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题 关联 感悟 ——解读作品标题含意的基本策略
加入VIP免费下载

点题 关联 感悟 ——解读作品标题含意的基本策略

ID:354470

大小:20.31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10-12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点题 关联 感悟 ——解读作品标题含意的基本策略 解读作品标题含意,既是高考高频率考查的关键能力,也是一定水平上欣赏作文的核 心素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届一届的毕业生在这个必要知识点上却总是表现差强人意。 为了大幅度提升广大中学生自主解读标题含意的水平,我们不得不深刻思索,终于探究出 比较理想的解读策略。这里以《祝福》和《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推介我们的做法—— 明确点题的文字,练习关联阅读法,深刻感悟其含意。 先以《祝福》为例。按照该作品行文先后,我们给足时间,让学生辨识确认、关联阅 读和深刻感悟。 编号:01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 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 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 故乡鲁镇的。 这是最先点题的文字,是一个场面描写,其中“新年的气象”即祝福的氛围,“这一 夜”便是祝福之夜。“祝福”主要是“送灶”,远远近近的爆竹声,渲染一种热闹不减的事 态,或许正是基于此,作者感叹“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若有意关联全篇,则发现祝 福之于鲁镇依旧是未变的习俗,暗示人们的文化传统、思想意识依旧是就有的模式,从而 含蓄地表现出希望有所变而终未能变的缺憾之情。简而言之,祝福是一种习俗,依旧控制 着那里人的大脑和思维方式。 编号:02 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 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 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 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 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 这部分点题的明显度更高,文字直接出现“祝福”字样。这相对于“编号:01”,应 该是近景,是放大的镜头拍摄的场景,“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似乎显得不怎么肃穆,但是福礼的丰富、男人拜祭的规矩,似乎又显得他们很是虔诚。他们似乎就是这样,在信与 不信之间走着传统的老路,没有例外。“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 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 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 不能自已。曾子易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 服膺于传统的习惯。”借用费孝通《乡土中国》这里的说法,或许能有更深的理解,鲁镇人 依旧生活在一种礼治的社会里,封建礼教自然是他们的清规戒律。简而言之,祝福是一种 文化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定制着人们的命运。 编号:03 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 呢? 这是借助“我”的心理描写,侧面写祥林嫂在祝福时候的挣扎,由此想到祝福给有些 人带去虚妄的希望,但给祥林嫂带来确定的痛苦。从这个意义上说,祝福是绞杀祥林嫂的 凶器。祝福的环境犹如被抽尽氧气的密闭空间,其中的祥林嫂只能被窒息而死。祝福杀人, 礼治杀人,这应该是关联阅读得来的深刻理解。 编号:04 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 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 谬种!” 这是容易被忽略的点题之笔。“这时候”就是祝福的时候。“这就可见”说明鲁四老爷 有一个果敢的推断。若还原这个推理过程和要素,应该是这样的:凡是谬种都会死于非时, 祥林嫂死于非时——祝福时刻,所以她必定是谬种。可见祝福成为是否谬种的试金石。祝 福时刻,祥林嫂承受饥饿和恐惧的双重折磨,最终生命力异常顽强的她还是倒毙了(这里 的结论正是关联了她乞讨和乞求的无结果),本应该得到同情;但是在迷信思想严重者的心 里,她却成了“谬种”!这是怎样的“人世间”啊! 编号:05 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 讳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 这里的点题也是显性的。通过“我”的心理描写,揭示一个事实,那就是祝福时期规 矩多。这里满是礼治,礼教的约束力依旧强大。关联其他点题的文字,相关理解容易被强 化。 编号:06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这里是非连续细节。但是本着关联的原则,我们将其“拼凑”在此。四婶的屡屡制止, 是落实鲁四老爷的安排——“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 一切饭莱,只好自已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要知道,鲁四老爷的心思,祥 林嫂也一样有。她到土地庙里捐门槛,付出的代价之大出人意料,因为她的诉求也不小, 既要消减生的局限,又要减少死的恐惧。但是一切生存资源付出之后,心灵了无自得之感。 于是她的精神崩溃了,几天就成为了活着的尸首。 编号:07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 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 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 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 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 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这是《祝福》的最后一次点题,景物描写融合着人物的心理。祥林嫂的死成为祝福时 间最不能触碰的话题,人们哪里还在意这样一个人物的死,而只在意各自的幸福诉求。这 是一个冰冷的世界,让“我”异常清醒,甚或有舒畅感。相对于祥林嫂,“我”和鲁四老爷 没有本质的区别,因为我们一样将祥林嫂孤立在一个令人窒息的空间,我们有着太多的相 似,所以结尾的“我”乃是鲁镇人的一个典型而已。 这样说来,“祝福”有着怎样的含意呢?我想把这个需要进一步压缩整理的任务交给 你,好吗? 下面我们以《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再给你展示一个“示范动作”。在展示之前, 我先得申明,这里的展示会给你带去什么呢?是意外的惊喜,还是一时难耐的困惑?让我 们拭目以待吧! 编号:08 总之,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 外界影响。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也许为了替自己的胆怯、自 己对现实的憎恶辩护吧,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的东西;事实上他所教的古代 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使他借此躲避现实生活。 这是第一次点题的文字(部分),这里表达的意思比较显明,那就是别里科夫是“套 中人”,至于他的套子有有形的,如雨鞋和雨伞,也有无形的,如他的思维方式、文化心态。 从有形写到无形,也就是从次要写到主要,所以别里科夫的思维方式、文化心态才是作者 最想突出的“套子”——有形的套子增强了无形套子的可感性。 编号:09 我们这些教师都是有思想的、很正派的人,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陶冶,可是这个 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 什么?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 这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点题之笔。在这里,别里科夫的身份发生了巨变,由前文被套 子封闭的生命主体,变成了“幽囚”整个中学乃至其所在的整个城市的“巨套”。换句话说, 在这里,别里科夫是套子,整个中学乃至整个城市的人都是“套中人”。当然前文别里科夫 这个“套中人”是完全自愿的,而整个学校和整个城市这些“套中人”似乎都不是完全自 愿也不完全被迫。因为那些自诩“有思想的、很正派的人,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陶冶”, 却没有或极少有像华连卡那样去勇敢地剔除“套子”。 编号:10 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 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 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动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刚刚说,别里科夫套子化了,结果这个套子死掉了,没有了,但是那里的人们依然没 有感受到套子的真正祛除,依然没有摆脱“套中人”的窘迫、郁闷、无聊、乱糟糟。那么, 又是什么在充当那无形的套子呢?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习惯知人 论世、借力时代背景的读者,给出的答案是沙俄的封建专制统治。而习惯将作品视为一个 自证的系统的读者,给出的答案是人们自身的思维方式、文化心态。自己走不出自己思维 方式划定的范围,正如我们的成语“画地为牢”所说的那样。“我们这些教师都是有思想的、 很正派的人,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陶冶”中就有套子在。我们主张二者统一。假如只 局限于封建专制的认知,那我们现在、身边还能发现形形色色的“套中人”;假如我们完全 不考虑封建专制的因素,那又如何解释作品中“套中人”为何那样普遍,而我们现实只是 零散的发生呢? 课外阅读推荐(阅读下列作品,练习赏析标题的意蕴美) 1.列夫托尔斯泰《孩子的力量》 2.刘心武《伙食勋章》 3.大海《当归》 4.〔美〕理查德塞尔泽 安宁 译《掷铁饼者》 5.鲁迅《拿来主义》 6.林徽因《窗子以外》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