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名校高考模拟作文 “学习”等2篇导写(附:文题详解及范文点评)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作文写作:名校高考模拟作文 “学习”等 2 篇导写(附:文题详解及范文点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1.学习:从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现代汉语词 典》(第 7 版) 2.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有没有觉悟和恒心。—— 法布尔 3.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毛泽东在这个飞速发展、 资讯丰富、教育样式多元的时代,随处都有学习的机会,学习的内涵也变得更丰富,你 如何看待当今社会环境下的学习?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写作指导 一、命题原因 学习是人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高中生经过十余年的学习,对这个话题有丰富的 感受与认知。本道作文题目以学习为话题,能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让所有人都 有话可说,并在不同个体身上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点。学生可以讲述自己学习的故事, 也可以针对他人学习的故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这样一个人人有话说的话题下,思想的 深度会呈现出高下之别,能够检测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很好的区分度。 二、材料分析 作文即生活,每一篇作文都是学生个体对生活独特的专属体验。作文题目中所给的 材料,就是启发学生与生活经验做关联的桥梁,提示学生可以思考的方向和范畴。这道 作文题目由三则材料构成。第一则材料是《现代汉语词典》(第 7 版)对学习的定义, 诠释了学习的渠道与内容。学生都有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践的学习方式,很 容易从这些经历中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代入到曾经的事件中。第二则材料是法布尔的话,强调学习的主体是自己,关键在于觉悟和恒心,这是对 学习态度和意志品质的深层认识,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经历中找到或正面或反面的相应 例子,能与具体情境对应。第三则材料是毛泽东讲实践的重要性,暗含“学”与“习” 的辩证思考,能让学生在已有经验中自然而然地关联自己在实践中学习的场景。材料之 后的总结语将學生带入宏观视野的同时,也用“飞速发展、资讯丰富、教育样式多元的 时代,随处都有学习的机会”的描述,表现了当今时代的特征,学生身处其中,可引起 多方面的情境联想。 三、写作任务 这道作文题目的写作任务是分析“当今时代的学习内涵”,即结合当下的时代特征 来诠释学习。在这样的任务驱动下,学生首先要对当前社会现象做筛选、分析、归纳, 然后树立自己的中心思想,诠释自己所理解的学习内涵,或是学习的意志品质,或是学 习方法,或是学习的内容……千人千面,彰显个性,展示作者个体的优势能力。 佳作展评 “深”生不息 文/杨璐榕 没有可怕的深度,就没有美丽的水面。——尼采 当高科技与数字化成为时代的主题,短浅式与碎片化也成了社会的问题。“这是一 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快节奏让事物显得虚无,而娱乐化让人类变得 平庸。在这样的时代,该怎么逃脱虚无,让自己、让人类的存在更有意义? 学习是人与文明的界点,是不同时代或同一时代的同一群体为对抗虚无,将自我向 文明推进的努力,更是人类种群在时代、宇宙的浩渺中获取意义的唯一出路。 人要获得进步,就要走出去,要深度学习,要深入思考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要理 解事物要素的深刻内涵。而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在于你有没有觉悟和恒心”。当 今时代高科技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便利,但也给我们带来了“魔盒效应”般的诱惑。古 人学习是一种苦中作乐,无论是“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甚或是遭“群聚而笑之”,眼中所见都只是高于身的心,是物外的广博与战胜肉体的灵。而当今社会的诱惑实似洪 水猛兽,它成为一种在人们无察觉时的精神控制、刺激,无时无刻不侵入人们的生活。 如此“瘾性”生活中,当代人的心无旁骛似乎是更困难的,因而,“觉悟”与“恒 心”便显得尤为必要。所有的深刻与本质,都需要觉悟;而恒心,则让深刻保持存在 ——永远独立思考、深刻明白。 然而,仅是“悟”与“恒”尚不称作学习,而只是“学”;“习”则体现在个人因 “悟”与“恒”所得,由个人在言行、灵肉间践行。 这种践行,正是我国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曾说的“使用”,是“更重要的学习”。这 种实践,正是我国文物书画修复师单嘉玫用精神所化成的行动——将修复工作做成艺术。 她从父亲的言传身教中学习了“揭”“搓”“捻”,在 38 年的时间里将工艺修炼到极致, 在退休时不忘手把手教授自己的传承弟子……大国工匠,一生只为一事来。她的熟练与 完美,是承父志,是真心学、深刻习,是对文明最诚挚的敬与爱,她是学习的践行人, 也是大国的工匠,更是时代里深度学者的楷模。 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我们该怎么做?身为“少年中国之青少年”,我们该怎么做? 静下来,去深度思考;停下来,去独立坚守。这才是我们该做的,也是我们该有的“觉 悟”与“恒心”。 愿我们每个人都有深度,敢于在无尽黑暗的空中发射人类之明亮射线,永远学习, 永远延伸。 名师点评: 题记照应题目,借名人名言点明中心:深度钻研让学习生生不息。 概述社会现象,用简练的语言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今时代短浅式、碎片化、娱乐化、 平庸化的特征,并以设问句过渡,引出学习的疗救意义。 古今学习方式差异对比,贴切引用,有情有理,颇富文采。对比之后结合材料二, 诠释觉悟、恒心与学习深度的关系。 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独立成段,引出“学”与“习”的辩证关系。 用大国工匠的事例,论证在实践中深刻学习的成效。【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近期的中国和世界媒体,经常会有"中国精神”的讨论有人梳理了一些媒体概括的关 于"中国精神”特点的关键词,如:勤劳、勇敢、智慧、学习、改革、开放、包容、进 取、 创新、坚韧、奉献、担当、忍耐、服从、封闭、保守、自大、虚荣等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同的“中国精神",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选好 关 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 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材料分析: 本题是一道新材料作文试题,试题材料是一些媒体概括的关于“中国精神.特点的关 键 词。这些关键词大多数是积极、正面的,如“勤劳、勇敢、智慧、学习、改革、开 放、包容、 进取、创新、坚韧、奉献、担当",也有中性或消极的,如“忍耐、服从、 封闭、保守、自 大、虚荣",这体现了题目的开放性,对“中国精神”的讨论,未必都 是积极正面的,即使 指出其消极、反面的,只要言之成理,也是可以的。 这些关键词,为学生写作提供了重要的“抓手二材料罗列的十八个关键词共同构成 了 多样而立体的“中国精神.图谱。它们的内部之间又存在着丰富的张力和层叠的思辨。 这些 关键词或体现了学生们所熟悉的主流“中国精神”的代表特点,或体现了中国文 化传统中一 些需要反思、改进的特点,这为学生的思辨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 中选择两三个关 键词.的任务型要求,容易激发考生的写作欲望,也有利于考查考生的 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对于学生而言,“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并非难事。 选择两个关键词立意行文, 相对容易;选择三个或三个以上,也并非难事。因此,本题 立意空间极其广阔,每一个学生 都有话可说。 本题作文材料直观,没有审题障碍,学生可以选择两个或三个关键词,可以或浅或 深或 由浅入深地生发多种立意,从而让写作能力强的学生真正脱颖而出。 题目分析: 题目有如下要素需要引起注意: (1) “选择两三个关键词”限定了选择词语的数量。2~3 个。 (2) 呈现你所认同的“中国精神",提示学生必须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表现在 文 章写作中就是要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3) 写一篇议论文。结构、行文要符合议论文的文体特征。 【写法指导】 鉴于是从所给的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同的“中国精神",在内容上 对选择的词语的内涵以及词语所体现的中国精神的特点要有准确的把握,在行文结构上 宜采 用“总一分——总”的结构,会比较容易展示清晰的写作思路。 【范文示例】 学习、进取、包容 ——我心目中的“中国精神” 所谓“中国精神”,应该指的是中国独有的,或者在中国人身上表现得特别突出的精 神 特点.以我的认识,我认为"学习、进取、包容”是"中国精神”中最突出的特点.即: 中 国是一个热爱学习的国家;中国是一个积极进取的国家;中国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国 家 中国是一个热爱学习的国家。我们的先贤彳艮早就认识到“终日不食,终夜不寝, 以思, 无益,不如学也”,因此自古就提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二 爱学、苦学的例 子更是举不胜 举。孔子周游列国,为了学习;司马迁遍读史书,为了学习;玄奘西行 万里赴天竺,为了学 习;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远渡重洋,为了学习;无数 的留学生遍布世界各地,仍 然是为了学习……为了学习,可以“头悬梁,锥刺股”;为 了学习,可以囊萤映雪;为了学 习,可以程门立雪;为了学习,可以凿壁偷光;为了 学习,可以抛家舍业,远渡重洋…… 学习,为整个中华民族汲取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和力量,成为中华民族生 生不 息,中国不断进步、发展的力量源泉。 中国是一个积极进取的国家。积极进取,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优秀传统。《易经》云: “天 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即天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的,君子处事,也应像天一 样,自我 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这是我们的祖先从大自然中领悟到的生命 真谛。为什么要 积极进取?是为了担当起建设美好国家的重任。“士不可以不弘毅,任 重而道远”,为国家 的美丽富强而奋斗,是往圣先贤积极进取的源动力。正是这种以天 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我 们的先辈们为了中国的不断进步,上下求索,不达目的,绝 不罢休。 正是中国的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使得我们的国家虽历经磨难而愈挫愈奋,终于成 为自 立于民族之林的伟大国家。 中国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国家。有人认为中国是一个封闭、保守、缺少包容性的国家。 这 是因为对中国历史缺少基本的了解。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开放、包容始终是中国 精神的主 旋律,而封闭、保守,甚至闭关锁国,只不过是悠久历史长河中的很小的一 段曲折而已。早 在先秦时期,正是中国的开放包容,才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学术百 花齐放的壮观,成为世 界文化史上一座文化高峰。开放包容,形成了强汉帝国,开启 了大唐盛世;开放包容,促进 了文化交流,促成了文化融合;开放包容,使得中国不 断吸纳世界之智,永远充满朝气与活 力。 总之,热爱学习、积极进取、开放包容是中国精神的核心特点,是中华文明生生不 息, 使中国走向繁荣昌盛的动力之源。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