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
扩展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背景
( 1 )拉丁美洲指今天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这一地区从16世纪初开始成为 西班牙 和
葡萄牙的殖民地,到19世纪初,这一地区的绝大部分仍处于这两个国家的殖民统治之下。
( 2 )19世纪初,在美国 独立战争 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拉丁美洲北起墨西哥、南到阿根
廷的广大地区掀起了一场反抗 殖民统治 、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
2.领导者: 玻利瓦尔 和圣马丁。他们被誉为南美的“ 解放者 ”。
3.主力:大批 印第安人 、黑人和混血种人。
4.过程:在南美洲北部地区,玻利瓦尔率领队伍,打败 西班牙 军队,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
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 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在南美洲南部地区, 圣马丁 领导了
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运动。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2 印度民族大起义
5.背景
( 1 )19世纪中期,印度已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当时英国完成了 工业革命 ,进一步加强了对印
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
( 2 )英国从印度进口大量棉花,并向印度倾销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品。印度的 手工棉纺织业
遭到沉重打击,许多手工业者因此破产。
( 3 )英国还以种种借口兼并 印度王公 的领地,取消了对印度 土兵 的较优厚待遇,并且不
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这些做法激起印度各阶层人民的强烈不满,人们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6.爆发时间:1857年。
7.导火索:“ 涂油子弹事件 ”。
8.参与阶层:印度土兵、农民、手工业者以及一些被剥夺了权力的印度王公。
9.代表人物: 章西女王 。她率领军民与英军展开激战,后来壮烈牺牲。
10.意义: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 英国 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这次起义也
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新航路开辟以后,最先侵入拉丁美洲的国家( B )
A.英国和法国 B.葡萄牙和西班牙
C.西班牙和德国 D.荷兰和葡萄牙
2.他率领队伍英勇作战,由北向南,横扫南美大陆上的西班牙军队,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多
个殖民地,并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这里的“他”是指( B )
A.拿破仑 B.玻利瓦尔
C.圣马丁 D.哥伦布
3.2018年世界杯上,巴西的运动员最有可能不用翻译就可以和哪国的运动员进行交流( A )
A.葡萄牙 B.英国 C.西班牙 D.法国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2 印度民族大起义
4.印度民族大起义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这次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 )
A.英国加强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
B.法国加强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
C.西班牙加强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
D.葡萄牙加强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
5.玻利瓦尔、华盛顿、章西女王这三位历史人物的共同特征是( B )
A.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先锋
B.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伟大领袖
C.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
D.国际工人运动的发起者课后巩固提升
1.玻利瓦尔是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的杰出领袖之一,他领导的起义军沉重打击了( C )
A.英国殖民者 B.荷兰殖民者
C.西班牙殖民者 D.葡萄牙殖民者
2.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玻利维亚等国的驻华大使,每年的6月5日都要到北京朝阳公园向“拉
丁美洲解放者”的铜像敬献花篮。你认为这尊铜像纪念的人物应该是( C )
A.拿破仑 B.章西女王
C.玻利瓦尔 D.华盛顿
3.人们这样歌颂一位民族解放运动中的英雄:“女王,印度人民感恩戴德,绝不会把你遗忘……”
这位英雄应该是( B )
A.圣马丁 B.章西女王
C.玻利瓦尔 D.克伦威尔课后巩固提升
4.“1853年,印度第一条铁路通车;英式法律制度被引进;为了向东印度公司输送合格人才,大批英
国人被送入刚刚成立的印度大学,印度首批三所大学均成立于1857年。”这说明( B )
A.印度逐渐沦为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B.殖民统治客观上促进了印度社会的近代化
C.殖民掠夺是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根本原因
D.殖民统治是印度社会进步的最主要因素课后巩固提升课后巩固提升
( 1 )上图人物中,领导本国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是哪两位?与玻利瓦尔同时代,在南美洲南
部地区领导独立运动的历史人物是谁?
( 2 )美国诞生的标志是什么?为了巩固独立战争的胜利成果,美国政府制定了哪一部法律文献
?
( 3 )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对玻利瓦尔领导的民族独立运动产生了什么影响?
( 4 )从三位人物反抗殖民统治的事迹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华盛顿和章西女王。圣马丁。
《独立宣言》的发表。1787年美国宪法。
对玻利瓦尔领导的民族独立运动起到推动作用( 为玻利瓦尔领导的民族独立运动树立了榜样
)。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团结就是力量;落后就要挨打;殖民地人民具有抵御外辱的坚定决心。
( 言之有理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