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最新热点素材:人民日报最新时评—时间的河床上,凝聚沉潜的力量(7.29)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作文最新热点素材:人民日报最新时评—时间的河床上,凝聚沉潜的力量(7.29)

ID:350446

大小:27.91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07-29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作文最新热点素材:人民日报最新时评—时间的河床上,凝聚沉潜的力量(7.29) 目录: 1、 时间的河床上,凝聚沉潜的力量 2、 夜幕中,一丘之貉的貉申请加你为好友…… 3、 在“110”这天,向“110”致敬 4、 “朋友,你挡我拍照了”……展览馆是凹造型的“摄影棚”? 5、 “我骂你是为你好”,你遇到过职场 PUA 吗? 时间的河床上,凝聚沉潜的力量 人民日报评论 2020 年春节,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中国短暂“停摆”。冬去春来,疫情终 会过去,但我们的生活与世界,也都必将因之而改变。 这让人想起地形地貌的改变。从长时段看,塑造着大地高下起伏的,有两种力量。 一种是如火山、地震这样,瞬间巨大的能量释放,让高山为谷、深谷为陵;另一种则如 风蚀、水侵,在漫长岁月里一点点演绎沧海桑田的故事。揆诸人类社会,那些忽然出现 有着巨大影响的事件,比如此次疫情,会短时间内产生迅速改变;而那些每天都在发生 着的日常,比如年轻父母手机不离手,比如用什么样的方式定义“千克”,或许也就像 风、像水,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不知不觉中刻画着时代。 人们睡得越来越少了,睡不着居然成了一个普遍性问题;养猫不稀奇,云养猫也能 理解,但云养猫竟然成了学术论题;“电游”变成了“电竞”,中国战队夺冠还让这么 多人激动流泪。看起来新奇的现象,涉及到我们的娱乐、生活、学习乃至于思想,从不 同侧面与不同层面,改变着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山峰在与风的对话中一点点把岩石变成砂砾,河流又一点点地在入海口沉淀下自远方搬运而来的泥沙。时间中发生的改变, 一个个人、一件件事,同样如此。 然而,这样的改变何以发生? 都说“太阳底下无新事”,但在构成日益丰富多元且传播愈发高效便捷的时代,新 事却往往也不期而至。有时候,我们身边的这些事,就像海面上忽然出现的一座冰山, 我们不清楚他们从何处来、为何而来,又要到何处去。路边小店的招牌为何都变成了颇 为“肃穆”的黑白配?朋友圈为什么忽然这么多人在“换脸”?卷发棒怎么就一夜之间 征服了爱美人士的心?就像河道的弯曲是地形地质、地球引力乃至地球自转共同的结果, 这些事不会无端地来,也不会无端地走,而是在时代的脉络中有着或显或隐的草蛇灰线。 翻看这百余篇小文,我们在喋喋不休的或许只是一个道理:冰山露出海面的仅仅是 一角,而绝大部分隐没于海面之下。所以,我们在参差多态的招牌下,发现城市宝贵的 “烟火气”;我们在 AI 换脸的狂欢中,思考创作所需要的生命质感;我们在卷发棒风行 背后,看到为“格调”所创造的消费需求。即便很多问号难以被拉直,我们也希望在睡 前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看看融化开冰山的气温、推动着冰山的洋流。 当我们思考这些改变何以发生之时,这些发生的改变也在改变着我们。打“一星” 还是打“五星”,给电影评分的争吵,或许能让我们更理智地使用评判的权利;放下手 机抓起小龙虾,或许能教会我们在信息时代如何更好地与生活碰杯;从“哈哈哈”到捂 脸表情符,席卷而来的网络用语,或许也能让我们探索更多表达感受与思考的方式。有 时候,一阵风虽然吹过了,但却会以某种不易觉察的方式,渗入到我们的头脑、心灵乃 至身体中去,造就我们看待世界的视角和方式,并通过我们在这个时代留下痕迹。 我们尝试去看水的走向、听风的声音,去发现和改变,也正是为了更好地接受改变、 推动改变。这本小书收录的是我们这个宏大时代的吉光片羽,但我们希望,瞬间的积淀不要流淌,岁月的馈赠别被消磨,而是在时间的河床上凝聚起沉潜的力量,让我们与时 代和社会一起,向阳生长。 夜幕中,一丘之貉的貉申请加你为好友…… 文|周珊珊 人民日报评论 前阵子,上海某小区先后出现 20 多只貉,夜里一双双眼睛闪烁着绿光,甚至有传 言说一向温和的貉也会出现伤人行为,小区里的“人貉之争”引发关注。 也许没亲身体会,但你肯定看过这样的视频——峨眉山的猴子冲上来扒拉游客的背 包;奈良鹿合影时温驯可爱,但一见鹿仙贝就躁动起来;无边的夜色里,刺猬冲镜头投 来仓皇且闪闪发亮的目光……在人类与野生动物的一次次互动中,游人看到了野生动物 的可爱个性,专家看到了生物对城市化进程的适应机制,科普达人则看到了出于善意的 投喂行为可能对野生动物种群带来的伤害。 野生动物与城市的距离并不遥远。有的动物“大隐隐于市”,小心选择领地。闹市 区整齐划一、造型别致但品类单调的绿色园林景观,被野生动物“用脚投票”淘汰出局, 反倒是更原生态、更“野生”的灌木丛,公园与小区的绿地更被青睐。从某种意义上说, 是否有野生动物出没、栖居,成为评价某一区域生态环境好坏的标准之一。 野生动物的融入,有时也不如看起来那样岁月静好。貉、黄鼠狼和刺猬,经常出没 在流浪猫的聚居地,因为在那里,它们可以在投喂的猫粮中分一杯羹,但这也引发了狂 犬病、疥螨、蜱虫的扩散;被称为“干脆面君”的浣熊上门乞食,可爱之余也有隐患: 高油高脂的加工食品还会让它们患上“富贵病”,有的还会因此改变习性、过度繁殖等; 而野生动物入侵人类居所,也可能发生攻击行为、破坏房屋甚至引发火灾等。 还有一些动物在城市的建设和扩张中,不断“受伤”甚至逐渐退出城市空间。城市 高楼林立,钢筋水泥森林中随处可见锃光瓦亮的玻璃制品,经常引发“鸟撞”现象。在大树荫凉、阵阵蝉鸣的夏日意象中,一只蝉花费几年时间冲破硬壳等待破土上树,或许 硬化的水泥已经阻挡了它前行的步伐,又或许当它爬出方寸泥土,却恓惶着找不到可以 爬上去的树。 城市是人类与其他物种共生共存的家园。野生动物与城市生活,并非线性的你进我 退、此消彼长。让动物适应城市、适应人类,我们同样也需要学会与它们共存。如何寻 找和谐共存的平衡点?如何维护城市生物多样性?如何建立对野生动物友好的生态城 市?这不仅仅是城市生态学的课题,也需要我们在规划和建设层面考虑更多。往上游说, 这需要我们更加了解生物的习性;往下游说,这也需要更精细的城市治理。 怎么对待野生动物,折射出城市文明的一个侧面。学会和野生动物和谐共处,需要 学会突破视角局限——不以人类的好恶生杀予夺。既不残忍暴戾地对待动物,也不是毫 无原则地保护生灵,既不屈从于人类中心的傲慢,也不盲目于动物权利的鼓噪,尝试在 与它们相处之前先了解并熟悉它们。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在城镇化进程中,大量森林、湿地默 默消失;但如今,我们越来越重视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除了宏 观的生态保护政策外,一些民间组织也在为调节城市生态主动作为,不少城市引入了先 进的绿化理念、逐步建立起野生动物监测网络。我们想要的绝非是在“寂静的春天”里 追思诗与远方的田园,而是自然野趣俯拾皆是的都市新生活。 这正是:鸟叫虫吟,悠悠我心。獐嘶鹿鸣,食野之苹。但为人故,遁隐至今。何以 为解?共存共赢。 在“110”这天,向“110”致敬 陆月生 人民日报评论“时时在流血,天天有牺牲” 不久前,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同意设立“中国人民警察节”的批复。从此,在 1 月 10 日这天,人民警察这个群体,和教师、记者、医生、护士一样,有了属于自己的行业性 节日。 说起人民警察,相信每个人都不会陌生。生活里,我们目睹过小朋友“在马路边捡 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的现实故事,也听闻过他们破案时抽丝剥茧的缜 密心思、执勤时舍生忘死的英勇表现,当然也打趣过 110 报警电话里“充不进话费”的 脉脉温情、“不想写作业”的无可奈何……仿佛他们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响应人民群 众的一个个诉求,解开现实世界的一个个锁扣。 人人都渴望风平浪静的生活,但总要有人去面对猝不及防的风浪。“时时在流血、 天天有牺牲”,是人民警察这个群体的真实写照。他们需要直面罪恶,在禁毒前线,每 年有超过 300 名警察牺牲,缉毒警的平均寿命只有 41 岁;他们需要扛起重担,拿路上 的“交警”来说,网友心疼他们风雨中是“浇警”、烈日下是“焦警”……新中国走过 70 多年的风风雨雨,成为世界上最安全、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人民 警察可以说功不可没。 “人民警察节”的设立,是肯定也是信任。作为和平年代牺牲最多、奉献最大的队 伍,人民警察是特别讲奉献、讲忠诚的群体,用辛勤的汗水乃至鲜血和生命,为捍卫政 治安全、维护社会安定、保障人民安宁筑起铜墙铁壁。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仅公安机 关人民警察队伍就有 1.4 万余名民警英勇牺牲,10 余万名民警负伤,3700 余名民警被 评为烈士。在今年上半年疫情防控和维护安全稳定工作中,共有 169 名公安民警因公牺 牲。在国家层面专门设立节日,更冠以人民之名,正是对人民警察队伍为党和人民利益 英勇奋斗的充分肯定。 “人民警察节”的设立,是荣誉也是责任。疫情防控期间,在医护人员的凯旋之路上,难忘那些护航的警车铁骑、笔挺的敬礼英姿、刚毅的神色表情,无数人为这一幕所 震撼。“人民”二字重千钧,“警察”职责刻心间。近年来,人民警察队伍的革命化、正 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成效明显,警心士气持续提振,职业荣誉感、自豪感和归属 感不断增强,凝聚力、战斗力显著提高。节日设立当天,有网友表达关心:“有福利吗” “能放假吗”……相比于这些“小事”,能不能对得起这份荣誉、扛得起这份责任,或 许才是人民警察们最关心的“大事”。有了自己的节日,更要丝毫不能懈怠,以更大的 热情投入刑事司法、行政执法各项工作,用担当和奉献来回馈这份褒奖。 “人民警察节”的设立,是提醒也是鞭策。“110”这再简单不过的 3 个数字,却是 人民群众遇到危难时最先想到的选择,也是人民警察在群众心目中最朴素的具象。随着 经济社会的进步,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需要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依然不少,人民警 察肩上的担子只会越来越重。作案手段层出不穷,增强本领才能斗智斗勇;外界诱惑扑 面而来,保持清醒才能正气凛然;利益矩阵纷繁复杂,担当作为才能有的放矢……扛起 身上的职责和使命,回应人们对安全和公平正义的新期盼,才能不辱没人民警察的“名 头”,不辜负人民群众的期待。 由此而言,在“人民警察节”设立之际,我们致敬人民警察的牺牲奉献,我们渴望 社会的公平正义,我们期待更加平安更加幸福的未来。 这正是: 危难处大显身手,为人民血铁情柔。警徽下担当使命,怀壮志勇搏激流。 “朋友,你挡我拍照了”……展览馆是凹造型的“摄影棚”? 董晓伟 人民日报评论 人生中总有些美好不期而遇 走进美术馆、博物馆,在琳琅满目的展品前,你是着急拍照打卡留下光影,还是沉 浸艺术海洋?最近一段时间,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整体向好,博物馆、美术馆等室内艺术场馆的大门再次向公众敞开。昨晚我们已经聊过了影院剧院,今天就让我们来聊聊美 术馆、博物馆。 跟前段时间流行的“野餐热”一样,去艺术馆拍照这件事已然成了“潮流”。在一 个社区分享 APP 上搜索“美术馆”,至少有 14 万篇笔记,其中关联最多的是“美术馆拍 照”“美术馆穿搭”“美术馆文案”“美术馆滤镜”等关键词。不难看出,这些“观展攻 略”大多与展览内容无关,重点反而放在了“拍照”“如何凹造型”“穿什么衣服出片率 高”等方面,仿佛在说展馆的意义不在价值,而是颜值。 有人说,“拍照+分享”是当代年轻人重要的社交方式和生活方式,也由此产生了 “拍照 5 分钟,P 图两小时”的流行段子。实事求是地说,相较于室外阴晴不定、不受 控制的天气,展馆的高级布景、专业光影、艺术格调,简直就是一座天然的“摄影棚”, 可以轻轻松松满足年轻人的“颜值需求”,成为新一波“网红打卡基地”也就不足为奇。 然而,“到此一游”不应是走进艺术场馆的目的,“咔嚓咔嚓”也不该是充斥艺术天 堂的声音。不管是呈现光影艺术,还是展示传世名作,艺术场所的首要功能是传承文化、 弘扬艺术。当排队拍照影响其他观众的体验,只顾打卡忽略展览作品的内涵,这不仅有 违艺术场馆的规则,也是对艺术价值的忽视。殊不知,那些镜头下、照片里充作背景甚 至被虚化的角落,才是脚下这片空间真正的主角。 当然平心而论,不是所有人都是专业的艺术鉴赏家,看展也不必上晓天文、下知地 理。《睡莲》是莫奈的作品还是马奈的作品?马蒂斯的《舞蹈》想表达什么情绪?伦勃 朗的《浪子回头》背后有什么故事?巴洛克风格和洛可可风格有什么区别?草间弥生的 前卫体现在哪?即便没有必要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但至少应当保留一双欣赏的眼睛。 当走进展馆,在“打卡”之余,不妨静下心来看看这些“会说话”的作品,试试看它们 能不能引起你的兴趣,触动你的心弦,启发你的思考。哪怕只有些许、只是片刻,一趟 普通的“拍照套路”,也能瞬间变为艺术的“朝圣之旅”。 罗曼•罗兰曾说,“艺术是一种享受,一切享受中最迷人的享受。”享受艺术带给生 活的美好,取决于每个人的选择。一位学者判断,当代的艺术馆越来越重视与公众和社 会的关系,也越来越趋于娱乐化。但反过来说,也正是因为艺术与娱乐的联通,才让平 日里“高冷”、小众的作品,迎来更多的目光、发现更大的天地。在这个意义上,艺术 馆敞开大门,欢迎的不就是所有喜欢艺术作品、愿意提高审美、希望传递美感的每一个 人吗? 人生中总有些美好不期而遇。漫步其中,希望这片长满艺术的土壤,能让享受艺术 之美的人相遇,让拥有审美志趣的人邂逅。也愿更多人走进“美的领域”,在拍照、打 卡之后,选择留下。 这正是:艺术享受不分形式,打卡拍照也无大事。若想美好长久保持,还得需要多 些审视。 “我骂你是为你好”,你遇到过职场 PUA 吗? 文 | 何娟 人民日报评论 日前,前女团火箭少女 101 组合队长 Yamy 爆料经纪公司老板徐朝阳对其进行言语 羞辱,双方在网上展开张力十足的“对话”。是非曲直自有公论,不过,持续发酵的事 件倒是将“职场 PUA”的话题再次带入普通网友的视野,引发广泛热议。今天,我们就 一起来聊一聊“职场 PUA”。 去年,一起女大学生自杀的悲剧事件,让许多网友第一次接触到 PUA 一词,以及背 后令人惊惧的危害。PUA(Pick-up Artist),本义为搭讪艺术家,后被引申为一种包含控 制、操纵、凌虐他人精神的情感骗术。施压者打着“为你好”的幌子,通过“打压-赞 赏-打压”的形式,使他人自尊受损、自我判断和自我认知出现偏差,从而达到在精神 控制他人的目的。被 PUA 者往往容易情绪低落、自卑、自我怀疑,甚至走向自我毁灭。 事实上,职场是 PUA 易发的场所。某招聘网站 6 月发布报告显示,63.65%的受访白 领表示自己经历过职场 PUA。职场中上下级之间职级不对等,初入职场或者经验较少者 较容易处于天然的心理弱势,也由此给了职场 PUA 以空间。从业绩不佳被罚跪地扇耳光、 吃“死神辣条”,到以“不可或缺的骨干”等托辞不许职工休假,这些年,职场 PUA 引 发的争论不少,除了人身攻击,美化压榨等都是职场常见套路。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无论身体还是尊严,都属于人格权范畴,是每个人最重要的权 利之一,而体面劳动亦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个体人格独立、平等,不以职级等任何因素 而有所损益,没有任何人有资格凌驾于他人的人格之上,这是普遍共识,也受到法律明 确保护。今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人格权独立成编,凸显了维护人的 尊严的重要性。而职场关系,作为一种平等的契约关系,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同样受到 法律保护。因此,遭遇职场 PUA,法律是维权的有力武器。 客观而言,职场中意见观点相左、价值取向有异是常有的事情,但尊重他人人格是 基本职业伦理。无论是意见的表达还是情绪的宣泄,自有合理合法的方式,绝不应诉诸 于充斥恶意和负面评价的语言暴力,更不应建立在贬损他人人格的基础上。从效果来看, 职场 PUA 不仅不利于职工身心健康,亦不是管理的良方,无助于形成健康的工作氛围, 也难以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和潜力。 当然,维护自身权益并非在鼓励职场对立,抵制 PUA 不意味着一概否定具有建设性 的批评,要警惕将所有批评都归结为职场 PUA 的做法。对于工作态度、工作方式、工作 成果的意见,是职场中合理存在的反馈机制;关于工作技巧、业务内容的探讨甚至是争 论也是职场中弥足珍贵的部分。对此,我们应当合理接纳。 不过,这也带出另一个关键问题:如何区分建设性批评与职场 PUA。正是因为缺乏 明晰的界限,导致了对职场 PUA 尤其是精神控制识别难、取证难、法律介入难。对此, 是有理有据还是言之恶意,是工作探讨还是情绪发泄甚至上升到了精神控制、人格打压,或许可以作为判断依据之一。更重要的是,坚持自我定义、强化自我认知,才能避免成 为职场 PUA 的受害者。不过,治本之策还在于,健康职场文化的培育。这离不开职工权 益保护相关法规制度的完善,离不开人人平等、互相尊重氛围的形成。 这正是:人格无贵贱,职位有高低。抵制 PUA,各方需合力。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