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3章轴对称复习课件(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3章轴对称复习课件(人教版)》 共有 2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十三章 轴对称 13.1.1 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 课前预习 1. 下列黑体英文大写字母中,为轴对称图形的是( ) 2. 下列四个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 D A 3. 下列几组图形中,右边图形与左边图形成轴对称的是 ( ) 4. 如下图,每幅图中的两个图案成轴对称的有哪些? B 图( 4 )( 5 )( 7 )中的两个图案成轴对称 课堂精讲 知识点 1. 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 ( 1 )轴对称 把 — 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 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 称点 . ( 2 )轴对称图形 ①定义:如果一个平面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 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 线就是它的对称轴,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 线(成轴)对称 . 提示: 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可利用轴 对称图形的定义,将图形对折,看是否能够完全重合, 能够完全重合,则这个图形为轴对称图形,反之,则 不是. ②常见轴对称图形及它们的对称轴 ( 3 )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 . 【 例 1】 判断如下图中所示的图形是否关于某直线对 称 . 解析: 按照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定义,只要 两个图形能够沿某条直线对折后重合在一起,这两个 图形就是成轴对称的 . 解: 图 (1) 和图 (3) 不是,图 (2) 和图 (4) 是 . 变式拓展 1. 下列图案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 D 2. 如图所示的标志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 )   A. 1 个  B. 2 个   C. 3 个   D. 4 个 C 知识点 2. 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 1 )轴对称的性质: ①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 ②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 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 ③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 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 ( 2 )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①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 垂直平分线 . ②轴对称图形或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的对应 角相等,对应线段相等 . 【 例 2】 如图, △ ABC 和 △ A′B′C′ 关于直线 l 对称,下列 结论: (1) (2) ∠ BAC′= ∠ B′AC;(3)l 垂直平分 CC′ ; (4) 直 线 BC 和 B′C′ 的交点不一定在 l 上,其中正确的有 ( ) A.4 个 B.3 个 C.2 个 D.1 个 解析:由轴对称的性质可知 (1)(3) 正确;由于 (1) 正确, 所以∠ BAC= ∠ B′AC′ ,又因为∠ BAC+ ∠ CAC′= ∠ BAC′ , ∠ B′AC′+ ∠ CAC′= ∠ B′AC ,所以∠ BAC′= ∠ B′AC ,所以 (2) 也正确;而在 (4) 中,由对称性可知交点一定在 l 上, 故 (4) 不正确. 答案: B 变式拓展 3. 如图,一种滑翔伞的形状是左右对称的四边形 ABCD ,其中∠ B=40 ゜,∠ CAD=60 ゜,则∠ BCD= (  )   A . 160 ゜   B . 120 ゜   C . 80 ゜   D . 100 ゜ A 随堂检测 1. 下列四个交通标志中,轴对称图形是(  ) 2. 下列图案中,属于轴对称图形的有几个(  )   A . 1    B . 2    C . 3    D . 4 C C 3. 在下列四个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的条数最多的是(  )   A .等腰三角形     B .等边三角形   C .圆         D .正方形 4. 如图,△ ABC 与△ DEF 关于 y 轴对称,已知 A ( ﹣4 , 6 ), B ( ﹣6 , 2 ), E ( 2 , 1 ),则点 D 的坐标为(  )   A .( ﹣4 , 6 )     B .( 4 , 6 )   C .( ﹣2 , 1 )     D .( 6 , 2 ) C B 5. 如图所示,两个三角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则 α=    . 30° 13.1.2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课前预习 1. 已知 MN 是线段 AB 的垂直平分线,下列正确的是 ( ) A. 与 AB 距离相等的点在 MN 上 B. 与点 A 和点 B 距离相等的点在 MN 上 C. 与 MN 距离相等的点在 AB 上 D. AB 垂直平分 MN 2. 已知线段 AB 及一点 P , PA=PB=4 cm ,则点 P 在 AB 的    上 . B 垂直平分线 3. 如下图,已知△ ABC ,用尺规作图作线段 AC 的垂直平分线 l (保留作图痕迹,不要求写作法、证明) 4. 画出下列各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 课堂精讲 知识点 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及其性质 ( 1 )定义: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 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 也叫线段的中垂线 ). ( 2 )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的两 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 ( 3 )判定: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 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 如下图,直线 l 是线段 AB 的垂直平分线, P 为 l 上一点, 则 PA=PB ;反过来,如果 PA=PB ,则点 P 在线段 AB 的垂 直平分线上 . 【 例 1】 如右图, AB=AD , BC=DC , E 是 AC 上的一点, 求证: BE=DE. 解析:欲证 BE=DE ,可考虑先证 AC 是 BD 的垂直平分线, 再根据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到 BE=DE. 证明:∵ AB=AD, ∴ A 在线段 BD 的垂直平分线上, 又∵ BC=DC, ∴点 C 在线段 BD 的垂直平分线上,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 AC 是线段 BD 的垂直平分线, 又∵点 E 在 AC 上,∴ BE=DE. 【 例 2】 如下图, AB=AC , MB=MC ,直线 AM 是线段 BC 的垂直平分线吗? 解析: 由 AB=AC , MB=MC 可知, A 、 M 在线段 BC 的垂 直平分线上,由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可得直线 AM 是线 段 BC 的垂直平分线 . 解:∵ AB=AC,MB=MC, ∴点 A 、 M 在线段 BC 的垂直平分线上, ∴直线 AM 是线段 BC 的垂直平分线 . 课堂精讲 变式拓展 1. 如下图,在△ ABC 中,已知 BC=7 , AC=16 , AB 的垂直平分线交 AB 于点 D ,交 AC 于点 E ,求△ BEC 的周长 . 解:∵ DE 是 AB 的垂直平分线, ∴ BE=AE. ∴△ BEC 的周长 =BE+EC+BC=AC+BC=23. 2. 如下图, AD 是∠ BAC 的角平分线, DE ⊥ AB,DF ⊥ AC ,垂足分别为 E 、 F ,连接 EF , EF 与 AD 交于点 G ,求证: AD 垂直平分 EF. 证明: AD 平分∠ BAC,DE ⊥ AB,DF ⊥ AC, ∴ DE=DF. 又 AD=AD, ∴ Rt △ AED ≌ Rt △ AFD ( HL ),∴ AE=AF. ∴点 A 在 EF 的垂直平分线上,同理,点 D 也在 EF 的垂直平分线上 . ∴ AD 垂直平分 EF (两点确定一直线) . 课堂精讲 知识点 2.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实际生活中,有时需要找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距离 相等的点,这就要求作出以这两个点为端点的线段的 垂直平分线,从这条垂直平分线上找一个适合问题的 点就可以了 . 【 例 3】 某旅游景区内有一块三角形绿地 ABC ,如图所 示,现要在道路 AB 的边缘上建一个休息点 M ,使它到 A , C 两个点的距离相等.在图中确定休息点 M 的位置. 解析: 垂直平分线垂直且平分其所在线段; 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线段两端点的 距离相等.作 AC 的垂直平分线交 AB 于 M , 根据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到 MA=MC ,则点 M 满足条件. 解: 作 AC 的垂直平分线交 AB 于 M 点,则点 M 为所求. 变式拓展 3. 如右图,有 A 、 B 、 C 三个居民小区的位置成三角形,现决定在三个小区之间修建一个购物超市,使超市到三个小区的距离相等,则超市应建在 ( ) A. 在 AC 、 BC 两边高线的交点处 B. 在 AC 、 BC 两边中线的交点处 C. 在 AC 、 BC 两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处 D. 在 A 、 B 两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处 C 课堂精讲 知识点 3. 画轴对称图形或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的对称轴 如果一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或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其对 称轴就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 因此, 我们只要找到一对对应点,作出连接它们的线段的垂直 平分线,就可以得到它们的对称轴 . 【 例 4】 如图,画出 △ ABC 关于 BC 对称的图形. 解析: 作 AA′ ⊥ BC ,使 BC 垂直平分 AA′ ,连接 A′B 、 A′C 即 可得解. 解: △ ABC 关于 BC 对称的图形如图所示. 变式拓展 4. 利用下图中的对称点,画出图形的对称轴 . 随堂检测 1. 如图,在 △ ABC 中,∠ B=30° , BC 的垂直平分线交 AB 于 E ,垂足为 D .若 ED=5 ,则 CE 的长为( )     A . 7    B . 8    C . 10    D . 12 C 2. 如图所示, A 、 B 、 C 分别表示三个村庄, AB=1000 米, BC=600 米, AC=800 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为了丰富群众生活,拟建一个文化活动中心,要求这三个村庄到活动中心的距离相等,则活动中心 P 的位置应在(  )   A . AB 中点   B . BC 中点   C . AC 中点   D .∠ C 的平分线与 AB 的交点 A 3. 如图,△ ABC 中,∠ CAB=120° , AB , AC 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 BC 于点 E 、 F ,则∠ EAF=      . 60° 4. ( 2015 东莞一模)如图,△ ABC 的边 BC 的垂直平分线 MN 交 AC 于 D ,若△ ADB 的周长是 10cm , AB=4cm ,则 AC=     cm . 6 5. 如图, △ ABC 与 △ DEF 关于直线 l 对称,请仅用无刻度的直尺,在下面两个图中分别作出直线 l . 13.2  作轴对称图形 课前预习 1. 下图中,成轴对称图形的有 ( )   A. 1 个   B. 2 个   C. 3 个  D. 4 个 2. 小强看到的电子表的读数是   ,那么他猜想从镜子里显示的时间为 (  ) A. 10∶21 B. 10∶15 C. 12∶10 D. 12∶01 B A 3. 点 P(5 , 8) , P′(-5 , 8) 关于 对称 . (   ) A. x 轴 B. y 轴 C. 原点 D. x=1 4.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 -1 , 1 )关于 y 轴的对称点在 (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B A 课堂精讲 知识点 1. 轴对称变换   课堂精讲 知识点 1. 轴对称变换 【 例 1】 如图,将 △ ABC 变换到 △ A′B′C′ 的位置,则你从图中观察发现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ABC 与△ A′B′C′ 是关于 x 轴对称的 B .△ ABC 与△ A′B′C′ 是关于 y 轴对称的 C .△ ABC 与△ A′B′C′ 是关于点 O 对称的 D .△ ABC 与△ A′B′C′ 既关于 x 轴对称, 又关于 y 轴对称 解析:∵各对应点 A 和 A′ ; B 和 B′ ; C 和 C' 都在 y 轴两侧,∴△ ABC 与△ A′B′C′ 是关于 y 轴对称. 答案: B   变式拓展 1. 如下图,把一个正方形三次对折后沿虚线剪下,则所得图形大致是 ( )   B 课堂精讲 知识点 2. 作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的作法:①几何图形都可以看作由点组成, 我们只要分别作出这些点关于对称轴的对应点,再连 接这些对应点,就可以得到原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 ②对 于一些由直线、线段或射线组成的图形,只要作出图 形中的一些特殊点(如线段端点)的对称点,连接这 些对称点,就可以得到原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   【 例 2】 作图:已知四边形 ABCD 和直线,画出与四边 形 ABCD 关于直线 h 的对称图形(保留作图痕迹). 解析: 分别作各点关于直线 h 的对称点,顺次连接各 点即可. 解: 如图所示:   变式拓展 2. 如下图,已知△ ABC, 直线 MN. 求作△ A′B′C′ ,使△ A′B′C′ 与△ ABC 关于 MN 对称 .( 要求写出作法步骤 )   课堂精讲 知识点 3. 对称点的坐标特征 (1) 点 P(x,y) 关于 x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P′(x,-y) ,如下图 . (2) 点 P(x,y) 关于 y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P″(-x,y) ,如下图 . 规律总结: 关于某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规律:关于 x 轴对称 的点,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关于 y 轴对称的点,纵 坐标相同,横坐标互为相反数 . 简记为:“横轴横不变,纵轴纵 不变” .   【 例 3】 已知点 A(4 , 5) ,求点 A 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 的坐标 . 解析: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常见的对称关系有:① 关于 x 轴对称;②关于 y 轴对称,因此此题应分两种情 况求解 . 解:点 A 关于 x 轴的对称点坐标为( 4 , -5 ) ; 点 A 关于 y 轴的对称点坐标为( -4 , 5 ) .   变式拓展 3. 已知点 P ( 3 , -2 )与点 Q 关于 x 轴对称,则 Q 点的坐标为 ( ) A. ( -3 , 2 ) B.(-3 , -2) C.(3,2) D.(3,-2)   C 课堂精讲 知识点 4. 作关于坐标轴对称的图形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与一个图形关于 x 轴或 y 轴对 称的图形 . 对于这类问题,只要先求出已知图形中的一 些特殊点(如多边形的顶点)的对称点的坐标,指出 并连接这些点,就可以得到这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   【 例 4】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A ( 0 , 1 ), B ( ﹣2 , 3 ), C ( 4 , 4 ). ( 1 )在图中作出 △ ABC 关于 x 轴的对称图形 △ A′B′C′ ; ( 2 )写出 △ A′B′C′ 三个顶点的坐标. 解析:( 1 )分别作出点 A 、 B 、 C 关于 x 轴的对称的点, 然后顺次连接即可;( 2 )根据网格结构写出 △ A′B′C′ 三个顶点的坐标.   解:( 1 )所作图形如图所示: ( 2 ) A′ ( 0 , ﹣1 ), B′ ( ﹣2 , ﹣3 ), C′ ( 4 , ﹣4 ).   4.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A ( 1 , 2 ), B ( 3 , 1 ), C ( ﹣2 , ﹣1 ). ( 1 )在图中作出△ ABC 关于 y 轴的对称△ A1B1C1 ; ( 2 )写出△ ABC 关于 x 轴对称△ A2B2C2 的各顶点坐标:   A 2       ; B 2       ; C 2       .   ( 1 , -2 ) ( 3 , ﹣1 ) ( ﹣2 , 1 ) 随堂检测 1. ( 2015 绵阳模拟)点 A ( 2 , ﹣5 )关于 x 轴的对称点 B 的坐标为(  )   A. ( ﹣2 , 5 )      B. ( 2 , 5 ) C. ( ﹣2 , ﹣5 )     D. ( 5 , ﹣2 ) 2. ( 2015 茂名模拟)在直角坐标系中,如果点 A 沿 x 轴翻折后能够与点 B ( ﹣1 , 2 )重合,那么 A 、 B 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      . B 4 3. 2010 年上海上海成功举办了世博会,当时黄浦江边大幅宣传画上的“ 2010 ”,如下图所示 . 从对岸看,它在水中倒影所显示的数是 . 4. 如图,已知 △ ABC 和直线 l ,作出 △ ABC 关于直线 l 的对称图形 △ A′B′C′ . 5010 5. 如图,已知 A ( 1 , 2 ), B ( 3 , 1 ), C ( 4 , 3 ). ( 1 )作△ ABC 关于 y 轴的对称图形△ A 1 B 1 C 1 ,写出点 C 关于 y 轴的对称点 C 1 的坐标; ( 2 )作△ ABC 关于直线 m (直线 m 上各点的纵坐标都为 ﹣1 )的对称图形△ A 2 B 2 C 2 ,写出点 C 关于直线 m 的对称点 C 2 的坐标. 13.3  等腰三角形 13.3.1  等腰三角形的概念与性质 课前预习 1. 有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等腰三角形的是 ( ) A.3 cm ,4 cm ,5 cm B.4 cm ,8 cm ,5 cm C.3 cm ,7 cm ,7 cm D.2 cm ,3 cm ,4 cm 2. 在△ ABC 中, AC=BC ,那么在这三角形中,三线合一的线段是 ( ) A.∠BAC 的平分线、 BC 边上的高、 BC 边上的中线 B.∠ACB 的平分线、 AB 边上的高、 AB 边上的中线 C.∠ABC 的平分线、 AC 边上的高、 AC 边上的中线 D.∠ABC 的平分线, BC 边上的高、 BC 边上的中线 C B 3. 在△ ABC 中, AB=AC ,若∠ A=50°, 则∠ B= , ∠ C= ; 若∠ B=50°, 则∠ A= , ∠ C= . AAS ABC CDA 课堂精讲 知识点 1. 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 1 )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 2 )相关概念. 在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剩余的一边 叫做底边,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与底边的夹角叫 做底角. 如图所示,在 △ ABC 中, AB , AC 是腰, BC 是底边, ∠ A 是顶角,∠ B ,∠ C 是底角. ①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它具备三角形所有的性质,如 内角和是 180 0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 ②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这既是等腰三角形的特点,又是 研究它的重要方法. ③对于等腰三角形问题,我们说角或边时,一般都要指明是顶 角还是底角,是底边还是腰,没说明则都有可能,要讨论解决, 这是解决等腰三角形最容易忽视和产生错误的地方. ④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可以是直角、钝角、锐角,而底角只能是 锐角 . 【 例 1】 (1)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等于 5 ,另一边等 于 6 ,则它的周长为 . (2)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 13 ,其一边长为 3 ,则其 他两边长为 . 解析: (1) 因为边为 5 和 6 ,没说底边还是腰,所以有 两种情况,可能是 5 , 5 , 6 ,也可能是 6 , 6 , 5 ,所 以周长为 16 或 17. (2) 长为 3 的边可能是底边也可能是腰,当 3 为底边时,其 他两边为 (13-3)÷2=5 ;当 3 为腰时,其他两边为 3 和 13- 3-3=7. ∵ 3+3=6 < 7, ∴不能构成三角形,故舍去,只能是 5 , 5. 答案: (1)16 或 17 (2)5 , 5 . 变式拓展 1. 等腰三角形的两边边长分别为 3 cm 和 4 cm ,则它的周长为       . 11 cm 或 10 cm 课堂精讲 知识点 2.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 性质 1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 “ 等边 对等角 ” ). 应用模式:在△ ABC 中, 注意: (1) 这是等腰三角形的重要性质,它是证明角相 等常用的方法.它的应用可省去三角形全等的证明, 因而更简便. (2) 应用这个性质时,必须在一个三角形 中. (2) 性质 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 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写成“三线合一”). 应用模式:如下图所示,在 △ ABC 中,① AB=AC , AD 平分 ∠ BAC ,∴ AD ⊥ BC , BD=CD; ②∵ AB=AC,BD= CD, ∴∠ BAD= ∠ CAD,AD ⊥ BC ; ③∵ AB=AC, AD ⊥ BC ,∴∠ BAD=∠CAD,BD=CD. 注意: (1) 应用 “ 三线合一 ” 性质的前提条件必须是等腰 三角形,且必须是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和顶角 的平分线互相重合,若是一腰上的高与中线就不一定 重合. (2)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顶角平分线(或 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 轴. 【 例 2】 如右图,已知房屋的顶角∠ BAC=100° ,过 屋顶 A 的立柱 AD ⊥ BC 于 D ,屋椽 AB=AC ,求顶架上∠ B 、 ∠ C 、∠ BAD 、∠ CAD 的度数 . 解析: 由已知条件知△ ABC 是等腰三角形,可得 ∠ B= ∠ C ,由 AD ⊥ BC 知 AD 是高,可知 AD 平分∠ BAC. 解: ∵ AB=AC ,∠ BAC=100°, ∴∠ B= ∠ C= (180°- ∠ BAC) = ×(180°-100°)=40°. AD ⊥ BC, ∴∠ BAD= ∠ CAD= ∠BAC= ×100°=50°. 变式拓展 2. 在△ ABC 中, AB=AC , AD⊥BC 交 BC 于点 D , BC=4 cm ,则 CD= . 3. 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 40° ,求等腰三角形底角的度数 . 2 cm 随堂检测 1. 若等腰三角形的两内角度数比为 1 : 4 ,则它的顶角为(  )度.   A . 36 或 144        B . 20 或 120   C . 120          D . 20 2. ( 2015 潍坊一模)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 a 、 b 满足方程组     ,则此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  )   A . 5    B . 4    C . 3    D . 5 或 4 B B 3. 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 3cm ,周长为 15cm ,则此等腰三角形的另两边长分别是        . 4. 如图,在凸四边形 ABCD 中, AB=BC=BD ,∠ ABC=80° ,则∠ ADC 等于      ° . 6cm 、 6cm 140 5. 如图, D 为 △ ABC 边 BC 延长线上一点,且 CD=CA , E 是 AD 的中点, CF 平分∠ ACB 交 AB 于点 F .求证: CE ⊥ CF . 证明:∵ CD=CA , E 是 AD 的中点, ∴∠ ACE= ∠ DCE . ∵ CF 平分∠ ACB , ∴∠ ACF= ∠ BCF . ∵∠ ACE+ ∠ DCE+ ∠ ACF+ ∠ BCF=180° , ∴∠ ACE+ ∠ ACF=90° . 即∠ ECF=90° . ∴ CE ⊥ CF 13.3.2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课前预习 1. 在△ ABC 中,若∠ A= ∠ C 那么 ( ) A. AB=BC      B. AC=BC C. AC=AB      D. 不能确定 2. 不满足△ ABC 是等腰三角形的条件是 ( ) A. ∠A=30°,∠B=30°,∠C=120° B. ∠A=45°,∠B=45°,∠C=90° C. ∠A=30°,∠B=60°,∠C=90° D. ∠A=60°,∠B=60°,∠C=60° A C 3. 在△ ABC 中,若∠ A∶∠B∶∠C=1∶1∶3 ,则这个三角形是 ( ) A. 等腰三角形 B. 等腰直角三角形 C. 等边三角形 D. 任意三角形 4. 在△ ABC 中 ,∠A=45°,∠B 的外角等于 90° ,那么△ ABC 等腰三角形(选填“是”或“不是”) . A 是 课堂精讲 知识点 .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1) 定义法:有两条边相等的 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 (2) 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 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 . 【 例 1】 如下图,已知 BD 是△ ABC 的角平分线, DE ∥ BC 交 AB 于 E. 求证:△ BED 是等腰三角形 . 解析: 首先,从“结论”出发,识别一个三角形是 等腰三角形,有两种方法:①是根据定义;②是根据 “等角对等边” . 然后看已知条件“角平分线”及 “平行”都能提供角的条件,所以应选择方法② . 解: ∵ BD 是△ ABC 的角平分线, ∴∠ EBD= ∠ DBC. ∵ DE ∥ BC, ∴∠ EDB= ∠ DBC. ∴∠ EBD= ∠ EDB, ∴ EB=ED. 即△ BED 是等腰三角形 . 课堂精讲 变式拓展 1. 如图, OC 平分∠ AOB , P 是 OC 上任意一点, PD∥OB 交 OA 于点 D ,求证:△ DOP 是等腰三角形. 解:∵ OC 平分∠ BOA , ∴∠ AOC= ∠ BOC . ∵ PD ∥ OB , ∴∠ DPO= ∠ BOC , ∴∠ DPO= ∠ AOC , ∴ DP=DO , ∴△ DOP 是等腰三角形. 2. 如图,请在下列四个等式中,选出两个作为条件,推出△ AED 是等腰三角形,并予以证明.(写出一种即可) 等式:① AB=DC ,② BE=CE ,③∠ B=∠C ,    ④∠ BAE=∠CDE . 已知: 求证:△ AED 是等腰三角形. 证明: 解:已知:①③(或①④,或②③,或②④) 证明:在 △ ABE 和 △ DCE 中 ∵ ∴△ ABE ≌△ DCE ; ∴ AE=DE ; △AED 是等腰三角形 随堂检测 1. ( 2015 邵阳一模)如图,在△ ABC ,∠ A=36° ,∠ B=72° , AC 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 AC 、 AB 于点 D , E ,则图中等腰三角形的个数为(  )     A . 2 个   B . 3 个   C . 4 个   D . 5 个 B 2. 如图,在△ ABC 中 AB=AC ,∠ A=36° , BD 平分∠ ABC ,则∠ 1=    度,图中有    个等腰三角形. 72 3 3. 如图, △ ABC 中,∠ ACB=90° , CD ⊥ AB 于 D , AE 平分∠ BAC 交 CD 于 F ,交 BC 于 E ,试说明 △ CEF 是等腰三角形. 解:∵∠ ACB=90° , ∴∠ B+ ∠ BAC=90° , ∵ CD ⊥ AB , ∴∠ CAD+ ∠ ACD=90° , ∴∠ ACD= ∠ B , ∵ AE 是∠ BAC 的平分线, ∴∠ CAE= ∠ EAB , ∵∠ EAB+ ∠ B= ∠ CFE ,∠ CAE+ ∠ DCA= ∠ CFE , ∴∠ CFE= ∠ CEF , ∴ CF=CE , ∴△ CEF 是等腰三角形. 4. 如图, AD 平分∠ BAC , BD⊥AD , DE∥AC , 求证:△ BDE 是等腰三角形. 证明:∵ AD 平分∠ BAC , ∴∠ EAD= ∠ CAD , ∵ DE ∥ AC , ∴∠ CAD= ∠ ADE , ∴∠ EAD= ∠ ADE , ∵ BD ⊥ AD ∴∠ ADE+ ∠ BDE=90° , ∴∠ EAD+ ∠ B=90° , ∴∠ BDE= ∠ B , ∴ BE=DE , ∴△ BDE 是等腰三角形. 13.3.3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课前预习 1. 等边三角形的一边的长为 5 ,则此三角形的周长是 ( ) A. 10    B. 15    C. 20    D. 25 2. 在△ ABC 中,如果 AB=AC ,∠ ABC=60° ,则△ ABC 是 (  ) A. 直角三角形    B. 等腰三角形    C. 等边三角形    D. 不能确定 3. 下列条件中,不能得到等边三角形的是(  ) A .有两个内角是 60° 的三角形  B .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 C .有一个角是 60° 的等腰三角形 D .有两个外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4. 边长为 2 的等边三角形的高为(  ) A .1   B . 2    C .    D . 2 B C D C 课堂精讲 知识点 1. 等边三角形及其性质 ( 1 )等边三角形的概念. 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 2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 于 60° ; ②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三条对称轴; 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它具有等腰三角 形的一切性质. 【 例 1】 如右图,在等边△ ABC 中, D 是 AC 的中点, 延长 BC 到点 E ,使 CE=CD,AB=10. (1) 求 BE 的长; (2) 求∠ DBE 与∠ DEB 的度数 . 解析: (1) 由题意知 BE=BC+CE ; BC=AB=10.CE=CD= AC= AB=5. 由此可求 BE 的长 . (2) ∠ DBE= ∠ ABC=30°, 而∠ DEB= ∠ CDE , 由三角形的外角可求∠ DEB 的度数 . 解: (1) ∵△ ABC 是等边三角形, ∴ AB=AC=BC=10. 又∵ D 是 AC 的中点,∴ CD= AC=5. 又∵ CD=CE ,∴ CE=5. ∴ BE=BC+CE=10+5=15. (2) ∵△ ABC 是等边三角形,∴∠ ABC= ∠ ACB=60°. 又∵ D 是 AC 的中点,∴ BD 平分∠ ABC. ∴∠ DBE= ∠ ABC=30°. 又∵ CD=CE, ∴∠ CED= ∠ CED. 而∠ ACB= ∠ CDE+ ∠ CED=60°, ∴∠ CED= ∠ CDE=30°, 即∠ DEB=30°. 课堂精讲 变式拓展: 1. 如图所示,已知等边三角形 ABC 的周长是 2a , BM 是 AC 边上的高, N 为 BC 延长线上的一点,且 CN=CM ,求 BN 的长 . BN=a. 课堂精讲 知识点 2.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判定等边三角形的方法有三种: (1) 定义法:三条边都相等; (2)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 有一个角是 60° 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角形. 注意:在证明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时,根据所给已知 条件确定选择用哪种方法证明, 若已知三边关系,一般选用 (1) ;若已知三角关系,一 般选用 (2) ;若已知该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则选用 (3) . 【 例 2】 如下图,△ ABC 是等边三角形,且 ∠ 1= ∠ 2= ∠ 3, 判断△ DEF 的形状,并简要说明理由 . 解析: 观察发现△ DEF 是等边三角形,由于已知角的 关系,可考虑利用“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 角形”进行证明 . 解: △ DEF 是等边三角形 . 理由如下: ∵△ ABC 是等边三角形, ∴∠ ABC= ∠ ACB= ∠ CAB=60°. ∵∠ 1= ∠ 2= ∠ 3, ∴∠ DFE= ∠ 3+ ∠ FAC= ∠ 1+ ∠ FAC= ∠ CAB=60°. 同理∠ DEF= ∠ EDF=60°. ∴△ DEF 是等边三角形 . 2. 如图,在△ ABC 中,∠ ACB=120°,CD 平分∠ ACB,AE∥DC, 交 BC 的延长线于点 E ,试说明△ ACE 是等边三角形 . 随堂检测 1. 如图,若△ ABC 是等边三角形, AB=6 , BD 是∠ ABC 的平分线,延长 BC 到 E ,使 CE=CD ,则 BE= (  )        A . 7    B . 8    C . 9    D . 10 C 2. 已知:在△ ABC 中,∠ A=60° ,如要判定△ ABC 是等边三角形,还需添加一个条件. 现有下面三种说法: ①如果添加条件“ AB=AC” ,那么△ ABC 是等边三角形; ②如果添加条件“ tanB=tanC” ,那么△ ABC 是等边三角形; ③如果添加条件“边 AB 、 BC 上的高相等”,那么△ ABC 是等边三角形. 上述说法中,正确的说法有(  ) A . 3 个   B . 2 个   C . 1 个   D . 0 个 A 3. 已知:如图, l∥m ,等边△ ABC 的顶点 B 在直线 m 上,边 BC 与直线 m 所夹锐角为 20° ,则∠ α 的度数为(  )        A . 60°   B . 45°   C . 40°   D . 30° C 4. 如图, △ ABC 是等边三角形, AD 为中线, AD=AE ,则∠ EDC 的度数为    . 15° 5. 已知:如图,△ ABC 中, AB=AC , D 为 BC 上一点,过点 D 作 DE∥AB 交 AC 于点 E . ( 1 )求证:∠ C=∠CDE . ( 2 )若∠ A=60° ,试判断△ DEC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证明:( 1 )∵ AB=AC , ∴∠ B= ∠ C , ∵ DE ∥ AB , ∴∠ CED= ∠ B , ∴∠ C= ∠ CDE ; ( 2 ) △ DEC 是等边三角形, 理由:∵ DE ∥ AB , ∴∠ DEC= ∠ A=60° , 由( 1 ), △ DEC 是等腰三角形, ∴△ DEC 是等边三角形. 13.3.4  含 30° 角的直角三角形 课前预习 1. 已知直角三角形中 30° 角所对的直角边为 2cm ,则斜边的长为(  ) A . 2cm   B . 4cm   C . 6cm   D . 8cm 2. 如下图, Rt △ABC 中,∠ A=30° , BC=4 cm ,则 AB= cm , BD= cm. 3. 一辆汽车 30° 角的山坡从山底开到山顶共走了 4000 米,那么这座山高度是   米 . B 8 2 2000 课堂精讲 知识点 . 含 30° 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 30° ,那么它所 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 符号语言:在 Rt △ ABC 中,∠ C=90°, 若∠ B=30° , 则 AC=AB. 【 例 】 如下图,在△ ABC 中,∠ C=90°, ∠ B=15 , AB 的垂直平分线交 BC 于点 D ,交 AB 于点 M , BD=8 cm , 求 AC 的长 . 解析:∵∠ B=15° ,且△ ABD 可证为等腰三角形, ∴∠ ADC=30°, ∴ AC=AD, 从而得出结果 . 解:连接 AD, ∵ MD 垂直平分 AB. ∴ BD=AD=8 cm. ∴∠ BAD= ∠ B=15°. ∴∠ ADC= ∠ B+ ∠ BAD=30°. 在 Rt △ ACD 中,∠ ADC=30°, ∴ AC=AD=4 cm. 变式拓展 1. 如图,∠ ACB=90° , CD ⊥ AB 于 D , AB=2BC ,如果 CD=2 ,则 AC=    . 4 2. 如图, △ ABC 中,∠ BAC=90° , AD 是 △ ABC 的高,∠ C=30° , BC=4 ,求 BD 的长. 解:如图,∵在 △ ABC 中,∠ BAC=90° ,∠ C=30° , AD 是高, ∴∠ ADB=90° ,∠ BAD= ∠ C=30° , ∴在直角 △ ABC 中, AB=   BC=2 , ∴在直角 △ ABC 中, BD=   AB=1 . ∴ BD 的长为 1 . 随堂检测 1. 如图, AC=BC=10cm ,∠ B=15° , AD⊥BC 于点 D ,则 AD 的长为(  )   A . 3cm   B . 4cm   C . 5cm   D . 6cm C 2.Rt△ABC 中,∠ C=90° ,∠ B=30° ,则 AC 与 AB 两边的关系是     . 3. 如图:△ ABC 中,∠ ACB=90° , CD 是高,∠ A=30° , BD=3cm ,则 AD=     cm . AB=2AC 9 4. 如图△ ABC 中,已知 AB=AC ,∠ C=30° , AB⊥AD , AD=4cm . 求: ( 1 )∠ DAC 的度数. ( 2 ) BC 的长. 解:( 1 )∵ AB=AC ,∠ C=30° , ∴∠ B=30° , ∴∠ BAC=180°﹣30°﹣30°=120° , ∵ AB ⊥ AD , ∴∠ DAC=120°﹣90°=30° , ( 2 )∵ AD=4cm ,∠ B=30° ,∠ BAD=90° ∴ BD=8cm , ∵∠ DAC=30°= ∠ C , ∴ DC=AD=4cm , ∴ BC=BD+DC=12cm .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