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

ID:97656

大小:17.27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12-09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基于阅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2)基于习作: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3)基于口语交际: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2.学情分析(1)基于阅读: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已经学会默读,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理解文章大意。学生需要提高体会有关词句表达效果、对基本表达方法了解领悟的能力。(2)基于习作:学生习作有一定速度,能够把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写下来,如何具体细腻地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是训练的重点。(4)基于口语交际:学生乐于表达、愿意交流,但要做到条理清晰,语气、语调适当还有难度,还需要提高能力。 倾听能力也有待加强。3.教材分析《月光曲》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文章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体,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反复朗读第9自然段,想象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再背诵下来。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3.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评价任务1.通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贝多芬、盲姑娘、穷鞋匠的心情变化。2.通过默读,师生交流,生生互动,有感情地朗读等方式,在叙述中自然而然流露情感的表达方法。并通过联系生活,让学生尝试运用语言、心理、联想表达情感的方法。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整体感知(3’) 1. 通过复习,检测字词掌握情况;2. 通过提问,检测学生是否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通过自读,感受贝多芬、盲姑娘、穷鞋匠心情的变化。(完成目标一) 1.结合课前预习,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简练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2.学生能够理清并用上表示感情色彩的词语说出人物心情的变化。(评价目标一) 环节二品读语言体会表达(36’) 活动一1. 默读课文,思考贝多芬是怎样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并创作《月光》的。圈画相关句子,仔细体会。(完成目标一、二) 1. 默读课文,圈画文中的主人公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句子并批注体会。(评价目标一、二) 活动二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再次走进贝多芬。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有关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他对穷苦人的同情和关爱。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过渡: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月光曲》的?这首曲子到底有多美?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指名读课文第2自然段。2.教师动情描述,学生展开想象,进入情境。教师:这个传说一开始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非常美的画面: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同学们想一想,在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以及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户,而且从窗户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当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时,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的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一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悠扬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竟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谁能猜得到?预设:通过教师的描述,学生眼前会呈现出一幅画面,学生听着教师的描述开始进入情境,紧接着启发想象,使画面更清晰,也就更能走进课文了。3.自读、提问、解疑。(1)自由阅读第3—8自然段,在课文的相关地方写上令自己困惑的问题,运用提问的方法来学习。(2)学生展示自己刚才在自读时提出的问题,先在小组内合作探究。教师巡视,随机点拨,并归纳出共性问题在全班交流解决。(3)多媒体显示预设问题。预设问题一: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使他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①让学生反复模拟试读兄妹俩的对话,想象他们的神情、语气。读出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对哥哥的体贴;读出哥哥对妹妹的内疚和关怀。②想象自己就是贝多芬,听到兄妹俩的对话,自己会怎么想?示例:在这样僻静的地方,在这样的茅屋里边,有人在弹我的曲子,说明穷苦的人也爱我的音乐;但是他们又这么穷,音乐会的入场券又那么贵,我应该亲自弹给他们听,用我的琴声让他们得到艺术的享受。预设问题二:盲姑娘的家境如何?点拨归纳:盲姑娘的家境贫寒,从“茅屋”“微弱的烛光”“旧钢琴”“入场券太贵”等词语可以看出来。预设问题三:盲姑娘为什么断定给她弹琴的人是贝多芬?引导归纳:①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②弹得如此纯熟,对乐曲的感情体会得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创作者——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预设问题四: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曲后又弹一曲?点拨归纳:文章用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生动地刻画了盲姑娘陶醉于音乐艺术中。她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这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很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这儿遇到了知音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您弹一首”来回答盲姑娘。4.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此时的情感,再分角色朗读第5、6自然段的对话。皮鞋匠: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意外、吃惊。)贝多芬: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平静、肯定。)盲姑娘: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激动、兴奋。第一个“您”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第二个“您”是做出了判断,要读出肯定的语气。)贝多芬: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高兴、真诚。)5.想象情景,升华感情。(1)探究问题: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了第二首曲子,即世界闻名的《月光曲》?①教师启发情感:“诗文不是无情物”,一首名曲的诞生何尝不是如此呢?古往今来,皎洁浪漫的月光最容易催生出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月光曲》也是如此。②学生活动: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段落(第8自然段),感悟交流。点拨归纳: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是出于对穷兄妹俩的同情;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成为贝多芬先生的知音;也是当时月光笼罩下的美妙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景——莱茵河畔的农家小院、烛光熄灭、月光融融、清幽雅静。情——兄妹情深、对音乐艺术的无限向往、贝多芬的创作灵感。(2)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谈谈《月光曲》的内容,体会情境,感知文中第9自然段描绘的画面。过渡:如此清幽的环境,如此酷爱音乐的盲姑娘,此情此景让贝多芬想了许多,于是他想把心中这份情感借助于这清幽的月光用音乐释放出来。面对清幽的月光,他按起了琴键——听!(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学生静静欣赏。)在这样优美的音乐声中,我们的脑海中是否浮现出了一幅幅画面?兄妹俩身处这美妙的旋律中,他们仿佛看到了什么?我们来学习第9自然段。①学生读语段,想象画面。②交流语段中的“变”,指导朗读。交流:月亮的变化(升起——越升越高——穿过微云。)大海的变化(微波粼粼——卷起巨浪——汹涌澎湃。)朗读指导:语气由轻到重,语速由慢到快,语调由轻柔徐缓到激昂。③用简易画创设情景,理解课文词句,体会感情。第一幅画面:月光照耀,微波粼粼。教师:(边画边说)月亮应该画在哪儿?为什么要画在海平线上?(引导学生注意“水天相接”。)。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从大海上慢慢升起,这是一个幽静的大海上的月夜。你们想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此时他的心情比较平静。)第二幅画面: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教师:贝多芬继续弹着,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微云是什么?这里说是“一缕一缕轻纱似的”,想一想,这里的“微”是什么意思?(薄。)“一缕一缕”的微云又是什么样子的?你们说老师画。(边讨论边画图。)这时贝多芬的琴声比开始时怎样?(节奏加快,曲调变得激昂。)第三幅画面:月光照耀,波涛汹涌教师: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这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亮?从哪儿知道的?(结合学生回答作画。)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此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节奏又是怎样的?(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节奏也越来越快。)小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体会到画面及乐曲旋律的变化与贝多芬的情感变化是一致的,这就是曲为心声。它优美的旋律让我们产生丰富的联想,还让我们感受到音乐家深厚的情感,这也是《月光曲》之所以能成为经典的原因。④思考:皮鞋匠所想象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预设: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来思考,盲姑娘的脸是“恬静”的,眼睛是“睁得大大的”,可见她也陶醉在了音乐所创设的画面中。“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他感觉到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这是一个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又是多么光明、美好的景象,这正是兄妹俩所向往的情景。贝多芬的琴声带给了兄妹俩无穷无尽的想象。音乐,真的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3)再次有感情地朗读第8自然段。预设:可采用分层读、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还可让学生当配音演员,结合课件呈现的画面配上文字。三、读写结合,拓展延伸1.启发想象,说一说。教师:当音乐停止,贝多芬悄悄离开后,盲姑娘和哥哥终于从音乐世界回到了现实世界,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请将你想象到的用对话的形式说一说,同桌之间合作。2.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在文中的作用。(1)引导对比:可试着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文章会显得太平淡,没有那么深刻感人了。)(2)指导读和写。教师: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些是叙事,哪些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尝试着把现实和联想结合起来。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文中恰当地加入联想和想象,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也就会更加丰富、深刻。(3)教师播放贝多芬的其他名曲,如《致爱丽丝》《欢乐颂》,学生静静倾听,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4)学生配乐读自己写下的文字,其他同学可进行点评。3.总结思辨,拓展延伸。过渡: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那么,大家觉得贝多芬做到这一点了吗?在你的心中,贝多芬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大家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吧!(1)学生自由谈对贝多芬的评价认识。(示例:贝多芬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贝多芬的人格是高尚的;贝多芬是属于世界的……)(2)播放《命运交响曲》,体会贝多芬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过渡: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激发人们向困难挑战。贝多芬四十多岁时完全失去了听力,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决不能让我屈服!”伟大的《命运交响曲》便应运而生了。现在让我们用心倾听那激越豪迈的乐章,感受他那融入音乐之中的博大的胸怀和不屈的力量。四、作业设计,巩固提升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2.选一曲自己喜欢的音乐,听一听,你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试着写一写。3.课外搜集贝多芬的其他作品并欣赏。4.推荐阅读《名人传》([法] 罗曼·罗兰)(完成目标一、二部分) 1.学生能够结合课文,抓住关键词句,通过品读,交流等方式,初步体会并总结出表达情感的方法。2.学生能够联系生活,运用“直接表达”、“环境烘托”、“动作描写”等方法进行情感的表达。(评价目标一、二部分) 环节三回顾总结2’  总结文章在具体细致叙述中表达情感的方法。 结合板书,能准确说出文章具体细致叙述中表达情感的方法。   

资料: 3.6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