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社会生活情境,融入思辨能力考查——山东省高考模拟作文题,释放哪些信号?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突出社会生活情境,融入思辨能力考查——山东省高考模拟作文题,释放哪些信号? 2020 年高考,山东省、海南省、北京市、天津市等地将率先进行新高考。这些省市 分别举行过大型模拟考试。其中,山东省、海南省的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是在教育部考试中 心指导下命制的。这次带有试探性、试验性的考试,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里谨就 2020 年山东卷高考模拟作文题(教育部考试中心指导下命制),释放的信 号以及其对 2020 年高考作文的备考启示,谈几点看法。 【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0年高考山东省模拟题) “手机该不该进校园”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说,学生玩手机会分散注意力,干扰教 学秩序,影响学习和集体生活质量,还可能接触到不良信息。也有人说,手机可以作为学 习工具,辅助教师教学,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是学校职责之一,不能一禁了之。还有人认 为,课堂上和课余时间应该区别对待。对此,文德中学准备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学生、 教师、家长代表的意见,然后再决定是否出台相关规定。 请结合材料内容,在学生、教师、家长中任选一种身份,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 观点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释放信息,备考启示】 1. 引导考生关注生活。 试题具有贴近社会生活,贴近考生心灵的特点,体现《高考语文新课程标准》(修订版) 关于“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的要求。选取“校 园手机”这一文化现象,并提供对这种现象的多元思考,引导考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 评判生活。 2020 年高考作文备考,要关注疫情防控、一带一路、脱贫攻坚、十一阅兵、颁发共和国勋 章等重大热点事件,力求在对热点事件的思考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在以热点素材为 依托的训练中提高表达能力。 2.落实情境化设计。 命题着眼于贯彻《高考语文命题改革实施路径》(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关于作文试 题设计的精神,基于“写作能力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中,运用语言字 构建语篇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的认知,设计“文德中学座谈会”这一特定的情境,提 供学生、教师、家长三种不同角色,要求学生选择一种写一篇发言稿。   同时,体现出对实用文写作的重视。这是对 2019 年高考作文试题重视实用写作的继承。   2020 年高考作文备考,要全面训练记叙文、议论文、实用文等多种文体,适当突出实 用文体训练。 3.考查辩证思维能力。 命题着充分体现《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修订版)关于“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要求, 在作文试题中融入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试题针对“手机该不该进 校园”的问题,引入多种观点,引导考生运用辩证思维看待生活现象,分析生活问题,锤 炼思维品质,提升学科素养。   这正是2019年高全国课标Ⅰ、Ⅱ、Ш卷作文试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的能力点。   2020年高考作文备考,要将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紧密结合,将《高考语文新课程 标准》(修订版)和《高考命题改革实施路径》关于思维品质培养的要求落到实处。 【写作指导】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写作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内容要求, 要围绕“手机该不该进校园”这个核心问题,发表意见(提出出建议与希望),否则,将被 视为“不符合题意”;二是情境要求,“文德中学座谈会”是生活情境,学生、家长、教师 是三种身份,考生可从三者中任选其一。三是文体与思维,文体突出“发言稿”的特点, 亲切、真诚;思维要体现辩证观。 【时评悦读】 禁止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值得借鉴 熊丙奇   据媒体报道,近日,法国国民议会表决通过关于禁止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的法案。 按照新规,在校学生无论在课堂还是课外活动时均不得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各种有上网功能的通信设备,除非是出于教学需要,或是在条例中明文规定可以使用 的地点。法案适用于所有幼儿园、小学和初中,覆盖 3 岁至 15 岁的学生,并将于今年 9 月 开学时正式生效。   法国通过禁止学生在校园里使用手机的法案这一模式,是我国在治理学生使用手机问 题时可以借鉴的。对家长和公众关注的教育议题,需要广泛听取意见、充分论证,而不能 拍脑袋决策。而在立法之外,也还需要重视相应制度建设以及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   我国未成年学生沉迷手游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一些学校出台禁令,但由于是行政规定, 导致在执行过程中一直存在争议。如果立法,就能使禁令有效力,也可以让各方意见充分 交锋博弈。比如,赞成者认为,学生可通过手机相关功能进行学习,不能因噎废食;反对 者则认为,使用手机学习,只是学习手段的延伸,当弊大于利时,就应谨慎使用。   当然,禁止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也会存在执行难的问题。诸如学生带手机进校园, 学校怎么处理?学生在课堂上违规使用手机,教师能让学生交出手机吗?如果教师收缴学 生手机产生冲突怎么办?这就意味着,推行禁令,如果做不到执法必严,就难以产生实际 效果。对于中小学管理来说,依法治教,才能维护学校办学秩序。   与此同时,还必须意识到,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还来自于社会和家庭,这不是靠学校 禁令就能解决的,需要进行综合治理。   我国有明确禁止经营性网吧向未成年人开放的法规,但这一禁令并没有得到有效执行, 往往是出现问题后才着手治理,一阵风后却死灰复燃。特别是一些农村地区,放学离校的 孩子马上就进入网吧。如果这一问题不解决,校园内治理、校园外放纵,就会造成治理无 效且加剧师生冲突。因此,陪伴孩子,特别是对孩子控制上网时间的引导,对识别不良信 息的能力培养,是家长必须履行的监护、引导义务。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立法、制度、引导,对治理中小学生使用手机问题缺一不可。 建议完善相关立法,并建立游戏分级制度、改革学校办学制度,加大对学生教育引导的重 视。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