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1.认识圆第2课时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1.认识圆第2课时教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圆的对称性,用圆设计漂亮的图案 教材第59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三的第6~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2.让学生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根据对称轴画出与给定图形对称的图形。‎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探索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能准确找出学过的平面图形的对称轴,能根据对称轴画出与给定图形对称的图形。‎ 难点:画出由多个圆组成的组合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学具 画好的圆若干个,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轴对称图形。‎ 老师将学生收集到的轴对称图形连同自己准备的蜻蜓、天平等轴对称图形贴到黑板上。‎ 老师:同学们,黑板上这些美丽的图案都是轴对称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轴对称图形。‎ 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 二 教学实施 ‎1.圆的对称性。‎ 老师: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我们刚刚认识的圆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 学生动手把圆对折,确定圆是轴对称图形。‎ 结论:圆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圆的对称轴。‎ 追问:一个圆有多少条对称轴?‎ ‎(学生展开讨论)‎ 出示两个圆,学生在图中分别画出两个圆的对称轴。‎ 老师强调:对称轴要用虚线表示。‎ 追问:你能画出几条呢?‎ 板书: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2.用圆设计图案。‎ 小组合作,用圆规和尺子,设计美丽的图案,然后集体欣赏。‎ ‎3.练习。‎ ‎(1)完成教材第61页练习十三的第6题。‎ 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轴对称图形有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和圆等。‎ 只有一条对称轴的: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 有两条对称轴的:长方形 有三条对称轴的:等边三角形 有四条对称轴的:正方形 有无数条对称轴的:圆 ‎(2)完成第61页教材练习十三的第7题。‎ 可以让学生先描点再画线,画出与给定图形对称的图形。‎ ‎(3)完成教材第61页练习十三的第8~10题。‎ 三 课堂作业新设计 ‎1.填空。‎ ‎(1)如果一个图形沿着(   )对折,两侧的部分能够(   ),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就叫做(   )。‎ ‎(2)圆是(    )图形,它有(  )条对称轴。‎ ‎2.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列各图形中,(  )不是轴对称图形。‎ A.长方形    B.正方形    C.平行四边形    D.圆 ‎(2)圆有(  )条对称轴。‎ A. 1   B. 2   C.无数 D. 3‎ 四 思维训练 ‎1.下面各图形分别有几条对称轴?请你画出来。‎ ‎2.请你用直尺和圆规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1. (1)一条直线 完全重合 对称轴 (2)轴对称 无数 ‎2. (1)C (2)C 思维训练 ‎1.一条 一条 三条 画图略 ‎2.略 教材习题 练习十三 ‎6.略 ‎7.略 ‎8.无数条 无数条 2条 1条 3条 2条 ‎9.直径:18÷3=6(cm) 周长:(18+6)×2=48(cm)‎ ‎10.略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  圆是轴对称图形,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圆有无数条直径,所以圆有无数 条对称轴。一条直线是不是圆的对称轴,可以通过观察这条直线是否通过圆心来判断。‎ 用圆规和直尺设计漂亮的图案。‎ 备课参考 教材与学情分析 轴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学生对于轴对称现象并不很陌生。本节课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课堂设计说明 ‎1.通过情境活动,引导学生感知轴对称。‎ 采用有趣的剪纸比赛等方法导入,让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过程,可以非常巧妙地抓住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体验、感知轴对称。‎ ‎2.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剪一剪、议一议,探究出了轴对称的秘密。恰当的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参与面上看,全班学生都调动起来了,参与热情也比较高。‎ ‎3.拓展运用、强化表象。‎ 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应用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教师可以巧妙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科学”“艺术”“建筑”等学科中,注重不同学科知识的整合,这样不仅降低了学生理解上的难度,还使得单调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应用价值。‎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

推荐资源
天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