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目标】‎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学重点】‎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2.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2.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投鞭断流” “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其典故都与淝水之战有关, 在这一战役中,号称拥有百万大军的前秦军队是如何被东晋的八万守军打败的呢?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之间既有斗争又有交融,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是否蕴含着某些必然性?今天我们学习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来探讨这些问题,下面请同学们依据导读提纲预习课本。‎ 课件展示导读提纲 ‎1.淝水之战的时间、战争的双方、经过、结果及影响是什么?‎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影响是什么?‎ ‎3.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过程、具体表现和影响是什么?‎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淝水之战 ‎1.学生根据课本简述前秦建立的背景及其强盛的原因。‎ ‎2.小小故事会:用“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三个成语讲述淝水之战的大致过程。‎ ‎3.根据课本简述淝水之战的影响。‎ ‎4.学生讨论: 苻坚拥有八十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归纳总结:‎ A.从前秦方面看:(1)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其他民族不满于前秦氐族贵族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的汉族军队获胜。 ‎ ‎ (2)秦军劳师远征,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 B.从东晋方面看:(1)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下,士气高昂,团结作战。‎ ‎(2)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5.学生讨论: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的哪几次战争相似?‎ 从以少胜多的特点来看,淝水之战同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相似。‎ 相关链接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主要有:①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打败秦军主力。②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从而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③赤壁之战: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④淝水之战:383年,东晋以少胜多打败前秦。‎ 3‎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学生根据课本简述北魏的建立及其统一北方的影响。‎ ‎2.学生根据课本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目的。‎ 背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顺应民族汇聚的历史潮流,主动采取措施,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 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3.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具体介绍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主要措施:‎ ‎(1)494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2)推行汉化政策: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4.为了方便理解和记忆改革措施,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个缩句游戏:谁能将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浓缩一下吗?看谁缩减得最好最妙?最好每项措施浓缩为三个字,而且中间有个“汉”字。‎ 教师作提示语言: 语言 、 服饰 、 姓氏 、婚姻、 政治。‎ 学生:学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结汉亲、用汉制。‎ ‎5.在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用有两个特殊的字眼。你们发现了吗?从“必须”中,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带有强制性。要一个民族放弃自己原有的传统习俗甚至语言,容易吗?正因为如此,孝文帝不仅要求十分严格,而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自己和亲人做起。孝文帝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图解助记 北魏孝文帝改革 ‎6.孝文帝的这些改革措施都是在向哪个民族学习?孝文帝推行这些汉化措施后出现了什么现象?孝文帝改革成功了吗?你能给大家说说吗?‎ ‎7.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那么北魏孝文帝能够在民族大融合中起如此重要的作用,是因为他早年所受的教育呢,还是有其它什么更深刻的原因呢?(学生展开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同时,教师作引导,揭示北方民族融合趋势与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孝文帝推行改革与他早年所受的教育有一定的影响,但孝文帝推行改革的更深刻的原因是北方出现的民族融合趋势,孝文帝改革反过来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学生根据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1)魏晋以来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的历程?‎ ‎(2)魏晋以来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的具体表现?‎ ‎(3)魏晋以来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的影响?‎ ‎2.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归纳总结:‎ 课件展示 ‎(1)各民族的交往: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3‎ ‎(2)具体表现: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3)影响: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 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3.问题思考: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交融的高潮?‎ 孝文帝改革是对东汉末年以来,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民族大融合的一次总结,是继西晋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内迁之后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它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各民族融合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各族融入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大群体的发展趋势。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放弃自己民族的旧俗,毅然进行改革,对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北方各民族融合、发展社会经济文化起了重要作用。‎ 巩固练习 ‎1.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材料反映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 C )‎ A.用汉姓      B.穿汉服 C.说汉话      D.与汉族通婚 ‎2.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说法错误的是( D )‎ A.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 B.迁都洛阳 C.加速了北魏封建化的进程 ‎ ‎ D.不利于北魏经济的发展 课堂小结 孝文帝改革虽然距离我们已经一千五百多年了,但他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巩固了北魏统治,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古代中原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大发展,为推动我国历史发展立下了功劳,但是,孝文帝改革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全盘汉化,使鲜卑拓跋部逐渐融入其他民族中,这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遗憾。‎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对应同步练习。‎ 3‎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