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2相信未来教案1 苏教版必修1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 1.2相信未来教案1 苏教版必修1

ID:1023979

大小:74.56 KB

页数:6页

时间:2022-03-2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语文:1.2《相信未来》教学设计2(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  1:寻找意象,品味意境  2:诗化语言和作者感情的诗意表达  3:“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4:诗人身上所投下时代的烙印教学重点  1:寻找意象,品味意境  2:诗化语言和作者感情的诗意表达教学难点  1:“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诗人身上所投下时代的烙印【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课题导入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仕途失意,理想破灭,人生最困顿的时候写下了千古名篇:《行路难》,其中有两句话体现了作者相信未来,誓为理想而奋争的雄心壮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时隔1200年后,又一位天才的诗人用同样的激情,写下了《相信未来》的醒世之作。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食指原名郭路生。食指认为在中国作为诗人,无论是写作还是生活都存在着无形的压力,但别人在背后的指点绝对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于是他用“食指”为笔名,以表达自己的抗争与解嘲。1948年11月出生于河北,自幼爱好文学,深受马雅可夫斯基、普希金、莱蒙托夫等人诗歌的影响。长诗《海洋三部曲》第一节写于1964年,那一年,食指16岁。1967年红卫兵运动落潮,在一代人的迷惘与失望中,诗人以深情的歌唱写下了《再也掀不起波浪的海》和《给朋友》这首诗的后两节,那是一组催人泪下之作。紧接着,在那年的冬天他又写下了那首有关冰层下求索阳光与真理的鱼的长诗《鱼儿三部曲》。可以说食指的创作为一代诗人的崛起奠定了定向的基石。他被人们称为“新诗第一人”。无疑食指是一位填补了历史空白的优秀诗人。 2.了解背景     食指的创作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后期,这正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并进入高潮的阶段,在那个史无前例的狂热的年代,食指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陷入了迷惘和失望之中,现实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理想的冲突,使得诗人处于一种矛盾复杂的心态之下。但年轻、热情、执着,又让诗人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相信未来》是食指的代表作之一,写于l968年,在阴云密布的时代,它给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关于这首诗,食指曾经说:“‘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进了一步了。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正是有了这种信念,诗人才能在20岁的时候就写下了至今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用朴实平易的文字,将冷静的思考与炽热的感情融人字里行间。二、字词扫描1、强记字音:灰烬(jìn)依偎(wēi)摇曳(yè)睫(jié)毛  瞳(tóng)孔   惆怅(chóu  chàng)轻蔑(miè)脊(jǐ)骨  给(jǐ)予  不屈不挠(náo)2、辨音辨形:摇曳(yè)——拽(zhuài)拉  睫(jié)毛——捷(jié)报   给(jǐ)予——给(gěi)以  瞳(tóng)孔——潼(tóng)关 撞(zhuàng)击——经幢(chuáng) 惆(chóu)怅——稠(chóu)密——未雨绸(chóu)缪——鸟声啁啾(zhōujiū) 四、整体感知,理清脉络要求:读、听课文录音,明确每节的主要意思结构脉络    明确:课文基本结构:       1—2节:恶势力横行,我们希望破灭,果实被窃     痛斥现实       第3节:面对着困难,我们信念更强,豪情更浓     表明信念       第4节:想信未来有人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     相信未来       第5节:面对表层的创伤,继续前进,任人评说       第6节:相信历史会给中国的脊梁以公正的评价       第7节:点明题旨,发出召唤,为未来努力奋斗     决心战斗  总体结构:第1-3节  展示自我第4-6节  剖白内心      第7节    热情呼唤思想逐层深入韵律渐趋高昂五、合作探究1.诗中用哪些形象来表现生活的苦难的?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贫困、落后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生命由鲜亮而黯淡,由热情而失意,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由饱满而枯竭的经历,激起了人们对人生中一切失意、落寞、不快的联想2.从这些意象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是怎样的?贫困、落后、混乱1968年正是文革从开始走向深化的年代,在那个疯狂动荡、人性泯灭的时代,狂热、血腥、暴力、贫困、迷惘、绝望充斥着整个中国。(著名作家秦牧曾这样评述文革:“这真是空前的一场浩劫,多少百万人颠连困顿,多少百万人含恨以终,多少家庭分崩离析,多少少年儿童变成了流氓恶棍,多少书籍被付之一炬,多少名胜古迹横遭破坏,多少先贤坟墓被挖掉,多少罪恶假革命之名以进行!”所以诗人面对的苦难,不仅仅是个人的,而是整个时代的、民族的苦难!3.诗人是如何面对巨大的苦难的?“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在绝望中依然用纯洁、质朴的情怀憧憬美好未来,依然怀着未来的坚定执著的信念,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崇高的悲剧感。4.不仅如此,诗人在第3小节还说要用怎样的方式来写?“我要用手指那涌向田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这一小节改变句式,冲出了前两小节压抑狭窄的意境,转而变得开阔明朗起来,力量之大,范围之广,气势之猛,表现了诗人的满腔豪情。如果说雪花写下的“相信未来”会化掉,地上的字体会被风蚀,那么诗人用大海般的巨手以曙光为笔写下的“相信未来”则在天地之间,更在他的心里,永远无法被抹去。  这一小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如何,孩子的笔体又代表什么? (暗喻生动形象,天马行空,充满想象力。孩子纯真,他们有一种简单的执著,诗人对于未来的信念正是如此。) 如果说在一二两节中诗人写下的“相信未来”还让我们感觉到有些无奈有些自我安慰的成分,那么我们在第三小节中就能清晰的感受到他的坚定。这三个诗节,一咏三叹,“相信未来”就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奏出了诗人心底的最强音。在那个阴云密布、精神痛苦的时代,《相信未来》在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我想,那个年代过来的大多数知青也可以说是一代人,在任何时候重读《相信未来》都依然会怦然心动!食指“相信未来”,那种残忍的、固执的、痛苦的、伤痕累累的相信,就是一个人在痛苦现实中对未来坚定不屈的信念。也是这首诗最为动人的内核。女生读1、2节;男生读第3节5、前三节写我是怎样“相信未来”的,后三节写为什么要“相信未来”,探讨诗人坚定相信未来的理由,说说,读读首先,诗人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能“拨开历史风尘”,“看透岁月篇章”。“睫毛”“瞳孔”两个意象承“眼睛”而来,形象地描绘出未来人思考的神情,而“拨开”和“看透”又歌颂了人类智慧的伟大,诗人“相信未来”的原因就寄托于这思考的形象中。其次,诗人不在乎人们对我们肉体和经历的褒贬。“腐烂的皮肉”“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三个具体的形象或神情,传递着现实人们的种种苦态;“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四个细节,呈现出人们对过去历史种种评价的表情,形象传神,用笔精当。再次,诗人坚信未来“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脊骨”就是不屈的信念和探索的精神,“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中体现出来的不屈的信念和精神。这三节,曲折地挖掘了人类内心深处对未来的共同信念,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诗人才毫不怀疑地“相信未来”,并且“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6、最后一小节诗人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最后一节呼唤人们带着对未来的信念去努力,去热爱,去生活。诗的最后一节,用热情的呼告,满怀激情地鼓舞人们“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诗以无可反驳的气势,无所畏惧的精神,向苦难的现实宣战。对“未来”的信念像大海上的太阳那样喷薄而出,强烈地震撼着每一位读者的灵魂。 六、分析鉴赏,把握主旨  (一)揣摩语言:    1.诗歌意象的运用:       问题:仔细阅读全诗,意象主要集中在哪几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       第1节: 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思想:生活上贫困但保持乐观       第2节: 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        思想:心理上失落但一往情深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恢宏的气魄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远大的志向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光明孩子的笔体 美好的憧憬第4节: 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 第5节: 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2.比喻的用法:       问题:分析第三节前三句的精妙之处和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上面三个句子中,“手指”与“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与“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曙光”与“温暖漂亮的笔杆”都是同谓关系。将手指比作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比作托住太阳的大海,将笔杆比作曙光,即:手指是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是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漂亮的笔杆是曙光。       全节的意思是:我要用手指拨动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二)表现形式       反复手法的运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       明确: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示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主旨。  七、讨论交流,自由欣赏       注意:积极引导学生,使其掌握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诗歌的语言表达形式,透过形式体悟内容。   八、学生提疑,师生交流       组织学生质难问疑,师生共同交流,以加强对本文的体验与感悟。 鉴赏 (1)诗歌的结构之美 诗歌明显地分为三个层次 一至三节,一咏三叹,“相信未来”就象一首乐曲的主旋律,奏出了诗人心底的最强音。 四至六节,写为什么要相信未来。 第七节,直接呼告,诗人以无可反驳的气势,无所畏惧的精神,向苦难的样现实宣战,对未来的信念像大海上的太阳一样喷薄而出,强烈地震撼着每个读者的心灵。 (2)诗歌的意象之美 问题:仔细阅读诗歌,找出诗人运用的意象,并思考这些意象的含义? 明确: 蜘蛛网                 ---黑暗的势力 炉台                   ---希望与自由的园地 灰烬的余烟             ---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孩子的笔体 ---纯洁的信仰 紫葡萄                 ---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             ---失望的眼泪 鲜花                   ---成果、亲情、友情等 凝露的枯藤             ---没有收获但孕育希望 凄凉的大地             ---黑暗的社会 腐烂的皮肉             ---表层的创伤 脊骨                   ---不屈的精神 (3)反复的手法 问题:刚才我们诵读中发现,诗歌中频繁出现“相信未来”这句话,思考这是什么表现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诗歌前三节的语言形式大致相同,结句都是“相信未来”,通过这种反复的手法表达诗人对未来坚定的信念,增强了阅读的感染力,强化了诗歌的主旨。 (朗读体会,注意内容的理解) (4)拟人的修辞 5、对话(质疑提问---学生讨论---小组交流---代表发言---师生共同点评) 讨论1:我们了解了诗歌背景,又反复朗读了诗歌,你能体会出作者写作这首诗歌时的情感吗? 明确:对现实沉痛的反思,对未来坚定的信念:错的不是“我”,是这个颠倒黑白的时代。“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相信未来的人们会给予“我”“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也表现诗人对人性中真善美的渴盼和坚信。 (朗读体会,注意感情的把握) 讨论2:你觉得编者把这首诗选进课本是希望我们从中学到什么呢? 讨论3:我们今天读这首,你有被打动的感觉吗?能说说这种感觉吗?或者你对某一段或一句有感触,我们可以交流一下? (朗读体会,注意情感的共鸣) (以上是教师预设问题,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对文本、作者、编者及教师的质疑提问,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对话的目的。) 6、小结 食指是一个用心灵歌唱的诗人,在承受种种磨难,迎着风雪一步步走来时,他说:我之所以活着/活到现在/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于是,他的诗篇充满生命中最撼人心魄的力量,如山涛般叩响了众生的心灵。课后,大家可以再去读他的《热爱生命》等篇章,进一步感受诗人深沉的情感。 热爱生命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象攀附的葛藤, 把握不住自己命运的前程, 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 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 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 那请去墓地寻找的我的碑文,  上面仍刻着:热爱生命。 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砝码, 我有信心:以人生去做天秤。 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 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 的确,我十分珍爱属于我的 那条曲曲弯弯的荒槽野径, 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 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生。 我流浪儿般的赤着双脚走来, 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 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 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 我乞丐似地光着脊背走去, 深知道冬天风雪中的饥饿寒冷, 和夏天毒日头烈火一般的灼热, 这使我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 但我有着向旧势力挑战的个性, 虽是历经挫败,我绝不轻从。 我能顽强地活着,活到现在, 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1978年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