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您共读:堂吉诃德:一个聪明的傻瓜
推荐理由
当你看到堂吉诃德尽管伤痕累累,但依然热烈歌颂理想与自由,对你是否有所触动?
当你认为是对的事,所有人都认为是错的,你该怎么办?当你坚持的理想被所有人嘲笑,
你该坚持还是放弃?让我们一起走进——《堂吉诃德》。
多种手法塑造人物,突出形象显现精神
——《堂吉诃德》对人物的塑造
写在前面
《堂吉诃德》开启了现代小说的先河。作为现代小说而言,叙事和虚构是其主要特征,
夸张和变形是其主要手法。作品展示作者的思想,往往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实现,将
小说中的人物思想和作者的思想相融合,暗扣时代主题,从而起到指引读者,教化并感染
读者的作用。因此,分析人物形象,并透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是
阅读鉴赏小说的核心。作为世界名著的《堂吉诃德》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呢?总体而言,
有以下几个方面。
01
“ 采用对比手法,衬托人物形象。”
一、小说中的主人公堂吉诃德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在他的身上,愚蠢和聪明并举,
荒唐和善良同行,无能和勇敢共融,是一个十足的可笑、可怜而又值得同情的幻想家。作
者正是通过这个人物内心深处的对比,凸显了人文主义者在所处时代的内心矛盾。面对黑
暗的中世纪走向结束,人文主义者对人性有了新的认识,他们认为,社会是人的社会,社
会上的一切都是人造成的,作为现实的人应该是充满理性的,并且要拥有自己的独立思想。
而这样的先进思想在传统思想没有完全结束的时代,很难大行其道,于是作为掌握这种先
进思想的人文主义者便陷入了深深的矛盾。小说除了人物内部对比外,还有人物之间的对比。就小说的内容来看,桑丘与堂吉诃
德无论在外形上,还是在形象的内涵上,都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高一个矮,一个重理想
一个讲实际,一个耽于幻想,一个冷静理智,一个讲究献身,一个看重实利……两两对比,
相得益彰。可以说,堂吉诃德是一位聪明的傻瓜,而桑丘则是傻瓜中的聪明人。堂吉诃德
表现更多的是可笑而又可爱,而桑丘则是一位现实型的侍从,他无论干什么,都不会忘记
自己的现实利益,即使冒傻气时也不例外。但他并不是一味的傻乎乎,在“总督”任上的
那一番审案,也颇有那么一点智慧的闪光。在一定程度上来看,堂吉诃德是幻想者的代表,
而桑丘则是现实型的代表。除了这个主仆的对比外,书中还塑造了 700 个不同职业、不同
性格的人物形象,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时代、反映现实,在一定层面来看,《堂吉诃德》
塑造的是时代背景下的人物群像。
02
“ 通过讽刺手法,展现人物形象。”
《堂吉诃德》的讽刺手法,突出表现在以毒攻毒,塑造了一个逆历史潮流而动,极具
喜剧性的悲剧主人公堂吉诃德的形象,通过其荒诞滑稽的单打独斗,鞭挞了骑士制度的罪
恶灵魂。堂吉诃德是一个穷绅士,由于迷恋骑士小说,认为书上写的都千真万确。于是便
梦想做一个骑士,以求功成名就,名传千古。这个形象无不充满着滑稽色彩。其滑稽特征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在于其外在特征的滑稽可笑。
我们的这位贵族年近五旬,体格健壮,肌肉干瘪,脸庞清瘦,每天起得很早,喜欢打
猎。据说他还有一个别名,叫基哈达或克萨达(各种记载略有不同)。推论起来,应该叫吉
哈纳。不过,这对我们的故事并不重要,只要我们谈起他来不失真实就行。
其次在于他性格的滑稽可笑。
像孩子一样,被骑士小说牵着鼻子走。按照骑士小说主人公的做法,给自己起名堂吉
诃德,又给瘦骨嶙峋的劣马起名驽骍难得,并把自己暗恋的养猪村姑定为意中人,取了个
公主意味的名字杜尔西内娅。
同时在作者笔下,堂吉诃德的行为充满着滑稽。
文本中的堂吉诃德把风车当做巨人,认定风车是最凶恶的敌人。他不顾侍从桑丘的劝阻,挺起长矛冲了上去,结果被转动的风车摔了个人仰马翻,长矛也断成几截。事后,堂
吉诃德始终不相信他刺的是风车,硬说是魔法师与他作对,把巨人变成了风车。尽管如此,
堂吉诃德仍不服输,当晚在树林过夜时,又折了一根树枝充当枪柄,插上矛头,准备再次
冒险。作者安排这一情节,其深层含义在于:风车迎风而转,是顺应自然规律,而堂吉诃
德的行为是倒行逆施,这种做法只能是以失败而告终。
书本中的另一个滑稽情节是堂吉诃德将路上所见到的两队羊群看作两支交战的大军,
于是便向其中的一队冲了过去,奋力搏杀,一连砍死七八只羊,给素不相识的牧羊人造成
不应有的财产损失。牧羊人被迫还手,用弹弓击伤了堂吉诃德的肋骨,打掉了几颗牙齿,
让他以血的代价作了补偿。即使这样,堂吉诃德依然认为是魔术师与他作对。过分自信使
他带上偏执,继而产生异乎寻常的疯狂。
作者通过滑稽的故事讽刺骑士精神,通过堂吉诃德这个思想激进而又不识时务的典型
人物表面的滑稽,显露社会深层次的悲怆,揭露骑士文学的危害。
03
“ 运用幽默叙事,展现社会风貌。”
小说的核心是叙事,通过叙事来展现人物形象。《堂吉诃德》通过运用幽默的叙事方式
来凸显人物形象,展示当时的社会风貌。作者通过描写堂吉诃德的所作所为,暴露不同阶
层的各人情态,同时也展示了一幅广阔的西班牙社会生活画卷。故事的背后,显现的是社
会的腐朽,暴露了病态社会下的种种丑恶,使人们在笑过之后掩面思索:封建君主统治下
的西班牙已病入膏肓,只有切除毒瘤,才能挽救这个社会。
堂吉诃德和桑丘第一次出行时,遇见一个地主不但不付给牧童工钱,还把他绑在树上
进行毒打。于是,他们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按理应该当场讨回公道,然后将孩子救出虎
口,可堂吉诃德却仿照骑士的做法,只要地主发誓偿还拖欠牧童的工钱。岂料,他们刚一
离开,地主便以十倍的疯狂,重新把牧童绑在树上,打得更惨。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揭露
了西班牙不公平、不人道的社会现象。15 岁的少年,本应在窗明几净的学校里安心读书,
由于生活所迫,只得给地主放羊养家糊口,不仅拿不到工钱,反遭毒打虐待。作者借这个
故事,将一个弱肉强食的君主专制社会,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了自己对统治阶
级的无比憎恨和对社会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塞万提斯通过幽默手法的运用,用笑的方式来揭示当时社会形态的腐朽不堪。
《堂吉诃德》自问世以来,在世界各国翻译出版已达 1000 多次,它在西方的发行量仅
次于《圣经》。一部《堂吉诃德》翻新了西班牙文学史,影响了整整几代人。因此对于这部
世界名著的研究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而研究经典的视角又是众多的,可以关注其主题,
也可以关注其手法,更可以关注其社会价值。在众多研究方式中,对形象塑造方式的研究
是尤为重要的,一则可以丰富现代写作理论,让更多的文学爱好者从中汲取营养,获取写
作的手法。二则对形象的研究是针对小说本身的研究,对小说研究而言,会更接地气。
《堂吉诃德》的艺术魅力,留给人们无尽的思索。英国 19 世纪批评家海兹利特认为
《堂吉诃德》“这个可笑的故事掩盖着动人的、伟大的思想感情,叫人失笑,又叫人下泪。”
英国小说家斐尔丁在他的剧作里曾表达:“世人比堂吉诃德还疯得厉害。”让我们一起关注
名著,从中获取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