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 :《姜子牙》高燃海报、影片介绍、金句及热点时评
01影片简介
动画电影《姜子牙》,讲述姜子牙从云端跌落到尘埃,最终摆脱他人的掌控,找回自我
的过程。
姜子牙是元始天尊最得意的大弟子。奉天尊之命,姜子牙成功捉拿九尾,赢得了封神
大战的胜利。只等当着众神之面手刃九尾,他即可被封为众神之长。
变数,就在此刻发生。九尾体内的一个小女孩,让姜子牙有了犹豫。
他放走了女孩,也违背了天尊的旨意。从即将被封为“众神之长”,沦落到被贬下凡思
过,连神力都夺走。
为了重回昆仑,重回过去的生活,姜子牙踏上了征途,然而他发现,真相,比他想象
的要残酷黑暗得多。他发现,自己最敬重的天尊,也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
是继续追随天尊,听从他的指挥,从而拥有无上荣光?还是遵循自己内心的道义,重
新找回初心?姜子牙选择了后者。
一句“若天道不公,我便走自己的道”,振聋发聩。
他终于不再受控于天尊,用自己的方式,成为了真正的神。
02
金句汇总
1.此去经年,再无归途。
适用于“义无反顾”、“战斗到底”等主题。比如,写“义无反顾”主题时,可以这么
用:为了心中的紫霞仙子,我们必须穿上金甲圣衣,然后踩着七彩祥云,腾空而起。从此,
天若压我,劈开那天,地若拘我,踏碎那地。既然化身为齐天大圣,就要义无反顾战斗到
底。既然踏上大闹天宫之路,此去经年,再无归途。
2.神临天下,皆为苍生。
这句话,可以算电影《姜子牙》的一个主题,电影预告片中,也进行了着重的渲染。
适用于“关注民生”、“心怀天下”等主题。可以这么用:身份越高,地位越尊,则责
任越大。故神临天下,皆为苍生;佛陀入世,普度众人。若尸位素餐,无所作为,则是德
不配位,必有灾殃。
3.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
这句话最早的出处《六韬》,原话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
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电影《姜子牙》宣传海报和预告片中,也用了
这句话。
写作文时,适用于“天下为公”、“命运共同体”等主题。可以这么用:“天下,是天
下人的天下,不是一家一姓之天下。若有人想把天下变为私产,鱼肉百姓,则是独夫民贼,
人人得而诛之,天下也可以群起而攻之。”
4.不救一人 ,怎么救苍生?
适用于“个体和群体”、“两难选择”、“拯救”等主题。比如,写“拯救”主题时,可
以这么用:一人如水滴, 苍生如江海。有了无数的水滴的汇聚,才有江海的广阔无边。要
救苍生,请从救一个人开始。如果不救一人 ,又怎么能救得了天下苍生?5.一人如露水, 苍生如江海。
适用于“个体和群体”、“局部和整体”等主题。比如,写“个体和群体”主题时,可
以这么用:一人如露水,苍生如江海。露水只有汇入江海,才能永不干涸。所以,我们要
把自己融入团队之中,成为集体中的一员。这样,才能让自己更强大。
6.破坏,是为了更伟大的创造。
适用于“创新(创造)”、“破与立”等主题。比如,写“破与立”主题时,可以这么用:
俗话说,不破不立。如果不能砸碎万恶的旧世界,万里江山又怎能披锦绣?因此,不必对
破坏抱有过多敌意。要知道,很多时候,破坏,是为了更伟大的创造。
7.若天道不公,我便走自己的道。
适用于“坚守正义”、“保持风范”等主题。比如,写“坚守正义”主题时,可以这么
用:真正坚守正义的人,绝不愿意合乎流俗,沉迷现状。相反,他们心中有情怀,也有独
立的主见。若天道公正,则顺道而为;若天道不公,便走自己的道。
8.不刷新世界观,怎么可能成长。
适用于“世界观”、“成长”等主题。比如,写“成长”主题时,可以这么用:人的眼
界跟成就有直接关系。若眼界狭窄,则很难有所大成。因此,要取得突破,则必须不断刷
新世界观,打开眼界,这样才能不断成长。
9. 愿追随昆仑,成为一个守护苍生的神。
适用于“追随”、“守护”、“志向”等主题。比如,写“志向”主题时,可以这么用:
电影《姜子牙》中,主角的志向是追随昆仑,守护苍生,最终经过重重磨砺,终于得遂所愿,成为诸神之神!
10.用你自己的方式,去成为一个真正的神。
适用于“坚守自我”、“战斗到底”等主题。比如,写“坚守自我”主题时,可以这么
用:每个人,生下来都是独一无二的,只可惜,很多人后来活成了别人的复制品,让人叹
惋。然而,真正的斗士,绝不会甘于与瓦砾为伍,而会让自己变成独一无二的珠玉。那么,
请用自己的方式,坚持战斗,最终成为一个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真正战神吧!
03
历史上真实的姜子牙
姜子牙:千古帝王之师
动画电影《姜子牙》终于上映,你去看了吗?历史上和传说中的姜子牙,又是怎样的
形象呢?现在不妨就在观影之前对其做一番了解吧
姜子牙其人
姜子牙(约前 1156 年—约前 1017 年),商末周初人,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
牙。因被周文王封为“太师”,世尊称其为姜太公、太公望或师尚父。
姜子牙未遇周文王之前,生活穷困寒微,一说他曾入赘妇家,因不善生计而被妻子逐
出家门,《史记》则记载他早年于商为官,见纣王无道,便辞官游说方国,不被任用而隐居
磻(pán)溪。
72 岁时,姜子牙用直钩垂钓于渭水之滨,遇外出狩猎的西伯侯姬昌,被姬昌拜为太师,
遂与之同归。姜子牙与姬昌共同商讨如何推行德政以推翻商纣政权,其中多是用兵的权谋
和奇计,而其后天下多数诸侯归心向周,多半是太公谋划筹策的结果。
姬昌死后,姜子牙继续辅佐武王姬发的伐纣事业,功勋卓著。姬发灭商之后,首封他
于齐地建国,姜子牙制定方方面面的政策,将齐国由偏僻荒凉的小国发展至雄踞东方的大
国。
虽封齐建国,姜子牙仍为周朝“太师”。辅助周公旦平定“殷东五侯”起兵反周的叛乱,为二次安周立下了赫赫战功。成王去世,姜子牙接受成王托孤遗命,担起辅佐太子的重任,
后又与众臣一起扶立太子姬钊登位,史称周康王。周康王六年,姜子牙卒于周首都镐京,
岁寿 139 岁。
莫道桑榆晚,大器晚成
“周文猎渭滨,遂载吕望归。”姜子牙垂钓渭水之滨遇文王而始被重用的故事,在民间
可谓是家喻户晓。这一故事衍生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一歇后语的同时,人们
也关注到执钓者姜子牙的苍苍白发,关注到他直到晚年才被重用的事实。
自古以来便有“大器晚成”的说法,而姜子牙更是个中典型。历史上的姜子牙大半生
穷困寒微,漂游四方,历尽磨难,直到晚年才有机会施展才华,实现凌云壮志。
祖上虽是贵族,但是到姜子牙一代已经家道中落,所以姜子牙不得不为生计奔波操劳,
为了聊补无米之炊,曾在朝歌当过宰牛屠夫,也曾在棘津做过卖酒小贩,生活在社会底层。
《战国策》载:“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有解释说是姜子牙曾入赘妇家,
但是不善经营的姜子牙屡遭失败,田不足以偿种,渔不足以偿网,“姜子牙卖面——折了
本”,最后被妻子逐出了家门。
他在被周西伯姬昌重用之前,还有很长一段蛰伏隐居的经历。据《史记》的记载,姜
子牙学问广博,曾经在商纣王朝做官,见商纣王荒淫无道而离开了商王朝,四处游说列国
诸侯,但始终不得重用。
姬昌则在田猎得卜辞,称其将于渭阳遇见贤人,“兆得公侯,天遣汝师”。果不其然,
姬昌在渭河北岸打猎时,正遇姜子牙在渭水之上用直钩钓鱼。两人交谈甚欢,姜子牙遂被
拜为太师,一步登天。
姜子牙的一生被神化了许多,但是他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正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
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姜子牙虽半生穷困潦倒,但穷且益坚,身处逆境始终不坠
青云之志,积极寻求贤明圣主,而当时机一到便一飞冲天,实现凌云之志。
辅周大业,安定天下
姜子牙所处的时代正是东方帝国殷商王朝走向没落至衰亡的时期。殷纣王暴虐无道,
荒淫无度,导致经济崩溃,民不聊生,姜子牙便毅然离开商王朝。他听闻西伯姬昌施行仁政,礼贤下士,广罗人才,西行来到其领地渭水之滨,栖身于磻溪,终日以垂钓为事,待
机出山。
姜太公钓鱼,不为银鳞设,只钓王与侯,最后得偿所愿,与贤明圣主西伯同归。
到西岐后,姜子牙被任命为宰辅,尽心辅佐文王。进言文王,献韬光养晦之计,言君
主务先修其德,礼贤下士,施惠于民,收揽人心,不可操之过急,贸然行事。西伯听从他
的献言,遂励精图治,明德慎罚,发展经济,社会清明,人心安定,天下民众倾心于周,
四边诸侯望风依附。
同时,在太公谋划之下,周国表面上坚持恭顺事殷,以麻痹纣王,暗中则争取拉拢和
联结邻国,瓦解殷商王朝的盟邦,削弱殷商王朝的势力,众小国纷至归附,认为西伯已经
足以取代暴虐的商纣王成为“受命之君”。
当时,有两个小国家虞和芮,因为边界问题发生争执,无法自行了断,于是请西伯裁
决,可当他们进入周国,见农人互相谦让,社会尊老爱幼成习,感到羞愧不已。最终讼事
消解,反结成同盟,西伯也受天命而称王,是为周文王,形成“天下三分,其二归周”的
局面。
周文王去世,武王姬发继位,姜子牙继续辅佐周国朝政,最终通过牧野之战成就了周
朝。牧野之战之所以能大获全胜,姜子牙功不可没。前期准备充足,翦商羽翼,取得民心。
姜子牙以民为本,大济苍生,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周朝,成就了天下万民。他辅佐周
朝大业,覆灭商纣的暴政,将百姓从水深火热当中解脱出来,令之享得许多世的政治清明,
社会安定。
这是历史上的姜子牙,在神话传说还有即将上映的电影当中,姜子牙出神入化,于昆
仑修仙道,为众神之长,但是无论如何都始终不变的是,他胸怀天下、拯救苍生的慈悲情
怀与壮志豪情。
04
截然相反的观影感受
观众对于该片在人物塑造和影片主题上出现了泾渭分明的观点。
赞美者认为,相比于《哪吒之魔童降世》相对低幼的世界观设定和老少皆宜的故事情
节,《姜子牙》在影片的思想性上要深邃得多,影片对“个体和苍生”、“个人和体制”等形而上的哲学命题提出了思考,甚至有观众认为,“一部《姜子牙》超过一百部《哪吒之魔童
降世》。”
反对者认为,该片的前半部分剧情拖沓,情节进展缓慢;姜子牙等角色缺乏明显的驱
动力,片中的人物都是“纸片人”,完全被剧情推着往前走;各种剧情逻辑上的硬伤到处可
见,故事不能自圆其说;而片中“不救一人,何以救苍生”的所谓哲学命题也是老生常谈,
了无新意。
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
《姜子牙》将中国动画电影的特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故事架构还是人物塑造,
都是硬伤。编剧的立意和格局倒是很大。围绕着一句“不救一人,怎救苍生?”的质疑,
涉及到人与神的对立。
可惜词儿大不等于格局大,主题唬人不等于境界深。电影想讲的太多,反而顾此失彼。
像一个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毕竟,越是宏大的主题,越需要 抵御和克制的能力。历史
上的姜子牙是一个秩序的建立者和维护者,而电影中的《姜子牙》却成了一个秩序的破坏
者。比起历史中的姜子牙,电影里强行拔高的人物,瞬间不堪一击。
《姜子牙》的改编:选择神性还是人性(节选)
郭晔旻 新京报
所谓“神仙”,就是用“仙性”取代了“人性”。所谓“人性”的表现,就是喜怒哀乐
之类的感情,它作为神人的分界是被严格区分和限制的,神仙哪怕只是流露出任何一点感
情,就被认为是动了“凡心”,会遭到严厉的惩罚。对于这一点,其实《封神演义》里的姜
子牙就是个“楷模”。诛杀狐狸精时,“妲己绑缚在法场,果然千娇百媚,似玉如花,众军
士如木雕泥塑”。最后还得有着四十年修炼道行的姜子牙亲自出马。他面不改色心不跳取出
陆压所赐葫芦,才算了结了妲己的性命。至于反面人物同样不胜枚举。
但动画片里的姜子牙,“人性”到底战胜了“仙性”。这位一心向“善”的大英雄,先
是为了拯救妲己而几次违抗“师尊”的指令,最后终于觉察到“师尊”毫无人性的统治才
是世上灾难的源头。他毅然毁断了连接天界与人间的“天梯”,中止了“师尊”对人世间的
干涉,还天下一个朗朗太平。这是人性的觉醒和自我肯定,也暗示了现代性世界对传统社会的胜利。当然,在从神到人的过程中,姜子牙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包括他在恶战中
须发皆白,以至于变成了经典的“太公”形象。
无论如何,只有在经典题材中注入新鲜的时代血液,才能让优秀传统题材走得更远。
从这个意义上说,《姜子牙》不失为《哪吒》之后的又一次对想象力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