诲人不倦讲解ppt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诲人不倦讲解ppt课件

ID:1090691

大小:508 KB

页数:40页

时间:2022-04-2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05年9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以中国政府的名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孔子教育奖”。这是该组织最高级别的奖项,也是在世界范围里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义设立的教育奖项。中国的教育家有千千万万,为何独以“孔子”为名设立教育奖?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诲人不倦》,从中寻找“理由”或“答案”。 诲人不倦 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态度教学方法和原则《诲人不倦》涉及孔子教育观的五大方面 1、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2、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评析】“上智”是指高贵而有智慧的人;“下愚”指卑贱而又愚蠢的人,这两类人是先天所决定的,是不能通过教育改变的。教育的作用 3、子曰:“有教无类。”“类”的含义:一是指“族类”,即指民族的类别,有破除民族界限的意思。二是指“等类”,即奴隶制社会森严的等级。教育的对象 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它是孔子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总纲。有人认为,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最光辉的思想,就是“有教无类”。【评析】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孔子招收学生是不论出身贵贱和等级的。他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身份也五花八门,只有少数是贵族子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和商人子弟(如子贡),大多数是平民(如颜回、曾参、子路等),还有家无立锥之地的“贱人”仲弓;出狱的犯人公冶长,做过盗贼的颜涿聚。孔子是鲁国人,从地域看他的学生也不限于鲁国,还有齐、宋、晋、楚、秦等国。从民族看大多数是华夏族的,也有少数民族的。诚如斯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说只要给我一些薄礼,我从来没有不教的,来者不拒。 仲弓父,贱人。孔子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仲弓的父亲,是个地位卑微的人。孔子打比方说:“杂色牛生出红色的小牛,两角长得周正,即便你不想用它作祭品,山川的神灵难道会舍弃它吗? 孔子招收学生是不分智愚的,所教学生的知识、智能、学习态度都各不相同。如颜回、子贡的接受能力较强,像高柴、曾参的智力较差。但经孔子的教育,最终成为高才生。在学习态度上,颜回好学,宰予懒惰,但孔子都招为学生。他们的年龄也不受限制,有的比孔子小几岁,也有比孔子年长几十岁的。孔子并未因品行上的缺陷而歧视他们,照样收为弟子,他们后来都成为孔子最好的学生。但他所说的“人”不包括占人类一半的妇女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没有一个是女性。我们不能要求孔子具有男女平等的现代意识,但孔子把妇女排斥在教育对象之外,则是他“有教无类”原则的一个极大的缺陷。 孔子的“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孔子的这一朴素的教育普及的思想,与今天所说的“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并推行普遍的义务教育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无论品行善恶、不管聪明愚笨,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强调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也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不论年龄大小,不管是否有了职业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主张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还是相通的。人人都有接受教育、不断完善自我的需要。 4、子以四教:文、行、忠、信。5、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教育的内容孔子注重历代古籍、文献资料的学习,但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所以,孔子经常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一方面向各国统治者进行游说,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仍不够,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即对待别人的忠心和与人交际的信实。概括起来讲,就是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 7、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教育的内容 例5:阅读论语中的这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16•13陈亢问于伯鱼曰……这段文字反映出孔子的怎样的教育特点?请结合文字内容进行评析。(4分)答案:①这段话可以看出孔子不偏私,对自己的学问也不秘传,反映了孔子一视同仁的教育原则,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②“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强调“诗”、“礼”在言语和立身方面的重要作用,反映出孔子在教育内容上注重“诗”、“礼”。(结合文段,能够概括出教育内容和教育原则的相关信息的各得1分,能够进一步具体阐述的再得1分。) 孔子所倡导的教育在内容上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他认为要从学习礼开始,不学习礼,就没有道德标准,就失去了立足于社会的根本。他尤为重视学诗,不学《诗》,无法讲话。更可贵的是不讲鬼神迷信。“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在那个宗教迷信思想很流行的时代,能做到这样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教育方法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颜渊喟然叹曰:“……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先生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人,用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用礼仪来约束我的言行,使人想停都停不下来。1.启发式教学法 例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结合文段,请你评价孔子的启发诱导教育方法。答案:孔子提出的启发诱导包括两层意思:实行启发式必须抓住教育的时机,(愤则启,悱则发);实行启发式还有明确的要求,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愤”和“悱”,都是形容学生追求知识的一种急切的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因势利导,在恰当的时候启发、指点、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10、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11、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2.谈话式、激励式教学法 例4:阅读——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诗经》中的含义是什么?子贡引用它的用意又是什么?为什么孔子说可以和他谈诗了?(4分)答案:“切磋琢磨”是加工骨角玉石的各种方法。子贡引用这句诗,比喻人有了好的本质,还要致力于学问,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求学之德应精益求精)。(2分)子贡由谈人生道理而开悟,悟到了诗经的深意,反映孔子对学生能举一反三的重视。(2分) 例2:阅读: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1)面对子夏带有刁难性的问题,孔子是如何启发教育他的?(2)本来是孔子在启发子夏,可为什么孔子却说“启予者商也”?答案:(1)、孔子说再好的画也是要画在洁白的底子上,告诫子夏再好的文学也应建立在德行之上,切勿舍本逐末。(2)、孔子这里就是在教育学生做人要朴实,要以内在德行为务,少一些外在虚浮的东西,他一启发,子夏就明白,接受老师的教诲并且能举一反三、启发老师,而老师肯定并谦虚地接受他的这种理解,这是一种让人羡慕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原则 5、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12、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教学原则:因材施教 1.因材施教因是依据、根据的意思;材是人的意思,这里指学生;施是实施、实行的意思;教是教育、教诲的意思。合起来就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相应的教育。孔子在教育实践中能够分析出每个学生的特点,并且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施行不同的教育,使学生各得其所,迅速发展。正因如此,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教学原则 6、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教学原则:诲人不倦 2.诲人不倦对于孔子的诲人不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书、传授知识与技艺。孔子的诲人不倦,更多的是育人,是不厌其烦地、具体地教导弟子们如何做人。他把许多精力、时间用在了研究如何引导他的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个问题了。为了编写教材,孔子整理过不少古代文献,编著成教学用书。这也是他诲人不倦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想上课很精彩,必须下课不精彩”。他对学生的爱也是他在教育事业上能做出如此巨大贡献的情感基础。 13、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你怎样理解“予欲无言”?这是孔子对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提出的一种教学境界,以“不说”胜“有说”,以“无声”胜“有声”,也就是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需要再教”的教学境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才华,但也要留一点“空白”,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予欲无言”并非一点也不说,只是少说,不是不说。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分)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教,是为了不教。(1分)“子欲无言”,这是孔子提倡的一种教学境界,不是不说,只是少说。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留一点“空白”,充分发挥学生的才华,这是“不教”。(1分)在课堂上,如果老师一切都讲了,学生就会没有思考的余地,不符合教学规律。(1分) 13、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注重身教原则) 6、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14、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15、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教育的态度 14、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在这一章里,孔子提出了“述而不作”的原则,这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述而不作”的治学方式,对于中国人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局限作用。 对孔子的“述而不作”,你怎么看?观点一: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对古代的东西只能陈陈相因,就不再会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观点二:阐述了自己性格中好古的一面,谦逊地指出自己对古代文化的贡献是“述而不作”。正因为孔子的“述”,使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人物。 课后练习三:孔子采取述而不作的态度,跟他的政治倾向有什么关系?你如何评价这种主张?所谓“述而不作”,是指只综合、阐述和宣传古代前贤的理论、学说、主张,而不创新立异、自立新说。这是孔子谦虚的说法,也跟他的政治倾向有关。孔子提倡“复礼”,向往周朝的礼仪、制度、文化,而当时现实是“礼崩乐坏”,所以他更认为要大力宣扬古代文化。对于“述而不作”,一方面说明孔子“复古”的政治立场,以古代礼乐作为最高的标准。但另一方面,孔子在综述古代文化中形成自己的体系,有创新在,并非“传声筒”,更非今天一些“学者”东拼西凑、剪剪贴贴可比。 15、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这对教师提出了什么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是一条小溪、一条河流。 四、典型问题阐释例1: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面对子路、冉有的同一问题,孔子的回答是完全不同的,这使得站在一旁的公西华很困惑。孔子的解释体现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为什么?答案:因材施教。因为孔子认为子贡是一个通情达理之人,他是能够把握好做事的度的。孔子之所以能做到因材施教,是因为他经常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都心里有数。 例6: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1)(2)两题。(4分)7•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7•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语段的成语。(1分)(2)、孔子对于教育学生之事的态度是否矛盾?请就这两章内容简要分析。(3分)答案:⑴ 举一反三  诲人不倦(1分) ⑵、这两章里体现孔子的育人态度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孔子非常注重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他强调学生首先需要进行思考,尝试表达,只有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老师才会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只有在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的时候,他才“则不复也”。如果学生自身有求学之心,他就会诲人不倦。(3分) 成语有教无类:教育不分贫富贵贱,无论对哪一类人都同样看待。学而不厌:形容好学。诲人不倦:形容教导特别耐心。不愤不启:不到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悱不发:不到想说出来而不能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一反三(一隅三反):从一件事类推知道其他许多事情。闻一知十:形容人很聪明逻辑推理能力强。 切磋琢磨:比喻学习和研究问题时互相讨论,取长补短。告往知来:告诉你过去的事情,你就可以知道未来要发生的事。绘事后素:①指先有白色的底子,才能进行彩绘。②比喻礼乐产生于仁义之后;比喻做事先从简单做起,然后逐步深入。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信而好古:信奉并爱好古代文化。各得其所:多指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安置。 名句背诵 1、,不悱不发。,则不复也。2、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退之。”不愤不启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闻斯行之故进之由也兼人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