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上第12章全等三角形复习课件(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八年级数学上第12章全等三角形复习课件(人教版)》 共有 2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12.1 全等三角形 课前预习 1. 已知△ ABC≌△DEF,∠A=45°,∠B=65°,DF=12 cm, 则∠ F= ,AC= . 2. 如下图,△ A′B′C′ 是由△ ABC 绕点 B 旋转某一角度得到的,则试写出△ A′B′C′ 和△ ABC 中对应相等的边有 、 、 . 70° 12cm A′B′=AB B′C′=BC A′C′=AC 3. 如下图所示,△ ABC≌△CDA ,并且 AB=CD ,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A.∠1=∠2 B.AC=CA C.∠D=∠B D.AC=BC 4. 若△ ABC≌△DEF, 且 AB=8 cm ,BC=6 cm,AC= 7 cm ,那么 DF 的长为 ( ) A.8 cm B.6 cm C.7 cm D.5 cm D C 课堂精讲 知识点 1. 全等形的概念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全等形关注的是两个图形的形状和 大小,而不是图形所在的位置.看两个图形是否为全等形,只要把它们叠 合在一起,看是否能够完全重合即可 . 【 例 1】 下列四个图形中,全等的图形是(  )   A . ① 和 ② B . ① 和 ③ C . ② 和 ③ D . ③ 和 ④ 解析 : 根据全等形的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 全等形可得答案.③和④可以完全重合,因此全等的图 形是③和④. 答案: D 变式拓展 1. 下面是 5 个全等的正六边形 A 、 B 、 C 、 D 、 E ,请你仔细观察 A 、 B 、 C 、 D 四个图案,其中与 E 图案完全相同的是 . C 知识点 2 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1)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2) 全等三角形是特殊的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关注的 是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是否完全一样,叠合在一 起是否重合,与它们的位置没有关系.把两个全等的 三角形重合在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 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 3)“ 全等 ” 用 表示,读作“全等于”,记两个三角形 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 上 . 【 例 2】 如右图 . 已知△ ABC ≌△ ADE ,写出其对应顶 点、对应边、对应角 . 解析:找对应元素,有一简便方法:先结合图形判断 已知条件中的“△ ABC ≌△ ADE ”是否按照对应顶点 的字母顺序写的,如果确认顺序正确,则可以按照以 下顺序: ≌ 写出它们的对应边: AB 与 AD 、 BC 和 DE 、 AC 与 AE ,类似地,可以写出它们的对应 顶点、对应角 . 答案: 对应顶点有 A 与 A 、 B 、与 D 、 C 与 E ;对应边有 AB 与 AD 、 BC 与 DE 、 AC 与 AE ;对应角有∠ ABC 与 ∠ ADE 、∠ ACB 与∠ AED 、∠ BAC 与∠ DAE. 变式拓展 2. 如下图所示,△ ABC≌△BAD ,且 AC=BD. 写出这两个三角形的其他对应边和对应角 . 解:其他的对应边有 AB=BA,BC=AD; 其他的对应角有∠ CAB= ∠ DBA, ∠ ABC= ∠ BAD, ∠ C= ∠ D. 知识点 3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 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 角相等 . ( 2 )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以证明两条线段相等、 两个角相等.在运用这个性质时,关键是要结合图形 或根据表达式中字母的对应位置,准确地找到对应边 或对应角,牢牢抓住“对应”二字 . 【 例 3】 如下图,△ EFG ≌△ NMH ,在△ EFG 中, FG 是最 长边,在△ NMH 中, MH 是最长边,∠ F 和∠ M 是对应角 ,EF=2.1 cm ,EH=1.1 cm , HN=3.3 cm . (1) 写出其他对应边及对应角; (2) 求线段 NM 及线段 HG 的长度 . 解析: (1) 根据△ EFG ≌△ NMH 的对应关系写出 其他对应边及对应角; (2) 因为线段 NM 和线段 EF 是对应边 . 所以 NM=EF=2.1 cm ,要求线段 HG ,可先求线段 EG 的 长,而 GE=HN=3.3 cm . 解: (1) ∵△ EFG ≌△ NMH, ∴最长边 FG 和 MH 是对应边, 其他对应边是 EF 和 NM 、 EG 和 NH ;对应角是∠ E 和∠ N 、 ∠ EGF 和∠ NHM. (2) 由 (1) 知 NM=EF=2.1 cm ,GE=HN=3.3 cm , ∴ HG=GE-EH=3.3-1.1=2.2( cm ). 变式拓展 3. 如下图,△ ABC 沿直线 BC 向右平移线段 BC 长的距离后与△ ECD 重合,则△ ABC ≌ ,相等的边有 、 、 ,相等的角有 、 、 . △ ECD AB=EC BC=CD AC=ED ∠ ABC= ∠ ECD ∠ ACB= ∠ EDC ∠ A= ∠ E 随堂检测 1. 下列图形是全等形的是 ( ) 2. 已知△ ABC≌△DEF , A 与 D , B 与 E , C 与 F 分别为对应顶点,若 AB=7cm , BC=5cm , AC=8cm ,则 EF= (  ) A . 5cm B . 6cm C . 7cm D . 8cm D A 3. 如图,△ ACB≌△DCE ,∠ BCE=30° ,则∠ ACD 的度数为(  )   A . 20° B . 30° C . 35° D . 40° B 4 .如图, △ ABC 与 △ BAD 全等,可表示为 , ∠ C 与 ∠ D 是对应角, AC 与 BD 是对应边,其余的对应角是 ,其余的对应边是 . 5. 如图: △ ABE ≌△ ACD , AB=10cm ,∠ A=60° ,∠ B=30° ,则 AD=     cm ,∠ ADC=     . △ABC ≌ △BAD ∠ CBA 和∠ DAB 、∠ CAB 和∠ DBA AB 和 BA 、 CB 和 DA 5 90° 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2.2.1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SSS 课前预习 1. 已知△ ABC 与△ DEF,AB=DE,AC=DF,BC=EF, 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关系为△ ABC △DEF. 2. 如右图,已知 AB=CD,AD=CB, 则△ ABC≌△CDA 的根据是 . ≌ SSS 3. 在下图中,若点 D 为 BC 的中点,若判定△ ABD≌△ACD 需添加条件 (边),理由是 . AB=AC SSS 4. 如下图,在△ ABC 中, AB=AC , BE=CE ,则由“ SSS ” 可以判定 ( ) A. △ABD≌△ACD B. △BDE≌△CDE C. △ABE≌△ACE D. 以上都不对 C 课堂精讲 知识点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 边边边( SSS )及其应用 (1) 判定: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 边”或“ SSS ” . ①运用此法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应设法确定这两个三角形 的三条边分别相等.同时这个判定也告诉我们:当三角形 的三边确定后,其形状、大小也随之确定. ②书写格式:在列举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应把三个 条件按顺序排列(一般是把同一个三角形的三个条件放在 等号的同一侧),并用大括号将其括起来: ③有些题目可以直接从已知中找出全等的条件,而有些题 目的已知条件是隐含在题设或图形之中的,如公共边、公 共角、对顶角等,解题时一定要认真读图,准确地把握题 意,找准所需条件. ( 2 )“ SSS ”的应用:证明两个三角形中的角相等或线平 行等,常通过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解决 . 课堂精讲 【 例 1】 如图,在 △ ABC 和 △ EFD 中, AB=EF , AC=ED , 点 B , D , C , F 在一条直线上. ( 1 )请你添加一个条件,由 “ SSS” 可判定 △ ABC ≌△ EFD . ( 2 )在( 1 )的基础上,求证: AB ∥ EF . 解析: ( 1 )根据条件可以得出由 “ SSS” 可判定 △ ABC ≌△ EFD ,就需要三组对边分别相等,而条件告 诉了两组,只需要 FD=BC 或 FC=BD .就可以得出结论; ( 2 )由 △ ABC ≌△ EFD 就可以得出∠ B= ∠ F ,进而得出 AB ∥ EF . 解: ( 1 )当 FC=BD 时, △ ABC ≌△ EFD , 理由:∵ FC=BD , ∴ FC+CD=BD+CD , 即 BC=DF . 在 △ ABC 和 △ EFD 中, ∴△ ABC ≌△ EFD ( SSS ). ( 2 )∵△ ABC ≌△ EFD , ∴∠ B= ∠ F , ∴ AB ∥ EF . 【 例 2】 如右图,△ ABC 是一个风筝架, AB=AC , AD 是连接点 A 与 BC 中点 D 的支架 . 求证: AD ⊥ BC. 解析:要证 AD ⊥ BC ,根据垂直定义, 需证∠ 1= ∠ 2, 而 ∠ 1= ∠ 2 可由△ ABD ≌△ ACD 求得, 证明: ∵ D 是 BC 的中点,∴ BD=CD. 在△ ABD 和△ ACD 中, AB=AC , BD=CD , AD=AD , ∴△ ABD ≌△ ACD( SSS ). ∴∠ 1= ∠ 2 (全等三角形的对 应角相等) . ∵∠ 1+ ∠ 2=180°( 平角的定义 ) , ∴∠ 1= ∠ 2=90°. ∴ AD ⊥ BC (垂直的定义) . 课堂精讲 知识点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 边边边( SSS )及其应用 变式拓展 1. 如下图, AB=CD ,若添加条件 ,则可根据“边边边”公理证得△ ABC ≌△ CDA. BC=AD 2. 如下图,四边形 ABCD 中, AB=CD , AD=BC. 求证:∠ A= ∠ C. 证明:在△ ABD 和△ CDB 中, ∵ AB=CD , AD=CB , BD=DB , ∴△ ABD ≌△ CDB(SSS), ∴∠ A= ∠ 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 随堂检测 1 .如图,在 △ ACE 和 △ BDF 中, AE=BF , CE=DF ,要利用 “ SSS” 证明 时,需增加的一个条件可以是 ( ) A.AB=BC B.DC=BC C.AB=CD D.AC=BC B 2. 如图,已知 AB=DC ,若要用 “ SSS” 判定 △ ABC ≌△ DCB ,应添加条件是     . 3 .如图, AE=DF , CE=BF , AB=CD ,得 = ,从而根据 ,得△ ACE ≌△ DBF. AC=DB AC BD SSS 4 .已知,如图, AB=CD , AC=BD ,则△ ABC ≌ , △ ABC ≌ . △DCB △DAB 5. 如图, AB=DF , AC=DE , BE=FC ,问: △ ABC 与 △ DFE 全等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解: △ ABC 与 △ DFE 全等.理由如下: ∵ BE=FC (已知), ∴ BE+EC=FC+EC ,即 BC=FE . 在 △ ABC 和 △ DFE 中, ∵ ∴△ ABC ≌△ DFE ( SSS ). 12.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SAS 课前预习 1.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用字母表示简写成 . 2. 如右图,只要 ,则△ ABC≌△ADC. ( ) A. AB=AD,∠B=∠D B. AB=AD,∠ACB=∠ACD C. BC=DC,∠BAC=∠DAC D. AB=AD,∠BAC=∠DAC SAS D 3. 如下图, AB 与 CD 相交于点 O , AO=CO ,只需添加一个条件 . 就可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边角边”证明△ AOD ≌△ COB. DO=BO 课堂精讲 知识点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 “边角边”( SAS ) 及其应用 ( 1 )判定: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 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 SAS ” . ①此方法包含 “ 边 ” 和 “ 角 ” 两种元素,必须是两边夹一 角才行,而不是两边及一边对角分别相等,一定要注 意元素的“对应”关系 . ②书写格式:   ③此方法是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易和“边边角” (“SSA”) 相混淆,误将 “ SAS” 的条件写成 “ SSA” 来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在应用时,一定要按 “边一角一边”的顺序排列条件,不能出现“边一边 一角”的错误,因为“边边角”不能保证两个三角形 全等 . 如图所示,在 △ ABC 和 △ ABD 中, AB =AB , AC=AD , ∠ B= ∠ B ,但 △ ABC 与 △ ABD 不全等. ( 2 )“ SAS ” 的应用:证明分别属于两个三角形中 的角相等或线段相等等问题,常用到证明两个三角形 全等来解决 .   【 例 1】 在 △ ABC 和 △ DEF 中,下列给出的条件,能用 “ SAS” 判定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是(  ) A . AB=DE , BC=DF ,∠ A= ∠ D B . AB=EF , AC=DF ,∠ A= ∠ D C . AB=BC , DE=EF ,∠ B= ∠ E D . BC=EF , AC=DF ,∠ C= ∠ F 解析: 根据选项中所给的条件结合 SAS 定理分别进行分析, 可选出答案.只有 BC=EF , AC=DF ,∠ C= ∠ F 可以利用 SAS 证明 △ ABC 和 △ DEF 全等 . 答案: D   【 例 2】 已知,如下图, AB=AC , AD=AE. 求证:∠ B= ∠ C. 解析:利用 SAS 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A 是公共角 . 证明: 在△ ABE 和△ ACD 中, AB=AC ,∠ A= ∠ A , AE=AD. ∴△ ABE ≌△ ACD(SAS). ∴∠ B= ∠ 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   变式拓展 1. 如下图,在△ ABC 和△ DEF 中,已知 AB=DE , BC=EF ,根据“ SAS ” 判定△ ABC≌△DEF ,还需的条件是 ( ) A. ∠A=∠D B. ∠B=∠E C. ∠C=∠F D. 以上三个均可以   B 2. 如下图, AE=AC , AB=AD ,∠ EAB= ∠ CAD. 求证:∠ B= ∠ D.   证明:∵∠ EAB= ∠ CAD, ∴∠ EAB+ ∠ BAD= ∠ CAD+ ∠ BAD, 即∠ EAD= ∠ CAB. 在△ ABC 和△ ADE 中, AB=AD (已知),∠ CAB= ∠ EAD (已证), AC=AE (已知), ∴△ ABC ≌△ ADE ( SAS ) ∴∠ B= ∠ D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 随堂检测 1 .在 △ ADF 和 △ BCE 中,若 AD=BC ,∠ A= ∠ B ,能直接利用 “ SAS” 证明△ ADF ≌△ BCE 的条件是 ( ) A.AE=BF B.DF=CE C.AF=BE D. ∠ CEB= ∠ DFA 2 .如图, AB=AD , AC=AE ,∠ BAC= ∠ DAE ,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 A. ∠ B= ∠ D B. ∠ C= ∠ E C. BC=DE D.BC=AE C D 3 .如图,在 △ ABC 和 △ DEF 中, AB ∥ DE 可以推出 ∠ = ∠ ,加上条件 AB=DE 和 ,可得到△ ABC ≌△ DEF, 根据是 . B DEF BC=EF SAS 4 .如图, CD= CA ,∠ 1= ∠ 2 , EC=BC ,求证: DE=AB . 证明:∵ ∠ 1=∠2 ,∴ ∠ 2+∠ECA=∠1+∠ECA, 即 ∠ ECD=∠BCA . 在 △ ECD 和 △ BCA 中, ∴△ ECD ≌△ BCA ( SAS ) ∴ DE=AB. 5. 已知:如图, AE=CF , AD ∥ BC , AD=CB .问: △ ADF 与 △ CBE 全等吗?请说明理由. 证明:全等 . ∵ AD ∥ BC , ∴∠ A= ∠ C. 在 △ ADF 和 △ CBE 中, ∵ ∴△ ADF ≌△ CBE . 12.2.3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ASA 或 AAS 课前预习 1. 已知 AB=A′B′ ,∠ A= ∠ A ′ ,∠ B= ∠ B ′ ,则△ ABC ≌△ A ′ B ′ C ′ 的根据是( ) A.SAS B.SSA C.ASA D.AAS 2. 根据下列已知条件,能判定△ ABC ≌△ A ′ B ′ C ′ 的是( ) A. AB=A′B′ , AC=A′C′ ,∠ C= ∠ C ′ B. ∠ A= ∠ A ′ ,∠ B= ∠ C ′ , AB=A′B′ C. △ ABC 的周长等于△ A ′ B ′ C ′ 的周长 D. ∠ A= ∠ A ′ ,∠ C= ∠ C ′ , AC=A′C′ C D 3. 下图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理由是 . 4. 如下图,已知 AB ∥ CD ,∠ ABC= ∠ CDA ,则由“ AAS ”直接判定△ ≌△ . AAS ABC CDA 课堂精讲 知识点 1.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 “角边角”( ASA )及 其应用 ( 1 )判定: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 形全等,简写成“角边角”或“ ASA ” . ( 2 )用“ ASA ”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一定要证 明这两个三角形有两个角以及这两个角的夹边分别相 等,证明时要加强对夹边的认识. ( 3 )书写格式:如图所示,在△ ABC 和 △ A′B′C′ 中, 注意:在书写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一般把夹边 相等写在中间,以突出边角的位置关系. ( 4 )“ ASA ”的应用:在证明两个三角形中的角相 等或线段相等常通过三角形全等来解决 . 【 例 1】 如图,点 A 、 D 、 C 、 E 在同一条直线上, AB ∥ EF , AB=EF ,∠ B= ∠ F , AE=10 , AC=7 ,则 CD 的 长为(  ) A . 5.5 B . 4 C . 4.5 D . 3 解析: 先证明 △ ABC ≌△ EFD ,得出 AC=ED=7 ,再求 出 AD=AE﹣ED=3 ,即可得出 CD=AC﹣AD=4. 解:∵ AB ∥ EF , ∴∠ A= ∠ E , 在 △ ABC 和 △ EFD 中, ∴△ ABC ≌△ EFD ( ASA ), ∴ AC=ED=7 , ∴ AD=AE﹣ED=10﹣7=3 , ∴ CD=AC﹣AD=7﹣3=4 . 答案: B 变式拓展 1. 如下图, O 是 AB 的中点,∠ A= ∠ B ,△ AOC 与△ BOD 全等吗?为什么? 解:全等 . ∵在△ AOC 与△ BOD 中, ∠ A= ∠ B (已知) ,OA=OB (线段中点的定义) , ∠ AOC= ∠ BOD (对顶角相等) , ∴△ AOC ≌△ BOD ( ASA ) . 课堂精讲 知识点 2.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 “角角边”( AAS )及 其应用 ( 1 )判定: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分别相等的两 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角边”或“ AAS ” . ①这一结论很容易由 “ ASA” 推得,将这一结论与 “ ASA” 结合起来,即可得出:两个三角形如果具备两角和一 条边对应相等,就可判定其全等. ②书写格式:如图所示,在 △ ABC 和 △ A′B′C′ 中, 注意: (1)“ 有两角和一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这句话正确吗?不一定正确,这是因为:假设这条边 是两角的夹边,则根据角边角可知正确;假设一个三 角形的一边是两角的夹边,而与另一个三角形相等的 边是其中一等角的对边,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 等. (2) 有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如图所示, DE// BC ,则∠ ADE= ∠ B ,∠ AED= ∠ C , ∠ A = ∠ A ,但 △ ADE 和△ ABC 不全等. ( 2 )“ AAS ”的应用:证明角相等或线段相等可用 三角形全等来解决问题 . 【 例 2】 已知:如下图,△ ABC ≌△ A′B′C′ , AD 、 A′D′ 分别是△ ABC 和△ A′B′C′ 的高 . 求证: AD=A′D′. 解析:已知△ ABC ≌△ A′B′C′ ,相当于已知它们的对应 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在证明过程中,可根据需要, 选取其中的一部分相等关系 . 证明:∵△ ABC ≌△ A′B′C′, ∴ AB=A′B′, ∠ B= ∠ B′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相等) . ∵ AD 、 A′D′ 分别是△ ABC 、△ A′B′C′ 的高(已知), ∴∠ ADB= ∠ A′D′B′=90°. 在△ ABD 和△ A′B′D′ 中, ∠ B= ∠ B′, ∠ ADB= ∠ A′D′B′, AB=A′B′, ∴△ ABD ≌△ A′B′D′(AAS). ∴ AD=A′D′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 变式拓展 2. 如图所示, AD 为 △ ABC 的中线,且 CF ⊥ AD 于点 F , BE ⊥ AD ,交 AD 的延长线于点 E . 求证: BE= CF. 证明:∵ AD 为 △ ABC 的中线, ∴ BD= CD. ∵ BE ⊥ AD,CF ⊥ AD, ∴∠ BED= ∠ CFD= 90° . △ BED ≌△ CFD(AAS) . ∴ BE=CF. 随堂检测 1 .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 A .有两角和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B .有两边和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C .有两边和其中一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 形全等 D .有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边三角形全等 B 2. 如图,要量湖两岸相对两点 A 、 B 的距离,可以在 AB 的垂线 BF 上取两点 C 、 D ,使 CD=BC ,再作出 BF 的垂线 DE ,使 A 、 C 、 E 在一条直线上,这时可得 △ ABC ≌△ EDC ,用于判定全等的是(  ) A . SSS B . SAS C . ASA D . AAS C 3 .已知,如图,∠ B=∠DEF,AB=DE,△ABC≌△DEF. (1) 若以∠ ACB=∠DFE 得出△ ABC≌△DEF , 依据是 ; (2) 若以 BC=EF 得出△ ABC≌△DEF , 依据是 ; (3) 若以∠ A=∠D 得出△ ABC≌△DEF , 依据是 . AAS SAS ASA 4. 如图,△ ABC 中, D 是边 BC 的中点,延长 AD 到点 E ,且 CE∥AB ,求证:△ ABD≌△ECD. 证明:∵ CE ∥ AB , ∴∠ B= ∠ ECD , ∵ D 为 BC 中点, ∴ BD=DC , 在 △ ADB 和 △ EDC 中, ∴ △ ABD ≌△ ECD ( ASA ). 5. 如图,在△ ABC 中, AB=AC ,∠ BAC=90° ,过点 A 作任一直线 AN , BD⊥AN 于 D , CE⊥AN 于 E ,证明: DE=BD-CE. 证明:∵ BD ⊥ AN ,CE ⊥ AN, ∴∠ BDA= ∠ AEC=90° , ∵∠ BAD+ ∠ EAC=90° ,∠ EAC+ ∠ ACE= 90° , ∴∠ BAD= ∠ ACE. 在 △ ABD 和 △ CAE 中, ∴ BD=AE,AD=CE. ∴ DE=AE-AD=BD-CE. 12.2.4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HL 课前预习 1. 如下图,点 P 是∠ BAC 内一点,且 P 到 AB 、 AC 的距离 PE=PF ,则△ PEA≌△PFA 的理由 ( ) A.HL B.AAS C.SSS D.ASA A 2. 如右图,△ ABC 与△ EDF 中∠ B=∠D=90°,∠A=∠E,B 、 F 、 C 、 D 在同一直线上,再添上下列条件,不能判断△ ABC≌△EDF 的是 ( ) A.AB=ED B.AC=EF C.AC∥EF D.BC=DF C 3. 如下图, AE ⊥ BD 于点 C , AB=ED , AC=EC ,求证:△ ABC ≌△ EDC. 证明:∵ AE ⊥ BD, ∴∠ ACB 和∠ ECD 是直角 . 在 Rt △ ABC 和 Rt △ EDC 中, AB=ED , AC=EC , ∴ Rt △ ABC ≌ Rt △ EDC. 课堂精讲 知识点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 形全等,可以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 HL ” ( 1 )“ HL” 定理是直角三角形所独有的,对于 一般三角形不成立. ( 2 )书写格式:如下图所示,在 和 中, ( 3 )判定一般三角形全等的所有方法对判定两个直 角三角形全等全部适用,至此我们可以根据 SSS , SAS , ASA , AAS 和 HL 五种方法去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 全等,在用一般方法证明时,因为两个直角三角形中 已具备一对直角相等的条件,故只需找另外丽个条件 即可,在实际证明中可根据条件灵活选用不同的方 法. 【 例 1】 如下图,已知 AB=AC , AE=AF , AE ⊥ EC , AF ⊥ BF ,垂足分别是点 E 、 F. 求证:∠ 1= ∠ 2. 解析:由 HL 可证 Rt △ AEC ≌ Rt △ AFB. 得 ∠ BAF= ∠ CAE ,都减去∠ BAC ,从而∠ 1= ∠ 2. 证明: ∵ AE ⊥ EC , AF ⊥ BF , ∴△ AEC 、△ AFB 为直角三角形 . ∵ AE=AF , AB=AC (已知) . ∴ Rt △ AEC ≌ Rt △ AFB(HL). ∴∠ EAC= ∠ FAB. ∴∠ EAC- ∠ BAC= ∠ FAB- ∠ BAC ,即∠ 1= ∠ 2. 【 例 2】 如下图所示,有两个长度相等的滑梯(即 BC=EF) ,左边滑梯的高度 AC 与右边滑梯的水平方向 的长度 DF 相等,则∠ ABC+ ∠ DFE= . 解析: 由 HL 可得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把要求的两 角之和转化为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之和 . 解: 由现实意义及图形提示可知 CA ⊥ BF , ED ⊥ BF , 即∠ BAC= ∠ EDF=90°. 又因为 BC=EF , AC=DF ,可知 Rt △ ABC ≌ Rt △ DEF ,得∠ DFE= ∠ ACB. 因为 ∠ ACB+ ∠ ABC=90°, 故∠ ABC+ ∠ DFE=90°. 答案: 90° 变式拓展 1. 如下图,已知 AC=BD, ∠ C= ∠ D=90°, 求证: Rt △ ABC ≌ Rt △ BAD. 证明:∵∠ C= ∠ D=90°, ∴△ ABC 与△ BAD 都是直角三角形 . 在 Rt △ ABC 与 Rt △ BAD 中, ∵ AB=BA,AC=BD, ∴ Rt △ ABC ≌ Rt △ BAD(HL). 2. 如右图,有一正方形窗架,盖房时为了稳定,在上面钉了两个等长的木条 GF 与 GE , E , F 分别是 AD , BC 的中点,可证得 Rt △ AGE ≌ , 理由是 ,于是 G 是 的中点 . Rt △ BGF HL AB 随堂检测 1 .下列条件中,能使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 ( ) A .两直角边对应相等 B. 一锐角对应相等 C .两锐角对应相等 D .斜边相等 2 .已知,如图,∠ A= ∠ D=90° , BE=CF,AC=DE ,则 △ ABC ≌ . A △ DFE 3. 如图,已知∠ A= ∠ D=90° , E 、 F 在线段 BC 上, DE 与 AF 交于点 O ,且 AB=CD , BE=CF .求证: Rt△ABF ≌ Rt△DCE . 证明:∵ BE=CF , ∴ BE+EF=CF+EF ,即 BF=CE , ∵∠ A= ∠ D=90° , ∴△ ABF 与 △ DCE 都为直角三角形, 在 Rt△ABF 和 Rt△DCE 中, ∴ Rt△ABF ≌ Rt△DCE ( HL ). 4. 如图,在 △ ABC 中, AC=BC ,直线 l 经过顶点 C ,过 A , B 两点分别作 l 的垂线 AE , BF , E , F 为垂足. AE=CF ,求证:∠ ACB=90° . 证明:如图,在 Rt△ACE 和 Rt△CBF 中, ∴ Rt△ACE ≌ Rt△CBF ( HL ), ∴∠ EAC= ∠ BCF , ∵∠ EAC+ ∠ ACE=90° , ∴∠ ACE+ ∠ BCF=90° , ∴∠ ACB=180°﹣90°=90° . 三角形全等复习课 课堂精讲 知识点 . 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常用的思路和方法 【 例 1】 如图,已知 ∠ 1=∠2 ,则不一定能使 △ ABD≌△ACD 的条件是(  ) A . BD=CD B . AB=AC C . ∠ B=∠C D . ∠ BAD=∠CAD 解析: 利用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 ASA , SAS , AAS 对各个选项逐 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A.∵∠1=∠2 , AD 为公共边,若 BD=CD ,则 △ ABD≌△ACD ( SAS ); B.∵∠1=∠2 , AD 为公共边,若 AB=AC ,不符合全 等三角形判定定理,不能判定 △ ABD≌△ACD ; C.∵∠1=∠2 , AD 为公共边,若 ∠ B=∠C ,则 △ ABD≌△ACD ( AAS ); D.∵∠1=∠2 , AD 为公共边,若 ∠ BAD=∠CAD ,则 △ ABD≌△ACD ( ASA ) . 答案: B 【 例 3】 在四边形 ABCD 中, ∠ ABC=∠ADC=90° , BE⊥AC 于 E , DF⊥AC 于 F , CF=AE , BC=DA .求证: Rt△ABE≌Rt△CDF . 解析: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HL 证得 Rt△ADC≌Rt△CBA , 在该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DC=BA ,然后再由 HL 来证得 Rt△ABE≌Rt△CDF . 证明: 如图,在 Rt△ADC 与 Rt△CBA 中, ∴Rt△ADC≌Rt△CBA ( HL ), ∴DC=BA . 又 ∵ BE⊥AC 于 E , DF⊥AC 于 F , ∴∠AEB=∠CFD=90° , 在 Rt△ABE 与 Rt△CDF 中, ∴Rt△ABE≌Rt△CDF ( HL ). 变式拓展 1. 如图,已知 AD⊥BC ,若用 HL 判定 △ ABD≌△ACD ,只需添加的一个条件是     . AB=AC 2. ( 2015 南宁模拟)如图, AB , CD 相交于点 O , AB=CD , ( 1 )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使得△ AOB≌△COD . ( 2 )证明你的结论. 解:( 1 )添加条件: ∠ A=∠C ; ( 2 )证明:在 △ AOB 和 △ COD 中, ∵ ∴△ AOB≌△COD ( AAS ). 3. ( 2015 晋江市一模)如图, AB∥CD , AB=CD ,点 E 、 F 在 AD 上,且 AE=DF . 求证:△ ABE≌△DCF . 证明: ∵ AB∥CD , ∴∠A=∠D , 在 △ ABE 和 △ DCF 中, ∴△ ABE≌△DCF ( SAS ). 随堂检测 1. 如图,在下列条件中,不能证明△ ABD≌△ACD 的条件是(  )   A .∠ B=∠C , BD=DC B .∠ ADB=∠ADC , BD=DC C .∠ B=∠C ,∠ BAD=∠CAD D . BD=DC , AB=AC A 2. 如图, BD⊥AC , CE⊥AB ,垂足分别为 D , E , BE=CD ,则 △     ≌△     ,理由是     . BEC CDB HL 3. 已知:如图,点 E 、 C 、 D 、 A 在同一条直线上, AB∥DF , ED=AB ,∠ E=∠CPD .求证:△ ABC≌△DEF . 证明: ∵ AB∥DF , ∴∠B=∠CPD , ∠ A=∠FDE , ∵∠E=∠CPD . ∴∠E=∠B , 在 △ ABC 和 △ DEF 中, ∴△ABC≌△DEF ( ASA ). 4. 如图, A 、 B 、 C 、 D 四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AB=CD , EC=DF , EC∥DF .求证: △ ACE≌BDF . 证明: ∵ AB=CD , ∴AB+BC=CD+BC ,即 AC=BD . 又 ∵ EC∥DF , ∴∠ACE=∠BDF . 在 △ ACE 与 △ BDF 中, ∴△ACE≌△BDF ( SAS ). 5. 如图所示,已知 AC=BD , ∠ CAB=∠DBA .求证: ( 1 ) △ CAB≌△DBA ; ( 2 ) △ CAO≌△DBO . 证明:( 1 )在 △ CAB 和 △ DBA 中, ∴△CAB≌△DBA ( SAS ); ( 2 )由( 1 )可知 △ CAB≌△DBA , ∴∠C=∠D , 在 △ CAO 和 △ DBO 中, ∴△CAO≌△DBO ( AAS ). 12.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课前预习 1. 在用尺规作图得一个角的平分线时,是用下列哪种方法证明三角形全等的 ( ) A.SAS B.ASA C.AAS D.SSS 2. 如下图, AD 平分∠ BAC ,点 P 在 AD 上,若 PE ⊥ AB,PF ⊥ AC ,则 PE= . D PF 3. 如下图 , 已知 AD 是∠ BAC 的角平分线, DE ⊥ AB 于 E ,且 DE=3 cm ,则点 D 到 AC 的距离是 ( ) A. 2 cm B. 3 cm C. 4 cm D. 6 cm B 4. 如下图, PD ⊥ AB , PE ⊥ AC, 且 PD=PE ,连接 AP, 则∠ BAP ∠ CAP. = 课堂精讲 知识点 1. 画角的平分线的方法 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折叠法和尺 规作图法,尺规作图法是常用的方法.尺规作图法的 步骤归纳如下: ( 1 )以点 O 为圆心, OA 为半径画孤,交 OB 于 B. ( 2 )分别以点 A ,点 B 为圆心,以 AB , BA 为半径作孤, 两孤相交于点 D. ( 3 )则射线 OD 为所求 . 【 例 1】 利用尺规平分如下图的钝角∠ AOB ,并写出 作图步骤 . 解: 作法 :(1) 以 O 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画弧,交 OA 于 D ,交 OB 于 E. (2) 分别以 D 、 E 为圆心,大于 DE 的长为半径画弧, 两弧在∠ AOB 的内部交于点 C. (3) 射线 OC 即为所求(如下图) . D 变式拓展 1. 如下图,先作∠ α 的邻补角,再画该邻补角的平分线 . 知识点 2.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 1 )内容: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 等. ( 2 )书写格式:如图所示,∵ OM 是∠ AOB 的平分线, C 是 OM 上一点, CE⊥OA 于点 E , CF⊥OB 于点 F , ∴ CE= CF. ( 3 )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时应注意以下 3 个问题: ①这里的距离指的是点到角的两边垂线段的长; ②该性质可以独立作为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依据,不 需要再用全等三角形; ③使用该结论的前提条件是图中有角平分线、有垂直 变式拓展 2. 如图,在 Rt △ ABC 中,∠ B=90° ,若 BC=10 , AD 平分∠ BAC ,交 BC 于点 D ,且 BD:CD=2:3 ,则 D 点到线段 AC 的距离为( ) A.4 B.6 C.8 D.10 D 知识点 3. 角平分线的判定 ( 1 )判定: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 角的平分线上 . ( 2 )书写格式:如图所示,∵ PE⊥OA 于点 E , PF⊥OB 于点 F ,且 PE=PF ,∴点 P 在∠ AOB 的平分线 上. 【 例 3】 如下图,已知 BM 、 CN 是△ ABC 的两条角平分 线,且相交于点 P. 求证: P 点也在∠ BAC 的平分线上 . 解析: 要证 P 点在∠ BAC 的平分线上,即证 P 点到 AB 、 AC 距离相等 . 从已知可知: P 在 BM 上,∴ P 到 AB 、 BC 两 边的距离相等, P 又在 CN 上,∴ P 到 AC 、 BC 两边的距 离相等,从而由等量代换可得证 . 证明: 过点 P 作 PD 、 PE 、 PF 分别垂直于 AB 、 BC 、 CA , 垂足分别为 D 、 E 、 F. ∵ BM 是∠ ABC 的平分线,点 P 在 BM 上, PD ⊥ AB , PE ⊥ BC , ∴ PD=PE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同理 PE=PF ,∴ PD=PF. ∴ P 点在∠ BAC 的平分线上(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 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 变式拓展 3. 已知,如下图, PD ⊥ OA , PE ⊥ OB ,垂足分别为 D , E ,且 PD=PE ,试证明点 P 在∠ AOB 的平分线上 . 证明:经过点 P 作射线 OC. ∵ PD ⊥ OA,PE ⊥ OB, ∴∠ PDO= ∠ PEO. 在 Rt △ PDO 和 Rt △ PEO 中, OP=OP , PD=PE , ∴ Rt △ PDO ≌ Rt △ PEO(HL), ∴∠ AOC= ∠ BOC, ∴ OC 是∠ AOB 的平分线,即 P 点在∠ AOB 的平分线上 . 随堂检测 1 .到三角形三边距离相等的点是( ) A .三条中线的交点 B .三条高的交点 C .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D .不能确定 2. ( 2015 萝岗区一模)如图,在 Rt△ABC 中,∠ A=90° , BD 平分∠ ABC ,交 AC 于点 D ,若 AB=4 ,且点 D 到 BC 的距离为 3 ,则 BD=     . C 5 3. 已知:在 Rt△ABC 中,∠ C=90° . 请在线段 BC 上作一点 D ,使点 D 到边 AC 、 AB 的距离相等(要求:尺规作图,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 4. 如图,点 P 为∠ ABC 和∠ MAC 的平分线的交点.求证:点 P 在∠ ACN 的平分线上. 证明: 过 P 作 PE ⊥ BM 于 E , PF ⊥ AC 于 F , PG ⊥ BN 于 G , ∵ P 为∠ ABC 和∠ MAC 的平分线的交点, ∴ PE=PF , PE=PG , ∴ PF=PG , ∴点 P 在∠ ACN 的平分线上 5. 如图,在 △ ABC 中,∠ ABC=90° , AB=8cm , BC=6cm ,点 I 在∠ ABC 和∠ ACB 的平分线上. ID ⊥ BC 于点 D ,求 ID 的长. 解:∵∠ ABC=90° , AB=8cm , BC=6cm , ∴ AC= = =10cm , ∵点 I 在∠ ABC 和∠ ACB 的平分线上, ∴点 I 到 △ ABC 三边的距离相等,设为 hcm , 则 S △ABC = ( 6+8+10 ) h= ×6×8 , 解得 h=2 , 即 ID 的长为 2cm .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