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23三顾茅庐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23三顾茅庐

ID:1251560

大小:136.46 KB

页数:9页

时间:2022-11-0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3.三顾茅庐一、明确课标要求(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小说故事情节。2.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把握作品的主题。(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所表现的不同性格特点,体会刘备的礼贤下士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2.难点:三顾茅庐蕴含的丰富意义。(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二、教学过程展示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经典小说《三国演义》在流传过程中留下了很多成语,其中,“三顾茅庐”就是最脍炙人口的一个。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又是怎么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三顾茅庐》,来了解这个成语,这个故事。板书:三顾茅庐罗贯中(二)走进课文环节一:关注作者,了解背景课件出示1.作者简介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三遂平妖传》等。2.作品链接《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的喜爱,所以可观道人在《新列国志叙》中形容明代“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余回,为世所尚,嗣是效翠者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诸刻,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3.本文背景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在去曹营前走马荐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遏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让学生了解作者和整部名著,初步了解科举制度的有关知识,便于学生了解节选的内容,更好地把握本文在整个作品中的地位。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殆(dài)拜谒(yè)叱责(chì)应诺(nuò)侥幸(jiǎo)拱立(gǒng)半晌(shǎng)侍立(shì)纶巾(guān)鹤氅(chǎng)愧赧(nǎn)谬举(miù)迄无所就(qì)拯其厄(è)汉沔(miǎn)民殷国富(yīn)存恤(xù)末胄(zhòu)挟天子(xié)箪食壶浆(dān)鼎足之势(dǐng)倾颓(tuí)2.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请同学们默读文章,并说说文本可分为几个部分,做简要概括。预设:文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因前两次拜谒不遇,关、张二人颇为恼怒,第三次适逢诸葛亮正在午睡,于是刘备立于厅前等待。这是三顾茅庐中的第三顾。第二部分讲诸葛亮醒后,刘备咨以天下之事并邀之出山辅助的过程。二人对话中已经策划出未来的三分天下局面。这便是著名的“隆中对”部分。也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刘备准备第三次去拜见诸葛亮。第二部分(2-3):刘备与诸葛亮见面的情形。第三部分(4):诸葛亮随刘备出山。【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故事情节。通过概括梳理和分层的形式,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意,为下文进一步探究做好铺垫。环节三:跳读课文,读懂文意1.理解内容。师:译读隆中对策部分,明确,诸葛亮为刘备确定了怎样的战略方针。学生对照注释翻译课文,理解意思,并讨论反馈。预设对曹操,诚不可与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对荆州,可争,作为根据地。对益州,可图,作为根据地。最终目标:成霸业,兴汉室。师小结:“隆中对”的内容,其实也是整本《三国演义》的总纲,诸葛亮出山之后的情节,恰如“隆中对”中所对出的内容,都一一上演。2.你认为使诸葛亮最终决定出山辅佐刘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预设:①刘备的诚意感动了诸葛亮;②诸葛亮既有安邦定国之才,亦有建功立业之志。躬耕南阳不过是虽逢其时、未逢其主的权宜之计。【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把握隆中对策的核心内容,从更深层次把握文意。另外,本文属于文白相间的古典文学作品,让学生通过译读把握文意,也有助于把握古典小说的语言特色。(三)课后作业请同学们课后继续阅读课文,并联系《诫子书》,搜集诸葛亮的有关知识。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文章内容,弄清了刘备用诚心感动了诸葛亮,三顾茅庐终于见到诸葛亮的基本情节,同时了解了隆中对策的内容。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重点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作品的艺术手法。(二)走进课文环节一: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性格特征1.检查作业师:现在请同学们反馈搜集的诸葛亮的有关知识。预设: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2.诸葛亮形象师:本文篇幅不长,但人物个性却十分鲜明,请结合课文分析诸葛亮的性格特征。提示:要抓住人物的动作言行,以及侧面描写进行分析。预设:(1)高风亮节。诸葛亮有一身才华,却甘心做“南阳野人”,刘皇叔若非.一片赤诚,不能邀其出山,可见其本心也不愿流落世俗,是高风亮节之行。(2)仁心爱人。刘皇叔以天下苍生为念,诸葛亮方表示愿效犬马之劳,这是儒者大义,足见其一片仁义。(3)聪睿过人。一句“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是智慧的宣言,不出茅庐,而已知“三分天下”,足见诸葛亮之智。3.分析刘备的形象(1)刘备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预设:①体现在语言上:张飞嚷道:“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刘备生气地说:“……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从刘备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②体现在动作态度上:“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说明他的诚心诚意。“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刘备知道诸葛亮正在睡觉,所以尽量放轻脚步,缓缓地走进去,防止惊醒先生。并恭恭敬敬地侍立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说明刘备很有诚意。(2)刘备形象预设:①仁心爱人。刘备求贤若渴,非是为了一己之私,在诸葛亮未应出山时,刘备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是以苍生为念,以此可见其仁人之心。②诚心求贤。刘备为见得诸葛亮,不顾帝王身份,“凡三往”,可见其求贤之诚。③虚心求教。刘备自知谋略不足,因此请见诸葛亮,言“开备愚鲁而赐教”,可见其请教虚心。④待人宽和有耐心。在张飞表现出急性子时,刘备表现出的是一种耐心与宽厚。⑤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成霸业,兴汉室。4.张飞形象(1)作者通过什么方法来描写张飞的?预设:语言、神态描写(2)性格特点预设:粗暴和急躁(扬言将诸葛亮“用一条麻绳缚将来”)5.关羽:稳重、顾全大局。【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人物的动作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掌握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环节二:品析写法,把握艺术特色1.人物出场的艺术课件出示小说人物常见的出场方式:(1)“单刀直入”(开篇就让人物出场);(2)“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3)“铺垫渲染”(千呼万唤始出来)。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诸葛亮的出场属于哪一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预设:属于铺垫渲染(千呼万唤始出来)。例如,首段刘、关、张三人的不同意见;路遇诸葛均;阶下侍立等昼寝的诸葛亮醒来;诸葛亮翻身将起,一忽又朝里壁睡着;又过了一个时辰才醒。好处:在出场前对诸葛亮的烘托、渲染,仿佛东云现鳞,西云现爪,增强了故事的张力和神秘感,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2.理解写作艺术(1)为什么作者安排通过刘备的视线写诸葛亮的相貌?相貌描写片段: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预设:一方面写出诸葛亮气宇轩昂,神异不凡,另一方面更加坚定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确实有将相之才,又为下文的一再邀请做了铺垫。(2)第三、四段用诗句作结,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诗句: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预设:作者善用诗句对所叙之事、所刻画之人进行评点,又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3.品味语言(1)请你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你对诸葛亮所吟的四句诗的理解。预设:“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暗示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的雄才大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写出了诸葛亮淡泊名利。这四句诗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2)课文写刘备听完了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后,说“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预设:运用比喻的修辞,把刘备听到诸葛亮的分析后茅塞顿开的感觉比喻成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也让刘备找到了实现宏愿的途径,兴复汉室有了可能性。【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问题引领,引导学生分析艺术手法,感知古典小说的艺术魅力。环节三:拓展迁移,激发读书兴趣1.为何《三国演义》经千年传唱成为佳话且经久不衰?预设: (1)《三顾茅庐》的情节在史书中仅有寥寥几笔,但在罗贯中的笔下,这个故事丰润起来,并随着《三国演义》的感染力一同为人悉知。(2)《三顾茅庐》的“隆中对”部分,表现了诸葛亮之智,又类似于总纲内容,给人深刻印象,因此经久不衰。(3)古代士人都有一个择主而事的梦,求贤若渴也是贤君的表现,这正是士大夫乃至平民百姓的理想,因此经久不衰。2.学了《三顾茅庐》后,你有什么收获和启发呢?预设:(1)我们对人一定要诚心诚意;(2)当今社会也要形成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风气;(3)要学习诸葛亮,刻苦攻读,关心天下事,立志成才。【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拓展文本,引导学生思考本文,乃至《三国演义》带给自己的阅读感受,深化对本文的理解,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三)课堂小结同学们,袁枚《随园诗话》曾云:“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情节跌宕起伏,波澜横生,令人欲罢不能。然而,这仅仅是《三国演义》这部近八十万字巨著中小小的一角。当你了解“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的智者诸葛亮;当你认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曹操;当你同情“既生瑜,何生亮”的大将周瑜时,你才会真正明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句诗中所蕴含的落寞与安然。请同学们带着这节课的收获,再读《三国演义》,去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四)课堂板书三、布置作业课后完成《全易通》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四、推荐阅读篇目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五、教学反思本课的设计以学生自读探究为主,通过读文让学生把握故事情节,通过抓住人物动作言行,分析文中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另外,通过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探究分析行文的妙处,有助于理解和把握作品的主旨。3.阅读杜甫的《蜀相》,完成题目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1)开头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起什么作用?(2 )颈联写诸葛亮的业绩,尾联写诸葛亮的遗恨,这两联写出了作者怀吊诸葛亮时产生的怎样的感触和情绪?(3)简要分析长使英雄泪满襟中长的表达效果。预设:(1)作用有二: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2)一方面是仰慕诸葛亮非凡的才干和功业,有自叹不如的感慨。另一方面则想到英雄尚且有事业未竟者,何况自己呢?以此聊以解嘲,聊以自慰。(3)一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精神对后人影响深远;一方面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深沉的叹惋和感伤。

资料: 2159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