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读写】第一期——苏菲的世界“你是谁?“
苏菲的世界
(挪威)乔德坦·贾德
“你是谁?”
选取《苏菲的世界》这一兼具文学与哲学双重属性的文本作为主体,作为“经典原文”
板块的内容,加上“哲学思考”这一板块,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点拨;“文学表达”和“读
写结合”两个板块则是对学生的语言进行训练。四个板块的设计前两个重思维,后两个重
语言,我们希望,通过一定的训练,争取让学生做到“我手写我心”“我心有思维”,乃至
“思维有深度”。
思维读写,读写思维;多思启智,多维生慧。
经 典 原 文
苏菲放学回家了。有一段路她和乔安同行,她们谈着有关机器人的问题。乔安认为人
的脑子就像一部很先进的电脑,这点苏菲并不太赞同。她想:人应该不只是一台机器吧。
她们走到超市那儿就分手了。苏菲住在市郊,那一带面积辽阔,花木扶疏。苏菲家位于外
围,走到学校的距离是乔安家的一倍,附近除了她家的园子之外,没有其他住家,因此看
起来她们仿佛住在世界尽头似的。再过去,就是森林了。
苏菲转了个弯,走到苜蓿巷路上。路尽头有一个急转弯,人们称之为“船长弯”。除了
周六、周日的时候,人们很少打这儿经过。
正是五月初的时节。有些人家的园子里,水仙花已经一丛丛开满了果树的四周,赤杨
树也已经长出了嫩绿的叶子。
每年到这个时节,万物总是充满了生机。这岂不是一件奇妙的事吗?当天气变暖,积
雪融尽时,千千万万的花草树木便陡地自荒枯的大地上生长起来了。这是什么力量造成的
呢?苏菲打开花园的门时,看了看信箱。里面通常有许多垃圾邮件和一些写给她妈妈的大
信封。她总是把它们堆在厨房的桌子上,然后走上楼到房间做功课。偶尔,也会有一些银行寄给她爸爸的信。不过,苏菲的爸爸跟别人不太一样。他是一
艘大油轮的船长,几乎一年到头都在外面。
难得有几个星期在家时,他会上上下下细心打点,为苏菲母女俩把房子整理得漂亮舒
适。不过,当他出海后却显得离他们遥远无比。
今天,信箱里却只有一封信,而且是写给苏菲的。信封上写着:“苜蓿路三号,苏菲
收”。只此而已,没有写寄信人的名字,也没贴邮票。
苏菲随手把门带上后,便拆开了信封。里面只有一小张约莫跟信封一样大小的纸,上
面写着:你是谁?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没有问候的话,也没有回信地址,只有这三个
手写的字,后面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苏菲再看看信封。没错,信是写给她的。但又是谁把它放在信箱里的呢?苏菲快步走
进她家那栋漆成红色的房子里。当她正要把房门带上时,她的猫咪雪儿一如往常般悄悄自
树丛中走出,跳到门前的台阶上,一溜烟就钻了进来。
“猫咪,猫咪,猫咪!”你是谁?苏菲的妈妈心情不好时,总是把他们家称为“动物
园”。事实上,苏菲也的确养了许多心爱的动物。一开始时是三只金鱼:金冠、小红帽和黑
水手。然后她又养了两只鹦哥,名叫史密特和史穆尔,然后是名叫葛文的乌龟,最后则是
猫咪雪儿。这些都是爸妈买给她作伴的。因为妈妈总是很晚才下班回家,而爸爸又常航行
四海,很少在家。苏菲把书包丢在地板上,为雪儿盛了一碗猫食。然后她便坐在厨房的高
脚椅上,手中仍拿着那封神秘的信。
你是谁?她怎么会知道?不用说,她的名字叫苏菲,但那个叫做苏菲的人又是谁呢?
她还没有想出来。
如果她取了另外一个名字呢?比方说,如果她叫做安妮的话,她会不会变成别人?这
使她想起爸爸原本要将她取名为莉莉。她试着想象自己与别人握手,并且介绍自己名叫莉
莉的情景,但却觉得好像很不对劲,像是别人在自我介绍一般。
她跳起来,走进浴室,手里拿着那封奇怪的信。她站在镜子前面,凝视着自己的眼睛。
“我的名字叫莉莉。”她说。
镜中的女孩却连眼睛也不眨一下。无论苏菲做什么,她都依样画葫芦。苏菲飞快地做
了一个动作,想使镜中的影像追赶不及,但那个女孩却和她一般的敏捷。
“你是谁?”苏菲问。镜中人也不回答。有一刹那,她觉得迷惑,弄不清刚才问问题的到底是她,还是镜中
的影像。
苏菲用食指点着镜中的鼻子,说:“你是我。”对方依旧没有反应。于是她将句子颠倒
过来,说:“我是你。”苏菲对自己的长相常常不太满意。时常有人对她说她那一双杏眼很
漂亮,但这可能只是因为她的鼻子太小,嘴巴有点太大的缘故。还有,她的耳朵也太靠近
眼睛了。最糟糕的是她有一头直发,简直没办法打扮。有时她的爸爸在听完一首德彪西的
曲子之后会摸摸她的头发,叫她:“亚麻色头发的女孩。”(编按:为德彪西钢琴“前奏曲”
之曲名)对他来说,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好,因为这头直板板的深色头发不是长在他的头上,
他毋需忍受那种感觉。不管泡沫胶或造型发胶都无济于事。有时她觉得自己好丑,一定是
出生时变了形的缘故。以前妈妈总是念叨她当年生苏菲时难产的情况,不过,难道这样就
可以决定一个人的长相吗?她居然不知道自己是谁,这不是太奇怪了吗?她也没有一点权
利选择自己的长相,这不是太不合理了吗?这些事情都是她不得不接受的。也许她可以选
择交什么朋友,但却不能选择自己要成为什么人。她甚至不曾选择要做人。
人是什么?她再度抬起头,看看镜中的女孩。
“我要上楼去做生物课的作业了。”她说,语气中几乎有些歉意。她很快走到了走廊。
一到这儿,她想:“不,我还是到花园去好了。”“猫咪!猫咪!猫咪!”苏菲追猫追到门
阶上,并且随手关上了前门。当她拿着那封神秘的信,站在花园中的石子路上时,那种奇
怪的感觉又浮现了。她觉得自己好像一个在仙子的魔棒挥舞之下,突然被赋予了生命的玩
具娃娃。她现在能够在这个世界上四处漫游,从事奇妙的探险,这不是一件很不寻常的事
吗?雪儿轻巧地跳过石子路,滑进了浓密的红醋栗树丛中。它是一只活泼的猫,毛色光滑,
全身上下从白色的胡须到左右摇动的尾巴都充满了蓬勃的生气。它此刻也在这园子中,但
却未像苏菲一样意识到这件事实。
哲 学 思 考
“你是谁”,这个问题其实是在问“你区别于万物的本质是什么”。德尔菲神庙有一句
箴言是“认识你自己”,认识你自己也就是找出你区别于万物的本质。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
回答起来却很困难,就像苏菲一样,“她的名字叫苏菲,但那个叫做苏菲的人又是谁呢?她
还没有想出来。如果她取了另外一个名字呢?比方说,如果她叫做安妮的话,她会不会变成别人?”
这里面涉及“名与实”的关系。中国的名家说“白狗黑”,意思是说,假如当初给颜色
命名的人,将白色这种颜色称之为“黑色”,那么,白狗就是黑狗了。假如,苏菲当初叫安
妮,那安妮就是苏菲了,事实是这样吗?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
又说:“事物对我来说是一个样子,对你来说又是另一个样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错误
的原因在于,普罗泰戈拉把“听起来有理”和真理本身轻率地画了等号。不管怎么说,名
与实的复杂关系是回答“你是谁”这个问题的一大障碍。
要想回答“你是谁”的问题,不仅仅涉及名与实的问题,还涉及“外在”与“内在”
的问题。假如你回答“我是某某学校的某某”,实际是借外在的关系确定你的“定位”;假
如你回答“我是一个开朗、乐观、善良……的人”,实际是靠内在的特质确定你的“定位”。
中国人喜欢从外在关系中寻找自我,西方人则更喜欢从内在特质上寻找自我。其实,无论
是靠外在的关系,还是靠内在的特质,都很难把我们与万物截然区分开。或许你以为区分
开了,实则只是在你所熟悉的小范围内区分开了,在人类乃至宇宙的大范围内则仍没有区
分开。比如,“我是某某学校的某某”这一回答,对于一个德国人毫无意义,因为他(她)
既不知道“某某学校”,更不知道那个“某某”,回答了等于没回答。至于回答“我是一个
开朗、乐观、善良……的人”,即便是你的朋友听了,也会认为你脑子出了问题。总之,无
论是从外在关系,还是内在特质层面来回答,都很难使人一下子知道“你是谁”。
对于“你是谁”这一问题的回答,其实就是一幅“自画像”。2020 年全国卷Ⅲ的作文
题“如何为自己画好像”,翻译成哲学语言就是“如何认识你自己”。
正像作文题里说的,要想画好“自画像”,需要一面镜子,小说中的苏菲也是想通过照
镜子发现自己是谁。当然,认识自己是很难的,对于“你是谁”这一问题的答案求之不得
时,我们很容易生出“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的感叹,苏菲“有一刹那,
她觉得迷惑,弄不清刚才问问题的到底是她,还是镜中的影像”,正与此同类。
“我是谁”的问题其实是源于人对自身本质的好奇,这种好奇,不论是在哲学中还是
文学中,都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哲学家给苏菲的第一个问题真的十分重要,因为它也是生
而为人第一个应该考虑的问题。
文 学 表 达 1.关于“你是谁”的表达
这种感觉很难言表,就像有人问“你是谁”,答案似乎就在眼前,你却不知如何张口,
不禁让人生出“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感觉。
2.关于“名与实”的表达
装腔作势的人很像旧社会“挂羊头卖狗肉”的商贩,总以为头上有两个犄角就可以多
卖几个钱了。即便被人抓住了,还要狡辩说狗又名“土羊”。明明是名不副实,却总爱玩名
家“白狗黑”的把戏。
3.关于“蝴蝶之梦”的表达
沉浸在这山色中,我总有“蝴蝶之梦”的感觉,物我之分,此刻变得有些模糊。
读 写 结 合
请以“我是谁?”为题写一篇作文。字数不限,文体自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