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机织云锦,妙语构佳篇
——如何使作文富有文采
高考《考试大纲》作文发展等级中对“有文采”的要求是“用词贴切,句式
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方法,文句有表现力”。下面我们就具体到要求的每一点来
讲解,如何使我们的作文富有文采。
用词贴切
一般来说,“用词贴切”指的就是从几个可用的词语中,选出最恰当、最准
确、最生动的那个词,把所要表达的意思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因此,我们需要
做好以下几点:
(1)选择极富表现力的动词。在文中尽量使用能够起到“一字传神”效果的
动词来增强文章的文采。如优秀学生作文《一个天真的女孩》片段:
天,昏暗得可怕,仿佛是一卷吸满墨汁的宣纸。只要一挤,墨汁便会流满下
来,染黑人们的心情。寒风,夹杂着雨滴与湿气,狠狠地抽打过来,将人们的身
体抽出一条条“血
痕”,令人痛苦不堪。一颗颗雨珠,从“恶魔”的手中坠落,摔碎在地上,寸寸
泯灭。
在这一段话中,作者用心锤炼“挤”、“流淌”、“染”、“抽打”、“坠落”、“摔
碎”、“泯灭”等几个动词,增强了语言表达的精确性、鲜明性、生动性,使文章
富有文采。这样,就恰到好处地把疾风冷雨描绘了出来,从而增添了文章的语言
魅力。
(2)选择合适的形容词。如描绘人物神态的形容词、描摹色彩和形状的形容词
等。我们可以大胆突破,一个词语新奇的用法,很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
优秀学生作文《失落的原乡》片段:
透过经济膨胀的幻象来看原乡,那些曾清晰地印刻在我们心底的意象,已成
为永远的回忆。如今看到的只有河边夕阳淡淡的愁绪,桥栏尽处萧索的村庄,头
项上方落寞的夜空……现代化的进程就是盘剥我们最后一丝古典印象的历程,曾
经那古典的美丽所剩无几,不会再带给我们纯粹的感动。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淡淡”形容“愁绪”,用“萧索”形容“村庄”,用
“落寞”形容“夜空”,恰当而生动地写出了被现代化进程盘剥后的原乡的情景。
作者对形容词的巧妙选用,给整段文字增添了韵味。
(3)选择有音质感的叠词或者押韵的词。叠词如“慢悠悠”,“静悄悄”、“酸
酸的”、“涩涩的”等,这些词语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增加了语言的音韵美。
押韵的词,可使文童音韵和谐,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产生一种抑扬顿挫的
美感。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描写叶子的一段文字: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
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田田”、“亭亭”、“层层”等叠音词的运用,不但把荷叶平展相连、随风摆
动的娇姿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而且使文气舒展,给人音韵和谐、一唱三叹的美
感。
句式灵活 所谓“句式灵活”,是指在写作时,根据语言环境的特点和表达的需要,恰
当地选用旬式,灵活地变换句式,使句式呈现多样性。这样行文才会活泼、自由,
不生硬,不杲板。写作时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长短句式交错使用。长短句
结合,错落有致,便于抒情,使文章显示出丰富的内涵。二是整散句结合。整散
句交错运用,在整齐中求变化,在对称中显错落,能使语言具有流动感和节奏感。
如优秀学生作文《行而知之》片段:
走过散发着茉莉芳香的夏天,走过绽放着红梅朵朵的冬天,走过遥远的苍山
之巅,走过神秘的洱海尽处,走过天涯,走过海角,终于在山穷水尽之处,走到
柳暗花明。你听尽海水拍打礁石的天籁之声,看尽长安叶落花开一片的辉煌壮丽,
享尽江南小镇细水流长的人间情谊,阅尽北国飘雪纤尘不染的圣洁境界。
作者在行文中,整句与散句交错使用,有灵动变化之美。如“你听尽海水拍
打礁石的天籁之声,看尽长安叶落花开一片的辉煌壮丽,享尽江南小镇细水流长
的人间情谊,阅尽北国飘雪纤尘不染的圣洁境界”这一个整句,形式整齐、气势
贯通。“走过散发着茉莉芳香的夏天,走过绽放着红梅朵朵的冬天,走过遥远的
苍山之巅,走过神秘的洱海尽处,走过天涯,走过海角,终于在山穷水尽之处,
走到柳暗花明"既有整句又有散句,句式参差,富有变化美。整散句的结合使用,
使整个语段极富意蕴。
善用修辞
“善用修辞”要求我们存作文时熟练运用各种修辞方法,为文章增光添彩。
(1)贴切新颖,以质取胜。所谓贴切,指的是修辞方法的运用要恰到好处:
一般来说,比喻、比拟、借代的运用是为了使语言生动形象;反复、反问的运用
是为了使语言铿锵有力;排比、对偶的运用是为了使语言整齐而有气势;设问的
运用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思考。而所谓新颖,指的是修辞方法的运用要富有创意、
新颖别致。另外,还要学会适当地选用呼告、互文、通感、顶真等不常见的修辞
方法,让文章产生别样的美感。具体行文时,要根据文章表情达意的需要选用适
当的修辞方法以增添文采。如优秀学生作文《愿从本心》片段:
或动如惊雷疾驰而上划破九天,或静如扁舟沉默无言停泊家乡。攀山者和念
家者不约而同地说出那句“我愿意”,都是如此坚定。
何者?从其本心而已。
在这个片段中,作者以“惊雷”喻“攀山者”,以“扁舟”喻“念家者”,运
用了比喻的的修辞方法;“何者?从其本心而已”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方法,修辞
方法运用得恰到好处,使得语句富有文采,夺人眼球。
(2)变化多样,灵活呈现。即修辞方法的运用要多变而自如。运用多种修辞
方法,或使语句骈散结合,气韵流畅,铿锵有力;或使文章产生思辨的魅力,给
读者以艺术的享受;或使文童具有内在的气势,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强烈共鸣。如:
侧重排比,兼容对偶、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铺排蓄势,从而使文章具有充
沛畅达的气势。如优秀学生作文《叩问心灵》片段:
能于热地思冷,则一世不受凄凉;能于淡处求浓,则终生不会枯槁。
古代圣贤中,不乏落寞失意之人,但他们在那“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
攘攘。皆为利往”的污浊社会中能够坚守自己的追求,不为他物所主导,于是成
就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然心境;成就了欧阳修“醉翁之意
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高洁情怀;成就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往事如烟话沧桑,相信在抵过命运的百般磨砺后,他们叩问自己的心灵时,会振臂齐呼:“我愿意!”
在这个片段中,有对偶与对比,如“能于热地思冷,则一世不受凄凉;能于
淡处求浓,则终生不会枯槁”;有引用,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有排比,如“于是成就了陶渊明……成就了欧阳修……成就了范仲
淹……”。富于变化的修辞既使得语言形象生动,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可谓
一举两得。
文句有表现力
“文句有表现力”要求我们在写作时一定要反复琢磨,使自己的语言能够打
动人心。
(1)巧用联想和想象。运用联想和想象可以使文章具有画面感,能够增强语
句的感染力。我们要善于发现事物独有的特征,并注意其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相关
之处,进而发挥联想与想象,使语句富有表现力。如优秀学生作文《静静呵护一
朵花开》片段:
闲暇时读书,最爱川端康成那一句:“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
那是怎样一颗温柔而虔诚的心啊。每读到这句话,我的头脑中总会自然地浮现出
这样一幅画面:一位老人,借着熹微的晨光,披衣而坐。 默默于窗扉间凝神细
窥未眠的海棠花,屏息凝神,没有上前采撷,也未用一卷胶片记录花朵盛放的模
样。他愿牺牲自己的睡眠时间,来呵护那一朵花的美丽盛开,这便是一种尊重。
在本段中,作者由闲暇读书时所看到的川端康成的话写起,对川端康成凌晨
时分“看到海棠花未眠”的场景进行了合理的想象,将一位老人在凌晨时分屏息
凝神地呵护海棠花的画面生动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营造出了静谧而美好的意境。
(2)蕴含哲思,富有理趣。具有思辨色彩的文章会折射出理性的光芒,能够
让人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写作时,可在文中安排一些言简意赅、辞约旨丰、
充满才情的句子;或用哲学观点阐述自己对一件事、一则故事、一片景色的哲理
思考;或表现自己对自然与生活、自己与他人的深切感悟,从而使语句进发出哲
理的火花,使文章蕴含哲思,富有理趣。如优秀学生作文《过一种美丽的生活》
片段:
生活,需要我们细心呵护。就像花朵需要用春天的温度来唤醒二样,用心灵
的温度来呵护生活,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精彩。
有一位老人,特别喜爱养花,也因此而善于养花。无论什么样的花,只要经
过他的培育,都能开得娇艳欲滴,即使奄奄一息的花,经过他的手,也能起死回
生。一株被别人丢弃而几近枯萎了的花幸运地被他发现了,他将花移回家中细心
呵护,不几日,花竟活了过来。又过了一段日子,花竟开了,而且就好像是为了
报答老人的救命之恩似的,开得异常鲜艳,芳香四溢。
有人问老人:“花在你的手里,为什么能开得如此旺盛?”老人答道:“你
给花多少呵护,花就会给你多少回报,就像生活一样。”
在这个片段中,作者由一则“爱养花的老人”的故事引发思考,通过“给花
多少呵护,花就会给你多少回报”说明了“生活,需要我们细心呵护”的道理。
语句富含哲思,意蕴深刻,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作文“有文采”升格训练引言:古人云:“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有文采的句子和语段,
就像“玉”和“珠”,能使整篇文章熠熠生辉。如果语言干瘪,不生动,不形象,
缺乏美感,就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也就不能更好地达到写作目的。反之,
语言优美的文章,使入读后如饮醇酒,久而弥笃。高考《考试大纲》在写作的发
展等级中有一条明确规定:文章要有文采。生动形象的语言除了词藻华丽,还应
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内在韵味,达到“眉不画而翠,唇不点而红”
的境界。我们在写文童时,一定要注意使自己的文章富有文采。
文题登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总是不尽完美的。现实有时会很残酷,只给我们留下美好的一半,而将
另一半藏起来;它赋予我们热情,引诱我们去寻觅,却总是留给我们太多的迷茫
和怅然。我们无法要求世界尽善尽美,但只要用心去寻找、去感悟,就会发现那
相对残缺的美。
请你根据上述文字,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题目
自拟,文体自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璞玉待琢
美的缺痕
山东省高密市发达学校 臧晓燕
美丽在哪里?我上下求索,忆古追今,想要找到它。
回想,陶渊明入任之初,一心想要“治国平天下”,却没有想到自己梦想的
可以使他大展宏图、报效祖国的官场居然早已成了一口大染缸。时间让他那双慧
眼看清了官场的黑暗,于是,他毅然辞官,归隐田园,过着种豆、采菊的惬意生
活。他的人生从此变得充满诗意。
曾经的个人理想和报国梦想,最终被残酷的现实打破,于是,陶渊明的完美
梦想有了缺痕。但陶渊明却从那缺痕中发现了另一种美——平平淡淡的真实美。
原来,并没有尽善尽美的世界。面对断臂的维纳斯,我们思索,为什么美能
诱使我们不断寻觅?我们惆怅,为什么寻觅到的美却又总是有缺痕?
其实,只要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许多美丽的事物都会带有缺痕。就像
天上的云朵,飘逸潇洒。却总略显无情。可正是那近乎无情的潇洒,让我们体会
到一种别样的美。可以说,缺痕让事物的美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令人过目不忘。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舞蹈“千手观音”,惊艳八方。那些聋哑残疾人不
只是在用身体舞蹈,更是在用心灵舞蹈。如果没有背后的艰辛与努力,她们的舞
蹈不会博得众人的喝彩。而她们身体上的残缺,使舞蹈中的美变得更加醉人。
十年的牢狱生活,让柏杨受尽了折磨,使他的身心受到了严重的摧残,给他
的人生留下了无法弥补的缺痕。然而,这缺痕让他更明白美的真谛,他用这段有
缺痕的人生经历写下《丑陋的中国人》一书,直指国民劣根性,驱使国民走上一
条向善、向美之路。
此为世间之大美。
在贫瘠中创造的财富,永远不会消失;在残缺在寻到的美丽,永远不会褪色。
当残缺的美与欣赏者相遇,就会激荡乃至生出绚丽之光。西北地区—直被人们认
为贫穷、落后,而当高建群在西地平线上=与夕阳相遇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
日圆的壮阔令他陶醉;当金晶在轮椅上死死守卫火炬,守卫祖国的尊严,所有中国人的心都为之震撼……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美从芷厮心底升腾,带着与生
俱来的缺痕显露光华。
美的缺痕,由美的缔造者赋予,它的存在让美更加深刻。不求完美,但求无
憾。不要哀叹生命的不完美,不要抱怨美丽难以寻觅。
只要我们去追求,去欣赏,就会发现:即使是空中飘落的残叶,它也在向人
们展示着它优美的舞姿。
失误批注:
原文立意正确,结构安排严谨,论据充实且较典型。虽然作者注意使用了一
些较优美的语言,使文章读起来具有一定的文采,但是在部分语言的运用上仍存
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三点:一是举例时语言直白,缺乏表现力;二是不能灵活运
用整散句、长短句,句式单一;三是有些语言虽华丽,但过于死板,不生动,文
句内涵不丰富。所以需要作如下修改:
1.可以在叙述材料的时候,多使用一些修辞方法,这样可以受文章更加生
动,富有气势。在表达观点的时候,可以引用、化用一些诗文名句,这样既可以
为观点提供有力的佐证,又可以增添语言的文采、增强文句的表现力。
2.还应注意适当变换句式,使文句呈现多样性,这样行文才会活泼、自由,
不生硬。
琢玉成器
美的缺痕
山东省高密市发达学校 臧晓燕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美丽。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陶渊明入仕之初,一心想要“治国平天
下”。却没有想到自己梦想着的可以使他大展宏图、报效祖国的官场居然早已变
成了一口大染缸。看着那些浸在里面被染得污浊不堪的人们,他发出了“误入尘
网中,一去三十年”的感叹。一双慧眼终于望向“青山相伴,浊雨相随,菊花相
依”的田园,那里,才是人世间真正的“桃花源”吧!从此,再没有俗世的纷扰,
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人生。
曾经的个人理想和报国梦想,最终被残酷的现实破,于是,陶渊明的美梦有
了缺痕,但那缺痕却让他意外地发现了另一种美——平平淡淡的真实美。
原来,并没有尽善尽美的世界。面对断臂的维纳斯,我们思索,为什么美能
引诱我们孜孜不倦地寻觅?我们惆怅,为什么我们寻觅到的美却又总是有缺痕?
云卷云舒,飘逸无痕,却总显无情;大海无边,博大宽容,却时常凶险;桃
花映红,芳香四溢,却总会凋谢。看来,美丽的事物总有缺痕,但也正是那缺痕,
才使事物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过目不忘。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舞蹈“千手观音”,惊艳八方。那些聋哑残疾人不
只是在用身体舞蹈,更是在用心灵舞蹈。如果没有背后的艰辛与努力,这舞蹈怎
会被她们演绎得如此震撼人心,吸引所有人的目光?而舞者身体上的残缺,使得
她们的每一个动作看上去都那么震撼人心,使她们的舞蹈更加美得醉人。
十年的牢狱生活,让柏杨受尽了折磨,使他的身心受到了严重的摧残,给他
的人生留下了无法弥补的缺痕。然而,这缺痕让他更明白美的真谛,他用这段有
缺痕的人生经历写下《丑陋的中国人》一书,直指国民劣根性,驱使国民走上一
条向善、向美之路。
此为世间之大美。在贫瘠中创造的富饶,永远不会消失;在残缺中寻到的美丽,永远不会褪色。
当残缺的美与欣赏者相遇,就会激荡乃至生出绚丽之光。当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
喉,弹奏《命运交响曲》时,那充满激情的旋律,让每个听众体内的血液都为之
沸腾;当金晶在轮椅上拼死守卫火炬,捍卫祖国的尊严时,所有中国人的心都为
之鼓舞;当史铁生用残缺的身躯写出感动世人的无言母爱,诠释生命的无价与可
贵时,每一位拜读者都为之震撼……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美从心底升腾,带
着与生俱来的缺痕显露光华。
美的缺憾,由美的缔造者赋予,它的存在让美更加深刻。不求完美,但求无
憾。不要哀叹生命的不完美,不要抱怨美丽难以寻觅。只要我们去追求,去欣赏,
就会发现:即使是空中飘落的残叶,它也在向人们展示着它优美的舞姿。
升格批注:
升格后的作文优势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语言如行云流水,长短句、整
散句结合使用,句式既灵活,又整齐。二是大量名言、诗句的引用,使文章更具
文采和表现力;大量的排比句、对偶句的运用,使文章内容充实,富有气势;三
是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意蕴。这篇升格作文充
分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文字功底。
1.化用顾城的诗句,领起全文,起到了先声夺人的作用。
2.引用张可久的小令《山中书事》的诗句,承上启下,自然地引出了陶渊
明的例子。
3.文章第五段和第九段中排比修辞的使用,使原本单薄的说理显得极有气
势,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升格小贴士
升格后的文章做到了《考试大纲》对作文发展等级“有文采”的要求。
名师指点
下面给大家介绍两种使文章具有文采的方法。
第一,精彩描写出文采。任何一篇文学作品,无论是人物性格的刻画,还是
故事情节的展开,都离不开真实而又生动的描写。精彩的描写能把人物或事物最
本质的性状鲜明而又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
力。如优秀学生作文《尘封的梦,重拾未晚》的开头:
初春的清晨,风轻轻地扬起纱帘,点点雨丝宛若曲终回环,轻轻着落。几声
清脆的鸟儿的呜叫声将宁静打破,爷爷笑着睡去,很安详。
这段景物描写很精彩,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渲染了静谧、朦胧的意境,表
现出“我”不忍打破这种宁静的心情,很有感染力。
第二,巧妙抒情出文采。文章是表达情感的载体,抒情性的语言,既是对人
物情感的宣泄,也是对文章主旨的升华,能为文章增添文采,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如优秀学生作文《深阅读之美》的片段:
捧着书,在幽幽荷香中,温一壶月光下酒,在字里行间聆听来自远古的清音。
一直认为。阅读是读者与作者内心的交流。喜爱深阅读,喜欢在字里行间感受作
者的心意,喜欢品味书中人物细腻的情思。我怀念过去在书店读书的时光,那时
候,世界仿佛只剩下自己和作者的喁喁私语。在小小的书店里,人人都可以有一
个大大的内心世界。
这段抒情文字精致而富有韵味,情感、哲理兼备,富有文采,表达出“深阅
读之美”的主旨,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