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冬天的树林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云南冬天的树林

ID:1093839

大小:63 KB

页数:7页

时间:2022-04-2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丰富的资源最快的更新优质的服务诚信的运作云南冬天的树林楚州中学2009-2010学年度高三年级语文导学案主备人:金国春(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体味云南冬天的特征以及对待落叶的特殊情感。2.积累字词。[重点难点]作者对自然的审美态度。[学法指导]1.反复阅读,通过关键句的查找,了解云南冬天的特征。2.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思路。[知识链接]一、导入语提到冬天,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停几秒,提问学生)你心中的冬天的树林是怎样的?(展示图片)我们已经预习了《云南冬天的树林》,云南冬天的树林很我们心中的冬天树林一样吗?(不一样)那究竟有何不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于坚的《云南冬天的树林》。二、作者简介于坚,青年诗人,1954年立秋生于昆明。幼儿时期注射链霉素致弱听,少年时遇学校停课流窜街头,14岁辍学,在故乡闲居。16岁以后当过铆工,电焊工、搬运工、宣传干事、农场工人、大学生、大学教师、研究人员等。其间曾漫游云南高原及中国各地。20岁开始写诗,25岁发表作品。曾与同学创办银杏文学社。与诗人韩东、丁当等创办《他们》文学杂志,影响很大。另著有诗集《空地》。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人,以世俗化、平民化的风格为自己的追求,其诗平易却蕴深意,是少数能表达出自己对世界哲学认知的作家。[学习过程]一、基础过关给加点字注音暖和(huo)裸露(lù)脚踵(zhǒng)榉树(jǔ)咀嚼(jué)震慑(shè)麂子(jǐ)牛蒡(bàng)花Xiànjǐng(陷)(阱)干zào(燥)急zào(躁)二、整体感知本文大致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节):告诉人们什么是云南的冬天;第二部分(4—7节):细腻地描写一片树叶“死去”的全过程,强调要回到事物本身;第三部分(8—14节):写真正地走近自然,对大自然专注地凝视和倾听。三、合作探究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丰富的资源最快的更新优质的服务诚信的运作1.云南的冬天和我们想象中的冬天是一样的吗?我们心中的冬天在于坚笔下是哪里的冬天?云南的冬天有什么特征?阅读1-2节,划出关键的语句。于坚笔下的云南的冬天是和北方的冬天相对的。云南冬天的树是“一片苍绿”、“一片葱茏”的,是暖和的,是无需“棉袄、围巾这些北方的抢手货”的。(具体内容见第一节)   2.云南的冬天是不是就是一片生命繁盛的景象呢?在哪里可以看出?第三节“然而,树叶同样会在云南死去。”3.作者在哪几节写了云南冬天树叶的死亡?阅读这几小节,划出他们的关键句。第四节,每一片叶子的死亡,仅仅是这片叶子的死亡。(不好找,可根据后几节的关键句提示)第五节,一片叶子的落下就是一次辉煌的事件。第六节,一片叶子的落下包含多少美丽的细节。第七节,在云南,有几片叶子在12月31日下午4点10分51秒落下。(强调细节)4.通过关键句的查找,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关注的是个体树叶的死亡。那么云南树叶的死亡和北方树叶的死亡有什么不同呢?阅读第四节,划出相应的语句回答。云南:“树叶永远,每一个月份都在死去。”“死,永远是单个的,自觉自愿的选择。”“连绵不断的死亡和连绵不断的生命在云南的每一个季节共存。”北方:“作为集体,作为树叶这个词的死亡。”“自己的离去同时也是一个季节的结束”在北方:落叶以“集体”的状态出现,与季节相关;在云南:落叶则是每时每刻,但又是“个体”的,非季节的。5.(1)一片叶子的落下到底是怎样一个过程呢?(学生齐读第五节)一片叶子的落下是一次辉煌的事件。它只是在风来的时候,或者雨中,或者随着一只鸟的沉浮,一匹兽的动静……忽然就从那绿色的大陆上腾飞而起。(起因)它从他的角度,经过风的厚处和薄处,越过空间的某几层……它并不向下,而是漂浮着。(姿态)(2)作者通过什么样的描写来写一片树叶落下的过程的?细节描写。(3)作者以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树叶的落下?冷静而客观。6.“一片叶子的落下包含多少美丽的细节?”可是我们为什么会忽视了这些细节?“在那些文字里,一片叶子只是一个名词和些许形容词的集合体,没有动词”“一切细节都被抹去,只被概括为两个字:落叶”探讨:为什么我们一提到冬天,就想到寒冷;一提到落叶,就想到死亡和凋残?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丰富的资源最快的更新优质的服务诚信的运作(1)“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这两首诗中的物象实际包含了作者的主观情感。(2)于坚:一匹马跑过草原被诗人捉住关进形容词的马厩里骏马死掉的马——《便条385》这首诗说的是什么意思?“马”代表事物本身,“形容词”是人类加诸马身上的种种属性,比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等。(3)人们总是在事物身上加上了很多意义,我们了解事物总是先通过意义来了解,而忽视了事物本身。我们被意义“遮蔽了”。7.为什么作者说“死亡并不存在,生命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一片叶子”?“如果这感动引起了惆怅或怜惜,那么此人就不懂得云南的树叶。他用北方的心境感受云南了。”——回到事物本身。“它是另一个时间中的另一种事物。”——去除意义的遮蔽。所以,“没有落叶,只有这一片深红的或那一片的褐黑的”。8.那么作者是以什么样的情感看待落叶的?“在树上的并不暗示某种攀登、仰视的冲动;在树下的并没有被抛弃的寂寞。”——落叶并不象征死亡,绿叶并不象征生命。9.那么在云南冬天的树林里,作者是如何观察自然的?“躺下……内心充满的不是孤独、反抗或期待(期待另一个季节),不是忍受,而是宁静、自在、沉思或倾听。”——尊重自然。云南冬天的树林(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白描的景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本文在写景上的表现力。2.通过学习,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理解自然美的意义。3.学习运用写景的方法把自己的审美体验表达出来。[重点难点]1.白描的景物描写的方法。2.理解作者对自然的审美态度——尊重自然、接近自然、感受自然。[学法指导]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丰富的资源最快的更新优质的服务诚信的运作1.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思路,并作拓展延伸。2.引导学生仿照于坚的描写方式写一些对景物的独特感受。[知识链接](1)冬天的树林——雪的飞舞,光秃秃的山岭,风的唿哨。(2)云南冬天的树林——亚热带丛林的朦胧图。生活在北方的人,没有去过云南的人,一定会迫切的想知道“云南冬天的树林”是什么样,也许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心中描绘出一幅图景,但当你读完于坚的《云南冬天的树林》,你才会知道,你的想象力是多么的贫乏。[学习过程]1.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对于自然的态度,今天我们就来看作者是如何去观察自然的。2.作者说我们要躺下看自然,“躺下”你认为包含了哪些含义?(1)如何去接近事物本身,那就是“躺下”。(2)“躺下”可以看作是一个真实的动作,一种观察的角度,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姿态,那就是去掉人的自高自大,用不带有任何人文精神的干扰的审美姿态去尊重自然(就是去除我们种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抛弃意义的干扰),亲近自然,去感受自然,去除“遮蔽”的姿态。当人放低自己的姿态与自然同一的时候,自然就会向你敞开,也因为敞开,我们才看到真正的自然,一个物我同一的世界。3.掌握文中白描的景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本文在写景上的表现力。(1)朗读第5自然段。(2)找出描写叶子落下的动词和你认为细腻的句子。明确:“离开”“落下”“腾飞”——描写准确细腻。“它从它的角度,经过风的厚处和薄处,越过空间的某几层,在阳光的粉末中,它并不一直向下,而是漂浮着,它在没有水的地方创造了漂浮这个动作,进入高处,又沉到低处,在进入大地之前,它有一阵绵延,那不是来自某种心情、某种伤心或依恋,而是它对自身的把握。”——力求写出景物的客观状态,所以很少用带主观色彩过多的形容词和修辞手法,而是采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描述——白描——来呈现直观状态,用富有质感的词语让人身临其境。(3)与下面一段文字比较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是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象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朱自清《荷塘月色》分析:朱自清描绘月光如流水般照着荷花和荷叶用“泻”字;青雾弥漫着荷塘用“浮”字,准确生动。 并且还用了比喻、类比、和大量的形容词描绘了月色的特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流露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丰富的资源最快的更新优质的服务诚信的运作(4)通过比较可体会到:白描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描述,很少用带主观色彩过多的形容词和修辞手法。 去除语言的遮蔽,避免主观的想象和夸张,力求客观的描绘事物的真实状态。在写景上的表现力也是非常强的,与详细描绘相比毫不逊色。4.9-13节开头一句有一个共同特征“躺在那儿”,作者躺在那儿干什么?仰望树叶和天空望蜘蛛结网看鸟儿看看蚂蚁的生活场景看光5.分组朗读9-12节,教师读13节,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景物的?作者完全融入了自然,细致入微了描写了自己观察到的景物。6.在这些景物中,你最喜欢哪一段?请试着做一做点评,说说这些景物描写好在什么地方?然后互相交流。7.作者在最后为什么说“这个被你描述,赞美了一天的树林,现在像一个陷阱,到处是隐伏着危险的洞穴”?(6节)我们提起“落叶”可能会伤感、寂寞、孤独、悲观。但是,这些也是一种“阻隔”和“遮蔽”,因为它们,我们忽略了真实的状态与言说以外的风景。(14节)当人放低自己的姿态与自然同一的时候,自然就会向你敞开,也因为敞开,我们才看到真正的自然,一个物我同一的世界。“你的离去使树林的真相永远被隐没。回头望望,那一片耸起在星夜中的黑暗的东西,是你无以言说的东西。”——语言的尴尬,语言有先天的弱点,无法描述本真的自然。于坚笔下的树林依然是于坚的感受,不是你的。文字的背后造成了新的遮蔽。自然在本质上是无以言说的,他只是存在着。8.作者对自然的审美态度究竟怎样?本文以树叶为例,认为人类附加于树林或落叶身上的意义已经构成了“遮蔽”,“意义”横亘在人与树林中间,使人们无法接近对象,在“意义”的作用下,我们平常谈论的树林落叶等等早已经不是事物的本身。作者认为,要尊重自然作为客体的自在性,在自然面前,人作为主体必须放弃自己的优裕地位,沉入自然中去,让自然去呈现自己的状态。 这就是要尊重自然、接近自然、感受自然。正是由于作者的尊重自然、接近自然、感受自然的审美态度,作者才会对云南冬天的树林产生物我同一的审美体验,在描写时,才采用白描的方法。9.朗读文中最后一节,说说在和在着的区别。并总结全文。这一小节写了树叶的两种姿态:作者要强调的是自然的自在状态。不需要言说,是指党人放低姿态与自然同一的时候,自然就会向你敞开,也因为这敞开,我们才看到了真正的自然,一个物我同一的世界,神与物游,那是一个澄明之境。于坚想要表现的就是这样一个物我同一的澄明之境,追求的是那种自然的自在状态,带我们走近自然,注意凝视和倾听她……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丰富的资源最快的更新优质的服务诚信的运作他倡导的是一种对自然的审美态度,尊重自然,接近自然,感受自然;要求我们在接近自然,感受自然的同时要去除语言的“遮蔽”,避免主观的想象与夸张,力求客观地描绘事物的真实状态。[拓展延伸]1.语言的能指与所指。“我们跟在一个词的屁股后面,随着它去说出所见所闻。我来了,我看见,我说出。这是春天,这是玻璃,这是道路。但我们如何在所见所闻之前就知道这是春天,这是玻璃,这是道路?恰恰相反,我们不是尾随着一个词,而是在它来的路上与他迎面遭遇。我来了,我看见,我说出的是一个现成的它,不是我的发现。它在历史中被完成,它已经是道路,已经是玻璃,已经是春天。”能指——语言所指——事物的本身我们总是先了解能指,才接触到所指。正如我们总是先看到明信片上的大海,后来才能结束到真正的大海。而我们对大海的理解,一直都在那张明信片上。所以我们在没有感受的基础上也可以说出对大海的见解,但那种见解不是你自己的,是一个虚妄的能指,是陈词滥调。所以我们要去除语言对我们的遮蔽,摆脱意义的束缚,回到事物本身。2.反思语言:韩少功言说之外人是一种语言生物,但是在言说之外,人的信息交流和智能反应,其实从未停止和消失。婴儿不会说话,仍有欢乐或烦恼的情绪可察,有要吃或要拉的哭声可辨,抽出嘴里的指头一指,是要奶瓶还是要布娃娃,父母一般并不会误解。聋哑人没有听说能力,即使也不曾上学念书,仍不乏思想和情感的反应,可以胜任劳作、娱乐、交友乃至政治等诸多繁杂的人间事务,他们闪闪发亮的眼睛有时让人暗暗心惊,似乎那样的眼睛更能洞观一切。正常的成年人也不是时时都需要语言。生活在北欧和希腊的很多人都善于沉默。北美印第安人对沉默更有一种特殊的欣赏,好朋友见面了,常常觉得没有什么好说,也没有必要多说,抽烟,喝酒,吃肉,听窗外的风雪,看眼前的炉火,好几个钟头内也说不上几句话。此时无声胜有声,其实这正是他们之间深切友谊的更准确和更完美的表达方式。宋代学者程颢说过:朋友讲习莫如相观而善。(见《二程遗书》卷三)法国思想家福柯也说过:"我们的文化很不幸抛弃了许多东西,沉默即其中之一。"(见1983年加拿大杂志《精粹》)在很多时候,沉默不仅仅是语言的慎用,而且是彻底的删除。面对突然车祸时的极度恐惧,投入两性交欢时的极度亢奋,路见不平时的极度愤怒,终于看见一球破门时的极度欣喜,能造成人如常言说的"脑子里一片空白",实际上只是语言的空白。但这个时候的人其实并不傻。恰恰相反,如果他们的脑子里还纠缠着名词、动词、复合句甚至格言警句以便决定下一个动作,那倒是真正的傻和特别的傻了。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丰富的资源最快的更新优质的服务诚信的运作前人把这种语言空白之中的意识反应称之为"直觉",或称之为"潜(下)意识"和"无意识"。我们暂且接受这些命名--虽然我们终将知道这里沉积着语言崇拜论的偏见。在这里,"无"意识其实是"有"意识,"潜"意识其实是"显"意识,只不过是超越语言和废止语言的另一种意识方式,名之为"无"与"潜",并不准确。借重这种意识方式,图画、照片、雕塑、舞蹈、音乐以及无声电影,都曾大规模参与过文化的营构;同样是借重这种意识方式,当代的摇滚、时装、卡通画、游戏机、行为艺术等等,顺应着各种电子设备对声象的远程传输功能,更是在发动着一个个全新的文化浪潮,重新夺回一片片曾经由文字统治的领地,哪里是"无"?哪里是"潜"?读书识字是重要的,但远不是智能活动的全部。很多人一直认为,书面的语言叫做文字,文字运用构成了人类与低智能生物的重大区别,也成为人类得以积累经验和知识的特殊优势。也许是基于这种理解,"文明"、"文化"、"文雅"、"文治"等中文词都是"文"字当头,"文"人和"文"士几乎成为了文明的当然代表:这些食草食肉然后食"文"的物种,出入于学府,戴着眼镜或夹着精装书,以学历、学位作为自己精英身份的证明,作为自己理直气壮进入权力等级上层的凭证。但他们在语言之外的智能活动里既没有受过足够训练也没有经过严格考核,其智商一定会比一个文盲更高超?对世界的认知一定会比低学历者更通透?--我以前对这一点缺乏足够的警觉。《淮南子》记载:"仓颉作书,天雨粟,鬼夜哭。"有前人说,天降粟雨是对人间出现文字的庆祝。其实我觉得那更是一种警告,一种悲悯,一种援救,暗示着文字这种不祥之物将带来乱世,遍地饥荒已为期不远。不然的话,寂黑长夜里的群鬼为何号哭不休?3.认真反思一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被语言所遮蔽?回到事物本身去看事物,你又得到了什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试着将这种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写出你对生活中你时常见到却从来没有反思过的事物或是景物的独特感受,可以仿照于坚对冬天树林的描写方式,也可自出胸臆,200-300字。育星教育网 www.ht88.com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