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诗作联励读书: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
加入VIP免费下载

吟诗作联励读书: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

ID:354281

大小:26.75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10-08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吟诗作联励读书: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 吟诗作联励读书: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 古往今来,不少学有建树者,每每围绕读书治学“吟诗作联”,用以自勉,或鼓励他人。 读书是一种追求,也是一种乐趣。宋末元初的学者翁森在《四时读书乐》中对“春时”读 书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 草不除。”窗前草青树绿,鸟鸣枝头,花落水面,鸟语花香伴着书香,一片天籁。此时,读 书之乐,读书人心中自知。 宋代名家朱熹有首最富哲理的《读书有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把读书和人的知识更新,比喻得非常形象生动。 方塘里没有活水流入,就会枯竭、混浊;头脑中没有知识输入,就会糊涂、僵化。而知识 的输入,就是读书学习。 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有副对联写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 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此联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一面致力读书,另一面关心时政,两 者兼行,紧密结合,融为一体。这充分表现了当时东林党人的宽广胸襟和政治抱负。 历史学家范文澜曾说:读书、求知、做学问,一要耐得寂寞,持之以恒,二要不说空 话,言行一致。他把这两条缀成一副对联,以此奋勉自己,激励他人:“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 书籍浩如烟海,读书应有所选择,不能也不应无所不读。作为读书求知者,重要的是 要读有益的书和有用的书。当年,徐特立为青年工人王汉秋亲笔题写的那副对联,至今人 们记忆犹新:“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华罗庚是我国乃至世界著名的数学家。殊不知,他在读小学时因成绩差而未能拿到毕 业证。当时很多人认为他“不是读书的料子”。然而他始终奉行“天道酬勤”的信条,租书 借读,刻苦自学。华罗庚成名后,不少人向其讨教成功秘诀,华罗庚总是以他那两句有感 而发的诗句告诫大家:“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观点丨读书的价值在于正心一个读过许多书的人和一个没读过什么书的人,一个热爱读书的人和一个不爱读书的 人,一个为读书而读书的人和为功利而读书的人,究竟有什么区别?在今天的世界,真正 的读书人相比于奉行快餐文化的人们,生活状态究竟有什么不同?另外,今天我们为什么 还需要读书,又需要怎样读书? 读书的价值不在于功利,也不为炫耀。好读书不求甚解,观其大略而已。“无才可去补 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在读书中经历一番精神历险,有喜有悲,其中若许繁华,若许萧 瑟,却不足为外人所道。读书不为写书。世间无知者多无畏,无畏者多谤书毁书,甚或狂 妄写书,复制粘贴大行其道,创作被淹没在抄袭狂潮,刚刚面世却已成陈词滥调,被秋风 吹落杳然无踪。临渊羡鱼人之常情,见坊间坏书泛滥,而自己寸功未立,难免心有不甘。 写史容易毁史难。若执著一念草草急就,百年之后颜面无存,更加愧对子孙,倒不如清风 明月,品茶读书,直抒胸臆,知己酬答,虽不入坊间法眼,也留得青山一片,干干净净。 读书不是享受。古人云:学,然后知不足。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书籍是学问人生的精华 浓缩,读完一本书,在增添了知识的同时,也去除了内心的雾霾,或许还会合上书来仰天 长叹,恨不与作者同代或相识。然其间自有大欢喜在,比起闭目塞听、妄自尊大来,精神 上不知高洁多少。 读书是一种个体行为,不为人而为己,为人生存储记忆。记忆是人类最大的财富,对 于每一名读者而言,所有的书籍都是过去时,每一次打开的都是关于过去的记忆,将这种 记忆引入自己的人生,相当于拥有多重人生,多活了几代人的光阴。有记忆,虽草木一秋, 可笑傲千年;无记忆,虽富贵显赫,却未死即朽。真正的智慧在任何时代都会闪烁出新鲜 的光芒,人云亦云、哗众取宠的语言则容易苍老凋残。世上好书不多,在信息爆炸书籍泛 滥的今天,有选择的阅读是对本心的一种呵护。记住那些弥读弥新的书籍,要胜过数十年 皓首穷经。 读书如酿酒,书为粮食,精神为酒。读好书如酿美酒,从胸臆中自然流出。人生如书, 读懂人生,即是真爱书。书如人生,有书为伴,方不枉为人。 读书可以开启心智,打开一扇通往内心世界的窗口。就像弗吉尼亚·伍尔夫所说,每 个人的内心都是无比丰富的宝藏,有一片飞鸟无法驻足的冰雪王国。只是在纷繁复杂的现 实环境中,我们随波逐流,直至迷失,找不到了回去的路程。读书就是返乡,回归心灵的 故乡,告别了高清画面和高保真音响的视听轰炸,在一行行象形与语音之间的符号中静静徜徉,才能找到心斋坐忘的静笃,回到“复得返自然”的恬淡从容。读罢一本书后掩卷长 思,是多么美好的瞬间。 每一本书都是一只归鸿,我们目送着它飞越历史,飞向不确定的未来。书籍开启了每 个人的想象力,就像是本雅明笔下,面向历史背靠未来而逆向飞行的天使,在追忆中学会 瞭望,在幻想中告别虚无。爱读书的人是幸福的,他暂时地躲进心灵的小楼,按照自己的 喜好翻开一本书,完成一次美妙的初恋。 读书教给我们面对生活的勇气。当你被现实的蛛网缠绕着喘不过气时,书告诉了你, 人的境遇是上演过无数次的近似剧目,世界上能满足个人物质需求的路径有很多条,但实 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路却很艰辛。上苍赋予了每个人相似的肉体,却赋予人不同的灵感和才 能,太多的时候,当灵感和才能暂时不能给我们带来生活的舒适与安逸时,有的人也许选 择成为现实的奴隶。为稻粱谋似乎是每个生命的宿命,然而生命是如此的短暂,留给我们 在这个世界上的时间真的很少。人之区别于动物在于他不仅为稻粱谋,而且能于生存之外 提升人生的品质。读书给了你超越现实的勇气,挺起自己的脊梁。心怀天下、心忧黎庶, 哪怕一文不名;虚怀若谷、相信未来,哪怕正陷于现实的泥潭。读书人实现自己价值的途 径,就是在伟大书籍的指引下,跨越现实世界,去追寻未来。 只有超越了现实的自己,才能点亮心灯,呵护它永远不要熄灭。有些东西不能带给我 们物质享受,却让我们始终割舍不下;有些东西主宰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却让我们每天深 感不安。有时我们同世界格格不入,对这种疏离的状态,很多人无动于衷;有人自以为主 宰世界,却已失去了安放心灵的角落,成为漂泊在世界的永久过客。每个人的心灵需要像 幼雏一样被小心呵护。羽毛偶尔染上一点污渍,很快就会扩散到整个身体。珍惜本心,做 真正的自己。读书划出了人生的底线:哪怕一无所有,也要在秉烛夜读中默默坚守。 用心灵去读书,用读书去呵护心灵。读书是一种修炼,人只有超脱了自我,才能修炼 出真正的自我。风声雨声读书声,家事国事天下事。在唏嘘吟咏的书页翻动之间,我们就 能发现天下。 颜之推:读书治学,有八字要诀 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生活在南北朝至隋朝年间。所著《颜氏家训》是其结合自身经历撰写的一部国学经典,开后世家训先河,被誉为“古今家训之祖”,受到 人们的推崇。他勤于读书,善于治学,其读书治学思想主要体现在《颜氏家训·勉学》篇 中。今梳理《颜氏家训·勉学》篇的文本内容,概括其读书治学之道主要为八个字:勤笃、 切磋、博学、务实。这八个字的读书要诀,对我们今天的读书治学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勤 笃 勤笃意指勤奋专一,持之以恒。颜氏主张读书治学首要勤学苦读,且学贵有恒。通过 刻苦读书、勤学不辍,才能多知明达、涵养身心、行道利世。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业精于勤,自古以来的贤圣帝王都需要勤 奋学习,何况一般老百姓呢!作为普通大众更要勤奋刻苦。勤奋学习,最好从幼年开始, 这是读书的最好时机。如颜氏所言“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因为幼时读书,精神专一而 敏锐,记忆力旺盛,所学知识不容易遗忘。 《颜氏家训·勉学》篇中谈及“魏武”(即曹操)“袁遗”(即三国袁绍从兄,字伯业) 二人,他们之所以有所成就,赖于他们从幼时就勤奋读书,直到老年仍一直坚持,没有荒 废。错过幼时读书的最好时机,也不要自暴自弃,“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失于盛时, 犹当晚学”,要做到活到老学到老,且老而弥笃。 做到勤奋专一,持之以恒,往往需要克服重重困难。如梁元帝 12 岁,便已好学,时患 疥疮,手足不能伸屈自如,在空斋里支起一帷帐防蝇,独自坐在帐内读书,病痛时饮酒镇 痛,每天坚持读史二十卷,从不厌倦。再如战国苏秦以锥刺股,发愤读书;西汉倪宽带经 而锄,路温舒牧羊编简写书;晋代车胤家贫聚萤读书,孙康映雪读书等,他们都是刻苦磨 砺、意志坚定、勤奋好学的范例。 切 磋 切磋意指好问则裕,切磋起明。颜氏认为读书治学要好问多问,多向人请教,经过互 相切磋交流,才会互相起明。 学与问二者相辅相成。古人主张学而好问,虚怀若谷,多与人切磋,才能增广学识, 言行有得。如孔子主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孟子提“学问之道”,“学”之后要紧跟着 “问”;颜氏引用《尚书》的“好问则裕”,以及《礼记》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都强调向人请教,多与他人切磋,唯有如此,才能互相启发,引出明达的见解,从而不断提升自我。 勤学而不好问,非真好学者。闭门读死书,只会狭隘闭塞,见识浅薄,往往难有进步, 因此切忌自以为是,孤芳自赏。颜氏曾亲历他人闭门读书,自以为是,大庭广众之时,则 错误纰漏频出。 好问但不要盲从,不可偏信一隅。颜氏认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读书治学“必须 眼学,勿信耳受”,道听途说不可取。尚未经过亲身实践查证或调查研究,就随便引用别人 转述的言论,这样不但不会彰显自己的学识,反而会暴露自己的鄙陋,同时对别人也会造 成误导,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害人害己。 博 学 博学意指博涉为贵,博览机要。颜氏主张博览群书,不仅要熟读经典,还要广读百家 之书,兼收并蓄;同时强调要博览机要,阅读书中的精要之处,明晓精义。 《颜氏家训·勉学》篇中指出:“夫学者,贵能博闻也。”颜氏主张博涉为贵,认为在 古代,不管是务农的、做工的、经商的,还是钓鱼的、杀猪的、喂牛牧羊的人们中,都有 显达贤明的先辈,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只要博学求之,都会对事情有利的。他强调“观 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要“涉百家之书”。要读《诗》《书》《礼》《乐》《易》《春 秋》,这“六经”包含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学问,通过阅读,自然能开启心智, 增益德行,但还要涉猎百家之书,读关于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之书,另外如郡国 山川,官位姓族,衣服饮食,器皿制度等,皆要根寻,得其原本。这样才可能做到“学备 古今,才兼文武”,纵使不能增益德行,不能敦厉风俗,也还能作为一种技艺,“得以自资”。 “光阴可惜,譬如逝水”,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阅读“六经”“百家”时,应当博览 机要,“明六经之旨”,领会“百家”之要。要掌握关键要领,抓住书中的精粹切要,吃透 书中的精华要义,既做到博览群书,又能阅读精要,不拘泥于细枝末节。如此,则“必能 兼美”。 务 实 务实意指知行合一,学以致用。颜氏强调读书治学要注重实用性,要“有益于物”,反 对高谈阔论,不切实际。 读书治学要做到知行合一。要“思欲效之”“利于行耳”,力戒“但能言之,不能行之”的弊病。读书治学要用于生活实践,向圣贤学习,进而效之行之。如,不知养亲者,通过 读书观古人“先意承言”,即“起而行之”;未知为官者,观古人守职尽责,则“思欲效之”; 向来骄奢者,观人之恭俭节用、谦卑养德,则敛容抑气;素来吝啬者,看到别人重义轻财、 周济穷困,于是羞愧生悔,积而能散;平素暴悍者,观人之小心克己,则含垢藏疾,尊容 他人;怯懦者,观人之达观委命、强毅正直,则勃然奋力,不可慑服。 针对魏晋时期士大夫多手持尘尾,不谈世事,崇尚清谈之风,颜氏提出读书治学要学 用结合,学以致用,反对纸上谈兵。他引用邺下谚语“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 借博士买驴,云天雾地、洋洋洒洒地写了三页纸契约,还未见一个驴字,讽刺这种高谈阔 论、一无是处的做法。他还批判那种空守章句,不务实际的行为,如对经书中的“仲尼居” 三个字,就要写两张纸的疏理文章来解释,有何意义呢?那些俗儒整日埋首章句,囿于经 纬义疏,即使满腹经纶,也毫无意义。 曾国藩:读书治学,修德、明理、得道 曾国藩在家书中特别注重读书治学,希望兄弟子侄通过读书治学修养德行、明白事理、 悟得做人做事之道、参透人生大道。 看、读、写、作 曾国藩在咸丰八年( 1858 年) 七月二十一日写给儿子曾纪泽的家书中谈及看、读、写、 作的四字读书之法,并由此进一步分析了读书之法与做人之道的关系。他说: “读书之法, 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曾国藩还通过具体的事例和自身体认详细解读了什 么是看、读、写、作,如何看、读、写、作,曾国藩首先把看和读结合起来分析,解答了 看什么、怎么看、读什么、怎么读、写什么、如何写等问题。 他说: “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中》之类是也。 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 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在曾国藩看 来,看书主要是指默读,读书主要是指大声朗读。那么哪些书适合默读,哪些书适合大声 朗读,曾国藩认为史书和子书适合看,即默读;经典之作,诗词歌赋适合读,即大声朗读。 为了让其子曾纪泽更好地理解看和读的异同,曾国藩通过富家居积、兵家战争等具体事例来进行说明,他说:“譬之富家居积,看书则在外贸易,获利三倍者也,读书则在家慎守, 不轻花费者也;譬之兵家战争,看书则攻城略地,开拓土宇者也,读书则深沟坚垒,得地 能守者也。看书如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读书与‘无忘所能’相近,二者不可偏废。” 由此可知,看书与读书还是有实质区别的。 对于写什么、如何写,曾国藩以自己的经历和体会来进行说明。他说:“至于写字, 真行篆隶,尔颇好之,切不可间断一日。既要求好,又要求快。余生平因作字迟钝,吃亏 不少。尔须力求敏捷,每日能作楷书一万则几矣。”曾国藩因为自己写字较慢,吃了不少亏, 劝诫儿子能够写得又快又好,以期能够在不同场合应对自如。 对于如何作,曾国藩一生笔耕不辍,个人文档管理到位,留下了诗集、文集和奏稿、 书札、日记等海量文字,被后人编为《曾文正公全集》。他总结过自己的写作秘籍:“余早 年于‘作’字一道,亦尝苦思力索,终无所成。近日朝朝摹写,久不间断,遂觉月异而岁 不同。”多年如一日地反复摹写,持之以恒,滴水石穿,最终发生了质的改变。曾国藩可能 不知道“一万小时定律”,但他自身的行动,无疑是“刻意练习”结出的累累硕果。 曾国藩从细节出发,给出具体的写作建议:“尔作时文,宜先讲词藻,欲求词藻富丽, 不可不分类抄撮体面话头。尔之天分,长于看书,短于作文……目下宜从短处下工夫,专 肆力于《文选》,手抄及摹仿二者皆不可少。《说文》看毕之后,可将《文选》细读一过, 一面细读,一面抄记,一面作文,以仿效之。凡奇癖之字,雅故之训,不手抄则不能记, 不摹仿则不惯用。”他认为作文贵在有峥嵘之气、光明俊伟之象,所以,当他看到孩子们做 的《登九峰山诗》时,认为“文气俱顺,且无猥琐之气”,甚为欣慰。 领略文字意趣 曾国藩在同治四年( 1865 年) 六月初一日写给儿子曾纪鸿、曾纪泽的家书中强调在读 古人著作时,要注意领略古人的文字意趣,并把古人的文字意趣概括为气势、识度、情韵、 趣味四个方面的特点,认为凡被称为好文章的,最少具备其中一个方面的特点。 他说:“近日所看之书,及领略古人文字意趣,尽可自摅所见,随时质正。前所示有 气则有势,有识则有度,有情则有韵,有趣则有味,古人绝好文字,大约于此四者之中必 有一长。”曾国藩始终强调文章是一种真情流露,真情实感很重要,文章只有做到事真、情 真、理真才能够打动人,才会使文章充满生命的活力。曾国藩在同治四年( 1865 年) 七月初三日写给儿子曾纪泽、曾纪鸿的家书中教导儿子 作文章应在气势上下工夫,并通过名人名家的作品对什么是气,如何使文章具有气势进行 了分析说明。他说:“少年文字,总贵气象峥嵘……古来文人,无不在气势上痛下工夫。” 写作文章对气的重视,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传统。文章的气,既包含语言形式方面的气势, 也包括透过作品的语言文字体现出的精神和气度。有气势的文章既能体现出文章语言的表 现力,又能体现出文章思想的感染力。 曾国藩让儿子每个月写一篇文章做练习,注重平时的积累,进行反复练习,在气势上 下工夫。曾国藩还教导他们子要注重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强化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这样 才能使文章“气势展得开,笔仗使得强”。 去除骄傲气习 曾国藩在道光二十四年( 1844 年) 七月二十日写给父母的家书中,在谈及六弟曾国华 在省城读书无长进的原因时,表达自己没有尽到教诲的责任,指出解决方法首先要去除骄 傲气习。他说:“(六弟)在省读书二年,不见长进,男心实忧之而无如何只恨男不善教 诲而已。大抵第一要除骄傲气习。中无所有而夜郎自大,此最坏事。”这里可知,如果在读 书治学上取得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是没有任何益处的,要时时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 虚心向学,这样才会始终保有学习的热情。 曾国藩在咸丰八年(1858 年) 八月二十日写给儿子曾纪泽的家书中谈及学诗学字的方 法,勉励其要吸取自己的教训,雪己之三耻,以弥补自己人生中的遗憾。他说:“凡作诗, 最宜讲究声调……尔欲作五古七古,须熟读五古七古各数十篇。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 气; 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曾国藩在这里提出了读诗和作诗要高声朗诵与密咏恬吟 相结合的方法,在这封家书中,曾国藩还把古诗分为“人籁”和“天籁”,只有“人籁”和 “天籁”结合的诗才称得上好诗。 在写字的方法上,曾国藩提出要重视墨色,讲究墨的轻重缓急和新旧浓淡。他说:“尔 好写字,是一好习气……以后作字,须讲究墨色……墨之新旧浓淡,用墨之轻重疾徐,皆 有精意运乎其间,故能使光气常新也。”在这封家书的最后,曾国藩以自己人生的缺憾为例, 语重心长地劝诫儿子要不断努力学习,以期洗雪自己人生之三耻。曾国藩说:“学问各途, 皆略涉其涯涘,独天文算学,毫无所知,虽恒星五纬亦不识认,一耻也;每作一事,治一业,辄有始无终,二耻也;少时作字,不能临摹一家字体,遂致屡变而无所成,迟钝而不 适于用,近岁在军,因作字太钝,废阁殊多,三耻也。”这既是曾国藩教导家人治学的方法, 更是其人生修习经验的总结。 曾国藩的读书治学之法是其在切身体会、实践体认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是其劝诫家人 读书治学的丰富经验和真实示范,是曾国藩一生治学修习、人生成长成才经验的总结,不 仅对曾国藩的兄弟子侄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当今的我们在专注向学、修德明理、寻道问 道、学用结合等方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