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教学案(人教版选修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教学案(人教版选修1)》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清单一 改革的紧迫性 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1.原因 ‎(1)北宋初年宋太祖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导致农民负担加重。‎ ‎(2)在地租、高利贷和官府赋役重重盘剥下,农民生活困苦。‎ ‎(3)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更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2.表现 农民生活困苦,各地农民反抗不断发生。‎ ‎ 北宋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使贫富分化更为激烈,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导致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和北宋统治集团的矛盾日益尖锐。‎ ‎                                ‎ 清单二 改革的必要性 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措施 结果 影响 集中 军权 ‎(1)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 ‎(2)经常换防各地驻屯的军队 ‎(1)在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 ‎(2)军队数量急剧增加,军费开支高涨 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形成“积弱”局面 集中行政权 设立几位宰相和参知政事,以相互牵制 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 逐渐形成了“积贫”局面 集中财政权 三司管财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削弱宰相权力 ‎ 北宋初年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有效地遏制了地方割据势力,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 控制。但是,其消极作用同样突出,“三冗”“两积”局面的出现就是其制度弊端的重要体现。‎ ‎                                ‎ 清单三 变法的借鉴性 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1.背景 ‎(1)社会矛盾激化,积贫积弱的局面比较严重。‎ ‎(2)范仲淹认为根本原因是吏治不整。‎ ‎2.推行 ‎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富弼等人以整顿吏治为中心进行改革。‎ ‎3.措施 ‎(1)改革文官三年一次循资升迁的办法,定期考核政绩,依照政绩提拔官员,淘汰冗员。‎ ‎(2)严格“恩荫”制度。‎ ‎(3)改革贡举制。‎ ‎(4)慎选地方官吏。‎ ‎(5)减轻徭役。‎ ‎(6)重视农桑。‎ ‎4.结果 因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而夭折。‎ ‎ 范仲淹以其非凡的改革实践影响当时,又以高尚的品德垂范后世,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留给后人以深刻的启示。‎ ‎                                 ‎ 探究点一 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 ‎ ‎[史料探究]‎ 材料一 “富者有田无税、贫者产去税存”。‎ 项目 景德年间(1004~1007)‎ 庆历年间(1041~1048)‎ 商税 ‎450万贯 ‎1 975万贯 酒税 ‎428万贯 ‎1 710万贯 盐税 ‎355万贯 ‎715万贯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这导致北宋出现什么现象?‎ ‎[答案] 问题:政府不断增加赋税,人民负担沉重。现象: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材料二 ……承平日久,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宋史》‎ 今盗贼一年多如一年,一伙强于一伙,天下祸患,岂可不忧?‎ ‎——《欧阳文忠公全集》‎ ‎(2)材料二中的“盗贼”指什么人?试从材料中找出盗贼日多的原因。‎ ‎[答案] 揭竿而起的人民群众。原因:“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即官僚地主兼并土地。‎ ‎[结论形成]‎ 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 ‎1.社会矛盾激化 ‎(1)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 ‎(2)辽和西夏的威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 ‎(3)改革派和保守派引发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形成:北宋建立后,军权、行政权和财政权过于集中,造成国家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战斗力弱,国力衰退,导致积弱局面形成;冗兵、冗官和冗费又造成了积贫局面。‎ ‎3.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农民反抗斗争不断;财政入不敷出。‎ 探究点二 庆历新政 ‎ ‎[史料探究]‎ 材料 对于庆历新政的失败,从古到今,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南宋人叶适认为范仲淹实施“明黜陟”“抑侥幸”这两项失之“太猛”,以致激起“庸人”的反对;现代史学家邓广铭认为由于范仲淹等人……招致朋党之讥,本就对范仲淹等人有戒心的宋仁宗,最终下决心将范仲淹等人逐出朝廷。‎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庆历新政的失败给我们留下哪些启示?‎ ‎[答案] 原因:改革措施过于激进;触及官僚地主既得利益;最高统治者反对。‎ 启示:改革要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并要做充分的宣传和动员,改革者还要树立坚定的改革信念,坚持改革,勇于改革,这样改革才能成功。‎ ‎[结论形成]‎ 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 ‎(1)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和诽谤,这是失败的主要 原因。‎ ‎(2)最高统治者对改革者的怀疑,废止了新法。‎ ‎(3)改革措施太激烈,规模太大,有些脱离实际。‎ ‎(4)改革没有做必要的、充分的思想动员工作,配套措施不到位。‎ ‎(5)改革没有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 A.抑制土地兼并以缓和阶级矛盾 B.限制地主特权以减轻农民负担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D.责令地主将兼并之财上缴国库 解析:选C 本题是材料选择题,关键是读懂材料。从“为国家守财尔”和“边境 扰动……乐于输纳”可知统治者认为土地兼并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因此纵容土地 兼并。‎ ‎2.“时方镇阙守帅,稍命文臣权之;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其实质是(  )‎ A.削夺大将兵权      B.防止分裂割据 C.集中军权 D.吸取历史教训 解析:选B 从表面上看是北宋统治者吸取教训从各方面削弱藩镇等官僚的权力,实质上是防止分裂割据,巩固统治。‎ ‎3.北宋中期出现“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的局面,原因是(  )‎ A.政府不抑兼并 B.广大农民流亡 C.大量地主逃亡 D.均田制遭破坏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理解分析能力。造成题干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土地兼并采取放任态度。‎ ‎4.据史书记载,宋军“终日嬉游廛市间,以鬻技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习以成风,纵为骄惰”。下列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宋朝治军注重兵员的素质 B.宋朝军队的作风懒散 C.宋代存在严重的冗兵现象 D.宋代军队战斗力低下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能力和理解能力。材料中“嬉游”“绣画”“骄惰”都证明了宋兵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故A项不正确,符合题意。‎ ‎5.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北宋中期,士大夫忧患意识的形成因素不包括(  )‎ A.土地兼并,贫富分化 B.财政危机,积贫积弱 C.辽夏威胁,边患严重 D.权臣当政,政局动荡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迁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由北宋初期中央集权强化措施的影响及所处的环境可知,A、B、C三项均符合史实,D项错误,符合题意。‎ ‎6.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  )‎ 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 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 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 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其整顿吏治的措施赢得了百姓赞誉,所以流传此民谣,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第7题12分,第8题14分,共26分)‎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兵制之弊在于:(一)兵力的逐渐腐败。(二)番戍之制:(甲)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既不便于指挥统驭……(乙)而兵士居其地不久,既不熟习地形,又和当地的人民没有联络。(丙)三年番代一次。道途之费,却等于三年一次出征……每逢水旱偏灾,又多以招兵为救灾之策;于是兵数递增。宋开国之时,不满20万。真宗末年,增至91万。仁宗时,西夏兵起,增至125万。‎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 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思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1)依据材料一,分析宋朝军事弊端导致的后果。(4分)‎ ‎(2)材料二反映了北宋政治上的什么现象?这一现象对北宋统治有何影响?(4分)‎ ‎(3)宋仁宗是如何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最后结果如何?(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可知军队战斗力下降,国家负担沉重。第(2)问由“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可知官员人数众多,导致效率低下、人浮于事,财政负担加重。第(3)问由所学知识可知,面对危机,宋仁宗开始了庆历新政,但最终失败。‎ 答案:(1)军队战斗力削弱;国家财政负担沉重。(“积贫积弱”)‎ ‎(2)现象:反映了冗官现象。影响:机构的臃肿,官员人数的增加,不仅造成了政府工作效率的低下,更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3)解决:宋仁宗时任用范仲淹等人进行改革,主要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史称“庆历新政”。结果:由于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强烈反对,新政仅推行一年多就失败了。‎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庆历三年九月,范仲淹等上奏宋仁宗)“国家开文馆,延天下英才……为大用之备。……两府两省子弟亲戚,不以贤不肖,辄自陈乞馆阁职事者,亦得进补。”‎ 材料二 (庆历三年十一月,宋仁宗)诏:“自今见任,前任两府及大两省以上官,不得陈乞子弟,亲戚馆职并读书之类。”‎ 材料三 (庆历五年三月,宋仁宗就补荫选人问题下诏)“其庆历三年十一月条制勿行。”‎ ‎——《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一中范仲淹等所言涉及北宋哪方面弊政?(2分)‎ ‎(2)据材料二回答,庆历三年的诏令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6分)‎ ‎(3)据材料三回答,庆历五年的诏令意味着什么?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6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延天下英才”“陈乞……亦得进补”并结合设问即可得出。第(2)问,实际上考查改革科举制的积极影响。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第(2)问回答,由“勿行”可得出;第二小问,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1)是指选拔官吏只看门第,不看才学。‎ ‎(2)使门第不高的一般地主知识分子,可以凭自己的才学参加到政权中来,是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3)庆历新政终告失败。根本原因:改革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