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想北平》共2课时第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
加入VIP免费下载

1.3.1《想北平》共2课时第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

ID:1027106

大小:139.51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3-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2.1《想北平》共2课时第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一、教学目标:1.通过主题阅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理解散文的主要特征,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2.品味文本语言,学习作者从平凡小事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二、教学设想: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2.探究活动,能在课后了解更多描写天涯游子孤独乡愁的诗文。3.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了解这种思乡之情。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品味文本语言,体验作者的感情,进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2.难点:学习作者从平凡小事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进行文本的主观性和读者的个人体验结合点的把握。四、教学方法:问题导入、点拨法,多媒体辅助。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布置课前预习:1.了解老舍;2.阅读文章,思考老舍与北平的关系,作者为什么爱北平,并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老舍笔下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它有哪些特点?3.在对话栏中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课上进行交流。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2006暑期夏令营选择了北京,回来后,我写了篇散文《梦寐北京》。在文章的开头我写到:“理想中的生活应该开始于一个古城,于是北京就成了心中无法割舍的梦……文化使生活有趣味,使旅游充满惊喜。我想每个有点文化情结的人都会有此感受。所以旅游最好去文物精美绝伦,典故无数,人文意蕴丰厚的地方……”这些,都是我,一个外地人、一个过客对北京的体验、感受。那么作为一个生于斯、长于斯,却漂泊他乡的人,对于自己的故乡(北平)又该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或感受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老舍,让我们来看看上个世纪的老舍对于故乡北平究竟有着怎样的情感吧。(板书课题:《想北平》) 二、研习文本:1、课文的题目是《想北平》,可见,文中描写的对象无疑应该是北平了!那我们先来看看作者笔下的北平是怎样的呢?快速浏览课文并回答:文中哪几节直接写到了北平的特点?【学生回答:4、5、6段。学生可能会答到第7段,这是一个总结性的抒情段落,可暂时不作解释。】2、教师指导:先请男生齐读第4、5段,女生思考:在这两段中作者写出了北平的哪些特点呢?【男生齐读,女生思考并回答。(可用文中词句回答:动中有静,安静而温和;在人为中显出自然)】3、这些特点在文中又是如何具体表现的呢?一是比较(衬托),设置情景(比喻);二是具体展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点评情况回答,“摇篮”的比喻、“温和的香片茶”】4、【过渡】刚才我们男生读得怎么样?有什么问题没有?明确:朗读的感情是装不出来的,读的时候要有画面感。毕竟北平是生他养他的地方,积水潭也是老舍在北京最喜欢的一个地方,那里的一石一水,一枝一叶都深含着他的情感。特别是后面小节里那些裹挟着最真挚的市民情感的田园都市物象,一些实实在在的生活细节,都蕴含着老舍深情。下面就请女生带着这样的理解齐读第6小节,男生思考并回答:在这一段中作者又写出了北平的什么特点呢?【女生齐读,男生概括回答。(学生可能会直接回答“花多菜多果子多”,这个答案太“实”缺少了涵盖性和韵味,能用文中的语言概括吗?——“这就使人更接近自然了”,对,就是接近自然。我觉得这篇文章的语言非常的质朴自然,接近生活。比如:第六节中“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5、像北京这样历史悠久的大都市,可写的地方很多;如果是北京的匆匆过客,如我,恐怕除了感叹历史的悠久,建筑的恢宏也就没什么了。那么老舍呢?他想念故乡,具体想念故乡什么呢?【“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积水滩,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 这里有大家熟悉的,有大家不熟悉的。我们闭上眼可以想象一下:水中的小蝌蚪,苇叶上的嫩蜻蜓,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韭菜叶上的泥点……连韭菜叶上的泥点都记着呢,可见作者对故乡的风物怀有多么深挚的情感啊!①同学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想一想,你有过想家的感觉吗?想家时你最想家里的什么?即使你没有离开过家,没有离开过父母,若让你置身于老舍的境地,你最想家里什么?(闹钟的滴答,油烟机的声音,爸爸的摩托车的声音,妈妈的敲门声音,运河里的汽笛声音,奶奶的叮嘱……)②同学们想象非常丰富,历历在目,清晰可见,想象的东西越具体,想家的感觉就越强烈。那么,同学们还能再举一些例子来说说思乡的作品吗?(《故乡的云》“天边飘过故乡的云,他不停地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呼唤,归来吧归来呦,浪迹天涯的游子”。;《九月九的酒》“亲人和朋友举起杯倒满酒,饮尽这乡愁醉倒在家门口”。③启发:由此看来,散文的美未必都来自美景美物;主要在于有一颗感悟美的心,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大家联想我们的家乡,有没有让你动情的地方呢?写一段描绘你家乡的文字,要求:A、字数100字左右。B、写出你眼中的家乡,融入了你的印记和情感的家乡。参考:①城里:坐在广场上的草地中间,看着落日之下来来往往的行人、车辆,可以直至夜幕张开,视线模糊。农村:倚着青山,傍着稻田,细数着天空中的飞鸟。②城里:具有小城的优点,无高楼,视野极阔,天空一碧万顷之时,还可以看见江南的群山,绵延不绝;夜晚可仰望月中的斑点而不像大城市灯光遮蔽了月光。农村:村舍房屋更是被自然怀抱,放眼望去,也并不显得空旷,因为一块块田,一株株树,一方方池塘,总能跳进我们的视野。③城里:鲜花,只要你想,到处都会有,有院子的不消说;就是住楼房的,早晨起来,也能看见阳台上的花草向你招手。农村:更是产花、产果的好地方,各种蔬果,应有尽有。在污染严重的今天,你在农村也会发现鲜嫩、纯绿色的蔬果随处可见。】三、朗读课文,体味情感。 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4-6节,体味作者倾注在文本中的情感。2、教师小结: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才能更真切的写出对故乡真实的感受,就像唐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是真实细腻的体验!正因为老舍对北平的熟悉与热爱,他才写出北平的与众不同。如果是北京的匆匆过客,恐怕除了感叹历史的悠久,建筑的恢宏也就没什么了。老舍把笔伸向了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就因为他是一个平民,一个普通的老北京人,他的生活就在这些院落里,墙根边,他是一个平民艺术家。作者用这些舒缓而平淡的文字,表达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对北平娴雅而热烈的情怀(曾因创作《龙须沟》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老舍以一个贫寒人的眼光看待北平,他关注的是和他一样的平民人的生活以及环境,看到的就是“温和自然”“布置匀调”“物产可爱”,归结到一点就是他的“平民意识”(而老舍本身也是一个恬淡平和的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就被迫害不堪忍辱而弃世)。四、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2、思考: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在青岛,不在北平。(北京在1928-1949年间称北平),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本文的关键词什么?文本的主旨是什么?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