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小测及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游褒禅山记小测及答案

ID:1073150

大小:35 KB

页数:6页

时间:2022-04-1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小测一、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二、古今异义①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今义:)②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今义:)③ 于是余有叹焉(古义:今义:)④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今义:)⑤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今义:)三、一词多义                 1.道① 有碑仆道()② 何可胜道也哉?()2.名①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②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3.其①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 距其院东五里③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④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⑤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⑥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⑦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⑧ 而予亦悔其随之⑨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⑩ 其孰能讥之乎?4.以①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②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③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④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5.之① 而卒葬之②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③ 褒之庐冢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④ 而余亦悔其随之⑤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6.焉① 于是予有叹焉 ② 而人之所罕至焉 / 然力足以至焉四、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①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二)名词作动词①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②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③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三)形容词作动词①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四)形容词作名词①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② 常在于险远(五)使动用法①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五、特殊句式(一)()①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翻译:②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翻译:③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翻译:④ 所谓前洞也。翻译:⑤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翻译:⑥ 此余之所得也。翻译:⑦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翻译:⑧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翻译:(二)()① 而卒葬之翻译:② 有碑仆道翻译:③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翻译:(三)()①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翻译: ②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翻译:六、固定结构1.其孰能讥之乎?翻译:七、小结这是一篇性游记,以为喻,文章前面写,后面谈,,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条件外,更需要有和;在研究学问上要“”。八、阅读课文,然后完成下列各题1.指出下列各句的活用情况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②有泉侧出③其见愈奇                   ④常在于险远⑤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文言虚词积累)解释下列各句的虚词:【乃】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             且焉置土石?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犹且从师而问焉良乃入,具告沛公                  割鸡焉用牛刀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其】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也】盖音谬也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所谓前洞也其后名之曰褒禅                   谁得而族灭也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其孰能讥之乎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标识停顿有误的是()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C.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4.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不同类的一项()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5.选出与“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A.距其院东五里               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6.选出下列各句中“以”是介词的一项()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C.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7.下列句中“观”字词性不同的一项是() A.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B.大王见臣列观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C.火尚足以明也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0.选出句中“者”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11.下列句子的句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B.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12.选出“其”字用法相同的两项()A.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B.盖其又深。C.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13.下列地名中的“阳”、“阴”与“华山之阳”、“汉之阴”中的“阳”、“阴”含义相同的是:()A.洛阳、华阴  B.富阳、山阴  C.汉阳、江阴  D.衡阳、淮阴14.选出“进”的用法相同的两项( )A.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B.是进亦忧,退亦忧。C.群臣进谏。             D.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E.进,与操遇于赤壁。15.翻译例句正确的是()例: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A.这就是有学问的人不能不深入思考,谨慎选取的缘故。B.所以要求这些有学问的人不能不深入思考,谨慎选取。C.这就是治学的人不能不深入思考,谨慎选取的缘故。D.所以要求治学的这些人不能不深入思考,谨慎选取。答案一、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二、1、(古义:十分之一。今义:基数词。)2、(古义:到底,达到,动词。今天:表示另提一事,关联词。)3、(古义:(于是,对此)在这个时候。今义:由于这个、因此。)4、(古义:不同寻常。今义:特别,副词。)5、(古义:治学的人、求学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三、1、道路,名词/说,动词 2、(命名、取名,名词作动词)/(说出名字,名词作动词) 3、(那,代词,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它,代词,代仆碑)/(前“其”,代词,代“穴”;后“其”,代词,代好游者)/(前“其”,它,代词,指代后洞;后“其”,那些,代词,代游客)/(它,代词,指华山洞)/(前一个“其”,结构助词,不译;后一个“其”,那个,指示代词)/(自己,代词,指作者)/(他们,代词,指代“古之人”)/(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4、(因为,介词)/(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用来,介词)/(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5、(代词,这里)/(代词,它,代指华山)/(结构助词,的)/(代词,他)/(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6、(兼词,于此,对这件事)/(代词,那里,指险远的地方)四、1、(侧,从侧面、从旁边)2、(舍,筑舍居住)/(名,命名、取名)/(名,说出)3、(明,照明)4、(深,深度)/(险远,险远的地方)5、(谬,使……谬误)五、1、判断句2、省略句① 而卒葬(于)之(译文:并且最终安葬在这里。)② 有碑仆(于)道(译文:有块石碑倒在路上。)③ 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我对倒地的石碑,又因此而感慨)3、倒装句: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六、(“其……乎”意为“难道……吗”)七、这是一篇说理性游记,以游山为喻,文章前面写游山,后面谈道理,即事说理,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在研究学问上要“深思慎取”。八、1.自己领悟嘿嘿。2.文言虚词积累【乃】是,在                        【焉】于之、于此、于彼竟然                               在哪里你的                               之于是,就                             哪里,怎么才                                啊与尔一起表示“这样”。                  【其】                           【也】 它                           表示判断语气它(他)的                        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指示代词,那、那些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第一人称,我、自己                    表示语气停顿表示反问的语气“难道”是……还是   3 A  4.D(“至”是动词活用作名词,其他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5.D(例句中的“其”与D项中的“其”都用作副词,表反诘语气。其他三项中的“其”都用作代词。) 6.B(A项中“以”是表并列关系的连词;C项中“以”是表修辞关系的连词;D项中“以”是表因果关系的连词。)7.D(D项中“观”当动词讲,意思是“观察”,其他三项中的“观”都是名词。)8.C(A项中“所以”表原因,B项中“非常”是“不同寻常”的意思。D项中“至于”是“到……”的意思。) 9.B(“侧”是名词作状语,“明”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幽暗昏惑”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10.A(A项中者在句中起停顿作用,其余B、C、D项中三者都译为“……的人”。)11.B(应这样停顿: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12.答案:A、B  分析:A项的“其”作第三人称代词“它”讲,代石碑;B项“其”仍作“它”讲,只是指代洞罢了。所以A和B两项的“其”字用法是一样的。C项的“其”译为第一人称代词“我”,D项虽是译为第三人称代词,但它指代古人,应译为复数的“他们”才对。 13.答案:D  分析:在古代,“阳”在表方位时是“水之北,山之南”的意思,“阴”则是“水之南,山之北”。所以“华山之阳”和“汉之阴”的“阳”、“阴”分别指“山之南”,“水之南”。古代地名常受附近的山川名称的影响,地名中的“阳”、“阴”与例句相符的就只有D了。14A.E. 15.C.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