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乘法结合律北师大版 (1)
加入VIP免费下载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乘法结合律北师大版 (1)

ID:1014692

大小:46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2-03-2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发现乘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②、能熟练地运用乘法的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②、运用乘法结合律巧算乘法的过程和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发现能力和运用能力。【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索和发现乘法的结合律。【教学难点】发现规律,总结规律。【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教师)经过同学们的探索,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数学规律。这节课我们继续去探索,看一看还能发现什么规律?二、探索交流,发现规律(教师)出示课件---探索与发现(二)。(学生)计算(9×25)×4和9×(25×4)、(12×8)×125和12×(8×125)两组算式。 (教师)两组算式的结果都相等吗?(师生活动)比较算式特点,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白:(9×25)×4=9×(25×4)、(12×8)×125=12×(8×125)即: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教师)这就叫做乘法结合律。(学生反思)(教师)如果用a、b、c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表示乘法结合律的式子吗?(学生)尝试书写关系式,并反馈尝试的结果。(师生归纳)(a×b)×c=a×(b×c)。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教师)出示课件---乘法结合律的运用。(教师激疑)你能运用乘法结合律巧算下列各题吗?1、37×5×2;2、17×25×4(学生活动)(教师)上面两题为什么要把5×2和25×4结合起来计算?(学生)观察、讨论,然后反馈结果。(师生归纳)因为分别把这两个数结合起来相乘,所得的乘积是整十、整百数,可以使计算更为简便;在今后的乘法计算中,我们要尽可能地运用。(学生反思) 四、运用所学,巩固练习学生齐练,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其乐融融。五、拓展运用(教师)比较:25×24的两种算法哪种更简便?(师生活动)(教师)根据上例,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25×32×125吗?(师生活动)六、课堂小结(学生反思)七、课后作业 【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个教学内容,它是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和初次体验有趣算式规律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本节课把认识乘法结合律主要放在学生自主的探索中,通过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逐步发现乘法计算中的特殊现象。在本课教学中学生将初次感受用字母表示数,而猜测、估算等教学内容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接触,本节课重点是在交流活动中归纳一些估算的方法。通过对乘法结合律探索基本步骤的体验为学生今后的数学探索活动打下基础。【学情背景】学习方式上:四年级的学生,经历四年的课改实验,已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学之间能够较好地合作交流与倾听。能比较主动地探究新知,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学习新知。知识技能上: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知道:25×4=100125×8=1000以及整十整百整千数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经过对学生的课前调查,发现优生通过预习能初步掌握乘法结合律,中等生经过指导能较快掌握,学困生需要多次合作交流,练习指导能掌握。【教学内容和学习水平的分析与确定】表1、知识点与认知水平确定编号知识点认知水平分析(1)探索与发现乘法结合律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 √√√√表2、学习水平的具体分析知识点类学习水平认知内容描述学生行为动词(1)理解理解乘法结合律理解并能运用语言描述应用对一些算式简便计算简便计算分析综合综合应用乘法定律,对一些算式简便计算综合应用乘法定律,对一些算式简便计算【设计意图】“如何有效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学习新知”是我校课改实验探索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中的一个子课题, 本节课把认识乘法结合律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索中。先是口算,为学习简便算作铺垫。进而揭示乘法交换律,这部分教学内容是教材试一试第2题,并非本课教学主要内容,将这部分内容提前教学,主要考虑学生从二年级起已经滲透了乘法交换律思想,只不过没有进行抽象概括,借乘法交换律的概括让学生体验用字母表示数要比直接教学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学生更容易接受。接着创设情境组织学生猜想,教师对教材主题图进行挖掘再设计,只显示主题图正面,与上面遮盖侧面,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合理性猜测来估计小正方体的总数,培养猜想、估计意识。然后出示主题图新授,通过从不同角度观察写出计算小正方体总数的不同算式,在计算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而后举例验证,计算器帮助探索,进而建立模型,归纳总结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乘法结合律。最后应用规律,由学生独立尝试练习、集体交流对一些算式简便计算。【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结合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在理解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二)过程与方法:经历数学探索过程,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学习重难点】探索、发现、理解、应用乘法结合律。【教学策略】创设情境,组织探索,引导自主学习。【教学故事】本课新授教学,改变原教材先学乘法结合律,再学乘法交换律的编排顺序,教师先组织学生以旧引新,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运算中学习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为学生学习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打下基础。出示情境图1:师:看过这个图后,你们想提哪些数学问题?生1:这个长方形里有多个个正方形?(等等)师:哪有多少个?你们是怎么数的? 生2:每行5个小正方形,一共有四行,5×4=20(个).生3:每列4个小正方形,一共有5列,4×5-20(个)师:从这两个伙伴算法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生4:5×4=4×5就是二年级学乘法口诀时有五四二十和四五二十是一回事.师:你们能再举一些这样的例子吗?生略:学生举了很多,可想而知)师:若老师用a和b代表这两个因数,大家能把上面的等式写出来吗?生:写出a×b=b×a师:同学们:a×b=b×a这就是乘法的交换率,生:噢!当教学转入乘法结合律的学习时,教师利用下图创设了让学生说说大长方体中含有多少个小正方体,这时学生的估算情绪很高,因第一个情境与第二个情境图是从平面过渡到立体,学习情感很自然过渡过来。师:现在你能准确地算出一共有几个小正方体吗?你是怎样算的?全体学生思考片刻提出让全体同学运用已有的知识列式计算出到底大长方体含有几个小正方体。开始学生都只从正面看:“从正面看,:每层有5×4=20个,有这样的3层,列式是:5×4×3=60。”这时,我想:学生的观察思维表现得很贫乏,应当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所以,我就提出: 大家能从不同的方向进行观察思考来解决这个问题吗?这时学生的探索情绪被调动了起来,不一会,纷纷举手:生:“老师我想从上面看,一共有3×5×4=60生:“老师我想从侧面看,一共有:3×4×5=60进而教师组织学生观察这些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同学们通过独立观察,很快的自主发现:1:三个算式所有的因数都是3、4、5。2:三个算式的积都相等。3:三个算式只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不一样。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3×4×5=3×5×4=5×4×3既而我引导学生既然这三个连乘的式子的积都相等,在计算时哪个式子你认为乘起来感觉最快?为什么?根据计算经验,所有同学一致同意喜欢5×4×3,因为4×5=20,20是整十数,整十数乘法比较简便。我接着引导说:”如果不改变因数的位置,又想先算4×5=20,再算20×3=60,怎么办?”由于学生已有加小括号可以改变运算顺序的经验,同学们很快知道3×4×5=3×(4×5),3×(5×4)而后我引导学生质疑刚才我们的发现是否是一个规律呢? 怎样验证我们的想法呢?谈到验证,大多数学生显得不知所措,此时,我引导学生可以回顾乘法结合率的揭示过程,终于一位学生提议:我们可以再举一些例子看看。通过全体同学亲自举例,大家验证了乘法结合率,这时我告诉学生这个律叫做结合律。而后我要求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咱们的发现。通过语言描述,进一步理解了乘法结合率。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加上开头引导交换率基础,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虽然用字母表示数为学生初次所接触,但由于教学设计引导得当,学生归纳的非常轻松。在后面的应用规律进行练习时,全体同学均能正确、独立地完成。顺利地完成本课教学任务。应用规律,尝试练习1、你能用乘法结合律使下列的计算简便吗?38×25×442×125×8应用刚才探索的乘法结合律学生独立尝试,经过学生自己的尝试与交流,概括出简便计算的一些基本方法。2、填空35×2×5=35×(2×___)(60×25)×4=60×(___×4)(125×5)×8=(___×___)×5(3×4)×5×6=(__×__)×(__×__)3、利用发现的规律,计算。25×17×4(25×125)×(8×4)38×125×8×3全体学生独立练习,再讲评。理解乘法交换率,结合律,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思考】 125×32125×32×4【教后反思】本节课我根据教材编写意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进行乘法结合律的发现与探索活动。这次的数学活动基本完成了预设的学习目标。上完这一课我收获以下几点:1、充分挖掘教材进行再设计,组织学生估计,多角度观察与多种算法,这一环节设计安排得较好,做到充分利用教材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2、两次的验证活动安排设计得较好,第一次借直观图形进行验证,第二次在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第一次的发现是否适合其他算式呢,引导学生扩大验证的范围,用抽象的算式举例验证,为发现、概括乘法结合律奠定基础。3、及时帮助学生梳理思路,掌握探索的基本步骤。探索数学规律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需要学生自己体验、感受。本课教学,我在学生已经概括出乘法结合律后,没有立即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练习,而是询问学生: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乘法结合律呢?对学生刚刚经历的体验与感受及时进行梳理总结。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初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乘法结合律比较困难,会出现表达不够严谨的现象,此时,我引导得不够巧妙,有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的意图。另外,在归纳总结探索步骤时,学生归纳得较为迟钝,是否前面的探索经历对学生而言不够深刻。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乘法结合律教学目标:1.经历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会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进一步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果冻经验。2.能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运算,体会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发展数感。教学重点:引导概括出乘法结合律,并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算。教学难点:乘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前面我们共同探索与发现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这些运算定律能使我们的计算变得快捷、简便。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再次走进探索与发现的旅程,本节课我们要探索的新的运算定律是:乘法结合律(板书课题)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出示主题图(1)(2×4)×3表示2×(4×3)表示(2)请同学们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这个问题。2.自学交流师:同学们解答的怎么样了,请把你的解答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3.组织全班交流 (1)教师组织各小组推举代表汇报各组的表述方法,重点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怎样。方法一方法二:(2)比较上面两个算式,想一想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由两种算法的结果相同,可以看出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怎样表示?(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个算式的关系?4.共同优化,形成结论师:从上面两个算式我们可以看出,三个数相乘,总是先算前面的两个,所得的积再与第三个数相乘,现在我们先算后两个数相乘,所得积再与第一个数相乘,而它们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我们发现的这个问题是不是乘法中的一个规律呢?咱们来共同验证一下好吗?看一看这个规律对其他的算式是不是也适用呢?请同学们列举一些这样的算式,看看它们的结果是不是相等。①学生独立列式验证。②指几名学生展示自己的验证结果。③小组学习第二个主题图。④小结:从刚才大家列举的算式来看,每一组的计算结果都是相同的。每个图两个算式结果相同,我们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接在一起。观察黑板上的这些算式,谁来说一说我们发现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规律呢? 5.抽象概括师: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3个数,怎样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呢?(多指几名学生回答)三、应用提升1.说一说,下面算式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72+48=48+72()A×B=B×A()a+(20+9)=(a+20)+9()(△×○)×b=△×(○×b)()2.用合适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25×17×413×17×19*25×12板书设计:乘法结合律(2×4)×32×(4×3)=8×3=2×3=24=24(桶)乘法结合律:(a×b)×c=a×(b×c)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