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谏》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求谏》教案

ID:1018399

大小:77.01 KB

页数:6页

时间:2022-03-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课题《求谏》教案主备人张华娇备课时间三课时备课组长签名教研组长签名教学内容个性备课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研读《求谏》。2.了解唐太宗对纳谏的认识,理解它对于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3.积累文中的“藉、寻、刍荛”等文言词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研读《求谏》。教学难点了解唐太宗对纳谏的认识,理解它对于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修齐治平”,那么修齐治平与本单元的“家国天下”有什么内在联系呢?求谏体现了君王怎样的个人修养?新闻链接:一个有关情感与理智选择的故事二、知识链接1.中国古代政治思想    中国古代政治是以君主为中心的,《诗经》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诗句,体现了皇权至尊无上与君主专制的古代政治现实,广大民众被置于统一政权的控制下。   一切国家政务均由君主一人听断,由此极易产生个人专断。因此,君主的个人素质、品德、能力在封建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往往是“人存政举,人亡政息”。2.谏官制度的核心是向君主提出建议和批评。是对封建专制政体的有益补充。3.《贞观政要》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是一部集封建统治者“治国安邦术”之大成的书。后来成了各朝皇帝甚至日本政治家推崇和必修的功课。三、文本解读合作学习课文第一、二段。①重要词汇:   俨肃:庄重严肃。百僚:百官。   奏事:启奏政事。暴虐:凶恶残暴。   极言:竭力陈说。致理:招致天下太平。致,招致。理:天下太平。   鲠议:耿直的议论,毫不避讳。从谏:采纳谏议。   争臣七人:几个敢于直言谏诤的大臣。七,约数,几个。   圣虑:圣明的思虑。   刍荛:割草打柴,借指粗野之人。②合作探究:唐太宗对于纳谏有着怎样的认识?6 明确:唐太宗参加了推翻隋朝的斗争,从自己经历出发,他深深懂得要想保住刚刚建立的大唐江山,必须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实行开明的政策,为此,他以随炀帝拒谏饰非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避免和纠正了许多错误。王珪的答话为何能获得唐太宗的赞赏?有何积极效果?   明确:这番议论既颂扬了唐太宗,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为唐太宗所称赞,由此产生了一个积极的后果:下令从此让谏官“预闻政事”,凡有所陈奏,一定“虚己纳之”。这是一项高明的举措,从制度上保证了谏诤官员行使监督权之路的畅通,唐时出现清明盛世,与谏官职权的提高应该说是有一定关系的。第二课时一、回顾朗读课文二、学习三、四段①重要词汇任:放纵。夙:早晨。称:符合。比:近来。   正人:正直的人。怨滞:怨结于心而阻滞不通。   次第:(言语的)顺序、先后。②合作探究:第三段说了什么意思?对今人有何借鉴意义?   明确:这一节主要讲唐太宗要求臣子积极进谏和受谏。唐太宗先列举了帝王“任情喜怒”的现象:“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指出这样做的结果就会导致“天下丧乱”。为避免这种情况,唐太宗认为大臣们应该“尽情极谏”。   不仅如此,唐太宗还把纳谏的意义扩展到大臣身上,指出不仅我做皇帝的要接受劝谏,你们做大臣的也要虚心接受别人的“谏语”,不能因为“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接着又用一个反问做了进一步强调:“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这就使得求谏、纳谏的意义扩充了,泛化为听取意见和建议的意思,这对于今天我们每个人的为人处事无疑都有借鉴意义。第四段大意。唐太宗阐述自己希望得到纳谏的良苦用心和英明举措。“贞观之治”局面的开创,不能不说与他点点滴滴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三、学习五、六段①重要词语   信:确实。属(zhu)文之士:写文章的人。   伎巧之徒:有技艺的人。伎,各种技艺。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自以为有超人之术,别人赶不上。俎:案板。十有余人:有,通“又”。②段意概括从人性的弱点出发阐述纳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对纳谏提出了更高要求。四、课外研讨。唐太宗李世民文治武功,独步千古,成为中国古代封建帝王的楷模。史学家吴兢编撰的《贞观政要》一书全面、系统地介绍和总结了唐太宗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我们可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勤于政事。如“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太宗希望得到大臣的规劝,进而使海内清平;虚怀若谷,宽厚仁慈。为了求谏,他放下架子,“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每有谏者”,纵使不合他的心思,也“不以为忤”。处事谨慎。古时谏者“及其满盈,无所复谏”,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目的在于不能防微杜渐,也要亡羊补牢。6 第三课时一、导入《贞观政要》中的名篇《求谏》,为我们展现了一代明君唐太宗的气度与风采,从文章的题目来看,顾名思义,就是君主求取正言直谏。作为历史上最开明的君主之一,唐太宗在纳谏方面表现非常突出,那么在文章中唐太宗是怎样虚己求谏的呢?(或者说,他为了求谏做了哪些努力?)为了求谏,他放下架子“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为了防止大臣因恐惧堵塞言路,“每有谏者”纵使不合他的心思,也“不以为忤”。他下令“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他“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由此看来,唐太宗为了求谏付出了很多努力,不惜屈尊降贵,改换颜色,营造一种宽和的氛围,这就为忠直耿介的臣子培育了土壤。因此,在贞观年间,忠贤满朝,人才济济,像魏征、房玄龄、杜如晦、虞世南等都是当时的名臣,甚至连太宗的妻子长孙皇后也会以不同的方式适时进谏。这些正直的臣子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一个政治清明的升平盛世。因此,在魏征病逝后,唐太宗痛心的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从唐太宗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诚心求谏、虚己纳谏对一个君主是何等的重要。二、君王的求谏与止谤——政治文化(一)求谏往事越千年,历史的风尘不能遮掩明君贤臣的身影,如唐太宗一般凭借虚己求谏而成就大业的人还很多,我们能否找到几个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呢?尧设“敢谏鼓”、齐威王——邹忌、鲁庄公——曹刿秦孝公——商鞅、刘邦——樊哙和张良、朱元璋——朱升(二)止谤相反,也有些君主拒绝纳谏,甚至对直言进谏的臣子怀恨在心,打击报复,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这样的君主呢?(闭目塞听、夜郎自大、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一意孤行、独断专行)这样的人最终难免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我们能否在历史上找出可以证明的实例?夏桀——关龙逢、商纣王——比干、周厉王——召公蔡桓公——扁鹊、楚怀王——屈原、吴王夫差——伍子胥项羽——范增、隋炀帝6 由历史上盛衰成败的例子中,我们能够看到,大臣的忠直敢言与君主的开怀纳谏减少了君主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这也一向被看做是古代政体运作的理想状态。(三)辩证思考当然,围绕在君主身边的进言也不一定都是忠直耿介的诤言,也有可能是祸国殃民的谗言,历史上也有很多君主就是因为误信谗言而导致亡国灭家,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唐玄宗宠信李林甫杨国忠导致“安史之乱”、宋仁宗听信秦桧谗言而妄杀忠良等,那么君主如何才能做到开怀纳谏而不被谗言所惑呢?这就要求君主在积极听取别人意见的同时也要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察纳雅言的睿智、明辨忠奸的眼光和切实可行的制度保障等。否则,一味的听从别人的意见就变成昏庸,拒不纳谏就变成刚愎自用,而这两者对君主巩固统治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三、人与人相处如何对待别人意见——现实意义刚才我们由历代帝王的盛衰成败中已经得到了一些启示,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我们作为普通人而非君主,应该如何对待别人的意见呢?是一味听从?是一概拒绝?还是你有其他的选择?:“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沟通的最高境界就是静静聆听。”“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波兰谚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魏征“要仔细听取别人提出的缺点,不要随便指责向你提出意见的人。”——达·芬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学生讨论,交流)师总结:宋人卢梅坡有诗云“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听取别人意见与相信自己就像是雪和梅一样,都各有可取之处,他们不是绝对对立的,而应该是互补的,无论单独选取哪一方面都是不完整的,自然也就很难收到最佳的效果。:“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怀疑一切人和相信一切人的错误都是一样的。”——塞纳克:相信自己是一种信念,听取意见是一种气度,相信自己不意味固执己见;听取意见也不代表亦步亦趋。我们要把6 自己的判断建立在充分思考和分析的基础上,对他人的意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只有这样,我们听取他人的意见才是有价值的。不听取他人意见,只顾走自己的路,是一意孤行;一味听取他人意见,踏别人的路,是邯郸学步!一意孤行是昏庸,邯郸学步是愚蠢。思而不听则滞,听而不思则乱!让我们在思想上保持独立与兼容并存,做一个睿智、豁达的人。培根说,“读史使人睿智”,希望同学们能从历代帝王的盛衰成败中总结出适用于自己的道理,正确对待他人的意见,以史为鉴,丰富和完善自己。四、作业(二选一)1.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将课上的思路延续成一篇完整的作文。要求: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2.求谏之难在于忤逆一己和短期的利益;纳谏之明在于避免因为损害百姓的利益而导致失去长治久安的局面。谗言则是满足君王一己和短期的利益,而损害了百姓和长远的利益。请以“采纳谏言与听信谗言”为题写一篇单元读后感。五、资料链接朱元璋——朱升: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极具雄才伟略、目光高远的皇帝,他以工于心计、深谙统御用人之术而著称。当时,起义军各自为战、各自称帝,而他却韬光养晦,听从儒士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潜心壮大自己的地盘和队伍,避免“枪打出头鸟”,等到其他起义军与元朝大军相互撕杀得两败俱伤时,他才脱颖而出,将二者一并歼灭,称雄于天下。刘邦——樊哙张良:进咸阳后,刘邦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他的心腹樊哙和张良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下令封闭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霸上。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齐威王——邹忌:齐威王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鲁庄公——曹刿: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比尔盖茨:在一次会议上,“微软”总裁比尔·盖茨6 受到严厉指责,一名技术员指出公司开发网络浏览器滞后。盖茨略作沉吟,决然自责,并向与会者诚恳道歉,此举也宣告了“微软”经营方向的转型。盖茨后来谈起这件事时说:“我不想在面子问题上浪费时间,那是没有意义的。特权会使人腐化,但我想保持前进的动力。”从当年的毛头小伙一跃而为世界首富,这样的成功并没有塞住的盖茨耳朵。学会聆听,无疑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敢谏鼓:尧设“敢谏鼓”,广开言路,开张圣听,纳谏除弊马谡——诸葛亮、王平:诸葛亮嘱咐马谡:“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马谡到达街亭后,不按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却骄傲轻敌,自作主张地想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当时,副将王平提出:“街亭一无水源,二无粮道,若魏军围困街亭,切断水源,断绝粮道,蜀军则不战自溃。请主将遵令履法,依山傍水,巧布精兵。”马谡不但不听劝阻,反而自信地说:“马谡通晓兵法,世人皆知,连丞相有时得请教于我,而你王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知何兵法?”接着又洋洋自得地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死地而后生,这是兵家常识,我将大军布于山上,使之绝无反顾,这正是致胜之秘诀。”王平再次谏阻:“如此布兵危险。”马谡见王平不服,便火冒三丈说:“丞相委任我为主将,部队指挥我负全责。如若兵败,我甘愿革职斩首,绝不怨怒于你。”王平再次义正辞严:“我对主将负责,对丞相负责,对后主负责,对蜀国百姓负责。最后恳请你遵循丞相指令,依山傍水布兵。”马谡固执己见,将大军布于山上。最终导致兵败街亭。夏桀——关龙逢:关龙逢,夏桀时大臣,因忠谏而被桀所杀。据《韩诗外传》记载,夏桀时,建造的酒池中可以运船;堆起的酒糟足有十里长,池中之酒可供牛饮者三千人。关龙逢向夏桀进谏说:古代的君王,讲究仁义,爱民节财,因此国家久安长治。如今国王您如此挥霍财物,杀人无度,您若不改变,上天会降下灾祸,那时定会有不测的结果。他恳请国王改变这种情况。说毕,立于朝廷不肯离去。夏桀大怒,命人把他囚而杀之。关龙逢因忠谏被杀,在夏王朝内外引起很大不满,很多人都不敢直言进谏,只想远远离去。周厉王——邵公:(厉王止谤)周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邵公曰:“吾得弭谤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言,三年,乃流王于彘。蔡桓公——扁鹊:(讳疾忌医)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候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词语解释:“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攻:琢磨。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教学反思6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