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 今生今世的证据》共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4
加入VIP免费下载

1.3.5《 今生今世的证据》共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4

ID:1038995

大小:128.51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3-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3.4《前方》共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观点。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阅读,训练学生运用评点的方法来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是本课教学的重点。2、文章富含哲理,需要仔细品味,课堂上可让学生充分讨论,集思广益,通过评点理解课文。教学方法: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教学过程:一、导入1、问题导入:假如今天我们全班同学跟你回你老家玩,你会怎么给我们介绍你的老家?你将怎样来证明你确确实实在这里生活过呢?首先申明,光说我们可不信哦。请学生介绍生介绍2、小结引导:刚才几位同学的回答很精彩,他们确能让我们相信那是他们生活过的老家,什么原因呢?明确:因为他们都有证据!对了,证据!因为他们都找到了能证明他们曾经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物质证据,是他们今生今世的证据。二、介绍作者(证实这个人存在的证据)多媒体显示:刘亮程,1962年生于新疆沙湾县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在那里度过童年和青年时期。种过地,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在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所有树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他在不慌不忙中努力接近一种自然生存。现在新疆文联工作。自2000年起,刘亮程的散文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天涯》《大家》《北京文学》《散文选刊》《南方周末》等报刊对其作品都作了隆重介绍,作者本人亦一鸣惊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散文集有《一个人的村庄》、《风中的院门》。三、问题补充提问:我还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当你离开家的时候,你会想家吗?你会怎么表达?明确:很多人都会直接表达,高明者如老舍,想说而说不出来.(大爱无言),但今天作者却是没有过多的抒情,而是将感情深藏不露;没有反复吟咏人与故乡的依恋之情,而是理智的探讨人与家乡的关系。今天我们就要好好欣赏啦. 四、分析课文1、请学生生自读课文,出示四个整体性的问题思考。(生讨论十分钟)问题:(1)、文章的题目是“今生今世的证据”,那么证据是什么?(2)、为什么要留证据?(用原文句子回答)(3)、作者今生今世的证据,证明了什么?(证据的意义)(4)、没有了这些证据会怎样?2、问题一:明确:“今生今世的证据”有草、土墙、房子、门洞、窗口、烟道、锅头、破瓦片、泥皮、烟垢、灰、划痕、木和铁钉等;视觉形象、听觉形象、亲自的经历——在较寂的村巷仓皇奔逃等等。3、问题二、三:明确:“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提问:你是如何理解的?明确:人如同任何事物一样,自己并不能证明自己,人活在世界上是需要对象来证明自己的。证明来自于他人,来自自己生活过的地方,来自于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些都是人生命的痕迹。人的生活需要物来证明,物又因为人才具有意义,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引导:理解很到位。作者今生今世的证据,还证明了什么?在哪一段表明的?明确:第六段。“内心的生存”,这里指曾经的丰富的精神生活分析:“内心的生存”是一个复杂的表述,包含了人内心丰富的精神生活。如果人“内心的生存”找不到依凭,那么就会产生空虚感和漂泊感,所谓“精神的流浪”是现代人常有的精神疾患。本文的“证据”、“村庄”、“家园”实际上都包含多层的意思,既是日常生活的,又是精神的。请一位学生总结一下这个问题明确:作者用那么多的证据来证明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命的痕迹,一是丰富的精神生活。4、问题四:当证据消失了的时候,结果怎样?明确:“踏踏实实地踏上虚无之途” 提问:如何理解这句话?提示:故乡既是具体的家、家园,更是家园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沙,因此这些打上人生印记的景物是人生的证据,是人的精神依托。当一切不复存在时,人就像失去了根的浮萍,既丧失了根深蒂固,又会失去魂牵梦绕的精神寄托。一个人要想将他生命的物质痕迹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但它会长久地留在记忆中,成为人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只有这样,“家园”才不会“废失”,否则人只能在“虚无”之中。(显示)故乡≠家 故乡≠出生地 故乡≠旅游景区故乡是恒久的烙印,是精神家园,是精神的归宿地,是根。五、自由评点交流1、刚才我们整体分析了文章,了解思乡之情如何产生。下面我们来点评一下这篇文章,也可质疑。注意点评的角度和技巧。先请同学们分组交流。2、方法提示:请同学们以自己的方式自由朗读,可高可低,可默读,要读出感觉,同时把自己的感觉写在旁边的对话栏中。评点是做读书笔记的常用的方法。古人讲读书不动笔等于不读书。读书不是纯粹单向的、被动的接受,同时也是在思考,思考有了心得,就随时记下来,书的天地边角空白处都是记录的地方,因此,评点不仅仅是读书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习惯,一种读书的好习惯,大家最好能养成这样的好习惯。大家要学会进行创造性的阅读,就是要展开想像,进行质疑。在评点中要力求提出不同的意见,对作者与编者,都是如此。首先要立足文本,精读文本,先入乎其内,再出乎其外,这样才能把文章读活。(1)评点方法与过程(显示)A、画出评点的原文;B、从内容、情感、手法等方面进行评点。(2)示例:第1段第二句的三个动作用“随便”修饰,表示出不懂珍惜时的随意性,同时也表现了自己的懊悔。这一节中作者带着一种失去才知道去珍惜的伤感,打开了反思之门,也为全文奠定了一种感情基调,那就是悔恨。第2段 “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这些”指第一、第二节所写的原来家园的事物。因为“这些”都是证明我当年故乡的生活,在它们身上留下了“我”生命的印记。“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这是本篇的关键词。作者用拟人的手法与“曾经拥有的事物”对话,表达了深深的眷恋、懊悔与伤感。第3段一再强调“不知道”:许多事理总是要经过人生历炼和心灵思考才会明白,等到明白时,时间的流水已经带走了许多的东西,所以人生常有遗憾。“需要证明”:人活在世界上是需要对象来证明自己的,如同任何事物一样,自己并不能证明自己。证明来自于他人,来自于自己生活的地方,来自于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些都是人生命的痕迹。文中作者反复说自己走的时候“不懂得”“不知道”?意在强调对自己年轻时不懂得乡土之情的遗憾和懊悔,同时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第6段写曾经的生活不可见证。文章的意思又进一层。“内心的生存”是一个复杂的表述,包含了人内心丰富的精神生活。如果人“内心的生存”找不到依凭,那么就会产生空虚感和漂泊感,所谓“精神的流浪”是现代人常有的精神疾患。本文的“证据”、“村庄”、“家园”实际上都包含多层的意思,既是日常生活的,又是精神的。几个“没有”的含义是说这些都可以证明,不能失掉“证据”。第7段“我的”成了“别人的”,暗含了对变化的无奈。隐含了故园不再的感伤。“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人为的痕迹(证明自己的生命、生存的证据)总会被时间吞噬。“漫长等待的是什么”,这个句子不好理解,但推断一下,应该是“证据”的消失,等待的是一个个证据的消失,复归于自然本来的面目。第7小节,思考:“我”早知道它会变成怎么样?土坑漫长的等待的又是什么?讲解:首先理解一下“夯筑”,夯筑就是就地取土,填充在模板中,然后用木锤捶打结实,风干后就是土墙。这个捶打过程就叫“打夯”。也就是说,墙来源于泥土,所以说,墙最终会回到土里,就是说墙的倒塌。作者早知道的就是土墙的倒塌。土墙在之前我们已经说了,就是证据之一,所以说,土墙的倒塌就意味着证据的消失,土坑漫长的等待的就是证据的消失,一切回到自然本来的面目。第8段生命的消失“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他们的生命意义何在?“我”的时光与曾经鲜活的成长历程,在生活环境变化之后,有无价值?意义何在?这是任何人很难回答的问题。这是作者最深刻、最有哲学意义的思考。第9段“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含义是:家园没有了,失去了,我要到哪里去寻我的家园呢 ?我又怎么能找到我的家园呢?我对家乡的寻找不都成了徒劳。以寻找家乡未果的失落,反衬对家乡的难忘,根本上还是写难忘的是乡愁。无法排遣的剪不断、理还乱的依然是乡愁。一个人要想将他生命的物质痕迹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但它们会长久地留存在记忆中,成为人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只有这样,“家园”才不会废失,否则,就如结尾所言,人只能在“虚无”中了。(3)难点解读第6段“内心的生存”是一个复杂的表述,包含了人内心丰富的精神生活。如果人“内心的生存”找不到依凭,那么就会产生空虚感和漂泊感,所谓“精神的流浪”是现代人常有的精神疾患。本文的“证据”、“村庄”、“家园”实际上都包含多层的意思,既是日常生活的,又是精神的。几个“没有”的含义是说这些都可以证明,不能失掉“证据”。第七段“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这些墙会最终回到土坑里。——生命的证据会消失,人最终会回归故土;家园消失了,我们的心灵会走向虚无。第九段“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含义是:家园没有了,失去了,我要到哪里去寻我的家园呢?我又怎么能找到我的家园呢?我对家乡的寻找不都成了徒劳。以寻找家乡未果的失落,反衬对家乡的难忘,根本上还是写难忘的是乡愁。无法排遣的剪不断、理还乱的依然是乡愁。一个人要想将他生命的物质痕迹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但它们会长久地留存在记忆中,成为人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只有这样,“家园”才不会废失,否则,就如结尾所言,人只能在“虚无”中了。六、小结《今生今世的证据》越过人与故乡的依恋之情这种感情去进一步追问这种感情何以会产生,人与故乡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故乡对一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人在家乡,人离开家乡,家乡成为故乡,这其间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变化深藏其中。故乡,人出生、成长、生活与劳作的地方,不管它今后是否有用,也不管人是不是永远永远与它相伴,它都是有意义的,因为它烙上了人的印记,是人生活的物化。七、教后记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