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辑 圣雄甘地:宽容和人性的教科书-2021年高考作文素材之人物精华思与用
加入VIP免费下载

第15辑 圣雄甘地:宽容和人性的教科书-2021年高考作文素材之人物精华思与用

ID:354567

大小:42.28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10-29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 15 辑 圣雄甘地:宽容和人性的教科书 人生中第一堂非暴力课;踏上素食主义者的道路;积极非暴力行动 从这天开始;他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全印度都是我的家族;宽恕这个 可怜的人 提起印度,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一位苦行僧式的人,他剃着光头,上身赤裸,皮肤黧黑,总是随身携 带一架木制纺纱机,一有空就纺起纱来。他走到哪里,都会引起一阵阵激动的欢呼,会有一群信徒自愿跟 随他。他就是印度独立运动领导人、国大党领袖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 【人物小传】 圣雄甘地,1869 年出生于西印度波尔班达尔贵族家庭,年轻时留学英国,攻读法律,1891 年取得律师 资格回国,后应聘前往南非任一家公司的法律顾问。1894 年在南非组织印度侨民投入反对南非当局种族歧 视的斗争,首次提出非暴力口号,并以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理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甘地再次回到 印度,组织“坚持真理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甘地发动要求“撤离印度”的运动,遭到残酷镇压。 印度独立后,甘地呼吁人民团结一致结束教派流血冲突。1948 年 1 月 30 日,享有“圣雄”称号的甘地在德 里作晚祷时,被印度教极右分子开枪暗杀,终年 79 岁。 【精华素材】 人生中第一堂非暴力课 甘地出身于印度一个古老的中产阶级家族。父亲曾是王廷的法官,担任过一个土邦的首相。他忠勇侠 义,慷慨大方,十分热爱自己的宗族。母亲是一个虔诚的宗教信徒,她坚持每餐祷告,一餐未做祷告便绝 不进食。 15 岁时,甘地偷了哥哥手镯上的一小块金子,良心受到谴责。由于不敢当面认错,他写了一封悔过信 交给父亲。他原以为会受到重罚没想到病榻上的父亲读后泪流满面,竟原谅了他,甘地感动得哭了。这是 甘地人生中第一堂“非暴力”课。他认为,父亲信任与慈爱的力量远远胜过责骂和棒打。后来他在自传中 写道:“这些爱的眼泪洗涤了我的心灵,抹拭了我的罪污。只有亲自经历这种爱的人,才能认识它的价 值……” 在中学一年级的时候,有一位学监来学校巡视,他要求学生拼五个单词,其中一个音讯是“水壶”, 他拼错了。在场的老师用鞋尖轻轻踢他,暗示他去偷看旁边同学的卷子,他没有领会老师的意思,结果只有他没有得到满分。事后,老师骂他,可他觉得自己没有错,倒是老师让他作弊,让他感到非常难过。不 过,这事丝毫无损他对师长的尊敬。他说:“我总是本能地屏蔽长者的缺点,即便后来我有机会了解还有 诸多别的缺点,但对他的尊敬始终不变,因为我自小就学会的是要遵从长者的吩咐,而不是质疑他们的行 为。” ○思与用 一个享誉全球的非暴力主义者,竟然承认父亲的宽容是他人生中第一堂非暴力课。甘地被人们看成是 神一样的人物,但他是人不是神,他走上后来的人生道路与他的家庭是有很大关系的。常言道,父母是最 好的老师。当代人常为子女的教育犯愁,其实问题多半出在父母身上,自身缺少一定的人生操守,却要求 子女成龙成凤,这只能被看成是当代笑话。 踏上素食主义者的道路 1888 年,甘地 19 岁,准备留学英国,但母亲不同意,她怕儿子堕落。她作过调查,有人告诉她,青年 人到英国没有酒就不能生活。家庭顾问向母亲建议,让甘地庄严地许下三个愿,然后就让他走。于是由家 庭顾问监誓,甘地发誓在英国不喝酒、不接触女人、不吃肉,母亲这才同意他出国。 到了英国,甘地遇到一位朋友,朋友为人和蔼体贴,把甘地当弟弟看待,教导他英国人的规矩礼俗, 使他习惯于用英文谈话。朋友劝他吃肉,对他说:“你母亲既不识字,也不了解这里的情形,在她面前发 的誓言有什么价值?”但是甘地不为所动。朋友日夜絮絮不休地劝导他,但是他始终以否定的态度面对着 朋友,朋友愈争辩,甘地愈固执。 甘地由对诺言的信守逐渐转变为对素食的信仰,他买来许多有关素食的书,这些书告诉他:人之所以 超越于下等动物,倒不在于前者必须以后者为食,而是高级动物必须保护低级动物;人体结构表明,人本 来不是需要烹调,而是一种吃果子的动物,他只能吃他母亲的奶,等他长出牙齿了,便开始吃硬食物。他 同那些被认为是素食主义的著名人物有了往来,并且开始饮食方法的体验。在他经常光顾的餐馆里,都分 两部分。一部分是景况相当好的人光顾的,有各色各样的菜,任人自由选择按价支付,每顿饭总得花上一 两个先令。还有一部分只有三道菜和一片面包,每顿饭六个便士,甘地通常在第二部分吃饭。怀着对素食 主义的热忱,甘地还在自己的住宅区贝斯瓦特成立一个素食俱乐部,积极宣传和推广素食主义。 ○思与用 由对母亲的一次誓愿而最终成为素食主义者,一辈子过着苦行僧般的日子,甘地的行为让人唏嘘感叹。 我们不必学他做苦行僧,但是他坚守诺言的诚信态度以及几十年不改初衷的坚持精神,却是值得我们学习 和继承的。不把自己讲过的话当话,为人只有三分钟热度,做事虎头蛇尾,以及花天酒地、暴殄天物,这 些人在甘地面前应当深深地自惭形秽。积极非暴力行动从这天开始 甘地大学毕业后,返回印度,从事律师工作。不久有公司请他到南非办一件诉讼案,没想到在去南非 的途中发生了一件极令他感到屈辱的事,并因此改变了他一生。 公司为他买了到南非联邦行政首府普列多利亚去的头等车票。火车抵达第一站彼得玛利兹堡时,有个 欧洲白人走向车厢包房。这白人一见到有色人,尽管其衣着是英国式的,仍怒冲冲召来车长,责问为何叫 他与臭苦力同房。 车长对甘地说:“跟我来,你必须到贷车厢里去。” “可是我有一张头等车票呀。”甘地说。 “那不算数,”另一个反驳道,“我告诉你,你必须到货车厢里去。” “我告诉你,他们在杜尔班就准许我坐这个车厢的,我一定要坐到目的地。” “不行,”那个官员说道,“你必须离开这个车厢,否则我只好叫警察推你出去。” “好,你去叫吧。我决不能自动出去。” 警察果然来了。他拉着甘地的手,把他推出去,他的行李也被扔出去。甘地不肯到别的车厢里去,火 车也就开走了。当时正是冬天,冷得特别厉害,甘地在候车室里坐着,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我应该为 自己的权利进行斗争,或者干脆回印度呢,还是把这个侮辱置诸度外而赶到比勒托里亚去办完这件案子再 回印度?没有完成自己的责任就跑回印度去,这是懦弱的表现。他终于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现在所遭受的痛 苦还是表面的,只不过是种族歧视的一种沉重的病症罢了,如果可能的话,应当设法将这病根除去,哪怕 因此要遭受一些痛苦。 甘地说:这是我生平从未受过的侮辱,我的积极非暴力行动就从这天开始。 ○思与用 个人遭受平生从未受过的侮辱,在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终于认识到这是种族歧视的病症,从而放弃了 个人声誉的追索而走上非暴力抗争之路。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只是甘地的隐忍精神,更有清醒的理性精 神。个人遭际常常是时代使然,透过一时的委屈,看出时代和社会的病症,从而根除这些病症而献身,这 才是我们最为敬佩的地方。 他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893—1914 年,甘地在南非任一家穆斯林商社法律顾问,目睹印度人的悲惨生活和遭受的种族歧视, 从 1906 年起领导印度侨民开展被称作“萨蒂亚格拉哈”(掌握真理)的非暴力抵抗运动,反对英、荷殖民 者的种族歧视政策,迫使 政府允诺减少在南非对印度人的歧视。 1915 年回国后继续开展非暴力抵抗斗争,反对英国的国殖民统治。1920 年 12 月,国大党年会通过甘地拟定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方案”,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全国范围轰轰烈烈地展开,人们以和平 方式抵制政府、机关、法庭、学校,采取总罢业、抵制英货、抗税等非暴力手段进行斗争。甘地在反英不 合作运动中身体力行,为抵制洋布,他总是随身携带一架木制纺纱机,一有空就亲手纺起纱来。1922 年 2 月 5 日,戈勒克布尔县乔里乔拉村 2000 农民将 22 名警察连同警察局一起,付之一炬,运动超出非暴力斗 争范围,甘地闻后急忙制止,3 月 10 日甘地入狱,运动遭到残酷镇压。 1930 年在甘地的领导下印度掀起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当年 1 月,甘地提出十一点要求,包括降 低田赋、减少军费和英国官员的薪金、实行保护关税政策、禁酒、取消食盐专营和释放政治犯等。遭总督 拒绝后,甘地选定以破坏食盐专营法作为运动的开端,3 月 12 日,他率领 79 名信徒,从阿默达巴德出发, 前往西海岸,徒步426 公里,沿途成群农民随行,4 月 5 日,抵达丹迪海滨,亲自动手煮盐,持续 3 周。当 局闻讯后,大肆镇压,5 月 4 日,甘地被捕,全国抵制斗争发展成革命形势。1931 年 3 月 5 日双方妥协,签 订甘地-欧文协定,国大党同意停止运动,总督则放弃镇压。 ○思与用 如何评价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不是如一些人所说它应当是 21 世纪的济世良方,这留给政 治家、思想家和社会学家去评说,我们特别欣赏的是圣雄甘地践行理想的实践精神和平民情怀。作为一个 政治领袖,他不只是理想的设计者,而且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身带纺车,亲手煮盐,将自己完全置身于 普通百姓之中,这才是后人应当继承的精神。 全印度都是我的家族 当时的印度正处在黑暗的时代,高高在上的是亿万富翁的土王、大君,而在其权力控制下的顺民却成 千累万死于霍乱、伤寒、肝炎和痢疾。五花八门的宗教与迷信,庞杂的教派、仪式与种性等级制度,周期 性地盲目狂热发作,人们互相屠戮。最为惊人的是那些被称为不可触摸的贱民的旃陀罗,为数约 5000 万, 社会视之如麻疯病人。他们不得居住在村中,不能从公用井中取水,也不得进特权阶级的庙宇,只能从事 搬运无亲人的尸体和执刑者等低贱的工作,他们走近时必须大喊“不洁!不洁!”叫人避开。面对这样的 国情,甘地说:“全印度都是我的家族。”他创办了一个静修院,镇静地宣布:欢迎贱民!他称他们为“神 的子女”。 甘地这样蔑视禁忌,连他最忠诚的信徒也吓坏了,柔顺的妻子在惊骇之余警告他说,这样“玷污”静 修院一定不会成功。此后多年,甘地都受到正统的印度教徒的攻击,成群的少年卧地拦阻他乘的车辆。他 的车子被掷石袭击时,他会下车直走入暴怒的人群中,有时太愤懑了,就大声喊道:“杀了我吧!怎么不 敢杀我?” 他的静修院已增长到两百多人,其中有无神论者、种族主义者、激进分子以及主张暴力的人。有位参观者吃了一惊,问甘地如何能收容这班人,甘地回答说:“我这儿是疯人院,我是最疯的一个。不过谁要 是看不出这些人是好人,也该验验眼睛了。” 追随他的人尊称他为“甘地师”,甘地的名声传遍世界,理想主义者与改宗皈依的人成群而至,尊他 为神之化身。 ○思与用 无视如铁的禁忌,不顾同胞的攻击,甚至冒着生命危险,视全印度都是自己的家族,称不可触摸的贱 民为“神的子女”而加以呵护,甘地的胸怀是宽广的。只为自己活着的人是渺小的,为着自己所在的阶级 而活着的人是伟大的,超越阶级和阶层,为所有人活着,才是伟大者中最伟大的人。甘地正是最伟大的人。 请宽恕这个可怜的人 印巴分治之前,宗教矛盾非常尖锐。1946 年 8 月 16 日,在加尔各答举行的穆斯林抗议活动酿成了穆 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间的大仇杀,持续近 24 个小时,造成 50821 人死亡。面对错综复杂的宗教矛盾和教派冲 突,甘地呼吁团结。他主张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是和平相处于一个国家,他号召印度教徒赎罪,并首先从自 己做起,决定把饮食控制在最低限度。作为一名印度教徒,在教派冲突之后,他经常冒着生命危险走访怒 火炽盛的穆斯林村镇,深入家庭,用好言劝慰穆斯林,告诫人们人类惟一值得的复仇行动就是以善报恶。 他以自己博大的胸怀去安抚人心,稳定人心,帮助他们捐弃前嫌,重新点燃友爱之火。 二战之后,甘地希望印度能够独立,并成为一个完整的国家,但最后为了印度独立,他接受让印度与 巴基斯坦分别独立的方案。在政权交接的那天,甘地没有庆祝印度的独立,而是独自在加尔各答为分治而 忧伤。印巴分治之后,为了打开谅解之心,感化对手的每一根道德神经,甘地决定再次运用绝食武器,制 止印巴两国领导人在克什米尔的争斗。1948 年 1 月 13 日,他开始绝食。正当圣雄甘地以自己的生命推动印 度民众实现宗教和睦时,一场以他为目标的暗杀行动正在悄悄进行。1948 年 1 月 30 日,甘地在信徒们的陪 同下,参加一次祈祷会,当他步入会场时,早已隐藏在人群中的极端分子纳图拉姆走到甘地面前,一面弯 腰向甘地问好,一面迅速地掏出枪,抵住甘地枯瘦赤裸的胸膛连放三枪,殷红的鲜血染红了他洁白的缠身 土布。甘地捂着伤口,发出最后的声音:“请宽恕这个可怜的人。” ○思与用 作为印度教徒,在教派冲突之后冒着生命危险走访怒火炽盛的穆斯林村镇,用好言劝慰穆斯林,用行 动告诫人们人类惟一值得的复仇行动就是以善报恶;极端分子枪杀自己,他捂着伤口发出最后的声音:“请 宽恕这个可怜的人。”是的,煽动仇恨如同煽动热焰,吞噬的不仅是别人,同时也是自己,我们应当像甘 地那样,在心里种下宽容的种子,铲除仇恨的幼苗。 【时文赏析】甘地的限度 狄马 与华盛顿、杰斐逊、林肯、邱吉尔、马丁"路德"金等西方一大批杰出的政治人物相比,甘地从来不是 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他一生致力于印度的独立和解放,可在南非又两次效忠英国殖民政府,组织救护队, 帮助英军镇压南非的布尔人和祖鲁人起义。在一本叫《印度自治》的小册子里,他认为“统治印度的并非 英国人民,而是现代文明——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一切被誉为文明产物的发明创造”,因而“印度的出 路在于放弃它在最近 50 年里所学的一切:铁路、电报、医院和医生……” 像大多数保守的东方民粹主义者一样,甘地从思想上排斥一切遥远而陌生的东西,向往原始、落后、 自给自足的桃花源生活。在一次谈话中,他甚至异想天开地认为,造成印度人贫困的主要原因在于毁掉了 纺车,并说,“假如我们不曾引进外国的产品,那么今天,印度将满地流淌着牛奶和蜂蜜” 。 这种天真可爱而又顽固不化的复古主义论调,是我们从“五四”以来一直到现在的国粹家那里所听惯 了的,但事实上无论是在印度,还是在中国,这种男耕女织、小国寡民的东方乌托邦都并没有给东方带来 任何福祉。 因而,在我看来,甘地留给印度以及世界的遗产,与其说是政治性的,还不如说是道德性的;与其说 是在思想方面,还不如说是在人格方面。 甘地的传记资料显示,这个人的早年懦弱、羞怯,而且无论是算术、修辞,还是演讲艺术都显得资质 平平。但就是这样一个平庸、愚钝,从各方面看都难以引人注目的孩子却对自己的操行和道德评价表现出 超乎寻常的注意。一个突出的例子是,父亲死时,他因妻子怀孕不能到场而痛悔终生,认为是“动物式的 情欲把我弄昏了头”,不然,“我就能够在父亲弥留之际为他分担痛苦”。 这种禁欲的、带有明显自虐倾向的道德狂热在甘地的思想中占据着核心的位置,使得他直到创办他的 “真理学院”时,还认为“西方民众正在唯物主义这个魔鬼和怪物的铁蹄下呻吟。他们道德的发展已经落 后” ,甚至一厢情愿地预言:“如果印度能够实现自身的道德价值,它就不必害怕任何敌人,也不需要什 么军队” 。 不错,我承认他是一个伟大的宗教改革家,一个彻头彻尾的理想实践者,一个道德苦修的大师,一个 知行合一的羯摩瑜伽教徒。但正如他的“非暴力”思想不能阻止印度教和穆斯林的火并一样,他光芒万丈 的道德理想也不可能感召任何一个独裁、专制、嗜血成性的国家,这在他给希特勒写信这件事上反映得十 分清楚。当 1939 年纳粹的狼烟已经在世界燃起的时候,他曾在 9 月间致函希特勒,祈求和平。信是这样写 的,他说:以人道的名义给您写一封信。我至今无法满足他们的愿望,因为感觉告诉我,给您写信是对您 的冒犯。然而现在我发现,不能再顾及这种感觉了。事关重大,我必须向您呼吁。我完全清楚,您是全世界惟一有能力阻止一场毁灭人性的战争的人。为了一个看起来似乎非常有价值的目标,难道必须真的付出 这种代价吗? 难道您不愿倾听一个经过深思熟虑曾经成功地避免了战争的人的和平呼声吗? 不管怎样,我都希望您能对我给您写这封信表示谅解。 我不知道希特勒收到这封情真意切、一唱三叹的信后会有什么反应,但我知道,阻止纳粹毁灭人类的 是各国的反法西斯战争,绝不是什么“非暴力”! 点评: 不因为他的伟大而无限地奉献溢美之辞,也不为了标新立异、追逐时髦而肆无忌惮地对他大加贬抑, 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在肯定甘地政治主张和人生信条不切实际的同时,也承认他人格道德的伟大,指出 他是一个伟大的宗教改革家,一个彻头彻尾的理想实践者,一个道德苦修的大师,一个知行合一的羯摩瑜 伽教徒。文章分析中肯辩证,高屋建瓴,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甘地,对现实也很有指导意义。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