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去浮华,立足实际——“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作文解析(附:精点细评)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抛去浮华,立足实际——“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作文解析(附:精点细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来,浙江卷的一篇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场舆论风暴。这篇 文章运用了“嚆矢”“孜孜矻矻”等相对生僻的词汇,提到伊塔洛·卡尔维诺、麦金太尔、 切斯瓦夫·米沃什等文学家或哲学家,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该文章初评为 39 分,后来 二评、三评皆为 55 分,最终审查组定为满分 60 分。 对此,有人认为该考生阅读面广,能积累这么多知识并恰当地用在文章中,难能可 贵。其思想境界也超出了一般考生,所以得满分无可厚非。也有人认为该文章晦涩难懂, “不好好说话”,文章应深入浅出而不是故弄玄虚。况且,满分作文应对莘莘学子有导向 意义,这样的文风实在不值得提倡,所以这篇文章不应得满分。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体会和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作文审题 三遍阅读法审题。 第一遍,通读材料,了解梗概。 话题是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任务驱动型作文。 第二遍,分层品读,概括要点。 第一段: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引起了舆论风暴。原因一是文章自身的特点:用词生僻, 人物冷门;原因二是评卷前后分差大。 第二段:人们对满文《生》的两种看法。一种认可它:积累知识多,运用恰当;思想境界 高。一种否定它:晦涩难懂,故弄玄虚;这种文风导向不好。 第三段:你的思考?要结合材料,也要结合社会现实。 第三遍,理性分析,确定立意。整体而言,第一段是现象,第二段是解析,第三段是考生的思考。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 可以有三种态度:肯定它,否定它,兼而有之。 温馨提醒: 无论选择什么态度,材料均可充分地利用上!(理由也在材料里) 出现的问题: 1.未找或找错一类词(短语)“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 2.态度不够明确,分论点不够鲜明; 3.未反复回扣材料,尤其是一类词; 4.理由不够充分,材料不能充分地利用; 5.字数不足,卷面脏乱,字体极不规范。 推荐标题: 1.深积累,浅为文 2.莫要生活在树上 3.抛却浮华,立足实际 4.文章不空侃,应有情意来 5.书写独特灵魂 6.不拘一格降人才 7.窈窕佳作,寤寐求之 8.字僻能甘,纷华不染 9.通俗诚可贵,思想价更高 10.以我之思想,着我之色彩 二、作 三、范文欣赏 文审题二、作文审题 范文一抛去浮华,立足实际 陈怡彤 近日,高考浙江卷一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引发了舆论关注,该文中多使用 一些生僻词汇且引用了一大批外国哲学家和文学家的名言。诚然,作为一篇考场作文, 它体现出了作者丰富的知识储备,但在我看来,这样一篇晦涩难懂的文章,实在不值 得提倡。(分析材料,亮明观点,简洁明晰。) 写文章应抛去生僻,寻普世价值。(分论点一,从写文章的角度谈该文章不适合 满分的第一个原因。) 把简单的文字复杂化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事。回首过往,韩愈、柳宗元发起轰轰 烈烈的古文运动,为的就是去除艰深难懂的骈文,降低文字的门槛;白居易主张“文 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倡导人们关注现实,贴近生活,体察百姓疾苦。 据传,白居易每次写完一首诗都会念给老奶奶听,只有老奶奶听懂了,他才认为自己 写出了优秀诗歌;近代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陈独秀等文人提倡使用白话文,让文 章更加通俗易懂。而如今这篇满分作文如此瞬涩难懂,提高了文字的门槛,降低了文 章的准确性,其中的一些道理让一般人无法挖掘出来,却摘得满分。故意使用生僻词 让文章变得如风中尘埃,抓不到手里,进不到心里,纵使其中有再多深刻的道理,又 有多少人能理解呢?(古今对比,分析入里,段末回扣自己的观点。) 做读书人要承担社会责任,寻济世价值。(分论点二,从做读书人的角度谈该文 章不适合满分的第二个原因。) 高考作为国家大事,每一年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在高考中的重量级题目——高 考作文便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了。拨开表面生涩的词句,《生活在树上》所表达的主 题是比较简单的,这就像是堆积生僻的词句去掩盖简单的道理。作者并非浅薄,但在 文字表达上走了歪路。作为一个读书人,我们的任务是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为人 们创造更好的生活。大家张载曾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 世开太平。”这正准确地概括了一个读书人的价值。高考为国家选拔出了大量人才, 高考满分作文也是历届考生争相学习的对象,如果此类佶屈聱牙的文风盛行,对莘莘 学子而言,导向意义又在哪里?抛去浮华,重内容而不重形式,用简单的文字说出深刻的道理,才是作为一个读书人最应做到的。(联系高考及读书人的重任,来映照该 文章的价值所在,观点扣得很紧。)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更应洗净浮华的心,立足国家实际,为人们创造更 多实实在在的精神财富。现代中国社会,最缺乏的就是能够好好说话的文字工作者。 作文《生活在树上》得了满分对能够清晰表达自己观点的学生是一种不公平。饱读诗 书固然重要,但怎么将知识用简单的方式输出,也是我们要思考的。写文章应深入浅 出,不要故弄玄虚,要去寻求文章的普世价值和济世价值。“生活在树上”久了,也 应回到地上,看看脚边的花花草草。日后当我们站在高考考场之上时,也应仔细斟酌, 使我们的文章“简约而不简单”。(明确点明新时代中国人应该“怎么做”,段末一 语双关,意味深长,回扣观点。) 让我们抛去浮华,立足实际,聆听生命的最强音:洗去浮华,回到原点。 点评: 本文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有两点:一是扣材料非常紧,且将材料作为事实 和理论素材灵活地用到了各个论证的环节中去,做到了让材料充分地“发光发热”; 二是外在结构非常明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层层递进,逻辑非常合理。 范文二 注重积累,敢于创新 赵梓伊 《生活在树上》,文如其名,寓意深刻,内含丰富,略难读懂。它的文字老道 和晦涩同在,思想的深刻与稳当俱备。一场激烈的争论就此展开,是该判高分,还是 该辨高分呢?冲破时俗,敢于创新,我认为它该得满分。(分析满分文《生》的特点, 引出争论,亮明观点。) 通过该文,可见作者知识储备深厚,文化素养极高。(理由一) 在文中考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写下这么一篇具有深度的文章,可见他有着极丰富 的阅读量,积累了许多知识,知识面很广,思想境界也高出了一般的考生。所谓“天妒英才”,许多名人总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没有被认可,但在后世却被颂扬。如郁 郁不得志的李白,印象画派鼻祖莫奈等人,他们都有着异于常人的才华,因为显得与 众不同。在我眼里,《生》之作者也如此,不能因不合规矩而埋没了他,我认为该文 应得满分。(灵活运用材料中提供的理由,并类比历史上的名人,段末再次申明观点, 照应开头,论证较为合理。) 通过该文,可见作者勇于冲破世俗的枷锁,大胆创新。(理由二) 在高考中规中矩的作文模板下,该考生不畏世俗,冲破枷锁,创新出独特风格 的文章,奈何苦涩难懂,但也是篇上乘佳作。当今社会,很多人因为各方面的原因, 墨守成规,懒得创新,论文也不像以往那样充满新颖的思考,很多人都是直接照着网 上内容进行改编甚或照抄。而我们做事情的初衷不就是要勇于创新,敢于表达自己吗? 如若没了创新,还会有便利好用的支付宝吗?还会有神速的高铁吗?还会有便捷的共 享单车吗?还会有领先世界的 5G 网络吗?所以在当今的新社会需要创新性的人才。而 该文章恰恰体现了创新,所以这篇作文该得高分。(写文做事均要勇于创新,过渡自 然,延伸合理。) 该文引导我们要多阅读,多积累。(理由三) 该文用了大量文言字词以及各种哲学家的话,相信作者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是 做不到的。给他满分,以示肯定,而这个肯定,不只是对作者本人的肯定,同时也肯 定了许多像他一样坚持阅读、爱好文学的人。这就无形中鼓励当代年轻人多阅读。贾 光平曾说过:“如果一个人只学习学校里的知识,那这个人的知识是十分匮乏的。”如 今,许多孩子因为学业压力大,每天只知道埋头做题而不去扩展知识面。而本文作者 恰恰告诉我们知识不只有学校里的,还有很多其它知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所以他的 作文,该得高分。(对比论证,较有力度。) 他的这篇文章很好,但他的出现,必将引起一大波学生向他效仿,可能会扰乱 高考秩序,增高考评卷的难度。并且议论文用平时朴素的语言一样可以表达好自己的 观点,所以各位考生最好还是不要跟风效仿,写正规的文章为好。(不走极端,提及 该文的另一面。)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既有丰富的积累和大胆的创新,又能引导 我们注重阅读,提升阅读量,虽然有晦涩难懂的弊端,但整体而言,“树上”有深度, “树上”有思想,我认为它满分值得。(水到渠成,总结全文,回扣观点。) 点评: 本文从肯定的角度,认为《生活在树上》一文满分值得。文章采用并列式的结 构,逐一指出满分值得的原因,思路清晰,论证合理。尤为难得的是,文末收尾前又 提及《生》文的不足之处,这就是“抓住一点,兼及其余”的做法,不走极端不偏激。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