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写作指导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优秀教案 苏教版必修2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 写作指导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优秀教案 苏教版必修2

ID:1026121

大小:79.06 KB

页数:7页

时间:2022-03-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问题探讨)专题设计本专题包含三个板块,分别是“审视传统”“认识和沟通”“拿来与接纳”。第一个板块是从理论上弄清问题。第二个板块是在比较中把握事物特点,弄清问题的本质。第三个板块或从文化批判入手,从反面分析问题;或由现象引入对本质的认识,使认识深化。组织本专题的教学,要着眼于整体,思考专题设置的目的、专题内部各个板块之间的关系。三个模块融为一体,前后贯穿:对于传统的认识——中西文化的相互认识与沟通——继承和接受,从而帮助学生懂得文明对话的内涵、意义和作用。“审视传统”板块的学习要求与教学建议如下:1.能通过寻找中心句的方法快速找出文章的观点和相关的材料,归纳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行文思路。2.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形成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评价。3.了解学术论文严密性的特点,体会在保持学术研究严肃性的前提下既有文采又通俗的语言表述风格。4.能够了解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作用,学习运用这些论证方法以提高议论文阅读和写作能力。本板块是论说有关文明对话的一些基础性问题,其内容统摄整个专题。这是一篇学术论文,是比较典范的议论文。为了避免议论文学习的单调,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探讨问题的情境。在学习文本以前,可以先让学生谈谈对于传统、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等概念的理解,用简要的文字记下来,与学习以后的认识进行比较。在把握文本的基本内容后再进行研讨,画出每一部分乃至每一段的重要句子,找出关键的概念,进而探讨它们的具体内涵。本文涉及的问题比较多,教学时要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本文的中心论题是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地看待传统,可以结合“问题探讨”的第2题,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注意文本论说了什么,还要注意它是怎么论说的、为什么这样论说具有征服人的逻辑力量。结合文本的研习,让学生逐渐掌握议论文阅读和写作的基本方法。“认识和沟通”板块的学习要求与教学建议如下:1.了解《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是怎样评价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和贡献的,以及作者作出这样评价的指导思想。2.能结合《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了解中西文化资源的差别。3.能够为两篇文章提炼关键词,并写出内容提要。4.能够说出比较论证的方法在论证过程中的作用。本板块的两篇文章难易程度不一,其中《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思辨性较强,有比较严密的论证过程,具有一定的难度。《东方和西方的科学》作者肯定中国古代、中古时期科学技术所取得的成就,一是尊重事实,一是作者的人道主义情怀。前者揭示了作者科学哲学的思想基础,后者揭示了作者的人生信念,也就是一位科学家对于文明交流与文明对话的理解。为了增强学生探讨的兴趣,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适当提供一些感性材料。如《李约瑟的事迹》《中国古代和中古的科学技术成就》等。“拿来与接纳”板块的学习要求与教学建议如下:1.结合《拿来主义》的创作背景,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了解鲁迅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态度。2.结合《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了解外来文明的本土化过程并作出评价。3.领会文章是怎样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阐明道理的。鲁迅的《拿来主义》是论述跨文化交流与文化继承的经典文本,用的是杂文体,并非正面阐释自己的主张,学生把握起来有难度,教学中可突出与专题内涵有关的内容,突出重点,淡化一些与中心关系不甚密切的部分,例如旁敲侧击抨击当时国民党政府的内容。在学习两篇文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杂文的特点。它是议论文的一种,是形象化的政论,往往针对当前的事件而发,是一种形象化的政论,表现手法相当灵活。两篇文章语言上有共同点,都运用了反语、幽默、讽刺的手法。审视传统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设计方案(一)总体设计教材概述《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是“审视传统”板块中的一篇学术论文,本文在保持学术研究的严肃性和论证的严密性的前提下,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在文采追求和通俗表述中阐释了传统的内涵、本质意义,分析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区别和联系,提出了文化传统的两重属性,指出应该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揭示出文明对话的作用。从表述方式的角度看,本文又可以看成是关系性议论文,这种类型的议论文旨在分辨两种事物或概念的区别,弄清两者的关系。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只是词的组合的次序的差异,应用起来容易混淆是很自然的,本文将分别解说和综合解说结合起来,富有辩证性。教学重点是着重探讨传统是什么,它包含哪些内容;教学难点是我们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思路方法本文讲了有关文明对话的一些带有基础性的问题。如传统、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等文化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个部分内容统摄整个板块。所以学习本文以文本研读和问题探究为主。大致注意一下几个问题:诱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探讨问题的情境;在研读文本、把握文本的基本内容以后再进行研讨;问题探讨注意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学习议论文论说方法,体味文本语言。三维目标1.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2.研读课文,了解“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概念和特点,分析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区别与联系,了解传统的两重属性,思考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明白文明对话的作用。3.学生能够了解正反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说理方法的作用,学习运用这些论证方法以提高议论文阅读和写作能力。4.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经历和已学得的知识,表达对传统的理解和感受。5.在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思考在新时代的环境中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并关注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现象。教学设计导语设计情景导入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写于1991年4月。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外国和港台新文化的交流,再加之改革开放以后比较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在中国大陆,兴起了一股文化热,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试图总结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一些过激的口号和行为作出了理性的分析。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也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为一时的风尚。针对这种现象,庞朴从文化学的角度,写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文对“如何正确对待传统”问题作出了分析。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进一步了解他的观点。文本解读知识积累1.作家作品庞朴,1928年10月出生于江苏淮安,汉族。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班毕业,任教于山东大学。1974年调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杂志从事编辑工作,以后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编审、副总编和《历史研究》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著作有《沉思集》《稂莠集——中国文化与哲学论集》《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儒家辩证法研究》《帛书五行篇研究》《白马非马——中国名辩思潮》《蓟门散思》《庞朴学术文化随笔》等。2.基础积累字音威慑(shè)钳(qián)制自戕(qiāng)蜕(tuì)除媲(pì)美词义明日黄花: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明日,指重阳节后。黄花,菊花。古人多于重阳节赏菊,重阳一过,赏菊者渐少。昙花一现:原来比喻事物难得出现,现在用来比喻某些事物或人一出现就很快消逝。昙花,梵语优昙钵华的简称,花白色,开花的时间极短。攻讦(jié):(因利害冲突)揭发并攻击他人的过失或阴私。斑驳陆离:形容色彩错杂纷繁。陆离,色彩繁杂的样子。应运而生:原指顺应天命而降生,后泛指随着某种形式而产生。孤芳自赏: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赏。刮垢磨光:比喻教育人、培养人才。本文指破坏传统文物的本来面目。余风遗响:遗留下来的风气影响等。一蹴(cù)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地完成。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信息筛选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全文总起,阐述什么是传统。第二部分(第4—7段),传统文化的内容、范围、特性,以及对其应该采取的方针和态度。第三部分(第8—13段),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相比较,从而揭示出文化传统的特点,探讨其诞生、成长、变化的规律,以及不同文化得以交流的基础。第一层(8—9段)是对于概念的界定。第二层(10段)分析文化传统得以形成的条件和过程。第三层(11段)说明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第四层(12—13段)分析文化传统的变化及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第四部分(第14—19段),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两重属性。合作探究1.全文共有三个小标题,分别是:传统文化、文化传统、财富和包袱。自然地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那么作为第一部分的前三节分别讲了什么?重点讲了什么?从结构上看,在全文起什么作用?明确:开头从总结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入手谈利用“过去”的重要。这里所说的一个多世纪,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所说的“社会实验”,就是指仁人志士们的救亡图存运动,从洋务运动、变法维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直至社会主义革命。在世纪末的反思之中,中国人明白了“过去”的意义,文章用正反对照的方式,指出正确审视过去的必要性,中国人“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第二节,从“过去”带出“传统”一词,认为“过去”主要指的是“传统”,即从时间角度看,是指消逝了的时间,而从其所留下的物质和精神的积累来看是传统。第三节,从正反两面来论述传统和文化相互依存的关系。最后作者用了如同“蜜蜂”和“蜂蜜”的区别这样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让人们明白“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虽然所用的词相同,但因语序不同而有完全不同的内涵。 总之,文章的第一部分从经验范围内的“过去”,谈到人们并非完全理解的“传统”——“文化”,切入论述的中心,带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俚俗逐步进入学术层面,是全文的总起部分。2.研读第二、三部分,回答什么是“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二者分别具有什么特点。明确:“传统文化”即传统的文化,是相对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是“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它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例如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等,也就是文化遗产。“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它不具备有形的实体,不可捉摸,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存在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存在于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文化传统就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一言以蔽之,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但有着缓慢渐进的变化,和外来文化通过接触交流也发生变化。3.如何理解“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明确:一方面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另一方面,因为文化传统的指令作用,它具有了凝聚力量,是集团的象征,对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巩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在文章最后一部分,作者批评了人们对于传统的两种错误的看法(认为传统像服装,像文物),辩证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你认同作者的观点吗?明确:认同。无论认为传统像服装还是像文物,都是简单化的理解。把传统视为服装,服装又以入时为美,因而抛弃传统,本质上看是把传统看成包袱;把传统视为文物,对待文物应“惟古是尚”,根本不敢碰,这是因为惰性在起作用。从财富一面来看,传统是泽被后世的有益成分;从包袱一面来看,传统又是一种惰性的力量。所以传统具有两重属性,我们应该辩证地了解和掌握。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于千里之外,积极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作用。方法点拨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是一个重大而又庞杂的问题,其内涵极为丰富,牵涉面极广。能在短短几千字的一篇文章中将这样一个复杂的问题说清楚,作者摆脱了一些具体层面的细枝末节的纠缠,从宏观上进行高屋建瓴的阐述。文中时时注意从大处入手,从全局出发,对于文化与传统相关的一些本质问题进行了简要而又全面的高度概括和归纳,其小标题的显示就是一例。文章能够纲举目张,层次清晰,各个部分既有独立性,又获得了有机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首先,能够做到从全文关照,从小标题入手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全文总分总式论证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其次,梳理清楚几个基本的核心的概念,从而对文章要说明的基本问题有个客观而明确的认识,才能容易理解和掌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再次,注意观察段落之间的联系,注意抓住段落中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观点和基本思路。可以先让学生谈谈对于传统、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等概念的理解,用简要的文字记下来,与学习以后的认识进行比较。在把握文本的基本内容后再进行研讨,画出每一部分乃至每一段的重要句子,找出关键的概念,进而探讨它们的具体内涵。对于一篇以滴水不漏的严密性论证取胜,富有辩证思维的文章而言,同样要采取辩证思维方式来研读。能力提升“ 传统的确是财富,但财富不在它的惰性;传统也的确是包袱,但包袱也不因它的非时装。传统不是可以随其温变化而穿脱的外衣,甚至也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传统是内在物,是人体本身,精确点说,是人群共同体的品格和精神。它无法随手扔掉,难以彻底决裂。”试分析上段谈传统的两重属性的论证的严密性。明确:第一句是从正反两面来谈的,第二句是进一层用比喻和比较的方法来谈,第三句是用判断的方式下定义,第四句用了排除的方法,指出非此不可。规律总结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从表述方式的角度看,本文又可以看成是关系型议论文。作为学术论文,它的根本要求是持论的严密性,为了明确“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文章运用了议论文中的比喻、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为了让学生更全面系统了解议论文中的论证方法的知识,下面总结一些有关内容:议论文基本的论证方法:包括三大类五种:归纳法、例证法、演绎法、类比法、对比法。文中主要应用了比较论证和比喻论证,下面分别说明。比较论证:比较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通常将它分为两类,一类是类比法,另一类是对比法。类比法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的方法。对比法是将论据中截然相反的两种情况进行比较,通过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反或对立的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对比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横比”,一种是“纵比”。“横比”是把同一时期的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因为比较的双方形成鲜明的对照,互为衬托,所以,这种方法特别能突出一方面的性质,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因而,用得也很普遍。而“纵比”则是把不同时期的两种事物进行比较,作用与“横比”相同。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也可以叫做“喻证法”。这是运用类比推理形式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喻巧而理至”,恰到好处的比喻往往能帮助说清道理。所以,这种方法也被广泛地应用于论证中。比喻是一种帮助说理的好方法,但由于任何比喻都是缺陷的,特别是同论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有些喻体完全是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事物),所以,它不能作为论证的主要方法,要透彻有力地论证问题,主要还是靠对实际材料进行研究。作者在文中以“蜜蜂”和“蜂蜜”比作“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两者同样都是语序组合不同导致概念内涵发生差异,极好理解,又饶有风趣。拓展探究1.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过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而对中国传统的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却越来越淡漠,对此,我们应如何看待?2.一位大学生的演讲中有这样一句话:今天我们努力地学习英语,是为了将来世界都努力地学习汉语。据国家语委对外汉语考试的机构统计,现在每年参加汉语考试的外国人逐渐递增,一些想要来中国发展的外国人,都把学汉语当成是其发展的重要部分。对此,我们应如何看待?3.在西方被认为是垃圾食物的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等,却成了中国人的最爱,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以上问题之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究,辩证地了解传统的特点。)课堂小结本文既是学术性议论文(文体角度),又是关系性议论文(表达方式)。作者在保持学术研究严肃性的前提之下追求文采,表述通俗,使文章在具有议论文的辩证性的同时又饶有风趣。作业设计理解和运用:左边各概念所指应当归属A(“传统文化”)还是B(“文化传统”)?请选择。 1.越剧()2.皮影戏()3.中山装()4.士可杀不可辱()5.中庸之道()6.扶危济困()7.说书()8.姨太太()9.不孝有三,无后为大()10.中医()1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板书设计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采用了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民族传统与文化密不可分,弄清“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很有必要。传统文化就是文化遗产传统文化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分析问题:文化传统是民族精神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文化传统的变化是缓慢而复杂的结论:传统是财富,也是包袱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双重性习题解答1.《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是一篇关系型议论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在于剖析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区别与联系,阐明怎样对待传统和外来文化。传统是一个总题,它的核心是文化,文化的表现形态又有着两种方式:传统文化、文化传统。作者在分论以后,又合起来谈传统的两重性。总——分——总:传统——传统文化、文化传统——两重性。全文说明了更好地走向未来,必须正确认识传统的作用,弄明白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两者的关系的区别,深入体会和把握传统的两重性。2.传统存在着两重性,既有其保守的一面、不易变化的一面,也有其与时俱进的一面,尽管这种变化是渐进的、相当缓慢的。保守的一面,是由传统本身的惰性所决定的,而可变的一面,是指不同文明之间不断接触、碰撞,从彼此拒斥、相互攻讦,到最终实现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从而成为新传统,带来新变化。如果一味迷恋传统,认为祖上传下来的一点也不能动,就会排斥外来文化,传统就成了包袱;如果正确认识传统,能辨识其积极的有意义的部分,吸取外来文化的精髓,并与自身融合到一起,传统就成了财富。问题的关键是能否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两重性。3.这三节是用辩证的方法论述文化传统特点的。第一段,从文化传统的特点之一“惰性”进行论述,从个人的意志自由受其限制到社会稳定、国家巩固都受文化传统的制约和影响,论述了其具有“惰性”的特点。而后面两段是以“文化传统又不是不变的”的这一特点进行论述。第二段先从文化传统也会随时间、时代的变化自身也会“吐故纳新”进行“缓慢”的“渐进的”变化,第三段再从文化传统也会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通过传统这个有机体的咀嚼、消化和吸收而发生变化。至此对文化传统的特点论述全面、严密、准确。4.第一组:四合院与现代化的住宅小区,作为文化实体,确实有不少不同的地方,但也有不少作为传统一脉相承的地方,如封闭观念——用墙隔开,色调的使用——灰淡的冷色调,朝向——坐南朝北,建筑形式——屋脊、抢水、漏窗的运用,所有这些都可以从中看出我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的作用。第二组:两幅图放在一起,反差相当大,一动一静,一在自家的庭院里,一在大庭广众之中。从这种对比之中可以看出传统的可变性,静淑的少女也变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运动员了。第三组:游戏是儿童的本能、娱乐和学习方式。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赞颂了亲情、集团意识,提倡保护自己,也是一种有意思的体育运动,不过对于儿童的智力发展作用不大。电脑世界,为孩子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学习、游戏、休闲融为一体。电脑的普及,体现了现代的外来文明的冲击力。资料选编 ①《“文化相对主义”与儒家复兴——访〈甲申文化宣言〉参与者庞朴先生》《外滩画报》2005年01月18日②《〈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读札》(选自《新语文学习》2006年1—2月刊,作者:丁帆)③《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化——兼论中国的专制主义》李慎之设计点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区别和联系,是一个非常具有学术性价值的问题,作为一篇学术论文,怎样将抽象且深奥的道理介绍给甫入高中的学生,这无疑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该设计能诱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探讨问题的环境,并在对问题探讨的过程中注意简化头绪,突出了重点,因而设计有其独到之处。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