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案2(中职教育)
加入VIP免费下载

《六国论》教案2(中职教育)

ID:935968

大小:69 KB

页数:7页

时间:2022-03-0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六国论》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强暴的思想。2.结合单元知识短文,学习有关文言文小特殊句式的翻译知识。3.了解课文中部分文言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4.学习本文围绕小心论点用对比方法逐层论证的方法。教学设想1・设计预习提纲,让学生通过口学口练疏通课文,了解和掌握课文的有关文言文字词的意义•现代汉语的区別以及作者写本文的吋代背景。培养学生使用工貝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通过朗读或复述有关内容,培养听、说能力。3.对于翻译常识以及如何分析课文的论证,教师以方法指导为重点,引导学生在练习中获取新知识。为此,要加强质疑方而的设计。4.视学生程度,可在程度较好的班级印发苏辙、李桢的《六国论》全文或片断,扩展阅读面,并作阅读比较指导,以加强对课文的理解。教学时数2教时。第一教时教学要点1•预习全文,落实教学设想1、2。2.研习课文第1口然段。导入新课上一课我们学习了贾谊的《过秦论》,作者治史致用,借评论秦的兴亡引出可资当时最高统治者借鉴以治国的历史经验。贾谊这种治史致用、关心国家命运的忧患意识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今天我们学习的《六国论》也是一篇史论,它的作者苏洵,也是一位充满忧患意识、关心国家命运的封建进步文人。关于苏洵,课文注释中己经有简括介绍,如果愿意进一步了解,可参看宋史本传(见附录)。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是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说服力强,能切屮时弊。欧阳修很赏识他的论文,在嘉祐年间,曾把苏洵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城,文人竟相模仿。因此苏洵把白己的文集命名为《嘉祐集》。课文《六国论》即选自《嘉祐集•权书》,原题《六国》,后世选本多题为《六国论》。“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耍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苏洵的《六国论》到底切中了宋王朝的什么吋弊?他在文中怎样通过评史来提出口己的政治主张?这些主张有什么进步性和局限性?这是我们学习吋耍注意的。但《六国论》毕竟用文言写成,要读懂这篇文章,就必须注意文言词语的积累,明口词义的古今差别,对与今天不同的特殊句式该如何翻译等,在学习时也不可忽视。下面我们就來学习这篇课文。预习指导1•关于课文的“预习提示”。这是我们质疑的钥匙。“预习提示”共4小段。首段介 绍了作者的写作动机。为对此加深理解,请认真阅读作者所处时代的背景介绍。同时,在阅读课文时了解作者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第2小段,介绍了论证特点。读课文时应思考作者使用了哪些历史事实,如何进行“充分分析”,文末又如何联系北來实际的。第3小段,介绍了文章的结构。这对帮助我们理解文章内容很有作用,它实际上是全文的结构提纲。读课文时可以与之对照,细加体味。第4小段,是对木文写作特点的评价以及提醒我们读时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去分析作者的观点。读时既要弄清其片而性,又要注意其进步性和今天可借鉴的有哪些方面。1•预习提纲:提纲力求体现课文“预习提示”的内容,但侧重于字词,耒涉及的将在后面研习课文时处理。本提纲以学生口学口练为主。(1)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注意下面加黑字的读音,并与以前学过的字词作比较。①六国互丧(),率()赂秦耶②暴()箱露暴()秦Z欲无厌③洎()牧以辘()诛④胜负之数()数()吕师孟叔侄⑤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从()散约败(2)在下面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以辨析形似字:①与()而不助五国也②()粮I伯景从③悉使()兵负草填Z④革灭()尽Z标⑤()然口得()笑大方(《风景谈》)(3)有些文言词(或短语)与现代汉语常用的意义不同,翻译时要注意其区别。看课文注释,做课文后“思考和练习”四和以下的补充练习(提示:其现代汉语常用的意义可查《现代汉语词典》):①六国互丧②思厥先祖父③始速祸焉④至于颠覆(4)辨析加点字的意义:(5)文言句中若有一些省略成分,在翻译时常需耍补出。试补出下面文言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在括号中),然后翻译。①较秦Z()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②()奉Z弥繁,()侵Z愈急。③至丹以荆卿()为()计译文:①②③(6)有些文言句子的词序,在翻译时耍改变。试译下面句子,说说如何改变。 ①赵尝五战于秦②其势弱于秦1•简介时代背景:苏洵一生经历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世。北宋中叶以来,我国境内东北的契丹和西北的西夏奴隶主贵族的势力逐渐强人,成为北宋王朝的严重威胁。1004年,辽(契丹)人举攻宋,宜逼黄河北岸的瀆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军在漬州城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于己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瀆渊之盟”,每年向辽纳白银10力两,丝绢20万匹。1042年,宋又在辽要挟割十县土地的情况下,应允每年增纳白银10万两,绢10万匹。1044年,宋又与西夏签约,每年纳白银7万两、绢15万匹,茶叶3万斤。而在此前的1006年,宋曾应允每年给西夏银万两、绢万匹、钱2万贯。苏洵反对这种屈辱求和,认为这和战国时六国“赂秦”相比,有过Z而无不及,故以《六国论》向北宋统治者陈述政见。[附]预习提纲参考答案(1)®sangshuai®pubao③jichdn④shtishu@congzdng⑵①嬴②贏③羸④殆⑤怡贻(3)(古义见注释,练习“四”见“教参”,仅举今义)①互相,表示彼此对待的关系,一般不单用,常见于成语屮或作合成词语素。②先一一时间或次序在前的,与“后”和对。祖父——名词,父亲的父亲。③迅迅,快。④用阴谋手段从內部推翻合法政府。(4)①定数(命运)屡次计算②交好欤(文言语气词,用于句尾)③拿攻克④有人或许⑤像述⑥爱惜吝惜⑦发语助词(表原因)大概⑧弊病困顿(失败)⑸①以收贿;城邑;诸侯;前者;是后者Z。②诸侯;秦。③刺秦王;抗秦乙译文(略)。(6)®赵国曾经五次和秦作战。“于秦”在原句作补语,译时可充状语,放在谓语前。②他们的势力比秦弱小。语序改变同前小题。研习新课1.关于段落层次的划分提示及练习:方法提示:议论文一般有引论、木论、结论三部分。引论提出所要论证的屮心论点或屮心问题,以引起读者注意;本论是分析问题的论证部分,在文章中占重要地位;结论是在分析问题基础上解决的部分:或归纳论点,或总结全文,或明确任务、提出办法等。给议论文划分段落一般可按上述三个部分进行。至于段落Z內的层次划分,或各段Z间的结构方式的分析,则应参考第三册第36——40页“合理安排论证结构”的知识短文所说的进行。根据上面介绍,参看课文“预习提示”,阅读课文,看看本文5个小段可划分的三个部分,是下而的哪一种(叙线是段界符号,数字是小段序号)?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2.读课文第1段,本段共6句,其段内句间关系是下面图示的哪一种(数字是句子序号)?3•课文“预习提示”指出:“文章开篇便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 结合笫一段课文思考:(1)本段所提中心论点在文中是指哪句?()A.第1句B.第6句C.第1、6两句D.1—6句E.1、2、4、5、6句(2)如果屮心论点是第1句,按“预习提示”所列那样删去“非兵不利,战不善”和木段最后一句,可以吗?如果是最后一旬,删去第1句,怎么样?(3)木段所列两个分论点和屮心论点的关系是什么?把分论点删去,可以吗?(4)比较木篇提出屮心论点方法与《过秦论》的不同之处。[附]“研习新课”答案及提示1.C2.B3•①A(说明:B是本段论证结论。D、E误把分论点当中心论点)。②③提示:中心论点在首句,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不是偏正关系的复句,两分句从两个不同角度陈述观点。“非兵不利,战不善”用否定句式排除界说,保证了后一分句正而肯定的确凿性。因为事物Z间联系是复杂的。多方而的,单纯肯定“弊在赂秦”,并耒排除“弊在兵不利”等其他因素。因此,中心论点应是第一句全句。文章的两个分论点,在本段实际上是论证中心论点的两个论据,它们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而的受赂秦Z害的角度进行论证,加强了屮心论点的严密性,增强了说服力。结5“故曰”,回应首句,形似重复,实乃对屮心论点的强调,使之更鲜明、突出。⑷提示:木文开门见山提出屮心论点(和《改造我们的学习》相似);《过秦论》卒章显旨,先以论据论证,然示归纳岀论点。布置作业:1•完成课文后“思考和练习”一、三、四。2•朗读课文,背诵第1段。第二教时教学要点1.学习课文笫1至第5小段,落实教学冃的笫1、4两项。2•总结全文。教学内容与步骤检查作业:重点检杳背诵、朗读。字、词、句练习在学习下面课文时,通过让学生口译课文即可检查纠正。关于“思考和练习”一,可让学生口头回答。1•学习课文笫2小段。(1)学生口评本段课文,教师订正。订正过程中耍特别注意:①课文没有注释而学生容易理解错的文言词。如:“诸侯Z所亡”的“亡””(丢失、失去)与后文“燕虽小国而后亡”的“亡”(灭亡)不同。这类词多在课后练习或预习提纲中出现,但仍然难免遗漏,如虚词''以”“Z”等。②特殊句式:除练习中提到的,本段仍有。如“则秦Z所大欲,诸侯Z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所大患”前两部分构成判断句,后一部分Z前又省略了“赂者破灭”,译时对这类句子一定要仔细辨别。(说明:以下各段都有这两种情况,在学生口译前一定要告诉以上两点,让学生结合上 下文认真辨析。兹不赘述。)(2)课文“预习提示”指出,本段承上文第一分论点展开论证。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证的?即从哪些方而展开论证的?用什么方法论证的?对此,我们在阅读时应弄明白。请同学们根据下面提示来回答上述问题。提示:读时注意文屮的关键字词:“较”“古人云”和人量的反义词。为了便于人家思考,我们不妨来做如下填空:①作者用_和_相比较,—和—和比佼,两相对照,得出“秦之所人欲,诸侯之所人忠,固不在战矣”的论断。从比较屮可以看出,秦得地的主要原因是诸侯失地的原因是—,“固不在战”四字,深化了上面屮心论点屮的的道理,证明了的观点。②为了说明“秦Z所大欲,诸侯Z所大患”,即赂秦Z弊,作者进一步作了如下对比,诸侯为“一夕安寝”,今日—与明日_相比,说明割地次数的频繁,几数量越来越」秦得“五城”“十城”Z后。三字说明秦的“大欲”是的。从而证明:—并不能苟安图存,实乃。在这一对比说理中,作者又将赂秦诸侯的先辈创业Z艰难与子孙的相比,先辈的“暴霜露”与子孙的相比,斥责了赂秦者的卑鄙无耻。③以上两层用了一论证,下而作者又用古人名言印证了口己的论证。这是用_法来论证的。[附]填空答案①秦攻取之外所得;战胜所得;诸侯赂秦所亡之地;战败而亡之地;诸侯赂秦;赂秦;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②割五城;割十城;人;又至矣;无厌;赂秦;破灭之道;不甚惜;一夕安寝。③对比法;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引证。根据上而练习,口己口答本题开始的问题。(3)本段文字生动,充满悄感。为了体味这些,我们对用“删减质疑法”来研读这段文字。所谓“删减质疑法”即从原文中删去某段或某些词句Z后和原文比较孰优孰劣,提出质疑。如:①删去“诸侯Z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句,可否?②删公文中关于创业Z难的内容,表达效杲如何?(提示:①从反复修辞格的作用去考虑;②从对比修辞格的表达效果去考虑。参看“思考和练习”二。)请用上而质疑法自己设疑,然示思考或与同学讨论,求得答案。2•第3小段口学提示:本段承上文中心论点的笫二分论点展开论述。作者运用例证法,分析了“不赂者”齐、燕、赵亡国的原I大I,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论点。读本段课文,应注意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本段的“不赂者”指哪三国?由此可知,上段的“赂者”指的是哪些诸侯国。(2)本段和上小段在写法上的不同点Z—是,上小段把赂秦的诸侯国放在一起总写,本小段则把齐和燕赵分两种情况写。若本小段像上小段那样处理史实,可否?(3)作者在分别写齐和燕赵时,对这两种情况使用了不同感情色彩的词。谙从课文中挑出几个代表性的词句加以体味,说说作者对齐的态度是什么?对燕赵的态度又是什么?然后朗读课文,力求把这两种不同情感色彩表达出来。思考提耍: “赂者”指楚、韩、魏,“不赂者”指齐、燕、赵。作者把楚、韩、魏三国合写,是因为他们对秦的态度完全一样——争割地而赂秦,所得到的后果也一样——皆因赂秦而力亏,终致灭亡。把齐、燕、赵放在一段,是因为他们都是赂秦的间接受害者,“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但是,不赂秦的三国在对秦的态度上又分两种:齐,与秦交好,不助五国;燕、赵则守土抗秦。因此作者把两者分述,以使人明白:齐是自食苦果,不值得同悄、惋惜(所以作者用“齐亦不免矣”这种平淡冷漠的语气陈述其亡国之因,以示对其鄙夷);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值得肯定、赞扬(所以作者用了褒义词)。他们的灭亡,不在“用兵”,而在“用武而不终”。燕把抗秦的希望寄托于刺客,赵口去良将,毁其“长城”,这是值得惋惜的(注意“惜”字);同时燕赵灭国还有失掉强援,智力孤危的外因(所以作者用了“且”强调外因,“诚”表示理解),值得同情和理解。我们朗读时应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努力再现作者的情感色彩。本段最后一层,用假设举例法总括2、3小段,再次强调了中心论点,也为下文的结论提出在客观上作了铺垫。3.关于课文最后两段的口学提要:最后两小段是文章的结论部分。各段内容可参看课文的“预习提示”。读时耍注意以F几点:(1)结合贾谊《过秦论》第2小段第2层内容,想一想作者提出的措施能否挽救六国的灭亡?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观点有什么局限性?我们应如何理解这篇史论的价值?(2)第5小段存在的作用如课文“预习提示”所说,“为了讽今,于文末又巧妙地联系北宋实际,结出全文主旨”o想一想这“主旨”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巧妙“结出”的?提示:苏洵的“封谋士”“礼奇才”“并力西向”的假设措丿施,不过是山东诸侯“不爱珍器……,以致天下Z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的翻版,九国Z师的惨败已证明“六国Z亡的结局不可逆转,秦亡六国的根本原因不在苏氏的弊在赂秦”,其原因可参看历史课本,这里不涉及。但从中我们看到,苏氏仅从斗争策略方面论六国Z过,未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考察,结论是偏颇的。特别是只着眼于“谋士”“奇才”1佃看不到人民群众的作用,更是片面的。但是,我们知道,作者写此文,并非旨在全而探求六国灭亡Z因,而是为了“讽今”,因此便从某一角度着眼分析历史,总结教训,告诫北宋统治者。作者的这种针眨时弊、关心国家前途的精神应予肯定。作者写此文,主旨在第5小段中通过对比而巧妙结出。其中或明或暗地作了多方而对比:六国与秦的爵位比较,实力比较;宋与契丹、西夏的爵位比佼,实力比锲宋与六国的比鮫以及契丹、西夏与秦的比鮫。从比较中,含蓄地点明了写作意图。1•学生质疑设计:用本课前而介绍的删减质疑法对本课质疑、设疑,并谈谈口己对这些疑难问题的解答。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1.完成“思考和练习”二。2.仿照本文结构安排,用现代汉语改写《过秦论》。3.用删减质疑法研读《史记•货殖列传序》并质疑。参考资料一、清代李桢《六国论》(节选): 夫后世Z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Z,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耒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Z立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接,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唯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与相佐助,岂可得哉!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H: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了尝以仁义说梁、齐Z君矣,而彼不用也,对概也夫。——摘口《碗兰斋文集》二、《宋史•苏洵传》(片段):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27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悉焚常所为文,闲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Z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22篇,即出,士大夫争传Z,—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宋史・列传第二百二》)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