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在 2020 高考全国一卷作文构思和写作中的运用
一.直接上题。
全国Ⅰ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
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
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
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
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
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
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二.题目小难。
11:36 分左右,各大网站放出 2020 高考试卷作文题目。很快,互联网上各种关于高
考语文作文的热议四起。题目,我读了三遍,方才基本明白出题人意图。于是,我开始
为部分学生感到担忧了。
担忧点①:读不懂材料或者没有读懂材料就仓促下笔。
担忧点②:厘不清人物关系,或者厘不清人物关系就下笔。
担忧点③:厘不清事件脉络,搞不清人与事的关系,搞不清事件的来龙去脉。
担忧点④:随意确定中心论点,即不根据个人知识储备随意确定作文立意。
担忧点⑤:平时不爱发言,或者缺乏舍身处境写作能力的同学,可能不懂发言稿的
基本格式。三.题目是个有水平的题目。
事实上,河南考生都在直呼全国一卷作文(我还是习惯性直呼河南卷吧)难写,北
京卷作文好写。但其实认真思考下,河南卷作文出题比北京卷好。之前有学生背诵战役
大作,我就说,别背,河南卷不会出这么简单的作文。
河南卷好在哪?好在破天荒!
全国二卷“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全国新高考一卷的“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的主
题设定,以及材料定性,基本上都属于“事先张扬”的套路,很难起到考察学生思维特
点和语言能力的作用,必将再一次带来一场套话大赛,可以说是失败的命题。
全国三卷“如何为自己画像”只能算是一个平庸的题目,全国新高考二卷尤其存在
比较重大的弊端:对地名及其历史文化的了解,特别是一些偏远山区的孩子,他们自己
所处的地方基本上很难登上《中华地名》这样的大雅之堂,而现实条件又不可能让他们
拥有丰富的游历,必然丧失可资对比的思考背景。出题人要考虑到作文题目对于特殊群
体考生的生长环境!
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要说全国一卷的作文是个好题目。当然,2020 河南卷作
文跟之前十年比,也是好题目,这里就不再对比了。
河南卷作文题目只好就好在开放性: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个人中任选一个都可
以,谈谈自己的感受与思考。同时又属于“发言稿”,属于典型语境下的任务驱动。
四.逻辑思维,破解难题。
现在,谈谈我如何来破解本题。
①必须读“懂”材料,不能一知半解。
猛一看,好像文言文,或者是文言文翻译或改写的白话文,不少考生马上产生对文
言材料的畏惧感。其实出题人已充分为部分文言文能力较弱学生考虑,翻译成白话文了。
故事讲述基本也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我们总不能让出题人把人名也改一改叫成张建国、
李建军、张若轩这样的现代人名字吧。
一定不要像斑马遇到老虎那样马上产生“恐惧”的应激心理行为,外表是老虎,但
这只老虎一定是只有皮,没有筋骨。我在考场作文中,有个习惯大家可以借鉴,那就是,读懂作文题目后,马上对出题
人感到崇敬,心理暗示自己,这是个好题目。不要遇到简单的题目,就骂出题人白痴;
遇到难的题目,就骂出题人没有人性。要在心在“赞美”出题人高明,这样就更好明白
出题人意图了。考生永远要记住,出题人不仅是出个题目,他还会给这次作文拟定评分
标准呢!阅卷人是按照这个评分标准给你阅卷的。
②:必须厘清材料的人物关系
搞不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列个表,或弄个人物关系图谱。
人 物 人 物 地 位 人 物 关 系 结 果
公 子 纠 王 室 之 子 1 与 公 子 小 白 争
夺 王 位 失 败
公 子 小 白 王 室 之 子 2 与 公 子 纠 争 夺
王 位 成 功 , 即 位
鲍 叔 小 白 的 佐
臣 辅 佐 小 白
不 愿 做 齐 桓 公 之 相 ,
力 荐 管 仲 为 齐 桓 公
相
管 仲 纠 的 佐 臣 辅 佐 纠
成 为 齐 桓 公 之 相 ,
辅 佐 齐 桓 公 成 就 春
秋 霸 业
请问,这样做的话,你厘清人物关系了吗?当然,图文互转、表文互转也是语文其
他题目和文综选择题与简答题最常考察的能力之一,高中生必须顺利通过这一关。当然,
你也可以草稿纸上无图表,而心中有图表。
③:一定要厘清事件脉络
厘不清事件脉络,搞不清人与事的关系,搞不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就会失去大量的
论证证据。在弄清人物关系后,我们还要搞懂事件的来龙去脉。出题人已经把事件做了
高度浓缩,且未采用倒叙、插叙等复杂的叙事方式,全部直叙,或者说是顺序。怎样才
能搞懂事件的来龙去脉呢?答:分层次、清概念、知轻重。
春秋时期(时间概念),齐国的公子纠(人物概念:纠)与公子小白(人物概念:
小白)争夺君位(事件 1),管仲(人物概念:纠的佐臣)和鲍叔(人物概念:小白的佐
臣)分别辅佐他们(事件 2)。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事件 3),小
白装死逃脱(事件 4)。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事件 5)。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鲍叔的言论材料,言论通常分为对前世的总结评价,
和对后事的展望等,发言人在说话是事实,但他说的话不一定成为事实)于是桓公重用
管仲,鲍叔甘居其下,(事件 6)终成一代霸业(事件 7 或结果)。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
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事件 8,或者称后人对齐桓公的言论)孔子说: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名人评价,注意看重管仲的什么?)司马
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名人评价,注意看重鲍叔的
什么?)
我们采用这样的方法对事件进行分解,就是借鉴层次思维、顺序思维等思维方式。
并且,我们还糅合了“新闻要素思维”,即 5W+1H 的 who、where、when、what、why、
how。,尤其是“how”,不就是我们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吗?
这样,我们就理清了事件的来龙去脉,搞清了概念,知道了轻重!当然,你也可以
卷子上无分层,而心中有分层。但是要牢记,厘清事件脉络,需要注意思维的全面性和
细致性。全面性就是看到了事件的事物的全貌或者事件的发展规律,细致性就是要注意
事物或事件的细节对事件的影响是决定性的还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这样,你就不会因管
仲射杀小白而贬低对他治国才华的认识,不因司马迁感慨无人记得鲍叔而忽视鲍叔的任
人唯贤、甘居人下的品质。
④:中心论点的确定要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确定
A 类:不容易出大问题的中心论点的确定
开放性的题目,比是非性的题目好选,也就是题目中除了公子纠外,其他三人我们
任选一个都可以。但是,很多同学在确定中心论点时,选小白(齐桓公),还是选管仲或
者鲍叔呢?
《西游记》人物中你最喜欢谁?师父?八戒?沙僧?悟空?你肯定能很快做出选择,
而且能论述清楚为什么选择他。所以,选择谁,我们还要回到材料上,就像我们要回到
熟知的《西游记》故事中一样。
从题目提供的信息来看,这三个人无所谓主次轻重,各自都有可以立论之处。至于
立论是不是有新意或者有深度,就取决于考生自己的人文素养和思维训练的水准了。
事实上,全篇更多篇幅,是在描写鲍叔,甚至连引用史学家司马迁的话,都在称赞鲍叔“知人善任”。这个立意对于史料掌握不是很多,或者对材料三个人物都不甚熟悉
的同学来说,选鲍叔最好写,因为材料对鲍叔的描写多于其他二人,接下来就是顺着出
题人的思维往下延伸,确定论点进行论证就是了。
800 字,7 小段,3 个分论点,1 个中心论点,清晰的论证的架构就出来了。我认为,
在卷面还算可以的情况下,46-48 分还是没问题的。
B 类:能得更高分数的中心论点和论点的升华
独立思维,不人云亦云,才更能得更高分。试想,大部分河南考生被出题人引到鲍
叔“知人善任”的观点上时,我们倘若能够去选择小白或者管仲,从他们的人物形象中,
去锤炼出观点,并进行观点的升华,岂不是可得 50 分+?这个写法,相当于你在和更多
考生进行面对面的驳论了。而驳论更多类似于生活中的拉呱,更有对象感,更有话说!
然而,独立思维绝对不是标新立异。我们需要做的是从历史人物身上,发现他
们的人格魅力,以及他们的所做所为对我们的当今时代有着怎样的启迪?有没有可以挖
掘出传统文化当中的民族自信、精神信仰?
春秋时期,齐襄公被杀,齐国可谓是内忧外患,但即位的公子小白,却在危急存亡
之秋,完美地交出一份齐国崛起的答卷,其实就是在完成齐国壮大的完美答卷中的三个
人物因素,你最认可,最赞许哪一个?
齐桓公!
齐桓公,他的身份是君主,是齐国的掌舵者,在齐国崛起的考试中,它是如何作答
的呢?从材料中我们看,他“装死逃脱”,说明他是一个机智的人,懂得隐忍。即位为
君后他能重用追杀自己并差点要了自己命的管仲,说明他是一个不计前嫌、任人唯才、
胸怀宽广、高瞻远瞩的一国之君。由此,正反面例子你又能联系到多少?
选择齐桓公来写,大多数考生会写到包容,或者善于纳谏,从善如流,或者重视人
才。基本上都是这样平面化的三个“点”。这些都属于第一层次的思考。
更高层次的思考则可以提升到格局,齐桓公之所以能够宽容他人之前的“冒犯”,
之所以能够听取鲍叔的建议,之所以礼遇鲍叔和管仲,说到底是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大格
局决定的。心怀天下,则目及八荒,就容易摆脱个人情绪的制约。我们所有的学习和修
为,说到底都是为了格局的拓展。有大格局则有大情怀,大智慧。自然,还可以延伸到智慧层面的思考。齐桓公作为“一把手”,最重要的不是表现
得样样事情自己都去做,关键是要有知人之明,用人之慧,待人之厚。他对待鲍叔和管
仲的态度,不是最好的招贤广告啊。这样的贤主,岂不引更多智慧之人投奔?
管仲!
管仲,他本是公子纠的辅臣,且射杀小白,原本危在旦夕、性命难保,但当历史给
了他机会后,他却能很好把握机会,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说明硬核的人生是需要实力
的,鲍叔之所以举荐管仲,齐桓公愿意摒弃前嫌,重用管仲,也是因为他掌握了强国的
核心技术。本来是齐桓公的辅臣,好一个“甘居其下”,他是智慧的,他实事求是,与
其做一个碌碌无为的权臣,倒不如做一个名垂青史的伯乐!
一般说来,选择写齐桓公和鲍叔是相对比较稳妥的,基本上不会走题。但是,对于
真正的作文高手来说,恰恰要弃易就难。挑战满分作文,最好选择一般人不敢去写的管
仲。因为,就传统的作文训练而言,这则材料透露的“核心信息”,一是鲍叔的让贤,
二是齐桓公的包容。两个都是很正面的、主流的、积极向上的主题,而材料中,鲜有描
绘管仲“正能量”主题.
要想从管仲身上提炼出这样的主题,需要平时开阔的阅读视野和有意识的思维训练。
这样的难度足以击退大多数乃至于绝大多数考生。这既需要一定的史实,也需要与现实
社会相契合;既需要对宏大主题的思考,也需要对个人修为的感悟。
之前,我一直告诉学生,不仅要读懂历史,更要读懂历史人物。历史课本讲的少的,
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工具诸如百度百科等去查阅历史人物。历史是人记载的,更是人去推
动前行的。近年来的大禹、管仲等都出现在高考作文题目中了。
思维进阶,论点升华!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此题命题者用的是一招借“史”还魂,博古论今,考生
需要穿越到两千多年前,回溯那段“历史”,找到它的“魂”,而又要回归到当下,着眼
现实。所以,聪明的考生脱掉题目的马甲,会发现它的里子还是那些并不陌生的内容:
顶层设计,领袖胸襟,大国气象;强国富民,一匡天下,复兴大业;公心用才,知人善
任,选贤举能;人民立场,家国情怀,大我无私;格局视野,渡人渡己;忠义贤良,仁厚宽恕……大其牖,天光入;公其心,万善出。
我们站在新的时代写作,不能只看历史,在分析自己的感触时更应该关注当下,思
考今日中国完成的战疫答卷、脱贫答卷、民族复兴答卷,最需要的是他们中的哪一类人。
齐桓公,代表了当下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者;管仲,代表了当下各个领域的顶尖人
才;鲍叔,代表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智者文化。他们都有胸怀,有智慧,有境界,这是文
化的美丽,我们当代不乏这样的人,也需要更多这样的人成为这样的人!
⑤考生一定要注意多体裁训练
今年的高考作文体裁涉及到发言稿、演讲稿、一封信甚至是主持词 。这些在高考
试卷上写起来也许是不一样的,但都有口语表达的特点。口语表达是一种能力,是社会
人的人际沟通能力,更是媒体时代更大范围沟通的一种专业能力。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俞虹在谈到河南卷作文时说,这是一个非常有意
思值得关注的话题,除了说明传统的文章体裁在现实发展中的变化,也从一个角度证实
了口语传播在互联网传播时代的重要性,而良好的文字基础更是开口成章、言之有物的
根本保证。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姚喜双说,从这次高考作文试卷中,可以看到:更加
注重应用,联系实际的能力;间接地促进提高言语表达能力,有利克服重文轻语的顽疾;
跟上时代发展要求和对人才语言方面能力的需求。
更多的情境写作、更多的体裁,肯定还会出现在以后的高考作文中,它体现着我们
学以致用、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当然这样的体裁也更能发挥出学生自身的特点,我想,
一个诙谐幽默的考生绝对可以在这次作文中书写大量幽默的句子,一个喜欢连珠炮发问
的考生也绝对可以在这次作文中连用五六个甚至十来个排比性的问句,一个与社会比较
接轨的考生绝对可以从这个故事中博古论今……允许各种类型的考生充分在高考作文
中以自己擅长的方式发声,这,真的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每一年高考作文后,特别是类似于这样的高考作文好题,总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和讨论,这不也正是我们中华儿女自愿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自发维系中华民族
情感纽带的一个极好证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