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细读】《平凡的世界》孙少平:农村还是城市?这是个问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名著细读】《平凡的世界》孙少平:农村还是城市?这是个问题

ID:352349

大小:63.53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9-04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名著细读】《平凡的世界》孙少平:农村还是城市?这是个问题 【作品简介】 本文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作品以恢宏的气势书写了十年间城市与乡村的巨变, 真实地展现了当时的农村风貌以及农民生活。选文讲述的是主人公孙少平高中毕业后当了 三年教师,却在结束教师生涯后陷入了巨大的茫然和矛盾中,最终决定顺从自己内心的想 法离开村子去城市寻求自我价值的故事。本文选自《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第十一章。 原文解析 孙少平的选择 ①在村里和家里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候,孙少平却陷入了极大的苦恼之中。 ②三年的教师生涯结束了,他不得不回家当了农民。 ③他倒不仅仅是为此而苦恼。迄今为止,他还不敢想象改变自己的农民身份。当农民 就当农民,这没有什么可说的。无数象他这样的青年,不都是用双手劳动来生活吗?他, 农民孙玉厚的儿子,继承父业也可以说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但他不能排除自己的苦恼。 孙少平对劳动的态度体现出作者自己的观点,路遥曾说:“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 人才会活得更为充实。”书中孙少平、孙少安一直秉持着这种劳动精神,追寻着自己的价 值。虽然没有改变自己农民身份的妄想,但农民这个身份还是让他十分苦恼,这种矛盾也 是孙少平农民与文学青年双重身份的体现。 ④这些苦恼首先发自一个青年自立意识的巨大觉醒。 ⑤是的,他很快就满二十二岁——这个年龄,对于农村青年来说,已经完全可以独当 门户了。 ⑥可是,他现在仍象一个不成事的孩子一样生活在一大家人之中。父母亲和大哥是主 事人,他只是在他们设计的生活框架中干自己的一份活。作为一个已经意识到自己男性尊 严的人,孙少平在心灵深处感到痛苦。这决不是说他想在家里“掌权”。不,在这一大家 人中,父亲和大哥当然应该是当家人。说实话,即便是现在让他来主持这个“集体”,他 也干不了……⑦由此看来,他无法从这个现实中挣脱。 孙少平虽然有着远大的理想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抱负,有着高于农民思想的人生观,但 现实的因素是没有办法避免的,这种无法改变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孙少平无法顺利 融入城市的困窘。 ⑧但他的确渴望独立地寻找自己的生活啊!这并不是说他奢想改变自己的地位和处境 ——不,哪怕比当农民更苦,只要他象一个男子汉那样去生活一生,他就心满意足了。 ⑨无论是幸福还是苦难,无论是光荣还是屈辱,让他自己来遭遇和承受吧!( 希 望 自 己 来 经 历 和 承 受 ,体 现 了 青 年 人 对 于 成 长 的 迫 切 渴 望 ,也 表 明 了 孙 少 平 对 于 个 体 发 展 空 间 的 需 求 。 ) ⑩他向往的正是这一点。 孙少平对于城市的向往并非是因为物质条件的诱惑,或者说物质的优越还不足以让孙 少平产生如此强烈的出走愿望,受过的教育、看过的书、结交的朋友,无一不对孙少平的 观念产生着巨大的冲击。在孙少平看来,活得有没有尊严、有没有价值,比活得好不好更 加重要,这也体现了孙少平作为一个农民青年思想上的深刻性。 ⑪按说,要做一个安份守己的农民,眼下这社会正是创家立业的好时候。只要心头攒 劲,哪怕纯粹在土地上刨挖,也能过好光景。更何况,象他们家现在还有能力办起一个烧 砖窑,那前程不用说大有奔头。发家致富,这是所有农民现在的生活主题。只要有饭吃, 有衣穿,有钱花,身体安康,儿女双全,人活一世再还要求什么呢?( 狭 隘 的 传 统 农 民 观 念 捆 绑 着 一 代 又 一 代 农 村 人 ,尽管 这 样 生 活 并 没 有 任 何 可 以 被 苛 责 的 地 方 , 但 这 种 农 民 思 维 的 局 限 性 始 终 压 抑 着 人 的 自 我 意 识 和 个 体 发 展 的 空 间 。 ) ⑫谁让你读了那么些书,又知道了双水村以外还有个大世界……如果你从小就在这个 天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你现在就会和众乡亲抱同一理想:经过几年的辛劳,象大 哥一样娶个满意的媳妇,生个胖儿子,加上你的体魄一定会成为一名相当出色的庄稼人。 ⑬不幸的是,你知道的太多了,思考的太多了,因此才有了这种不能为周围人所理解 的苦恼……既然周围的人不能理解他的苦恼,少平也就不会把自己的苦恼表现出来。在日 常生活中,他尽量要求自己用现实主义态度来对待一切。“不幸”是孙少平在看过了更大的世界之后不愿意拘泥于这一方小天地而产生的痛苦, 这种痛苦尽管实实在在地困扰着孙少平,但它实际上正是因为孙少平有过见识、看到过更 大的世界才产生的,对于一个农村青年来说,这其实是一种幸运。孙少平在逐渐找到自己 目标的同时,也渐渐感受到身边没有同类人的孤单,这种孤单更加重了他的烦恼和他想要 出走的想法。 ⑭毫无疑问,对孙少平来说,在学校教书和在山里劳动,这差别还是很大的。当老师 不必忍受体力劳动的熬苦,而且还有时间读书看报……虽说身在双水村,但他的精神可以 自由地生活在一个广大的天地里。如今,从早到晚天天得出山,再也没有什么消闲的时光 看任何书报了。一整天在山里挣命,肉体的熬苦使精神时常处于麻痹状态——有时干脆把 思维完全“关闭”了。晚上回到家里,唯一的向往就是倒在土炕上睡觉,连胡思乱想的功 夫都没有。一个有文化有知识而爱思考的人,一旦失去了自己的精神生活,那痛苦是无法 言语的。 身体的煎熬可以忍受,但精神的痛苦是无法消解的。孙少平接受过教育,感受过书籍 和文化的力量,现在却只能处在无法获得精神养分的狭小天地,这对于孙少平来说无疑是 难以忍受的。 ⑮这些也倒罢了。最使他憋闷的仍然是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很 羡慕村中那些单身独户的年轻庄稼人,要累就累得半死不活,毕了,无论赶集上会,还是 干别的什么事情,都由自己支配,这一切他都不能。理性约束着他,使他不能让父亲和哥 哥对他的行为失望。他尽量做得让他们满意,即是受点委屈,也要竭力克制,使自己服从 这个大家庭的总体生活。 ⑯农村的家庭也是一部复杂的机器啊! (想获得个体的自由,又只能在现实中挣扎熬煎,但是尽管如此,孙少平并没有对家 人有任何怨言,反而是压抑着自己的痛苦,即使受委屈也尽量让家人满意,可以看出孙少 平十分懂事,已经渐渐成熟起来。)⑰他一个人独处这天老地荒的山野,一种强烈的愿望就不断从内心升起:他不能甘心 在双水村静悄悄地生活一辈子!他老感觉远方有一种东西在向他召唤,他在不间断地做着 远行的梦。 ⑱外面等待他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他难以想象。当然,有一点是肯定的——一切都将 无比艰难;他赤手空拳,无异于一丛飘蓬。 “远行”是所有青年人的青春激情和冲动,召唤孙少平的东西是什么呢?是实现人生 价值的渴望,是以劳动充实自己、改变自己的梦想,是摆脱麻木匮乏的精神所必须迈出的 一步。孙少平能够理性地看待自身的处境,也明白自己将会遭遇的困难,但这些都不是他 退缩的理由。 ⑲唉!有时他又动摇了,还是顺从命运的安排吧!生活在家里虽说精神不痛快,但一 日三餐总不要自己操心;再说,有个头疼脑热,也有亲人的关怀和照料。倘若流落在它乡 异地,生活中的一切都将失去保障,得靠自己一个人去对付冷酷而严峻的现实了……( 想 到 要 一 个 人 面 对 未 知 的 困 难 ,孙 少 平 还 是 会 感 到 担 忧 ,这 些 矛 盾 的 想 法 真 实 地 展 现 了 一 个 未 经 世 事 的 青 年 的 内 心 ,刻 画 了 一 个 在 矛 盾 中 不 停 进 行 自 我 追 问 和 思 考 的 形 象 。 ) ⑳可是,到外面去闯荡世界的想法,还是一直不能从他心灵中勾销。随着他在双水村 的苦闷不断加深,他的这种愿望却越来越强烈了。他内心为此而炽热地燃烧,有时激动得 象打摆子(方言词汇,指患了疟疾)似的颤抖。他意识到,要走就得赶快走!要不,他就 可能丧失时机和勇气,那个梦想就将永远成为梦想。现在正当年轻气盛,他为什么不去实 现他的梦想呢?哪怕他闯荡一回,碰得头破血流再回到双水村来,他也可以对自己的人生 聊以自慰了;如果再过几年,迫不得已成了家,那他的手脚就会永远被束缚在这个“高加 索山”了! 梦想之火已经熊熊燃烧起来,和永远安于现状的安稳生活相比,孙少平宁愿承受头破 血流之后的失败,在孙少平的心里,没有尝试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本段连续使用感叹和 反问句式,加强了语气,表达出了孙少平此时的强烈情感,使读者更加真切地体会到孙少 平内心的热烈与激情。㉑经过不断的内心斗争,孙少平已经下决心离开双水村,到外面去闯荡世界。 ㉒少平已经暗暗把自己外出的目的地选在黄原城。原西县对他来说,已经不算“大地 方”。而更大的地方他还不敢去涉足。黄原是合适的。对他来说,那地方已经是一个大世 界;再说,离家也不远,坐汽车当天就能返回。( 斟 酌 之 后 选 择 出 走 的 地 点 , 表 明 孙 少 平 并 不 是 因 为 青 春 而 盲 目 地 冲 动 ,而 是 真 真 实 实 地 在 思 考 、规 划 之 后 的 人 生 之 路 。 ) ㉓到黄原去干什么?他将在那里怎样生活? ㉔别无选择。他只能象大部分流落异地的农民一样去揽工——在包工头承包的各种建 筑工地上去做小工,扛石头,提泥包,钻炮眼…… ㉕不管怎样,他是非去不可了。 尽管对未来还一无所知,也预想到了过程中的艰难,但孙少平还是坚定地选择“非去 不可”。作为农民的刚毅勇敢和作为文学青年的理想浪漫在孙少平身上交融,使得孙少平 展现出既浪漫又现实的特殊气质,这在孙少平之后的经历中都或多或少都有体现。 (选文有删减) 能力测评 A 识记 1.路遥的中篇小说《 》描写了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经 历,引起很大反响,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 2.路遥写《平凡的世界》时还写了一个记录创作过程的随笔,叫作《 》。 B 理解 3.下列关于原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孙少平的苦恼来自于家庭责任与实现自由之间的矛盾,他想摆脱家庭的束缚,追求 个体的自由。B.因为读了很多书,见过了更大的世界,所以孙少平知道的多,思考的多,实际上是 孙少平自己造成了他的不幸。 C.对于孙少平来说,精神的贫乏远比肉体的辛劳痛苦得多,这也是他宁愿当老师而不 愿意在山里劳动的原因。 D.孙少平把第一次出门闯荡的地点定在离家一天能往返的黄原城,说明他虽然有着炽 热的理想,但还是非常理性地考虑到现实因素的。 C 综合分析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通过对孙少平矛盾思想的大篇幅描写,展示了孙少平的茫然情绪,刻画出一个 有着热烈理想又囿于现实困境的青年形象。 B.第⑫到⑬段作者以对话的口吻讲出了孙少平内心的苦闷,这种写作手法使读者跟随 作者的口吻,更直观真切地感受到孙少平的内心。 C.孙少平想离开家去外面闯荡,体现了他作为一个男子汉的自由意志和拼搏精神,但 像农民一样揽工却难以实现他的人生价值。 D.“农村的家庭也是一部复杂的机器”这一句是作者加的干预性评价,表达的是作者 自己内心的想法。 D 鉴赏评价 5.尽管知道自己只能在城里干最苦最累的活儿,但孙少平依然坚定地选择了走向城市。 请结合文本,分析孙少平的形象特点。 E 表达应用 6.孙少平并没有融入城市,仍然是以一个农民的身份在城市中艰难地生存。你认为他 的出走还有意义吗?请用 300 字陈述你的理由。 F 探究7.孙少平的决定完全是通过自己的思考想出来的,并没有特别的事件促成他的选择, 文章中对于孙少平内心的大篇幅描写对情节的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相关链接 孙 少 平 形 象 的 时 代 价 值 ( 节 选 ) 孙绪敏 孙少平,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文学青年”,一个有文化有梦想的新生代农民,一个 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文明的有志青年,一个穿越在城乡交叉地带的草根奋斗者,一个物质 上的贫穷者、精神上的富有者,一个平凡但不平庸的产业工人。他对土地的热爱、对生活 的热望、对理想的追寻以及在苦难面前的坚忍不拔,给不同年龄的人以前进的动力,鼓励、 鞭策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献身时代、奋勇前行。 孙少平家境贫寒,在最需要营养的成长岁月中,烂衣薄裳,缺吃少喝,长年寄住在邻 居家的破窑洞里。在学校读书,孙少平的渴望仅仅是“和别人一样领一份乙菜,每顿饭能 搭配一个白馍或者黄馍”。成年以后,他背井离乡到黄原城做揽工汉,无情的石块压得他 皮开肉绽;在大牙湾煤矿做挖煤工人,每天面临生死考验。血汗洒干了,可光景还是像筛 子一样到处是窟窿眼。生活馈赠给少平的不仅是缺衣少食的生活困苦,在情感方面也屡遭 不顺,他喜欢上和他一样贫困的郝红梅,而对方移情别恋班长顾养民;他爱上田晓霞,晓 霞却在抗洪救灾中壮烈牺牲;他照顾班长的遗孀和儿子,却不幸在生产事故中被毁容…… 生存的烦恼、心灵的痛苦、男性的尊严煎熬着他、锤炼着他。然而,饥饿没能阻挡他对生 活的热望,皮开肉绽没能让他失去奋斗的激情,爱情的失败也没能让他一蹶不振,“无论 是幸福还是苦难,无论是光荣还是屈辱”,他都以一种悲壮的激情,淡然对待,“要排斥 舒适,要斩断温柔,只有在暴风雨中才可能有豪迈的飞翔;只有用滴血的手指才有可能弹 拨出绝响”,历经千辛万苦酿造出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并自嘲地 把这种认识叫作“苦难的学说”。 身体和情感的双重苦难,使孙少平的人生异常艰辛。钢梁铁柱压弯了他的腰,但压不 断他对生活的热爱,他以追梦精神在苦难中打拼,坚信“有白享的福,没有白受的苦”,“苦 难会给人带来崇高感”,自信能“扼住命运的咽喉”。理性受难使少平的形象具有震撼人 心的悲剧意味,渴望吃一顿饱饭,不是为了嘴馋,而是为了活得有尊严;背井离乡去闯荡,不是为了金钱荣誉,而是出自青春的激情。哪怕比当农民更苦,只要他像一个男子汉那样 去生活,就心满意足。少平以一个陕北农民的顽强不息和百折不挠赢得了大家对他的青睐 与尊重。 承认苦难,理解苦难,接受苦难,最终挑战苦难,超越苦难,这是孙少平式的苦难哲 学。苦难是中华民族的记忆,也是陕北人民的生存常态。生活在陕北大地上的少平,先天 性地带有民族苦难的遗传基因,少平的苦难不仅是他个人的苦难,也是民族苦难的生动写 照。理解少平必先理解陕北,读懂陕北,才能读懂少平。陕北高原山大沟深,黄土浑厚凝 重,是汉民族文化发源地,开天辟地的盘古,人文初祖轩辕帝,过家门不入的治水能臣大 禹……人迹罕至的戈壁,旷远荒凉而又雄奇威严的自然,以及同自然艰险的搏斗和对苦难 持久的承受,以剽悍的姿态迎接苦难,挑战着生命的极限。西部独特的地缘、习俗和民俗, 赋予陕北人民对生命的悲悯与坚韧,对苦难的平静与从容,对土地的信赖与热爱,固化为 民族的心理结构,深沉而内敛。在理性与情感的冲突中,演绎人性的悲吟,展示出承受苦 难压力的坚韧意志、生命激情以及如同黄土地般宽广的胸怀和雄浑气魄。 延伸阅读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