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谏》习题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求谏》习题2

ID:1018498

大小:137 KB

页数:8页

时间:2022-03-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求谏》习题分层训练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必须极言规谏         极言:竭力陈说。B.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忤:冒犯,触犯。C.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勖:慰问。D.但思正人匡谏正人:正直的人。解析 C项,勖:勉励。答案 C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B.C.D.答案 A解析 均为动词,做。B项,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它,代意见。C项,①代词,代君主;②代词,情况。D项,①介词,因为;②介词,凭,靠。3.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①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②至于隋炀帝暴虐 ③必须极言规谏 ④便即护短不纳 ⑤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 ⑥遂答云“业已为之”A.②③⑤⑥B.①②④⑤C.①②④⑥D.③④⑤⑥解析 在所给的六个语句中。①②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完全相同。①“举措”在文中的意思是“言行举止”,②“至于”在文中的意思是“到了”。答案 D4.下列各组句子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B. C.D.解析 C项,副词,竟然;A项,①连词,因为,②介词,用;B项,①介词,向,②介词,对于;D项,①连词,表递进,②连词,表转折。答案 C5.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活用方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臣亦不能独全其家A.便即护短不纳B.主若自贤,臣不匡正C.必虚己纳之D.或有人臣谏事解析 C项和例句都是形容词作动词,A项形容词作名词,B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D项无活用。答案 C6.下列各句与“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句式相同的一项(  )A.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B.下为百姓所怨C.安能谏人D.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解析 D项和例句都是定语后置句。A项和B项都是被动句,C项反问句。答案 D7.填空。唐太宗曾引用荀子的话说:“君,舟也;人,水也。________,________。”答案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阅读文本选段,完成8~12题。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知者明,信为难矣。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念魏 徴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8.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比见人来奏事者     比:近来。B.必当畏犯逆鳞逆:倒生的。C.自知者明,信为难矣信:确实。D.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渐:逐渐。解析 D项,“渐”的意思是“开始”。答案 D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B.C.D.解析 A项,都是动词,当做、作为。B项,①表被动;②动词,制造。C项,①判断词,是;②动词,做。D项,①动词,做;②介词,因。答案 A10.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部是太宗极力“求谏”原因的一项是(  )①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②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③自知者明,信为难矣。④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⑤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⑤⑥D.②③④ 解析 ②是说太宗的做法。⑥是说进谏的时间。排除这两项即可。答案 A1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从前来奏事的大臣们有时神情惊慌、语无伦次的情况推测,臣子们“奏事”尚且惶恐,“进谏”,更应畏惧。B.太宗以写文章的人和从事技艺的工匠如果互相品评比较,就能发现杂乱无章的文辞与低劣的技艺类比,人君也须纳谏。C.魏徵在发现太宗的错后,能选择恰当的时机给予规谏,太宗曾在朝臣面前赐酒给如魏徵一样敢谏的房玄龄等以示勉励。D.太宗曾问褚遂良有关舜、禹的谏臣对装饰食物器具之事也苦苦规谏的原因,褚遂良说这是禁止奢侈,防微杜渐。解析 C项,魏徵“能选择恰当的时机给予规谏”理解错误,原文是“随事谏正”,即不分时机。答案 C12.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翻译要点为“但”“耳目外通”“商略诋诃“芜词”“纂组”等词。答案 (1)只想得到正直的人来匡扶规谏,希望自己能知道外界对政事的看法,使百姓不怨结于心而阻滞不通。(2)如著名的工匠和文士,商讨品评,呵斥指责,杂乱无章的文词、低劣的技艺于是就暴露出来了。(3)雕刻器物会贻误农业生产,编织精美织物会耽误妇女织布做衣的工作。首先倡导奢侈淫逸之风,这是国家危亡的开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谏论下 苏 洵夫臣能谏,不能使君必纳谏,非真能谏之臣;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欲君必纳乎,向之论备矣;欲臣必谏乎,吾其言之。夫君之大,天也;其尊,神也;其威,雷霆也。人之不能抗天、触神、忤雷霆,亦明矣。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劝之,传曰“兴王赏谏臣”是也。犹惧其选耎阿谀,使一日不得闻其过,故制刑以威之,《书》曰“臣下不正,其刑墨”是也。人之情非病风丧心,未有避赏而就刑者,何苦而不谏哉?赏与刑不设,则人之情又何苦而抗天、触神、忤雷霆哉?自非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谁欲以言博死者?人君又安能尽得性忠义者而任之?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在以势驱之耳。君之难犯,犹渊谷之难越也。所谓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者,勇者也,故无不谏焉。悦赏者,勇怯半者也,故赏而后谏焉。畏罪者,怯者也,故刑而后谏焉。先王知勇者不可常得,故以赏为千金,以刑为猛虎,使其前有所趋,后有所避,其势不得不极言规失,此三代所以兴也。末世不然,迁其赏于不谏,迁其刑于谏,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间或贤君欲闻其过,亦不过赏之而已。呜呼!不有猛虎,彼怯者肯越渊谷乎?此无他,墨刑之废耳。三代之后,如霍光诛昌邑不谏之臣者,不亦鲜哉!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诚如是,欲闻傥言而不获,吾不信也。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之论备矣    备:完备。B.谁欲以言博死者博:换取。C.要在以势驱之耳要:关键。D.不亦鲜哉鲜:新鲜。 解析 D项,鲜:少。答案 D14.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人之不能抗天、触神、忤雷霆,亦明矣/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B.有与之临乎渊谷者/遂与之俱出C.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则或咎其欲出者D.宜乎臣之噤口卷舌/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解析 D项,语气词,表感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A项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均为介词,和。C项均为指示代词,那。答案 D15.下列各项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分别从臣子和君主的角度立论,论述了臣子怎样才能使君主顺利纳谏和君主怎样才能使臣子踊跃进谏的问题。B.君主应多任用心性忠诚正直的人,并顺应趋利避害的人之常情,通过建立赏赐和刑罚的手段鼓励或强制臣子们进谏。C.本文第三段用一个生动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封建专制下臣子进谏的危险和促使人进谏时刑罚赏赐所起的积极作用。D.作者以刑赏健全,言路大开,天下兴盛和刑赏失误,言路闭塞,国家乱亡作对照,启发人们吸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解析 A项,本文没有从臣子的角度论述臣子怎样才能使君主顺利纳谏。答案 A16.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能纳谏的国君,却不能使大臣劝谏自己的过失,就不是真正的能纳谏的国君。 (2)不久,那个怯懦的人回头看到一头猛虎凶狠地逼近,那么那个怯懦的人不等别人跟他说什么,就赶紧越过深渊,如同走过平坦的大路一样。【参考译文】能进谏的大臣,却不能使国君接受自己的谏言,算不上真正能进谏的大臣;能纳谏的国君,却不能使大臣劝谏自己的过失,就不是真正能纳谏的国君。大臣想让国君接受谏言(该怎么做),我先前已经阐述得很详细了;国君想让大臣力谏(该怎么做),我现在来谈一谈。国君地位高如天;尊贵如神;威势如雷霆。人不能抵抗上天、触怒神灵、忤逆雷霆,也是非常清楚的。圣明的君主了解这个道理,所以就设立奖赏来鼓励臣子,这就是《左传》所说的“兴王赏谏臣”了。还是担心臣子避重就轻,阿谀奉承,使得君主一日不知晓自己的过失,所以又制定刑罚来惩戒臣子,这就是《尚书》里说的“臣下不正,其刑墨”。按照人之常情,人都不是脑袋有病,丧失思想的,绝不会逃避奖赏而去追求刑罚,何愁没有人进谏呢?如果没有设立奖赏与刑罚,按人之常情,又何苦抵抗上天、触怒神灵、忤逆雷霆呢?如果不是本性忠诚有节义、不追求奖赏、不畏惧刑罚的人,谁希望为了进谏而冒死亡的危险呢?可国君又怎么可能全得到本性忠诚有节义的人来委任他们呢?这里有三个人:一个人勇敢,一个人勇敢、怯懦各半,一个人怯懦。有个人把他们带到深渊前,并告诉他们说:“能越过深渊的人,才算勇敢,不然就是怯懦。”那个勇敢的人以怯懦为耻,一定会越过深渊,那勇敢、怯懦各半的人和怯懦的人就做不到。这个人又说:“越过深渊的人奖励千两黄金,不然就没有。”那个勇敢、怯懦各半的人追逐利益,一定会越过深渊,那个怯懦的人还是做不到。不久,那个怯懦的人回头看到一头猛虎凶狠地逼近,那么那个怯懦的人不等别人跟他说什么,就赶紧越过深渊,如同走过平坦的大路一样。既然这样,那么人难道有勇敢、怯懦的区别吗?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形势驱赶他们。国君威严难以冒犯,如同深渊难以跳跃。本性忠诚有节义、不追求奖赏、不畏惧刑罚的人就如同那个勇敢的人,所以没有什么不讲谏。追求奖赏的人,如同那个勇敢、怯懦各半的人,所以听到有奖赏就会进谏。畏惧刑罚的人,如同那个怯懦的人,所以看到有刑罚就会进谏。先王知道勇敢的人不可能经常获得,所以把奖赏用做(鼓励勇敢、怯懦各半者的)千金,把刑罚用做(激励怯懦者的)猛虎,让大臣前进时有追求的方向,后退时有躲避的目标,大臣们在这种形势下不能不尽力谏言规劝国君的过失,这是三代兴盛的原因。末世就不是这样,对不进谏者给予奖赏,却对进谏者施加刑罚,大臣们闭口不言就理所当然了,国政混乱、国家衰亡也就接踵而至了。偶尔有贤明的国 君想听听自己的过失,也不过是奖赏进谏者罢了。唉!如果没有猛虎,那怯懦的人肯越过深渊吗?这没有别的,都是墨刑被废除的缘故。三代之后,像霍光杀昌邑王那些没有进谏(规劝昌邑王过失)的大臣的情况,不也太少了吧!现在奖赏进谏者的情况,偶尔还有,可是惩罚不进谏者的刑罚,已经完全废止了。如果增加对进谏者的奖赏,重新启用对不进谏者的惩罚,那么阿谀奉承的人就会变得正直,奸佞的人就会变得忠诚,更何况本来就忠诚正直的人呢!如果真能这样,我不相信国君想听到正直的谏言还会听不到。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