓"摊丁入亩"、此举引发了人口的激增。乾降六 年(1741 年)人口总数突破 1 亿,而到了道光年间,当时的人口据统计己经有,4 亿 多人。 整个 20 世纪前半期,"四万万同胞"成为人们对中国人口数量的共识。但确切的 人口数量,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 1953 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才有了准确统计。此后, 还进行过多次全国性人口普查。"一普"是新中国第一次采用全面科学的调查方法开展 人口普查,采用登记常住人口的办法,由户主到登记站登记。1964 年的"二普"首次将 "文化程度""职业"等加入普查项目,调查数据为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提供了可靠依据。 1982 年的"三普"首次对数据进行计算机处理。1990 年,"四普"的调查项目增多到了 21 项。2000 年的"五普"首次使用光电录入技术并建立了人口地理信息系统,还首次 采用了长短表结合的调查方式。2010 年的"六普"则首次将居住在中国境内的港澳台和 外籍人员纳入普查范围。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获得了大量人口基础数据,为制定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取材于陈智、李冬云等人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汉书》所记载的人口数量与新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数量相差不大。 B.《居延汉简》的文字记载表明东汉时期人口普查的内容包括了职业和财产。C.政 府主导推动实施、逐步完善"黄册制度"是清代人口普查值得借鉴的经验。 D.抗战歌曲《长城谣》中的"四万万同胞"未必是对当时人口数量的准确统计。 2.根据材料一,以下不属于新中国成立后六次人口普查特点的一项是(3 分) A.普查间隔逐渐缩短 B. 普查方法从单一到多样 D.获得的数据越来越丰富 C.普查范围越来越广 I 材料二 人口普查是一项重要的国情调查,要想对人口工作作出决定性决策、对本国人口 情况有充分的认识,就需要进行定期的人口普查。 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是 2020 年 11 月 1 日零时,主要调查人口和 住户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公民身份号码、受教育程度、职业、迁移流动、婚姻生 育、死亡、住房等情况。普查对象是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 境外人员。在境内居住的港澳台居民和外国人也属于普查对象。人口普查分为"短表" 和"长表"。 "短表"包括反映人口基本状况的项目,"长表"并非所有人都要填报,而是从全部 住户中抽取 10%,登记对象只需按照调查表如实、准确提供有关信息即可。 相比以往历次全国人口普查,"七普"在数据采集和信息安全保障上有较大进步。 为提高数据质量,"七普"首次采集身份证号码,国家统计局还对身份证号信息进行了 保密处理。电子设备和数据联网增加了便捷性,自主填报保证了私密性,这些都有效 防止了信息泄露情况的发生。 在高质量数据基础上,"七普"将更全面地反映中国人口变化态势。此次普查的人 口学背景有四大变化;一是数量转向,中国人口己于 2019 年突破 14 亿大关,虽仍处 千缓 慢增长中,但人口总规模增长惯性减弱,很快将进入下降轨道。二是年龄结构变化, 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劳动力人口于 2011 年开始波动下降,人口红利有所 减退。三是人口空间分布变化,城镇化进程加速。四是受教育水平变化,人口素质显 著提升,人力资本存量稳步提升。 "七普"针对流动人口的统计进一步细化,增添了出生地、5 年前常住地等普查项 目。流动人口普查统计数据,直接影响到未来各项政策与规划的制定。从商业角度看, 有多少人口就有多大的市场规模;从政府角度看,人口因素决定了基础设施的数量和 布局。我国的人口集聚程度呈现出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度重合的特征。城市群人口 密度越来越高,一方面与人口的迁徙流动相关,另一方面则有赖于城市区划的调整。 2012 年前后,人口流动对我国人口城镇化率增长的贡献占比约为 56%;而到 2018 年, 人口迁徙对城镇人口增长的贡献占比下降了约 20%。现在,城镇人口增长的最主要动 力是城市区域的扩张,城郊地带并入城市,使城镇人口的基数增长,因此人口自然增 长率也在提高。 国内外更关注此次普查数据对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影响。"十四五"时 期中国老年人口占比将超 20%,迈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积极应 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七普"数据不仅能反映老年人口总量增长,还能 体现其收入水平、代际支持、生活状况等,将对这一战略的实施提供数据支持。"七 普"人口普查数据将于 2021 年 4 月进入全面汇总和发布阶段。最终发布的数据,将对 包括生育政策调整、退休制度改革在内的许多国计民生重大政策的制定修改产生深远 影响。 (取材于汪文正、武凤珠等人的文章) 3.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七普"使用长短表结合的方式,首次对公民身份号码和流动人口信息进行采集。 B.数据采集全面、真实、准确,信息安全有保障,有助于"七普"获得高质量数据。 C. 目前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不仅依靠城市区域的扩张,更有赖于人口的迁徙流动。 D,相较于人口增长惯性减弱,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更为严重,因而更令人关注。 4.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人口红利下降的同时,受教育水平提升而产生的人力资本红利也会下降。 B. 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因此人口向这些地区集聚的趋势明显。 C.实施乡村振兴、提供适宜的就业平台,可有效推动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 D.生育率下降和老龄化加剧,对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5.人口普查是获取人口资料、掌握国情国力最常用的调查方法。请综合两则材料, 分条说明人口普查对于制定修改国家政策的作用。(6 分) 1.D(3 分) 2.A(3 分) 3.B(3 分) 4. A(3 分) 5.【答案要点和评分标准】①可以掌握人口数量,有助于国家制定调整税收政策。 ②)可以掌握个人基本情况,为国家制定经济计划、就业政策提供数据支持。③) 可以掌握人口流动情况,有助于国家确定基础设施的数量与布局。④可以掌握人 口结构,为国家调整生育政策、改革退休制度提供重要依据。(每答出 1 点得 2 分, 最多得 6 分) 2021 房山一模 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5 题。 材料一 2021 年 2 月 4 日晚,北京冬奥会倒计时一周年活动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举 行。活动现场,北京 2022 年冬奥会火炬“飞扬”也正式发布亮相。 火炬“飞扬”是展示北京冬奥会理念和我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北京冬奥会的愿景 和精神的集中体现。火炬颜色为银色与红色,象征着冰火相约,激情飞扬,照亮冰雪, 温暖世界。火炬的红色线条随火炬转动而上下贯通,象征着激情的冰雪赛道,也代表 着永恒的火种,表达了人类生生不息、包容融合、向往和平、追求卓越的期望,展示 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巨大力量。火炬交接时,两支火炬的顶部可以紧密相扣,这既是设 计上的奇妙与创新,又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让世界更加相知相融的冬奥会愿景的体 现。 火炬“飞扬”内外飘带结合的造型,使火炬呈现出一个开放的形状;空间曲面拼接、 没有一根直线条的设计,让火炬具有了动感。火炬的出火口从飘带边缘盘旋而上,这 决定了火焰的燃烧形态将与传统的火炬不同。传统火炬的火焰是一团火,但“飞扬”的 火焰像一条火龙一样盘旋着往上走,而且还可以通过一些设计的小细节去控制火焰, 让火焰慢慢地从小变大,到顶端的时候变得更有活力,让人感到火焰是在尽情地飞扬, 正契合了“飞扬”这个名字。 火炬“飞扬”还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火炬“飞扬”的曲线灵感来自于大自然 里的树叶,叶子自然的线条具有生命力,打破了设计图纸上的呆板感和规律感,蕴含 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思想。在设计上,每一根建模线之间的距离、比 例,都决定着整体的曲线张力和美感。设计团队总共调整了 120 多版模型,每一版模 型都有上百根曲线,最后找到了用空间曲面拼接的形式,终于让火炬与圣火融为一体, 如同飞扬的火焰一般活了起来。 北京即将成为奥运历史上首座“双奥之城”,北京 2022 年冬奥会火炬的整体外观 与北京 2008 年奥运会开幕式主火炬塔的形态相呼应。火炬以祥云纹样“打底”,自下 而上从祥云纹样逐渐过渡到剪纸风格的雪花图案,旋转上升,如丝带飘舞。祥云传达 出吉祥的寓意,是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延续;雪花表现了冬奥会的特征,是北京 2022 年冬奥会的创新。火炬纹样设计镌刻了北京这座城市从夏奥到冬奥的脚步,也见证了 从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始播种在人们心中的奥运情结。所以,火炬纹样设计体现了“双 奥之城”的传承与发扬。 (取材于胡雪蓉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有关北京冬奥会火炬“飞扬”设计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火炬顶部设计奇妙,交接时,两支火炬的顶部可以紧密相扣。 B.内外飘带结合的造型,使火炬呈现出开放的形状,并具有动感。 C.从自然界的树叶获得曲线的设计灵感,让火炬具有了生命力。 D.纹样设计是以祥云“打底”,自下而上从祥云逐渐过渡到雪花。 2.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为发布冬奥会火炬“飞扬”,组委会组织了倒计时一周年活动。 B.火炬的银色代表冰,红色代表火,二者具有冰火相约等象征义。 C.火炬的火焰能像一条火龙盘旋着往上走,还可瞬间燃烧为大火。 D.火炬的纹样设计体现了北京已经是世界上第一个“双奥之城”。 材料二 北京冬奥会火炬“飞扬”的设计极具艺术性,但是艺术设计还需要科技创新辅助才 能落地。在“黑科技”应用的背后,同样需要攻克一系列的难题。 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副部长王向豫表示,北京冬奥会火炬的设计需秉持绿 色、可持续理念。采用氢作为燃料就是火炬“飞扬”的科技亮点之一,既能达到环保要 求,也能符合冬奥会火炬接力需要在低温环境中进行的这一现实要求。 “氢能是一种完全零排放的能源,燃烧时,它的燃烧产物只有水,没有二氧化碳。”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高级工程师韩宗捷表示,但这个选择也带来了不少难题。首先,需 要解决的是火焰的颜色问题,“氢气的火焰在日光下是不可见的,因此,我们在研制 的过程中,先研制了一种可以调节氢气火焰颜色的配方,让它在日光下具有可见的火 焰颜色。”其次,火焰的稳定性也会遇到现实挑战,“特别是在冬奥会火炬的传递过程 中,会出现很多高速运动场景,或者会遇到大风环境,所以经过研制,终于实现了在 100 公里每小时的大风状态下火炬的火焰能稳定燃烧这一设想。”此外,手持火炬的内 部空间狭小,高压储氢也是遇到的现实问题,“我们研制了一款轻量化、小型化的氢 气减压装置,对高压氢气进行了减压”。 火炬“飞扬”的另一大技术亮点,则是火炬外壳采用了重量轻、耐高温的碳纤维材 料,火炬燃烧罐也以碳纤维材质为主。碳纤维专家、中国石化上海石化股份公司副总 经理黄翔宇介绍,“轻、固、美”正是由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制成的外壳所呈现出的特 点。“轻”,是指碳纤维复合材料与相同体积的铝合金相比轻了 20%以上;“固”,是指 这一材料具有高强度、耐腐蚀、耐高温、耐摩擦、耐紫外线辐射等特点;“美”,则是 指应用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三维立体编织成型技术,将高性能纤维编织成目前这样 具有复杂形状的优美整体。 高校、科研院所和科创企业等共同努力,解决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极端条件下的 应用瓶颈,使火炬外壳在高于 800℃的氢气燃烧环境中能正常使用,破解了火炬外壳 在 1000℃高温制备过程中起泡、开裂等难题,最终才保证了火炬“飞扬”在文艺外表下 跳动的一颗“科技心”。 火炬“飞扬”的设计,再次证明了奥运会是体育与文化、艺术和科技的巧妙结合。 既有文化传承,又有科技创新;既完美地展现了中国的文化艺术,又体现了北京“双 奥之城”的特点,也展现了奥林匹克精神。因此,火炬“飞扬”的设计,受到了社会各 界的一致好评,并赢得了国际奥委会执委会的高度肯定。 (取材于梁璇等的相关文章) 3.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飞扬”在采用氢作为燃料时所遇到的难题的一项是(3 分) A.氢在燃烧时,它的燃烧产物——水难以妥善地处置。 B.氢在燃烧时,其火焰在日光下不可见,要使之可见。 C.氢燃烧的火焰在高速运动场景或大风环境中不稳定。 D.因手持火炬内部空间狭小,如何高压储氢是个难题。 4.根据材料二,下列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只有在科技创新的辅助之下,火炬“飞扬”的艺术设计才能够实现。 B.经碳纤维专家的介绍,火炬外壳的制作采用了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 C.火炬外壳在 1000℃高温下也能够使用,不会出现起泡、开裂等问题。 D.“飞扬”因具有一颗跳动的“科技心”而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5.火炬“飞扬”的设计,再次证明了奥运会是体育与文化、艺术和科技的巧妙结合。 请综合以上两则材料,概括火炬“飞扬”所承载的内容和所具有的科技亮点。(6 分) 1.(3 分)B(“具有动感”是因火炬“空间曲面拼接、没有一根直线条的设计”而形成的, 并非“内外飘带结合的造型”带来的。) 2.(3 分)B(A 项,北京 2022 年冬奥会火炬是在北京冬奥会倒计时一周年活动中发 布的,但北京冬奥会组委会组织倒计时一周年活动并不是以发布火炬“飞扬”为目的, 发布火炬“飞扬”只是该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C 项,“瞬间燃烧为大火”错,而是“让火 焰慢慢地从小变大,到顶端的时候变得更有活力”。D 项,“已经是”应为“即将成为”。) 3.(3 分)A(文中无据。) 4.(3 分)A(B 项,材料中并未显示火炬外壳采用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制作是经碳纤 维专家介绍的。C 项,材料说的是“火炬外壳在高于 800℃的氢气燃烧环境中能正常 使用”、“破解了火炬外壳在 1000℃高温制备过程中起泡、开裂等难题”。D 项,“飞扬” 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不只是因具有一颗跳动的“科技心”,而是因为它“再次证明 了奥运会是体育与文化、艺术和科技的巧妙结合”,“既有文化传承,又有科技创新; 既完美地展现了中国的文化艺术,又体现了北京‘双奥之城’的特点,也展现了奥林匹 克精神。”) 5.【答案要点】所承载的内容:①北京冬奥会的理念、愿景和精神(奥林匹克精神)。 ②人类生生不息、包容融合、向往和平、追求卓越的期望。③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④北京从夏奥到冬奥“双奥之城”的传承与发扬。 所 具有的科技亮点:①采用氢作为燃料,能达到环保及低温环境中使用的要求。②火炬 外壳用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制成,重量轻、耐高温。③先进的三维立体编织成型技术 的使用,成就了火炬具有复杂形状的优美整体。 【评阅建议】6 分。上述 7 个要点,答出任意 6 个即可得本题满分,答出其它可成立 的点亦可得分,本题最高得分为 6 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2021 平谷一模 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传说角楼为天神所造,是紫禁城的镇城宝物。其实角楼是我国古建筑中常见的一 种辅助建筑,主要结合墙、台、塔、堡垒等防御设施,设于防守式建筑物的棱角转弯 处。简单来说,就是城墙角上作为屏障的女墙。 早在周朝,宫和城就已有角楼的设置。《三国志》中记载:“谓审配于邺城东南角 楼上望见太祖兵。”晋、魏、齐、隋时期的敦煌壁画中,在庭院围墙的四角和城墙的 四角也都能见到角楼的踪影。元代陶宗仪所撰《辍耕录》也有关于角楼的文字记载。 故宫的角楼,从其功能上说,是用于观察、守望和防卫紫禁城的。但其闻名于世, 却是因为其结构和美感。 从平面布置上看,角楼为两个“十”字相交叠形,周围环绕着白玉石栏杆基座。立 面体为三重檐多角与十字脊结合的做法,“权衡比例和谐,处理的非常巧妙”。内部造 型奇特,大木构架及数量繁多的斗拱衔接,皆复杂精密;角楼屋顶内部由榫卯相互连 接固定,构成严密的主体结构体系。 内外严谨的结构,决定了角楼的外形之美。纵横穿插的构件巧妙衔接,撑起各层 屋顶。主与次,高与低,错落而又条理分明,勾勒出角楼玲珑有致的灵动身影。 从外观看,角楼最引人瞩目的是其层层叠叠的屋顶,以及从建筑顶部伸出来的许 多优美的“角”。角楼总计有翼角 28 个、窝角 16 个,无论平面还是立面,由于多角的 层叠展现显得多姿多彩,造型优美,这也是让人感到其结构精巧的重要原因。 这样构造繁杂的屋顶,仔细分析起来,实际上是几组“歇山”屋顶的组合体。“歇山 顶”有一条正脊,两端各有垂脊和博脊,四角有戗脊,在宋代曾称为“九脊殿”。天安 门城楼为重檐歇山顶,故宫角楼则是三重檐歇山顶。角楼主体可看作由两个垂直相交 的歇山顶组成的方亭子,屋顶两端的三角形山花板面向四周,称为“四面显山”,意思 是把歇山的山花面显在檐面位置,向四面亮出。角楼中间“方亭子”的四面各有一个重 檐歇山抱厦,主体建筑的两层尾檐与抱厦的上下两重檐连在一起,共同构成了美丽动 人的建筑形象。如此复杂又巧妙的组合屋顶,标志着我国明清时期木构建筑的结构技 术和造型艺术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除结构之外,角楼的细部装饰也十分繁复。据记载,故宫角楼的琉璃瓦顶上各种 特制的异形瓦件,“为近世所稀少者”,譬如顶层檐上,就使用了“大吻、背兽、剑把” 等 12 种瓦件,而戗脊上所用的瓦件更达 25 种之多。整座角楼内外的木结构上,都施 用了繁复的油饰与彩画,额枋枋心画双行龙加珠宝,青绿相间;平板枋画降魔云加桅 花;角楼顶部装饰的金宝顶,是鎏了三道黄金的……故宫角楼体现出工匠建造角楼时 的巧妙构思,使其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个美学高地。 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角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宫城中的主要建筑 B.最早出现于周朝 C.艺术作品多有记载 D.多位于宫城四角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故宫角楼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整体构造为榫卯结构,斗拱衔接。 B.位于紫禁城墙角,有瞭望防御作用。 C.采用重檐歇山顶,四面交叉组合而成。 D.因内部装饰的整齐划一,闻名于世。 材料二 不管你从哪个方向眺望多层屋檐的角楼,都会注意到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美 学特色,那就是屋面滑向屋檐,向着天空稍稍翘起的优美曲线。在世界建筑的发展过 程中,中国与西方在材料上走着完全不同的道路。传统西方建筑的材料长期以石头为 主体,而传统东方建筑则一直着迷于木材。木材料也一直为中国传统建筑提供着独特 的建筑艺术语言,屋顶曲线及屋檐起翘正是其中较为显著的一种。 对于屋面曲线与屋檐起翘,可将其归因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的“天人合一”。建 筑屋顶曲线和起翘的飞檐产生一种升腾感,呈现出飞向天空的动势,形成一种对天穹 的向往。而故宫角楼守卫着天子居住的紫禁城,正是这种观念的最好代表。 具体来说,中国传统建筑屋面曲线的形式,主要是由梁架结构上的“举架之制”造 成的。举架之制有两个关键概念,一个是“步架”,一个是“举高”。 从传统建筑的侧剖面图中我们能看到“檩”这个建筑构件,这是建筑物中的水平结 构件,平行于建筑物的正面,垂直于梁。檩的作用是固定椽子,承载屋顶重量并通过 梁向下传递。檩的名称随其梁头所在的柱的位置不同而不同,比如在檐柱之上的称“檐 檩”,在金柱之上的称“金檩”,在中柱之上的称“脊檩”,而相邻两个檩中心线间的水平 距离就是“步架”,步架依对应檩木的位置不同也分为檐步、金步、脊步等。 而“举高”,就是相邻各檩中心线间的垂直距离。同一座建筑如果步架相等,举高 也相等,那么屋顶剖面的侧立面投影就呈现一条直线。如果步架从檐步至脊步递减, 同时各步举高不变,屋顶坡面的侧立面投影就呈现曲度比较和缓的曲线。基本上,屋 顶的曲面呈现取决于工匠如何选定一座建筑的举架之制,不同步架与举高相组合,屋 顶至屋檐就会呈现轻重缓急不一样的腾跃之势。 屋顶的曲线到此还没有完结。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除了简陋民居,大部分建筑在 屋檐处椽木之外还会加一段“飞椽”,将屋檐向外挑出并略向上翘起,使屋檐形成稍向 上翻的曲线。此外,庑殿顶和歇山顶屋檐的转角处,檐口平视并不是一条水平直线, 而是往角端微微翘起,称为“起翘”;檐口俯视也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往角端向外伸出, 称为“出翘”。屋檐这样的曲翘设计,有利于室内采光,而上陡下缓的坡面,使得下大 雨的时候,雨水会被抛出,飞到远处。屋顶曲面这个功效,最早在《周礼》中就有清 晰记载:“上欲尊,而宇欲卑,吐水疾而雷远。” 虽然屋顶曲线与屋檐起翘是在中国传统建造程式与建筑功用中自然出现的,但其 呈现出来的艺术美感超越了单纯的建筑结构,甚至在人们的心目中产生了“天人合一” 的神秘幻想。所以,林徽因先生说:“这屋顶坡的全部曲线,上部巍然高举,檐部如 翼轻展,使本来极无趣、极笨拙的屋顶部,一跃而成为整个建筑的美丽冠冕。” 故宫的角楼,既是这种屋顶曲面形制的综合,又有着极为丰富的变化。它的屋顶 组合令其在不同层面上形成了几十个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的屋面。这些屋面形成了一 种屋顶曲线与屋檐起翘的交响。《诗经》如此赞美周宣王的宫室:“如鸟斯革,如翬 斯飞。”意为“屋檐像大鸟展双翼,又像锦鸡正飞腾”。而故宫角楼那极繁复,又极雅 致的曲线,恐怕只有“凤舞”可以形容了。 (选自黄波同名文章,有删改)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建造故宫角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以木质材料为主,有别于西方。 B.举架之制使其屋面呈曲线形式。 C.飞椽、起翘等形式借鉴于民居。 D.屋顶错落有致,屋面富于变化。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对故宫角楼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建筑功用中体现艺术美感。 B.巧妙构思,极具美学价值。 C.结构严谨,堪称古建筑典范。 D.使用精美琉璃瓦,值得推广。 5.综合以上两则材料,概括故宫角楼之美。(6 分) 1.(3 分)A 2.(3 分)B 3.(3 分)C 4.(3 分)D 5.(6 分) ①结构美:主体结构精巧严密,比例和谐;内部木结构造型奇特,多使用榫卯结 构,斗拱衔接。 ②外形美:层叠的屋顶形成曲面,屋檐起翘,建筑顶部多角层叠,繁复雅致。 ③装饰美:油饰彩画精细;瓦件异形多变。 (每点 2 分) 2021 密云一模 本大题共 5 小题,1~4 题每小题 3 分,5 题 6 分,共 18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5 题。 材料一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汽车工业带来了革命性变化的机会。与此同时,汽 车 智能化技术正逐步得到广泛应用,这项技术使汽车的操作更简单,行驶安全性也更好, 而其中 最典型也是最热门的未来应用就是无人驾驶汽车。也许这一趋势能使无人驾驶汽车 比新能 源汽车更早走入大众的生活。 无人驾驶,是指通过给车辆装备智能软件和多种感应设备,包括车载传感器、雷达、GPS 以及摄 像头等,实现车辆的自主安全驾驶,安全高效地到达目的地并达到完全消除交通事 故的目标。 美国 NHTSAC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分 5 级定义汽车的自动化等级: 0 级,由驾驶员 驾驶;1 级,具备 1 种以上自动化控制功能(如自适应巡航和车道保持系 统 ACC 等);2 级,以 汽车为主体执行多种操作功能;3 级,当以汽车为主体的驾驶行不 通时可指示驾驶员切换为手 动驾驶;4 级,完全可以无人驾驶。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涉足这块领域,将尖端的 IT 技术运用到汽车领域中,希望 为 消费者驾车出行带来更多美好体验。麦肯锡(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预测,到 2025 年无 人驾驶 汽车可以产生 2 000 亿〜1. 9 万亿美元的产值;市场研究公司 IHS 预测,2035 年 4 级 完全无人 驾驶车每年销量可达 480 万辆。对任何一个行业而言,这都具有足够的市场诱惑。 国外著名汽车企业及 IT 行业巨头谷歌都竞相着手研发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研发进程 十 分迅速,不少研发车型已接近量产。 (取材于杨帆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对“无人驾驶汽车”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比新能源汽车更早走入大众生活 B.已经实现了车辆的自主安全驾驶 C.车辆需装备智能软件和感应设备 D.以汽车为主体执行多种操作功能 2. 根据材料一推断,无人驾驶技术的普及离不开的两个关键因素是(3 分)( ) A 技术问题和资金问题 B.资金问题和动机因素 C.动机因素和市场需求 D.市场需求和技术问题 材料二 无人驾驶技术研究过程中安全一直是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而环境中的动态障碍物如 行 驶中的机动车、自行车和彳亍人等是对无人驾驶汽车行驶安全影响最大的因素。为了能 够保证无 人驾驶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不与动态障碍物发生碰撞,需要满足三个条件。首先, 无人驾驶系统要 可靠地检测并跟踪周围对行驶有影响的动态障碍物,这需要传感器精确测 量出障碍物的位置变化,并能够提取出障碍物特征用于不同时刻的障碍物之间的匹配与运动 状态估计;其次,需要识 别动态障碍物的种类,不同的障碍物具有不同的运动特性,对无 人驾驶汽车采取的应对策略有很 高三语文试卷 第 1 页(共 8 页) 大影响;最后,必须能够预测动态障碍物的轨迹,这对碰撞检测以及避撞动作至关重要。 动态障碍物的类型影响着无人驾驶汽车的避撞行为决策。对行人,无人驾驶汽车会优 先 采取减速停车的避撞策略,而对动态车辆则会采取更加灵活的避撞策略,如换道或减速。 障 碍物类型也会影响动态障碍物轨迹预测使用的方法。传统的障碍物识别方法使用的是实 时 检测障碍物几何轮廓特征,但激光雷达数据的稀疏性会造成特征少,最终导致识别率低, 所以 无人驾驶汽车动态障碍物识别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有效利用激光雷达数据提高动态障 碍物的 识别率,为更加合理的避撞决策提供障碍物类别信息支持。 由于动态车辆速度较快且是最主要的交通参与者,要避开与动态车辆的潜在碰撞危 险, 不但需要获得动态车辆当前的运动状态,还需要准确预测其未来一段时间的轨迹,所 以需要 重点研究动态车辆轨迹预测方法,但动态车辆的运动轨迹受到驾驶员的驾驶行为意 图控制, 使用运动状态不变的运动模型或运动状态变化速度不变的运动模型都难以准确预 测出其未 来轨迹,所以动态车辆的驾驶行为意图检测是轨迹预测的基础,如何完成驾驶行 为意图检测 并根据驾驶意图预测出准确的行驶轨迹是动态车辆轨迹预测的关键问题。 (取材于黄如林的相关文章) 3,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 A. 无人驾驶技术研究过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安全问题。 B. 无人驾驶汽车对行人、动态车辆的避撞策略都有减速。 C. 利用激光雷达数据,就可以提高动态障碍物的识别率。 D. 动态车辆轨迹预测的基础是检测驾驶行为的意图。 4.下列诗句中适合做增强行路安全意识主题标语的一项是(3 分)( ) A. 舶胪万里来往,有祷必安全。(赵师侠《诉衷情》) B.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杜荀鹤《泾溪》) C. 彩笔题桐叶,佳句问平安。(吕渭老《水调歌头》) D.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材料三 与人类其他早期科技发展不同,人工智能具有很强的自主性特征,人工智能系统已经 可 以在不需要人类的操作和监督下独立完成部分工作,例如 GoogleX 实验室研发的全自动 驾驶 汽车,不需要驾驶者就能启动、行驶以及停止。伴随人工智能系统这些特征而来的就 是各种 问题和挑战,从法律的角度来讲,目前主要体现在个人隐私(数据)保护和责任划 分与承担等 方面,这也是各国在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重点关注的问题。个人隐私(数据) 保护是各国立法 长期以来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欧盟甚至将其上升到人权的高度。 责任划分和承担问题也是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主要法律挑战。目前,关于人工智能的 责 任问题已经出现,各方也在积极探讨如何对人工智能的责任进行划分和界定。联合国教 科文 组织与世界科学知识与技术伦理委员会《关于机器人伦理的初步草案报告》中对机器 人的责 任进行了探讨,报告提出了 一个可行的解决办法,即:采取责任分担的解决途径, 让所有参与 到机器人的发明、授权和分配过程中的人来分担责任。IEEE(美国电气和电子 工程师协会) 《合伦理设计:利用人工智能和自主系统最大化人类福祉的愿景》提出的基 本原则之二就是责任原则。责任原则涉及如何确保人工智能和自主系统是可以被问责的。其 指出,为了解决过 错问题,避免公众困惑,人工智能系统必须在程序层面具有可责性,证 明其为什么以特定方式运作。为此,IEEE 对不同的主体在人工智能责任方面的应当采取的措 施进行了详细阐述, 即:立法机构应当阐明人工系统开发过程中的职责、过错、责任、可 责性等问题,以便于制造商 和使用者可以知晓其权利与义务;人工智能设计者和开发者在 必要时考虑使用群体的文化规 范的多样性;利益相关方应当在人工智能及其影响超出了既 有规范之外时一起制定新的规 则;自主系统的生产商和使用者应当创建记录系统,记录核 心参数。 (取材于何波的相关文章) 5.如果你是一名投资者,近期要选择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汽车行业进行投资,请根据以上三则 材料,概括投资这个行业可能面对的有利因素和问题挑战。(6 分) -(18 分) 1.C(3 分) 2.D(3 分) 3.C(3 分) 4.B(3 分) 5.有利因素:①无人驾驶汽车市场前景广阔(预测销量和产值巨大);②研发进程(技 术研发)十分迅速。 问题挑战:①无人驾驶汽车研究遭遇动态障碍物识别难题(解决道路交通安全问题仍 处于研究之中);②无人驾驶汽车将面临个人隐私保护和责任划分与承担等方面的法 律问题。(6 分。有利因素,3 分;问题挑战:3 分)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