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欧·亨利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法国的莫泊桑(1850—1893),代表作有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项链》等,长篇有《漂亮的朋友》、《一生》。俄国的契诃夫(1860—1904),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套中人》、《变色龙》、《哀伤》、《苦恼》、《万卡》等,剧本《万尼亚舅舅》、《伊凡诺夫》、《海鸥》、《樱桃园》等。美国的欧·亨利(1862—1910),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等。他们的短篇小说创作不仅数量惊人,而且艺术精湛,成就极高。
探讨:本篇小说核心人物是谁?
想象老贝尔曼是如何画最后一片叶子的?用文字表述,想象要合情合理,力争表现出人物的精神品质。
请思考:从谁的角度讲述情节最合适?
小组研讨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如下:1.策划人2.信息搜集人3.发言人4.编撰人
评判小组1.仔细搜集文本信息,评判对方选取的叙述角度是否合理?2.对方发言是否得体恰当。3.是否紧扣文章主题,是否符合人物特征。4.是否有生动形象的语言。5.其他
请思考:从谁的角度讲述情节最合适?医生贝尔曼自己作者角度
探讨:若将优秀小组的经典作品补在相应的情节中,去感受作品是否更完美?
“艺术的打击力量要放到最后”,即“卒章显志”。短篇小说的大师们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一言以蔽之,“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欧·亨利式结尾
而这种视觉与情感的冲击,是作者的想当然吗?思考:伏笔在文中的运用
小说的伏笔妙处,初读时波澜不惊,读完后恍然大悟,再回首发现作者精心设计,匠心独具,这也就是流传为经典的原因吧。伏笔的妙处?
结构了解之后,展开内容探究。聚焦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得出的将是小说不同的主题,每个小组确定自己解析的小说人物,展开分析,解析主题,挖掘经典作品的主题多元性。作业1:
2015年上海高考《雪天》根据作品内容,进行想象,为本文补写结尾。(4分)作业2:
读了这篇小说,你一定被小说中折射出来的人性美深深打动,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贝尔曼用生命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回答呢?拓展:
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主人公评判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