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备考:“小学生成网红”作文导写(附:文题解析及范文点评)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作文备考:“小学生成网红”作文导写(附:文题解析及范文点评)

ID:348332

大小:21.33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6-24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作文备考:“小学生成网红”作文导写(附:文题解析及范文点评) 一、作文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北京清华附小的学生成了“网红”,原因是,在苏轼诞辰 980 周年时,清华附小开 展了一系列“致敬苏轼”的活动,学生们不仅通过吟诗、写字、作画来了解苏轼,2012 级 4 班的学生还在家长的指导下利用假期时间,进行了以苏轼为主题的课题研究。小学 生们不但用大数据分析苏轼,还完成了《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苏轼的旅游品 牌价值》、《苏轼的朋友圈》等带有专业色彩的论文。 这一事件引起了人们的惊叹和热议。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 悟,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 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作文审题 第一遍,通读材料,了解大概。说的是小学生成网红的现象,任务驱动时评类。 第二遍,分层品读,概括要点。该材料分为三层。 第一层,就是第一句,点明现象:小学生成网红。 第二层,“小学生成网红”的第一个原因:除了传统的方式来了解苏轼外,还进行 了该主题的课题研究。——在苏轼诞辰 980 周年时,清华附小开展了一系列“致敬苏轼” 的活动,学生们不仅通过吟诗、写字、作画来了解苏轼,2012 级 4 班的学生还在家长的 指导下利用假期时间,进行了以苏轼为主题的课题研究。 第三层,“小学生成网红”的第二个原因:用大数据分析的同时,还完成了专业论 文。第三遍,理性分析,立意出炉。 这是典型的驱动型作文,需要明白“小学生成网红”的原因是:“致敬苏轼” 的课题研究、“大数据分析苏轼”、“专业色彩的论文”等关键词语,小学生这样做,是 否合适?需要以此来确定角度,表明自己的看法,进行论述。 角度一:肯定其做法,要大胆突破,用于创新。用大数据分析苏轼,对小学教育而 言,是一种创新,是科技在现实中的大胆作用,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是对传统文 化的致敬。关键词:科技、创新、传统文化等 角度二:否定其做法,要遵循教育规律。受各种因素限制,小学生做课题,难免哗 众取宠,拔苗助长,为孩子健康成长之计,宜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近传统文化, 慢慢去吸纳浸润,才是对传统文化真正的敬畏,而非大数据式的一通蒙喝乱灌。关键词: 成长规律、循序渐进、脚踏实地,致敬文化等。 角度三:肯定中有否定有提醒,凡事要把握好度。抓住一点,兼及其余,两者兼顾, 减少偏激,是比较周全的做法,比较辩证,因而漏洞较少,几乎无懈可击。关键词:创 新有据、科技有度、成长有规律等。 三、范文赏析 范文一 为小学生大数据分析点赞 杨梦想 近日,北京清华附小的学生成了网红,原因是这群小学生不但用大数据分析苏 轼,而且还完成了带有专业色彩的论文。人们看法不一,有人惊叹,有人质疑。在我看 来,小学生们用大数据分析苏轼,实是时代的大进步。(开头干脆利索,概括分析材料, 亮出问题,段末明确亮明自己的观点,简洁明晰。) 客观分析,科技创举。 一些人抱有怀疑态度是因为他们不相信小学生的能力,认为这又是互联网时代 的一起“作秀”之举。但我们暂且先放下质疑,用平静客观的视角看待“大数据”分析这一结果。“大数据分析”且带有专业色彩的论文,无疑比“手抄报”等形式高端了无 数倍,而现在的小学生就有如此水平,这难道不是学生理解能力、操作能力的一种提高? 这难道不是科技时代应有的创举吗?由此观之,我们对这一举动首先应是肯定的。 更何况,小学生们也承认了他们并非独立完成,而是在家长的指导下进行的研 究,那些质疑他们抄写、由父母代写的言论也不攻自破了。 再想想,“清华附小”,光听名字就能知道这是一所有着怎样高端配备的学校。 能布置这样的课题,也足以见得学校老师思想水平之高,创新能力之强,更不用说那些 能把孩子送进这所学校的家长,估计更是有着高学历并能很好地陪伴孩子成长一群人。 拥有着如此丰厚的资源,这些小学生能做出如此论文,也就不足为奇了。 (以上为主体的第一部分,认为小学生大数据分析苏轼,是“客观分析,是科技创 举”,并与手抄报作比,与普通小学生对比,论据有力。) 素质教育,人应有之。 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当下,人们对素质教育的渴求愈加凸显。而清华附小所开展 的活动,恰好展现了素质教育的成果。毕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如何能不优秀?那些 “大数据”论文又如何不让很多成年人汗颜呢?这一事件正好推动了教育改革的蓬勃发 展。我们应努力让众多中小学生用科技武装头脑,用知识强大自我,而不仅仅是只有在 “清华附小”这样小学的学生才能又如此成果。 教育发展,唯有创新。 时代在进步,在科技日新月异、信息爆炸的当今世界,唯有创新发展才能保持 活力。教育亦应如此。享有着更加丰富的物质资源、接受着更多五彩信息的我们,也应 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提高素质。 用宽容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用鼓励的态度欣赏学校的进步,用开放的视角 看待教育的发展与变革,新时代的我们,更应具备长远目光,开阔视野,而学校也应不 断培养创新型人才,培育更多全面发展的学生。 (以上为主体的第二三部分,分别从“素质教育”和“教育发展”的角度加以分析, 层层递进,较有说服力。) 让我们为拥有这样才能的小学生点赞,更希望这种“大数据分析”的课题能促进教育创新,培养一代又一代优秀学子!(文章结尾,发出号召,肯定小学生,照应开 头,同样简洁有力!) 点评: 本文思路清晰,前后照应,逻辑性强,是比较规范的驱动型作文。首段分析材料, 亮出观点;主体部分层层递进,进行分析,“这件事本身-素质教育-教育发展”,由浅入 深,阐述了为之点赞的原因;结尾处联系实际,提出了看待教育、推进教育发展的途径, 最后照应标题,回扣开头,浑然一体。中间反复使用反问和排比的句式,增强了说服力。 范文二 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之光 申懿堃 泱泱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光,而今却日渐式微。清华 附小的学生在苏轼诞辰之际,用大数据让传统历史人物更加鲜活,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时 代之光。 清华附小的学生此举,体现了对文化的创新意识。当今时代,在西方文明的冲击 下,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历史名人更是浮光掠影,了解不深。究其原因,是 传统文化距今遥远又生涩难懂。那么,用大数据分析苏轼,将“朋友圈”等与当代生活 息息相关的事物融入其中,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 采用现代手段,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之光。自倡导重拾传统文化以来,中华文 化以更鲜活的方式展现在我们眼前:从过去的“杜甫很忙”系列,网络上的“哆啦 A 梦 走进国画”作品,到如今的“故宫淘宝”,其中,单霁翔馆长让故宫文化走下神坛,走 入寻常百姓家。《国家宝藏》让明星生动演绎国宝的前世今生,使冰冷的文物“活了起 来”,让传统文化更加贴近现实。文化创新,是使民族文化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必然 要求,用现代手段挖掘历史名人,有着重要意义。 立足传统手段,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之光。清华附小展开致敬苏轼的活动,其 中包括吟诗、写字、作画等传统形式,是不忘旧根的表现。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传统的艺术形式是我们了解和感受他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前段时 间,一网友在网上发起“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的续写,引发国民作诗大潮。“庆 幸国人诗性未死”的同时,也说明了传统是无论何时都不可丢弃的,挖掘传统文化,要 现代技术与传统手段并举。 应有赤诚之心,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之光。诚然,小学生们的大数据分析发掘 了苏轼的现代价值,扩大了传统文化的传播,但对传统文化过度数字化是不可取的。文 化毕竟是一种情感、一种品位、一种修养,我们应在诗书中感受元轻白俗、郊寒岛瘦, 更应在历史环境中品味文人的志趣情操,而不是通过机械的数据去认识一个名人。且传 统的文化价值应大于其商业价值,学生完成《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论文,总会带有过 于浓烈的功利性。“历史上凡是有所成就的,都是单纯而热情的人”,对待传统文化,最 重要的应有一颗赤诚之心,应用深入灵魂的热爱去传承和弘扬。 “传统文化是一条河流,我们在其下游接受其哺养。”我们应以现代的手段和真 挚的情感,将优秀中华文化弘扬在当代,唱响到未来。 点评: 本文由对苏轼的大数据分析,思及“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之光”,立意深刻。文 中就“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之光”的做法展开,提出了需要注意的三点做法:采用现代 手段、立足传统手段、应有赤诚之心。由外而内,思维缜密。其中“采用现代手段”一 节,关注传统文化,联想非常丰富,表现了一个中学生应有的文化视野。 范文三 切莫揠苗助长,回归教育原点 徐育哲 古有农夫揠苗助长,最终沦为笑柄;今有学校揠苗助长,实为教育之殇。在我看 来,清华附小让小学生进行论文的创作,看似是教育的革新,实则是现代版的揠苗助长, 是值得我们深入反思的教育之殇。与其揠苗助长,不如回归原点。 说它揠苗助长,实在是原因多多。 首先,小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深厚。 任何学术研究都离不开丰厚的知识储备,正如《逍遥游》中的“且夫水之积也不 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唯有广袤似海的知识储备,才能任学术研究的小船扬帆。写 论文也是如此,一篇好的论文背后必定藏着一片知识的星海。而我国的小学课标仅要求 小学生认识千余字,试想一个字都认不全的启蒙孩童,其知识储备怎能承起论文写作的 重任?纵使由所谓大数据助其一臂之力,归根结底那也只是对他人思想的依赖与照搬, 与论文的学术意义无疑是背道而驰的。由此观之,与其对孩子们进行所谓的思想启蒙, 不如回到教育传授知识的原点。 其次,小学生的社会阅历不够丰富。 理论与实践从来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者缺一不可。没有现实作依托,没有实 际写作背景的论文,只不过是“空中楼阁”罢了。小学生刚刚开始他们“路漫漫其修远 兮”的学习生涯,“社会”对他们来说还只是一个遥远的名词。在这种情况下让他们写 论文,其论文可能会具有广度,但绝不会具有与这个时代相匹配的深度。没有切身的感 受和亲身的探索,论文只是纸上谈兵,并不具备现实意义。因此,与其在孩子们身上搞 所谓的教育探索,不如回到教育鼓励实践的原点。 还有,小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欠缺。 正如孔子所言,“因材施教”,任何知识的传授都应考虑到受教育者的客观条件。 小学生处于人生的起跑线上,心智的发育尚不成熟,理解和接受能力也有所欠缺。用 “写论文”的方式对其进行教育是否真的有助于其学业的发展?这个问题值得深思。况 且,在那些光鲜亮丽的论文背后,身为作者的小学生对自己作品究竟能理解多少呢?凡 事都由过程,怎能一蹴而就?没有对各种书藉的广泛涉猎,哪有三毛的浪漫情怀?没有 数十年如一日的谦逊治学,哪有陈寅恪的“教授之教授”?所以,教育也讲究过程,与 其对孩子们进行填鸭式的教育,不如回到教育培养能力的原点。 综上所述,一言以蔽之:莫要揠苗助长,让教育回到原点! 点评: 在众人的点赞声中,本文冒天下之大不韪,反弹琵琶,认为小学生写论文是“教 育之殇”!作者目光犀利,见地深刻,字字句句中,可见其对教育忧思之深!文中从小 学生的“知识储备”、“社会阅历”、“理解接受能力”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小学生不适合做 论文的原因,每次原因的分析之后,都以呼吁“回到教育原点”结尾,引人深思。文中 《逍遥游》、三毛、陈寅恪等的引用,恰到好处,排比反问,句式灵活,极有力度。阅 毕,评者也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