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阿房宫赋》教案(中职教育)
加入VIP免费下载

《六国论》《阿房宫赋》教案(中职教育)

ID:936179

大小:169.11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2-03-0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六国论》《阿房宫赋》教案“后人之鉴”《六国论》一、作者简介苏洵(1000—1066)字明亮,号老泉,宋朝眉山人。与他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成为文学史上著名人物,“唐宋八大家”中他一门就占了三人。苏洵长于散文,善用比喻。他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针对吋政而发,议论锋利,切中吋弊,说服力强,著作有《嘉祐集》。据说苏洵27岁因应试不中,焚去以前所写文章,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硏,终于形成口己文章的风格。由于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深得欧阳修的赏识。嘉祐年间,欧阳修把苏洵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师,文人竞相模仿。因此,他命名白己的文集为《嘉祐集》。本文选H《嘉祐集》屮的《权书》,原题为《六国》,一般选本改作《六国论》。二、写作目的本文是为反对北宋王朝用重赂屈服于外族而写的。作者牛于真、仁、英宗三世。其时,宋王朝虽然尚未疲弱不堪,但北有契丹(大辽),西有西夏,它们不断骚扰,国家不得安宁。1004年,大辽举兵攻宋,当时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辽在漬州打了一仗,宋军大胜。形势如此有利,真宗却一•味求和,订下“泡渊Z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Z气锐减,委曲求全Z风日上。后辽又连连加码,宋均慨然应答。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一代乂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苏洵睹Z心忧,忧而思救,以为这和战国六国以地赂秦相比,有过Z而无不及,下场更加不堪设想,于是写下了这篇醒世文章,论六国灭亡之道,讽谏宋王朝以六国为鉴戒,不为外族“积威之所劫”,要“礼天下之奇才”,上下团结-心,抵御外侮,以维护和巩固宋王朝的统治。 三、文言知识积累第一、二段重点词语注释1.非兵不利2.战不善3.赂秦而力亏4.破灭Z道也5.或曰6.不赂者以赂者丧7.盖失强援兵:兵器善:恰当亏:亏损,减弱道:途径,道路(抽象)或:有人以:因为,由于盖:表原因,人概因为 &秦以攻取Z外9.其实百倍10.则秦Z所大欲11.以有尺寸Z地12.理固宜然13.此言得之第三段重点词语注禅1.终继五国迁灭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3.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4.燕赵Z君,始有远略5.义不赂秦6.斯用兵Z效也7.始速祸焉&李牧连却Z9.洎牧以谗诛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12.诚不得已13.当与秦相较第四、五段重点词语注释1.以赂秦Z地封天下Z谋臣2.以事秦Z心礼天下奇才3.而为秦人积威Z所劫4.勿恐秦人食Z不得下咽也5.或耒易量以:凭着,用其实:它的实际数冃贝IJ:那么以有:才有固:本来得:得当,对终:最终与:交好既:……之后始:起初义:行正义效:功效始:才却:击退以:因为终:坚持到最后殆:几乎诚:的确当:应当;较:较量,抗衡封:分封礼:以礼相待劫:挟持咽:咽喉或:或许;易:轻易;量:确定,佔量四、精讲提示1、木文的屮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的?有什么特色?提示:木文的屮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Z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扌II题冃、明确了论题,而门便于后文驰骋文墨、口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挈下文、统摄全篇的主脑作用。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第一个分论点)反(第二个分论点)两方而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2、课文第二、三段分别论证了两个分论点,是怎样论证的?与中心论点的论证有什么关系?提示:课文第二段论证了笫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Z道也”。作者主耍是用事例和引用的方法,针对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弊端进行论证。先摆出秦“战胜而得”与诸侯“战败而亡”的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秦Z所大欲”与“诸侯Z所大患,固不在战”的论断。否定了与论题相反的论点,既照应了开头,又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证 作好了准备。接下来,从“思厥先祖父”到“而秦兵又至矣”几句,虽是想彖Z辞,但形彖地说明了诸侯Z地得来不易,然而他们却“视Z不甚惜”,为苟安一时,便轻易地拱手与人,这样,非但不能保全口己,反而加深了敌人的侵吞欲壑,遗患无穷。接着,作者运用推理得出结论:由于“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诸侯就越地少国弱,而“侵之愈急”,暴秦就越地多国强,因而得出结论为"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而示下一肯定判断:终究发展到国家破灭是必然的。最示又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作比喻论证,贴切恰当,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含有收束之意,而且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易晓,增强了说服力。这一段,是从正而直接论证了笫一个分论点,从而抓住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实质进行论证。所以,只耍作者有力地、令人信服地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就从根本上论证了中心论点。课文第三段论证了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主耍采用了分层论证的方法,针对齐、燕、赵三国不赂秦而破灭的情况进行论证。共分两层论证。笫一层论齐国,虽“耒尝赂秦”,但它亲近秦国而不联合五国,所以,五国一旦破灭,它就必然要被无厌的暴秦所迁灭。第二层分别论证“燕赵之君”的“义不赂秦”。这两国都能用兵守土抗秦,保全国家,但由于燕丹“以荆卿为计”,因而“始速祸焉”,导致灭亡;同样,由于赵国李牧被诛,用武不终,因而“邯郸为郡”,结果也是国家灭亡。不仅如此,而且燕赵两国“处秦革灭殆尽Z际”,“智力孤危”没有援助,所以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战败而亡”的。作者层层推进地从燕赵二国破灭的结果推论其破灭的原因,有力地证叨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分论点,否定了“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疑问,从反而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避免了逻辑上的漏洞,使论证完备周密,无懈可击。最后从“向使三国”到“或未易量”几句,以假设的原因得出假设的结果,归纳了第二、三段对两个分论点的论证,照应了开头。3、怎样理解第四、第五段?提示:本文二、三段已运用确凿的论据对中心论点作了严密的论证,使论点、论据、论证三者有机地统一了起来。但作者并没有就此辍笔,而是在第四段进一步提出了口己的正确主张,以此同史实相比照,形成矛盾,使人们在鲜明的对比屮,认清孰是孰非。这是对屮心论点的加深和补充,具有“豹尾”之妙。末段,作者又巧妙地运用类比论证,借古论今,透露出写这篇史论的本意。据史载,北來王朝在景德元年曾与辽国(契丹)订立屈辱条约:每年给辽国十万两银,二十万匹绢,两国以白沟河为界,史称“漕渊Z盟”。在宋仁宗庆历四年又与西夏议和,每年给西夏银七万二千两,绢十五万二千匹,茶三万斤。宋王朝的软弱屈辱政策,虽町苟安一时,但实际上却加速了它走向灭亡的进程。作者是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借六国赂秦来批评北宋王朝赂契丹、西夏的苟安政策。所以,最后一段才是作者写这篇史论的主旨所在。作者这样篇末点题,犹如画龙点睛,使主题得到了升华,给这篇史论赋予了强烈的战斗力量和现实意义。4、本文的论证语言有什么特色?提示:本文的语言除气势俊伟、古劲简练外,表现在论说语言的分寸感上。如“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败Z数,存亡Z理,当与秦相交,或未易量”,提出与上文所论史实相反的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虽为假设,但又不妄下断语,表现了作者论述语言的准确性与分寸感,恰到好处。5、本文的论证虽然周密,但有些说理却欠妥当,你能找出来并加以分析吗?这样会不会影响中心论点的成立?为什么? 例如,课文第三段屮论证燕国的灭亡是“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就是欠妥的。作者并没有抓住根木问题,而是撷取了一个偶然悄况作为论据,把问题简单化了,难以令人置信。要知道,当时强秦灭燕,是历史的必然。只不过“以荆卿为计”加速了燕的灭亡罢了。从逻辑上说,作者是将必然的趋势当作偶然的惜况来论述,这在逻辑上讲不通,是违反客观实际的。所以说,这个论断是不妥的。再者,作者论六国灭亡,只论及赂秦的弊端及用武不终等等,却没有论及统治者的腐败无能这一根本问题,这是不全面不深刻的。当然,这是作者受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的结果。但止如本课"思考与练习一”中提示所说:“前人论史实,看法不一定疋确,论述也不一定全而。但是本文能够抓住关键性的问题来论证,持Z有故,言z成理。”这就是说,作者能根据其写作意图,提出论点,进行口圆其说的论证。况n,作者撰写此文的本意是对宋王朝屈辱妥协的政策进行讽诫,同时也是对统治者的委婉进说。因此,本文虽有不确z处,但论证说理纵横姿肆,严密紧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战斗性,仍不失为一篇脍炙人口的政论佳作。《阿房宫赋》一、解题:1、阿房宫:“阿房宫”的“阿房”IH读为epdngo为什么叫“阿房”?一说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一说因宫殿的“四阿”(屋盖四角弯曲处)造得宽阔得名,“房”同“旁”,宽广的意思。但据《史记》记载,似以前说为是。《史记•秦始皇本纪》对“阿房宫”的记载是很简略的,大意是:秦始皇以咸阳城小人多,旧建宫廷不够大,决定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中兴建大规模的宫殿。首先是在阿房修建前殿,东西五百步(一步六尺),南北五十丈,殿上可坐万人,殿下可建五丈旗,周边驰道修成阁道,直抵终南山,山巅是高耸的宫阙(宫败正门),再从宫阙兴修复道(上下两层的通道),渡过渭水,宜达咸阳。这一巨人工程,H到秦代灭亡都没完成。2、赋: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前者是赋的远源,后者是赋的近源。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发展为“文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鮫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至于赋的作用,班固说:“或以抒下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也就是说,赋的作用是用来表达人民的愿望,讽喻政宁。在特点上,刘勰说过:“赋,铺采文也。”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Z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Z意是它的写作特点。杜牧的《阿房宫赋》是在《史记》记载的基础上通过想彖写成的。作“赋”时他仅23岁,作“赋”的H的是借秦亡的教训来规谏唐敬宗。敬宗李湛16岁时继位为君,一为君就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沉溺声色,在位3年就被宦官杀害,可见这篇“赋”在当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3、杜牧,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赋”和古文也都堪称大家。在诗歌方而,人称他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的“老杜”,又把他与李商隐并称,称“小李杜”。他的古文颇多针贬时事的作品,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Z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 考取士的“律赋”。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二、分析课文1、2两段。1、重点词语:“廊腰纟曼回”—“纟曼”的本义是没有文采的帛,又通“慢”,“慢”有“宽缓”、“迟缓”等义;这句的“纟曼”,注释为“萦绕”,是由“宽缓”义引申而来,下文“绳立远视”的“纟曼”,注释为“久”,是“迟缓”义的引中。“回”,注释为曲折。“钩心斗角”——课文用的是它的原始意义,与现在用作成语的意思有别。在文言中也常用来指写作中的巧思,女II:“近时诗家咏物,钩心斗角,有突过前人者”。“显不知其几千万落”——“落”,注释为“座”、“所”,是由“院落”义引中为建筑单位的量词。“妃嫔媵媼”——“嫔”(pin)和“媼”都是宫中的女官名,地位低于“妃”;“媵(ylng)"指陪嫁的人,把它与“妃、嫔、嫡”并列,是用来足成四音节词语。“辇来于秦”——“辇(nidn)”,本义是手挽的车,秦、汉后特指君后所乘的车,这里用作动词。“尽态极妍”——这里的“尽”和“极”是互文,都是“尽量、极力”的意思。整个词语是指用尽心思使姿态美好,用尽一切办法使容颜妍丽的意思。2、疑难语句:“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FIZ内,一宫Z间,而气候不齐。”一一这两句历来解说纷簇,但都难令人满意。由“暖响”引起“春光融融”的感觉,由“冷袖”引起“风雨凄凄”的感觉,这是一种“通感”的现彖,这样来理解是大家同意的。但舞袖为什么用“冷”来形容?联系下句看为什么会“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有人冋答第一个问题,说用“冷袖”,是因为古人常用“舞袖”来咏“雪”,或用“雪”来“舞袖”,如:“舞袖回雪,歌声遏云”(舒元舆诗句);“据似飞燕,袖如回雪”(张衡诗句)。这很有道理,但联系F句看,仍难说通。我的看法是,前一句的“歌台”、“舞殿”和“暖”、“响”,实际上均为互文见义,写“歌”时同时包括“舞”,写“舞”同时兼指"歌”。后一句的“气候”,不是现代汉语的“气候”,在古代常用来指“节令”,或用来指环境气氛(均见《辞海》)。这两句合起来,意谓:在一个宫中,正在演奏欢快的歌舞,在另一宫内,则正在演奏凄冷的歌舞,这就给人一种“在一FIZ内,一宫之间”,而节令不同或环境气氛有异的感觉。“绿云扰扰,梳晓援也”——这一句,课本无注。“绿云”,比喻头发黑而密,古人常用它来代指妇女的美发;“扰扰”,这里是“缭绕”的意思「'晓鬟”指“晨妆”,“鬟”是一种环状发髻。为什么用“绿”来形容头发,因为古代训诂学有一条辗转相训(解释)的原则,“绿”与“青”、“黑”可以辗转相训。“绿瞬百重,青川万转”(吴均句),“绿”和“青”是同一种颜色。不用“青云”,而用“绿云”,能给人一种更美的色感。3、课文分析: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第1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一层(段首前12字)两句偶句,交待建宫背后的巨人耗资。二层(“覆压”……“直走咸阳”)写宫之宏伟规摸。三层(“二川溶溶”……“不 知西东”)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四层(“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宫屮人物活动。第2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一层(前6句)写供玩乐的宫人来源。二层(“明星荧荧”……“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三层(余下各句)从珠宝陈设写荒淫,揭示抢掠行径。第2段是全文中写得最精彩,最能典型地反映初期“文赋”特色的一段文字。从内容上看,作者从“宫人”、“珍宝”两方而对秦皇荒淫奢靡进行了充分的铺陈夸张的描绘。这种铺陈夸张的手法,表现在句法上,是基本上采用了骈文的四言句式(骈文主要是交替使用四言、六言两种句式),但又不像骈文那样讲究严格的对仗,句与句间只有跳跃性,而是具有散文的意脉,一气贯通,文意鲜明?/font>5.拿栏校谩把毯侖硝薄加从髦赶间痰呐虫签坏嫣僦掠保夷芨艘猿淤值拿栏小II挝淖炙漁©坛拢床幌缘每菰铮凰漁泊危床幌缘酶:遥凶徘苛业谋嗣至透腥玖r锤此卸粒突崽寤岬阶髡呢吮市形牡拿烂睢?/p>三、分析课文3、4两段。1、重点词语、文句:“锚铢”、“庾”、“九土”、“独夫”、“举”、“族”——这些词语,文言中常用,课本中均有注释,要牢牢记住。其中“锚铢”、“庾”要注意写法;“九土”,即“九州”。用“九州”代指中国,源出《尚书》中大禹治水后巡行天下,分天下为九州的记载。“独夫”,语出《孟子》,特指众叛亲离的残暴君主;“族”,作“灭族”解,是封建时代的一种严刑。“一人之心,天下人之心也”——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意,言生活得好的心理,自己如此,全天下的人又何尝不这样。“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纷”,多;“纷奢”合用,指豪华、奢侈。“念”,顾念。“南亩”——即“田亩”。语出《诗经•七月》:“洗彼南亩”。注家谓古时农田多在南面向阳之处,以后文言中就常用“南亩”代指“田亩”。“架梁Z椽(chudn)”——指在屋梁上的承瓦木条。注意“椽”的读音和写法。“管弦呕哑”——“管弦”,管乐器和弦乐器的合称,古诗文中常用来代指音乐。“呕哑”,形容乐声嘈杂聒耳。“秦人不暇口哀,而后人哀Z;后人哀zmj不鉴Z,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暇”的本义是“闲空”,文言中常用“不暇”来表示“来不及”。“哀”,哀叹、悲悼。按:“哀”《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注意掌握的实词,本义是“悲哀、悲伤”,引巾为“怜悯、同情”(“君将哀而生Z乎”)、“哀叹、悲悼”。4个“后人”均指秦亡以后的人,但第三个“后人”是指另三个“后人”更后的人。后一个分句,含蓄地警告唐敬宗,如不以亡秦为鉴戒,将使更后的人来哀叹他的口取灭亡。2、内容分析:(1)两段议论分别侧重哪一方面?两段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2)两段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写法不同?(3)第3段是怎样紧承上两段的?句法和表现手法有何异同? 明确:(1)第3段侧重于揭不秦皇的荒淫、奢靡和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导致农民起义,阿房宫毁灭;第4段侧重揭示秦与六国自取灭亡的教训,讽劝“后人”要引为鉴戒。示一段是对前一段的拓展、推论。(2)第3段的表现手法是夹叙夹议,重点仍在铺叙,但以议论为框架、脉络;第4段则纯为演绎、推断。两段Z间,前一段是后一段的铺垫,不采用铺陈的方法淋漓尽致揭露就缺乏力量;后一段,道理已明,再写就成赘疣,话说得越精耍,越能引人思索、慨叹。(3)第3段用“嗟乎”紧承上两段的铺叙,转入对秦亡教训的议论,并领起后文一叹再叹的笔调。这一段,同前两段一样,也运用了骈文的四言句法,采用了铺陈、夸张,排比的手法,但散文的笔法更多,散文的气脉更足,“文赋”的特点更为鲜明。3、指导通读全文,归纳、拓展。四、总结提问:木文的屮心思想是什么?与《过秦论》各篇立论的独创性表现在哪里?点拨:本文的中心思想是:通过阿房宫营建的极尽豪华,宫内生活的荒淫奢靡,对人民残酷压榨的铺陈描绘,揭示秦皇的口取灭亡,讽喻当朝切勿重蹈覆辙。两篇的共同特点是,都以秦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有为而发,规劝当朝耍引为鉴戒。各篇立论的独创性是:①贾谊论秦亡,在历史上首次揭示了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就,攻守Z势界也”的道理。攻取天下,当然需用暴力,但如果守住天下也全凭暴力,把人民当敌人对待,那就使口己处于人民的汪洋大海中的“独矢”境地,那覆亡是指日可待的。这议论非常精到深刻,以后历代的兴亡,都证明了贾谊的卓识远见。②《阿房宫赋》是一篇“赋”,但议论的成分就占了一半,对以说是用赋体的形式来写论文,这写法本身就具独创性;其次,它的独创性还表现在作者是选择一个具体、形象的事物作为立论的角度,把阿房宫作为秦皇骄奢淫逸的象征,作为秦皇压榕人民的见证,作为秦王朝覆灭的标志,这种立论方式更是独具特色的。【模拟试题】《六国论》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洎(ji)牧以谗诛不得下咽(ydn)奉Z弥(血)繁B.弊在赂(山)秦弃Z如草芥(jie)率(1£1)赂秦耶 A.暴(bdo)霜露革灭殆(ddi)尽Z际小则获邑(yi)B.胜负Z数(shd)思厥(juQ)先祖父与(yu)嬴而不助五国也1.下面每项中有两个句子,都有音形完全相同的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①暴秦Z欲无丿丿t②不爱珍器重宝③始速祸焉④革灭殆尽⑤或曰:六国互丧⑥却匈奴七百余里学而不厌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不速Z客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或未易量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⑥D.③④⑤李牧连却之2.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A.有如此Z势,而为秦人积威Z所劫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D.苟以天下Z大,而从六国破亡Z故事3.选出没有活用现彖的句子()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4.下列句屮加点的词,含有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②思蹶先祖父③然后得一夕安寝④可谓智力孤危⑤刺客不行,良将犹在⑥吾恐秦人食Z不得下咽也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⑧胜负Z数,存亡Z理⑨ifu从八•国破亡Z故事A.①③⑤B.②④⑦C.⑥⑦⑧D.①⑤⑨5.下列句中“为”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①ifij为秦人积威所劫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Z所劫哉③邯郸为郡④圣人Z所以为圣A.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一样B.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C.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互不相同 A.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不一样二、语言运用1.补出下列各句中省略的內容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②较秦()Z所得,与战胜而得者③公为我呼()入,吾得兄事Z④竖子不足与()谋⑤庄暴见孟子,()口:“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耒有以对也。”()口:“好乐何如?”2.对下列各句从句式特点上分类正确的是()①句读之不知②唯弈秋之为听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④皆不可限以时月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⑥其势弱于秦⑦唯利是图⑧吞舟是漏A.①②③/④⑥/⑤⑦⑧B.①②③⑤/④⑥/⑦⑧C.①②⑦⑧/③⑤/④⑥D.①②⑦⑧/③④⑤⑥3.选出下面两句译文正确的项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Z所劫哉()A.为了国家,不耍让口己被别人积蓄的威力所挟制啊!B.治理国家,千万不耍让口己被别人积蓄的淫威所胁迫啊!C.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使口己为别人的一贯暴力所挟制啊!D.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被别人的淫威所威胁啊!②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A.秦国人想吞掉六国也吞不下去B.秦国人吞食六国也不能咽下咽喉C.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去D.秦国人连吃饭都不能咽下咽喉去[迁移训练]阅读苏辙《六国论》中的一段,回答后面的问题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诸侯,以①五倍Z①地,十倍Z众,发愤西向,以②攻山西千里Z秦,而①不免于灭亡。常为Z②深思熟虑,以为必有可以口安Z计,盖耒尝不咎其当时Z士,虑患Z毓,而②见利Z浅,几不知天下Z势。1.根据标号解释文言虚词的用法以①以②而①而②Z①Z②2.对加点词语解说不正确的项是()A.“怪”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B.“西向”意即“向西”,指抗秦。C.“千里”作“秦”的定语,意指秦国幅员辽阔,实力雄厚。 A.“世家”指司马迁的《史记》中诸侯的传记。1.选出“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一句译文正确的项()A.认为一定对以有口我安定的办法。 B.认为一定会有能够用来保全口己的办法。C.认为一定有可以使口己安全的办法。D.认为一定有办法使口己的国家保全下来。4.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5.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阿房宫赋》一、选择题: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蜀山兀(WU)困困(qtinqtin)焉阿(0)房宫尽锚铢(zhizhu)1.A.B.C.D.辘辘(山山)远听尽态极妍(ydn)剽(pido)掠其人妃嫔媵嫡(yingqidng)鼎铛(dang)玉石架梁之椽(yudn)金块珠砾(11)適迤(IIyl)2.A.B.C.D.下列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六王毕,四海一人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Z尽锚铢山东豪俊遂并起何亡秦族矣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困兮族秦者秦也。非天卜•也3.A.B.C.D.下列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盘盘焉,困困焉骊山北构而西折独夫Z心日益骄固多于九土Z城郭下列加点词语含义与现在相同的一组是: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⑥用之如泥沙⑧多于市人Z言语C.③⑤⑥⑧纟曼立远视,而望幸焉谁得而族灭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青取Z于蓝而青于蓝4.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⑤独夫Z心日益骄固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A.①③⑤⑦B.②④⑥⑧二、填空题:D.②③⑥⑦5.杜牧,字,号,晚唐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合称为“小李杜”,有文集《》。6.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①阿房宫的来历?o ①宫人的生活情景②“秦爱纷奢”的具体表现:③秦亡的教训?[提高试题]三、阅读下文完成7-10题: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锚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乩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肓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Z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1佃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口哀,而后人哀Z;后人哀之jfij不鉴Z,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7.下列两句中的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奈何取Z尽锚铢,用Z如泥沙?使负栋Z柱,多于南亩Z农夫②后人哀Z而不鉴Z,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①句的两个相同,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①句的两个“之”不同,A.B.C.D.②句的两个“而”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②句的两个“而”和同。①锚铢:极言贵重的东西;②南由:泛指农田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④呕哑:难听的音乐⑤独夫:孤单的人;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⑦楚人:指刘邦;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①④⑤⑦B.②③⑥⑧C.①③⑤⑧D.②④⑥⑦A.文中划线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9.根据文意“秦人不暇口哀,而后人①哀Z;后人②哀Z而不鉴Z,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四处“后人”Z所指是: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宋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①②④和同,都是指宋人;④是指宋以后的人。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以后的人。①④相同,都是指宋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B.C.A.D.10.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口肥,很快失掉了民心。B.第一段述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