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教育论语十则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启东教育论语十则教案

ID:1034222

大小:65 B

页数:10页

时间:2022-03-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论语》十则教学目的:1理解文章的深刻道理和做人的准则。2积累文言词汇:忠信省恶图与3积累成语4熟读背诵课文。教学重点:目的1、2、3。难点:4。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检查预习:móuyānshùhóngyìkuìsháoyú1字音:谋焉恕弘毅喟韶雩2多音字:shǐngshěngchuánzhuànjìèèěxin省:三省吾身省份传:传不习乎传记恶:凶恶不成人之恶恶心贫ù与贱是人之所恶也。yīguānguànjūn冠:衣冠整齐冠军4词语:交而不信乎:交:交往信:诚实。见贤思齐:贤:德行优秀的人贤人。齐:与德行优秀的人一致。其恕乎:恕:用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成全别人的好事,不成全别人的坏事。富而可求:而,如果。表假设。不处也:处,据有,取。执鞭之士:低微的官职。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没想到音乐的创作竟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图:料想。为,作,创作。莫春:暮春,晚春。春服:春天穿的单夹衣服。冠者:成年人。浴乎沂:在沂河边洗澡。风乎舞雩:在舞雩台上吹吹风。舞雩,鲁国当时的祭坛。咏:歌唱。与:赞赏。二填空练习:1.填空在线①孔丘(公元前551~前479)是我国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派的创始人。字,世人尊称孔子,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②“四书”是指《论语》、《中庸》、《》《》。答案:1.①春秋末期、儒家、仲尼、鲁②大学、孟子三翻译文章:1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别人谋划是否忠心?与朋友交往是否守信?学业是否时常温习?”2孔子说:“见到贤人就想一想如何与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一下,有没有与他相同的毛病。”3子贡说:“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信奉的呢?”孔子说:“那就是‘恕道’吧!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4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志向和坚毅的意志,因为他的任务艰巨而道路遥远。”5孔子说:“有钱有地位,这是人人都想要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得来,君子是不接受的;贫穷低贱,是人人起得都厌恶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来摆脱,君子是不愿摆脱的。6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好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7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成全别人的坏事。小人正好相反。”8孔子说:“财富如果可求,即便是执鞭赶车的官职,我也去做。如果不能得到,我就遵从自己的爱好。9孔子在齐国听了《韶》乐,三个月不知道肉是什么味道,于是感叹说:“想不到欣赏音乐竟能达到这种程度!”曾点子说:“暮春时节,穿上春天的服装,约上五六个成年人,六一个小孩子,在沂河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家,(那也是很美的享受啊)”1 孔子感叹说:“我很赞成曾点的想法。”一、完成课后练习二的作业。提示:可参见前边的词语解释。二、课后背诵课文。第二课时体会文章的道理和做人原则。完成练习。一、检查背诵二、体会文章的道理:边读边讨论,从而感悟文章道理和做人原则:课文阐述了下边几个方面的道理:1个人修养:要多自省讲恕道,诚实守信,对财富要取之有道。当求得求,难求则遵从自己的爱好。要有远大抱负有追求,要先行所言再说之2为人处世。要成人之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学习应当痴迷,也要锻炼身体。欣赏音乐和大自然。三、找出本文出现的几个成语: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成人之美三月不知肉味四、用这几个词语造句: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成人之美三月不知肉味五、比较阅读下边两篇文章。甲文:《论语》十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乙文:《中庸章句》节选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1.解释加点的字,做个小翻译①传.不习乎2 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③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④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⑤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2.曾子认为人每天要“三省吾身”,你赞同他的看法吗?你觉得一个人每天要从哪些方面反省自己?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所提倡的恕道,即对人要宽容,要推己及人。你认为在当今法治社会,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4.孔子认为君子应先行而后言,可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却提前宣传包装、炒作、作秀,甚至只言不行,对此,你有何看法?请具体谈谈。。5.孔子注重艺术修养,提倡锻炼、亲近自然。而处在青春年少的同学们却成天“三点一线”,不是ABC,就是XYZ,与孔子所提倡的几乎背道而驰,对此,你想对父母、老师说些什么吗?。课外(乙)文阅读连线:(在探究中优化你的学法)6.选出《中庸》(节选)对于“知”所列出的途径()①博学②审问③慎思④明辨⑤笃行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7.孔子说“知耻近乎勇”,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8.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有哪九条准则?请一一列举出来。。9.《中庸章句》中不乏言简意丰的警句、佳句,请从选文中找出两句,并加以赏析。。答案:1.①老师传授的知识②与贤人的德行一致③这里指孔子主张的仁道④料想⑤事先有了准备,预先⑥坚定2.此题是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案不求统一。3.现代社会除了恕道、宽容外,应该还有法治,法律是强制性并且高于一切的。4.孔子强调“先行”是没有错的,人应该把行为端方和勇于实践放在第一位。对现实中的“炒作”、“作秀”等浮躁心态应予以摒弃,反对言行不一或只言不行。5.此题是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案不求统一。6.D7.此题是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案不求统一。8.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9.略六、课后准备默写,完成跟课训练。3 鱼我所欲也》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和施行“仁政”的政治主张;2.了解本文比喻、推理、层进等论证方法和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的论辩艺术;3.掌握欲、得、患、甚、是、贤、心等词的用法。教学重点:比喻、推理、层进的论证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授生与死,义与利是自古以来人民议论的人生课题。我们将要学习的《孟子》两章中《鱼我所欲也》这篇古文,论述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指示学生打开课本,看注①后补充。记318页下空处〉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主张“法先王”,在孔子“仁”学基础上,提出系统的“仁政”学说,在人性方面,因袭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主张性善。〈指导学生看提示一段〉。评: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孟子观点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不过他提出的“舍生取义”的观点,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商品经济的今天,都具有积极意义。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二、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某些字的读音。三、分析讨论课文第一段,提出论点,分析论证。1、串解讨论以下词语在文中用法[当“能够”讲,用动词前是助动词]①欲——能愿动词,喜爱。②得兼——动词,得到,“兼”是副词状语置后。③患——事物性名词,祸患。(有时可做动词,患得患失。)④甚——超过、胜过,动词。(有时用做副词,放动词或形容词前。)⑤是——代词,此。⑥贤——才能、德行好。(另:①善②多,胜③敬称)⑦心——思想。2、分析讨论内容层次方法:〈1〉学生活动:标句,根据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把第一段分成三层。〈2〉提问,检查划分情况,归纳统一划分结果。复习段的结构知识点。〈3〉分析讨论:①提问:起始层在本段的结构作用,所用论证方法?——作答:提出论点:“舍身而取义”设喻引出:①喻:所欲→鱼、熊掌→取熊掌②引出:生、义→取义②提问:展开层的内容、论证方法、论证结构?——作答:论证对待生与死的不同态度;运用推理的方法;论证结构:第一步:辨证分析(正面)生,欲→甚于生(义)→故不苟得(即,为了“义”可以死,恶→甚于死(不义)→故不避患舍生。)即为了“义”可以舍“生”。第二步:假设分析(反面)由是则生→不用(结果)→有甚于生者(原因)由是避患→不为→甚于死者↓第三步:因果分析所欲→莫甚于生(最喜生)→何不为(不择手段求生)所恶→莫甚于死(最恶死)→何不用(不择手段避祸)③提问:结论层的内容、结构作用、论证方法?——作答:层进法;使中心论点升华;为本段作结:非贤者有→人皆有→贤者勿丧3、总结:第一段首先用喻证法提出论点,然后进行分析论证,运用推理的方法,分辨证、假设、因果三个层次进行说理,逻辑严密,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最后用层进式作结。全段紧紧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证。在我们4 将要写的议论文写作中,要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和段的结构形式。作文题:浅谈义与利。还可回顾借鉴一下前些时大学生关于“义大于利”还是“利大于义”的电视辩论大赛。质疑。4、机动:如分析顺利,有剩余时间,背诵第一段。背诵方法:〈1〉注意句之间的逻辑联系;〈2〉层内部两两相对的句子内容;〈3〉句首第一字。5、作业:〈1〉整理笔记〈2〉译第一段〈3〉没背下第一段的继续背诵〈4〉预习二三段。〈附板书设计〉鱼我所欲也分析课文:一、解(见教案“串解讨论以下词语在文中用法”)二、析:第一段:提出论点,分析论证。〈1〉起始:提出论点:舍生取义。①设喻:所欲→鱼、熊掌→取熊掌②引出生、义→取义〈2〉〈2〉展开:分析论证,对待生与死的不同态度方法。一步:辨证分析〈正〉生,欲→甚于生(义)→故不苟得(即,为了“义”可以死,恶→甚于死(不义)→故不避患舍生。)二步:假设分析〈反〉由是则生→不用(结果)→有甚于生者(原因)由是避患→不为→甚于死者三步:因果分析所欲→莫甚于生(最喜生)→何不为(不择手段求生)所恶→莫甚于死(最恶死)→何不用(不择手段避祸)〈3〉结论:层进法。非贤者有→人皆有→贤者勿丧三、作文题:浅谈义与利《订鬼》教案一、教学目标(一)掌握“为、致、凡、至、效、顾、妄、自、或、夫、案、用”等词语的含义。(二)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方法。(三)初步理解“唯物论”与“唯心论”自古斗争从来不断的原因。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准备搜集古今不信鬼、不怕鬼、破除迷信的故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放映批判“迷信活动”的电影片段,激起同学对迷信害人的义愤。2.“鬼”是一个让人心生恐惧的字眼,那么请问这个世界上有“鬼”吗?我们暂且别忙下定论,先来听一5 下东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3.朗读课文(二)作者及其作品《论衡》简介补充注释①,内容侧重告诉同学们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从一开始就和唯心论者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然后请若干人接力诵读全文,正音后齐诵一遍。2.对照书下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有疑难先作记号,准备集中讨论。3.解疑:可以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讲解。4.教师用多媒体打出重要词语。为----变成(另,替、给)凡——凡是(另,平凡、总共)效——验证妄——荒诞,无把握或——有时(另,有的人)夫——那,代词据案——按着;案,现在写作“按”用——因为5.齐读课文。(四)布置作业1.完成文后“思考与练习”二。2.试背课文。第二课时(一)检查朗读情况(二)学生小组讨论下列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中心论点即篇首第一句话,“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立论开门见山。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如何论证的?明确:首段,提出论点,2、3句设问引出“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的阐释。从根本上否定了“鬼”的存在,展示了唯物主义对世界的看法。第二段用伯乐相马无非马、庖丁解牛不见生牛的知名事例来证明“思念存想,自见异物”的道理;又用“二者用精至矣”与“思念存想,自见异物”构成相似点,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证明世上并没有鬼,而是人生病时“思念存想”所致。第三段分两层来论述,首先分析病人的心理,指出所谓“鬼”是“病痛恐惧,妄见之也”。然后又分析病的不同程度有不同感受,从而证明了鬼乃“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第四段从“精念存想”表现于目、耳、口的现象证明“鬼”是人的主观思想,并非实有。小结:四段文字紧紧围绕中心论点,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证,有力地否定有鬼论,否定了“人死为鬼”的唯心主义思想,是古代朴素唯物论者对唯心论者的有力一击。论点鲜明,有理有据,分析透彻,有较6 强的说服力。(三l拓展延伸1.本篇课文学习之初,曾问过大家“有鬼吗”,我们已弄明白王充的观点,并学习了他的论证方法,那么下面请大家结合课前准备的资料分组讨论此话题,由一人执笔,谈谈你们的看法,要求是:有理有据。(教师作明确而简洁的小结)2.唯物论与唯心论自古就是死对头,这篇文章对于现实生活有无指导价值?明确:本文中王充的观点是科学的,是被现代科学所证实的。人是生命的物质存在,人的精神是附着于人的生命体的,生命不存在了,精神也就随之消失,决不会有什么“灵魂”“魂魄”存在。王充在近两千年之前就否定鬼的存在,这对于现代人中的迷信鬼神者,是一个极大的讽刺。马说(2)课型自学点拨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目标:1、巩固掌握上课时学习的词语;过程与方法目标:2、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情感与价值目标:4、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重点目标2、3难点目标2、3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活动形式一、夯实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真无马邪.()?2.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7 (1)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才()(2)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3)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答案略。二、文意点拨:(一)整体感知学生齐读课文,思考讨论:(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要点提示:比喻人才。(2)伯乐指的是什么?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二)分部探究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概括本段内容。(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明确:(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做在作业本上,当堂课订正。这些问题不是很难,随问随答。抽生朗读学生讨论,然后订正。教学8 过程教学内容活动形式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1)概括本段内容。(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明确:(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1)概括本段内容。(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明确:(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2)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三)深层探究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2.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先……然后……接下去,……。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详见《教师教学用书》三、小结与延伸1、本文特殊句式的运用:1)排比句2)反问句2、组织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由扶到放的过程进行教学。结合初一的蒲松龄的《狼》的“久之”的“之”9 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然后再订正。适时板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积极性,不求答案一次性正确。布置作业完成相应的资料部分。板书设计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痛惜)托马说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物寓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嘲讽)意10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