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冲刺:人类应当对自然深怀敬畏 阅读写作导写
“天人合一”是古代先人提出的生存法则。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的问题如今已经引起全球的重视,
成为关系人类命运的共同话题。自然界和人类是相辅相成的和谐关系,不是征服和被征服的矛盾关系。
一味地征服自然最终得到的将是大自然疯狂的报复,一场疫情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这个古老的规律。老
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我们
应继承祖先的智慧,友好地对待自然,顺应自然,不要给自然增添环境超过其承载能力的负担。否则,
自然必会以悲剧回敬人类。
人类应当对自然深怀敬畏
(标题即论点,彰显情感态度。)
①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围绕生态问题,翻阅中外经典著作,以之观照现实,得出一个结论——
生态危机是人类面临的紧迫问题,关乎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公共卫生防疫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必须
上升到国家乃至全球战略层面。(开篇由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引出生态危机是人类面临的紧迫问
题这一论点。)
②“生态”一词是外来语,源于希腊文,意谓居所、栖息地。生态不仅指涉人与赖以生存的自然
环境的关系问题,同时也切入经济活动和社会结构。
③收敛侵占自然物的欲望是可以达到的理性认识,先民便有此种睿智,值得今人借镜。荀子谓: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荀卿并非以
为人可以任意摆布自然,而是主张人与天地配合,如果与天地争职分,就是犯糊涂。此乃切实可行之
议。
④《易传》把天地人并称“三才”,天人协调是理想境界。《淮南子》讲:“禹决江疏河以为天下
兴利,而不能使水西流;稷辟土垦草,以为百姓力农,然不能使禾冬生,岂其人事不至哉?其势不可
也。”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说:“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种人
事不违天地规律、顺应自然使用人力的思想,乃关于天人关系、人地关系的远见。老子说:“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无论作哪一解释,都包含天地人皆以自然为归依、为原本
之义。自然是宇宙的最高范畴,是宇宙本身,此为千古卓绝之论。
⑤人类必须顺从自然,而不可违逆自然。反对逆天而行,主张天人一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
宗旨。如果把人创造的文化比喻为一株参天大树,是自然提供了大树赖以生长的阳光、雨露和土壤。对此当念兹在兹。(正面论证。引用古代哲人论述得出人类对待自然的应有态度:人类必须顺从自然,
而不可违逆自然。)
⑥然而,现在的时代往往背离此道。工业革命以来,“征服自然”成为主流意识,物本主义压过人
本主义,更蔑视自然生机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病态扩张。当下迈入后工业文明的信息化时代,物本
主义的工具理性更趋发达,掌握了核裂变、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尖端技术的今人,似乎可以得心应
手地“改造自然”,但“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
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⑦如果背弃自然法则,违背生命伦理,包括生物工程在内的科技创造,必招致自然铁腕的回敬。
卡普拉在《转折点》中说:“我们第一次被迫面临着人类和地球上所有生命灭绝这样一场确确实实的
威胁。”这种威胁,并非来自毒蛇猛兽、地震火山,也不是天然病菌,而可能是自以为超越自然、左右
自然的愚妄之人的逆天而行。这是当下人类必须时刻自警的。(反面论证。“征服自然”成为当今时代
的主流意识,背弃自然法则,违背生命伦理,包括生物工程在内的科技创造,必招致大自然的疯狂报
复。)
⑧我们的生路是存在的,这便是遵从自然法则,在社会活动中限抑物本倾向,复归人本精神和“道
法自然”。理性的人类应当深怀敬畏,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效法自然,善待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人与人和谐。视万物为友朋,引人类为同胞。此即张载《正蒙》又云:“和则可大,乐则可久,天地
之性,久大而已矣。”诚哉斯言。(照应题目,提出希望。)
来源:2020 年 02 月 21 日《光明日报》02 版
【时代警语】
理性的人类应当深怀敬畏,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效法自然,善待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人
与人和谐。视万物为友朋,引人类为同胞。
【思维串联】【考点精练】
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15 个字。
收 敛 侵 占 自 然 物 的 欲 望 是 可 以 达 到 的 理 性 认 识 , 先 民 便 有 此 种 睿 智 ,
(1) 。荀子谓:“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
愿其所参,则惑矣。”荀卿并非以为人可以任意摆布自然, (2) ,如果
与天地争职分, (3) 。此乃切实可行之议。
2.读写一体化训练 (开放性试题)
敬畏自然就是敬畏生命,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然而,现实生活中不敬畏自然的事例很多,
请结合日常生活谈谈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敬畏自然。不少于 500 字。
【相关链接】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
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流浪地球》
2019 年电影《流浪地球》火爆银屏时,这句话还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思考,转眼间,它却以一种意
料不到的方式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回味。2020 年以人类的伤痛开场且无法重启。在新冠肺炎开始向全球蔓延时,我们迎来了第七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这一天,我们本该赞颂野
生动植物的美丽和多样性,号召大家了解和保护野生动植物,但现在却让人感到莫名压抑。百亿万年
的进化,地球始终能够泰然处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究竟应该担当起什么样的角色,并且是否担当
好了自己的角色。
现代人类学知识告诉我们,相比很多物种具有漫长的历史源流(例如蚊子有 1 亿多年的历史),人
类其实只有短短五千多万年的历史,而真正的智人则更短,只有三、四十万年历史。放眼浩瀚星河中,
人类显得微不足道。如果人类对自然过度干涉,不断侵占野生动植物生存空间,破坏了生态系统平衡,
最终只能自食苦果。
然而有史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来都是以人类自身为尺度。到了工业社会,人类更是对自然表
现出彻底而强大的主体性原则。工业社会解决了诸如饥寒、交通等大部分问题,但同时带来了附加代
价,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厄尔尼诺和拉尼娜频繁登场……在大自然面前,不管物质文明多么发达,
科技水平多么高级,都不能违背规律为所欲为。
此次新冠肺炎病毒是一种动物源性病毒,无疑给人类敲响了一记振聋发聩的警钟。有人说,这次
疫情从某种角度观照,就像是动物把人类关进了牢笼。因此,时至今日,我们必须重新反思人类在自
然生态环境中的位置,重新拾起对其他生命的尊重之情、爱护之德。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也再一次揭示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的重
要性,这一理念体现了更为全面的价值取向和更为深刻的生态伦理。我们必须要呵护自然生态,保护
野生动植物,才能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结束后,更好地重建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
系。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给人类切身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惨痛代价,也进一步说明了大力推进生
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是完全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雪已融化,迎春花已开,
人间有烟火气,世界万物皆有灵。期待疫情早日结束,人们重新融入欣欣向荣的大自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