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八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单元试卷(共6套部编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八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学情调研试题 班级: 姓名: 得分: ‎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1、下列各项加点词语拼音无误的一项是( )(2分)‎ A. 欺侮wǔ 嘱咐fù 怠dài慢 撺掇cuān duo 凫fú水 B. 踊跃yǒng yuē 屹yì立 白羊肚dù 糜méi 子 油馍mó ‎ C. 眼眶kuàng 亢kàng奋 晦huì暗 羁绊jī bàn 蓦mù然 D. 冗rǒng杂 戛gá然而止 磅礴páng bó 神龛kān 渺miǎo远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脑畔  挑衅 褪色 酝藻 燎原 潦草 世外桃源 ‎ B.争讼 瞳仁 怅惘 干燥 烦燥 噪音 大彻大悟 ‎ C.磅礴 束缚 震撼 战栗 颤栗 锵然 张灯结彩 D.斡旋 幽悄  幅射 点缀 辍学 棹着 垂珠联珑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说书先生又开始滔滔不绝地聊三国了,精彩绝伦处让人叹为观止。‎ B.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表演,杂技演员小心翼翼地走过了一段离地面几十米高的钢丝,表演结束,背景音乐戛然而止,让人回味无穷。‎ C.文学泰斗季羡林先生深信开卷有益,生前多次在不同场合倡导青少年要广泛阅读。‎ D.不为灯红酒绿诱惑,不以觥筹交错为欢,不被人情世故左右。我以我心践诺言,慎行,永葆共产党员本色。‎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保持为政清廉,是关系到党和政府能否取得广大群众信任的重大问题。‎ B.从陈部长的讲话中,使我们明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十九大对教育工作的明确要求。‎ C.司法大数据显示,近年来,10%的交通事故案件发生的原因为开车看手机造成的。‎ D.我们一定要跳出惯性思维,提高思想认识,着力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发展,促进经济转型。‎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B.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C.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D.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6、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社戏》---------------鲁迅--------------《呐喊》----------------散文 B.《回延安》---------贺敬之---------《贺敬之诗选》---------抒情诗 C.《安塞腰鼓》----------刘成章--------《人民日报》-----------散文 D.《灯笼》---------吴伯萧----------《吴伯萧散文选》----------散文 ‎7、诗文名句默写(7分)‎ ①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 ② ,悠悠我心。‎ ③关关雎鸠, ,窈窕淑女, 。‎ ④挑兮达兮, 。‎ ⑤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 ‎8、名著阅读。(4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真诚的“不懂”,比不真诚的“懂”,还叫人好受些。最可厌的莫如自以为是,自作解人。有了真诚,才会有虚心,有了虚心,才肯丢开自己去了解别人,也才能放下虚伪的自尊心去了解自己。建筑在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上面的爱,才不是盲目的爱。”‎ 上面文段选自《______________》。这封信由__________(人名)乐曲的特点谈起,论及了艺术家要有一颗赤子之心,要真诚。信中父亲还要求__________(人名)在做一切小事时,要养成一种__________的习惯。‎ 6‎ ‎9、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使之与下列句子够成排比句(3分)‎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昭示了早春的来临; , , ;‎ ‎ , , ;雾凇沆砀,寒梅怒放,凝成了严冬的风骨。从大自然的一副副画卷中,让我们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二、阅读理解(44分)‎ ‎(一)诗歌鉴赏(4分)‎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注释①式:语气助词,没有实义。微:幽暗不明。②胡:为什么。 ③微:非,不是。故:为了某事。④中露:露中,露水之中。‎ ‎10、式微式微,胡不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意简要分析。(2分)‎ 11、 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 (二)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下列各题。(共17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珠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 ‎12.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4分) (1)渔人甚异之(             )   (2)欲穷其林(           ) (3)屋舍俨然   (             )    (4)老人引杨氏入山  (            ) 13.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忘路之远近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B、以耕以蚕 请以军礼见 C、杨氏谢而从之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D、不可取食于人也 生于忧患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 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 ‎                       ‎ ‎ 15.甲乙文段都以人物的 为线索,甲文段按“发现桃花林—— ——离开桃花源—— “”的顺序进行记叙描写,乙文段是通过 来描写洞内生活情况的。(4分)‎ 6‎ ‎1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甲乙两文所写的农民生活的共同之处。(3分)‎ ‎                 ‎ ‎                   (三) 阅读下文,完成17——19题。(共11分)‎ 父亲的长笛 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那时,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唱。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柔美。‎ 夏天的傍晚,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邻居们都说:“来来,吹一段儿!”“吹一段儿?”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唉呀!别吹了好不好!烦死人了!”笛声戛然而止。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里。‎ 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有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她爸!”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片。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上哭了。那一刻,她恨父亲没出息!‎ 她毕竟还是个懂事儿的孩子,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亲。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地制止。渐渐的,家里听不到笛声了。‎ 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可事情就这么巧,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车旁的马路牙子上吹长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节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师看到,把这事当作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班里爽直的同学对她说:“小敏,你爸好酷呀,扫大街还忘不了吹笛子!”‎ 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极力隐藏的父亲,就这样被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她忍无可忍,到家就跟父亲吵:“你说你扫个垃圾,还吹什么长笛,丢人都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着了!”“啪”地一声,母亲的巴掌抽在她脸上:“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要不是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父亲喝住了母亲。“你可是听着你爸的笛声长大的呀!你小时候那么爱听,你爸干一天活儿回来,多累都吹给你听……”‎ 父亲的沉默和母亲的训斥并没有打动她。她还是悄悄拿走长笛,扔进了城外的小河里。虽然那一刻她心里也有丝丝的不舍。她等着父亲爆发。然而,没有。自此,父亲再没提过笛子的事儿。‎ 多年以后,她有了孩子,懂得了做父母的艰辛。她对父母很好,常常给他们买吃的穿的。孩子初一那年,学校要开“感恩”主题晚会。儿子在家里练唱《父亲》这首歌:“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 第二天, 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去,父亲先是一愣,随即欣喜地摩挲起来。她吞吞吐吐,说:“爸,对不起,当初是我扔了您那长笛。”父亲一笑:“傻丫头,我早知道是你干的。”母亲走过来:“还是闺女疼你呀!你这条腿没白断!委屈没白受啊!”“腿?没白断?”她吃惊地问。“还不是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你爸为了挣钱给你买琴,大雪天骑车子给人家送货,摔断了腿……”“哎!跟孩子提这些干啥!都是过去的事儿了!”父亲笑着打断母亲,转脸看她,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久违的笛声,从父亲嘴边蔓延开来,飞扬在屋子里的各个角落,她跟着哼唱,母亲则满脸温柔,鬓角的白发泛着银光,格外柔美。‎ ‎17.请以长笛为线索,从父亲的角度概括父女之间发生的四件事。(4分)‎ 6‎ ‎18.下面的语句是如何描写笛声的?请简要赏析。(3分)‎ 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19.母亲这一形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3题。(12分)‎ 世界还很年轻 ‎①初中毕业,我考到县城读书,母亲做了个相当前卫的决定:垦荒种棉花,来年用自家的棉絮给女儿做一床新铺盖。在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上,彰显母爱的事每天都会发生,没有什么稀奇,唯一不同的就是我感觉她的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 ‎②那时环绕在村子四周的都是水田,没有现成的棉花地,就算种出了棉花,变成新被褥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再者,种棉花几乎要天天喷药,否则虫子猖獗,到秋后留不下几个棉桃。但是在成堆的困难面前,母亲大手一挥,她很坚决,她的理由也很简单:女儿考到县城就必须配好的被褥,公家发的她信不过。‎ ‎③开学后我就忙碌自己的学业,母亲也忙,忙秋收,忙着打听种棉花的事。那时候村里没有电话,她又不会骑自行车,种棉花的亲戚离我们村十几里地,她都是一步步走着去的,从没有喊过累。她选中的棉田依傍着沟渠,是一块撂荒地,长满了白茅和芦苇。土地解冻之后,母亲就扛着铁锹去垦荒。茅草根和小芦苇的根,把那块地包裹得又密又厚,像一条错综的毯子。这样的地块,掘起来很费劲。往常一锹下去就能翻上来的土,这里得多费几倍的力气。一个春天下来,母亲的脸变得又黑又瘦,以致我回家看到她的模样,吓了一跳。母亲黑了瘦了,但是那块荒地却变得有边有角,平头正脸。种子已经播到地里,盖了白生生的薄膜芜杂的世界在春天中呈现出新的秩序。‎ ‎④学校的功课紧张,她每天如何辛劳我是不知道的。后来听邻居说起,每天下地回来,她就钻进厨房先忙活出一家人的饭食,然后趁着薄暮时分的天光,再钻进棉花趟子里,掐杈子,打花心,捉虫子。干这些活都是零打碎敲的工夫,牺牲的却是她的休息时间。有一回可能是太累了,母亲竟然歪在棉花地旁边的草沟里睡着了 ‎⑤那段时间我的成绩并不稳定,心情晴朗的时候少,阴天的时候多。功课紧张,偏偏班主任又指定让我参加学校的演讲赛。虽说我普通话比较标准,但是以我内向的性格,让我在人前侃侃而谈,甚至连比划带拍桌子的演讲,把观众感动到掉眼泪,我实在觉得为难。当我站在棉花地头跟母亲大吐苦水的时候,就是怀着这样一种抗拒的心情,我想打退堂鼓。‎ ‎⑥那是秋天的清晨,草籽在秋风中陆续成熟,草叶上闪烁着晶莹的光亮。母亲正在棉田里忙碌着,她的腰间系了一块塑料布,防止露打湿衣服,但是裤脚上却已经变得湿漉漉的。她一边掐去疯长的权子,一边仔细翻检棉花嫩蕾上的虫子。在一棵棵棉苗前,母亲的急性子和坏脾气都消失了,她变成了一个极其耐心的人,就像面对着十分宠爱的孩子。是啊,从春天到秋天,田里的无数棵棉花,就是这样一遍遍翻检过去,又抚摸过来的,每一棵棉花上都留下了她的指纹和温度。母亲的情意没有白费,棉花们都很争气,叶子深绿,极力展开的枝权间已经见到累累的棉桃。听完我的诉苦,母亲说:“老师让咱讲是看得起咱,那你就好好地讲。”回头揪下一个被雨水捂烂的桃子,惋惜叹了一口气,继续说,“一遍讲不好,你就多讲几遍。好东西都是熬出来的。”‎ ‎⑦最后的这句话突然击中了我的心。看着黑瘦的母亲,我突然一阵心酸,同时一股莫名的力量在心底泛起。为了我的新铺盖,母亲在“熬”;为了演讲赛的好成绩,我也要“熬”。她虽然讲不出深刻的道理给我听,但她倔强地认定,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最终会变成洁白的棉絮,去温暖女儿,让她在白天繁重的课业之后,夜有一个轻盈幸福的梦。为了这份信念,她不喊苦不叫屈,硬生生将一块荒地变成了棉田。那时候,她既要照顾半身不遂的祖父,又要 6‎ 处理一大摊子家务。在焦头烂额里,信念如同一盏孤灯,在黑暗中亮起。循着这光亮,她看到了丰收在望的棉花,她的女儿也读出了一番人生的隽语。‎ ‎⑧多年之后回望,我还记得整日里那个劳碌的身影,记得她的不服输和坚持。这些年来,每当我疲倦偷懒,我便习惯性地向着故乡的方向张望一会儿,然后俯下身子继续我的工作。‎ ‎⑨世界在窗外,未来在远方,亲爱的同学,你准备好出发了吗?希望你的心头也有一盏灯照拂,希望你坚定而努力。正如茨维塔耶娃在诗中写的那样:‎ ‎⑩世界还很年轻,一切都将发生,为了你能到来。‎ ‎20.第①段结尾说“我感觉她的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作者认为“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的原因是什么?(3分)‎ ‎21.结合语境,根据要求赏析下面语句。(3分)‎ 有一回可能是太累了,母亲竟然歪在棉花地旁边的草沟里睡着了。(品味词语的表达效果)‎ ‎22.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形象。(3分)‎ ‎23.文章用“世界还很年轻”做标题,有何用意?(3分)‎ 三、写作(50分)‎ ‎24.请以《那句话,说得有点________》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写作提示与要求:‎ ‎(1)请从备选词语中任选一个将标题补写完整(备选词语:深意、味道、智慧、委婉、大胆、暖心、扎心、离谱、冒昧);(2)表达真情实感;(3)请勿套作,不得抄袭;(4)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5)文中勿出现真实的区域名、学校名和人名等信息。‎ 八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学情调研试题 ‎1.A 2.C 3.A4、【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A一面对二面,在“保持”前加“能否”。B缺少主语,去掉“从……中”或“使”。C“的原因”和“造成的”句式杂糅,删除“造成的”。D正确。据此,答案为D。‎ ‎5、B 6、A ‎7、骄阳似火,绿树成荫,,书写着盛夏的热烈, 天高云淡,黄叶满地,点燃出秋天的色彩.‎ ‎9、傅雷家书 莫扎特 傅聪 干净 ‎10、设问的修辞手法,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不是有疑而问,而是故意设问,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方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达到了“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果。‎ ‎11、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 ‎12.(1)惊异,诧议。这里是“对……感到惊异” (2)尽 (3)整齐的样子   (4)带领 13.A 14.(1)香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    (2) ‎ 6‎ 只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用来耕种或者养蚕,不可以从别人那里取得食物罢了。                                    15. 行踪    进入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   人物对话 16 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安定、自给自足的原始农耕生活。‎ ‎ 译文:老人带领姓杨的人来到一个大的山洞。牲畜都很悠闲和乐的样子,是居民的大聚落。到了一个人家,老人对(这户人家)说:“这个人想要(到你们这里)住下,能不能容留他?” 穴中人回答说:“你既然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贤能的人。我们这里只要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枲(枲,麻)这类东西,都不是私人所有的,是与众人共享的,所以可以住在一起。你要真的来,请不要携带金银珠宝这些珍异的东西,(人们日常)所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里是不缺的。只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用来耕种或者养蚕,不可以从别人那里取得食物罢了。” 姓杨的人道谢并且听从了他的安排。穴中人又告诫道:“你如果来晚了,山洞就封着了。”到了夜晚,姓杨的人与老人一起出来。 17. ①父亲爱吹长笛,经常吹给女儿听。②父亲因女儿讨厌、制止他吹长笛,所以不在家里吹长笛了。③父亲因女儿扔了他的长笛,从此不再提长笛的事儿。④父亲因女儿给他飞来新长笛,又吹起了长笛。‎ ‎18.示例一:①用“清脆悠扬”直接描写笛声给人的感受。或:用“漫延”形象地写出笛声的扩散、飘扬。②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笛声比作小河流水,表现笛声的清脆悠扬。③通过描写大人和孩子们的动作、神态,表现了笛声的悦耳动听。‎ 示例二:①正面(直接)描写。(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笛声比作小河流水,表现笛声的清脆悠扬。或:用“清脆悠扬”直接描写笛声给人的感受。或:用“漫延”形象地写出笛声的扩散、飘扬。②侧面(间接)描写。通过描写大人和孩子们的动作、神态,表现了笛声的悦耳动听。‎ ‎19.①从情节上看,母亲的话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疑问;又是母亲的话交代父亲断腿的原因,使情节有波澜,更完整合理。②从人物形象看,母亲打她、训斥她,与父亲的沉默形成对比,表现父亲的隐忍和对女儿的爱。③从主题看,母亲在听父亲吹长笛和她哼唱时流露出的幸福,突出了家庭的和谐、温馨,丰富了文章的主题。‎ ‎(四)‎ ‎20.没有现成的棉花地;种出棉花变成新被褥需要1年时间;种棉花要天天喷药;公家发被褥。21.“竟然”,居然,出乎意料的意思,写出了母亲的劳累和我听到这一消息时的惊讶、心酸以及对母亲的心疼。22.示例:(1)爱子心切。如母亲为给我做新铺盖垦荒种棉。(2)吃苦耐劳。如面对垦荒的种种困难,她不喊苦不叫屈。(3)富有耐心。如在棉苗面前,她变成了一个极其耐心的人(4)朴实而容智。如鼓励我参加演讲比赛。(5孝顺顾家。如母亲既要照顾半身不遂的祖父,又要处理家务。23.(1)引用诗歌作为标题,新颖且富有诗意,能够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题目充满朝气,启示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只要心中有信念,坚定而努力,一切都将会发生。‎ 6‎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