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解析版)-2021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复习热点专题优选优练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专题 01:从中华文明起源 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2021 广东适应考)商朝时,世人信奉鬼神,事事占卜。西周时,参照夏商礼仪,制定 了一套维护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典章制度,该制度讲究尚德、尊尊、敬老、慈幼。据此可知, 西周 A.君主专制趋于完善 B.重视人伦秩序 C.儒家思想开始形成 D.天命观念瓦解 【答案】B 【详解】 根据“西周时,参照夏商礼仪,制定了一套维护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典章制度,该制度讲究 尚德、尊尊、敬老、慈幼。”可以看出,西周相对于商朝而言,更加强注重人伦秩序的规范, 以维护统治,B 项正确;西周没有君主专制,排除 A;春秋时孔子才创立了儒学,排除 C; 从材料中不能得出天命观念瓦解了,排除 D 项。 2.(2021 重庆适应考)下图是 1976 年出土的利簋及其铭文拓片。学者张政娘释其铭文曰: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 彝。”这有助于研究当时的 ①军事战争 ②天文历法 ③土地制度 ④商品经济 ⑤文字书法 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答案】B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周武王征伐商国,在甲子日的早上举行岁祭并进行贞卜,克 商后于辛未那天,在阑驻扎时论功行赏,右史利以铜、锡等物做檀公宝尊彝作为纪念。故材 料有助于为研究牧野之战、商代占卜及商代铭文字等历史现象提供有力证据,故①②⑤正确, B 项符合题意;题干未体现商代土地制度、商业发展等信息,故③④错误,ACD 均不符合 题意,排除。 3.(2021 湖南适应考)据如图可知,西周 A.通过同姓封国来直接控制地方 B.由异姓封国负责抵御夷狄 C.异姓封国多是周朝征服的方国 D.利用同姓封国来监督宋国 【答案】D 【详解】 宋国的北部、东北方向都是同姓封国,说明西周统治者并不放心宋国,在其周边安插了同姓 封国加以监督,故 D 正确;“直接控制”的说法错误,当时没有能够做到直接控制地方,排 除 A;夷狄主要是指荒诞与北方的部落,从材料可以看出齐鲁就在东方,是同姓的封国,故 排除 B;异姓封国也有不少是周朝分封的功臣,排除 C。 4.(2021 浙江等级考)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 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A.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 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 D.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统治 【答案】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分封制下,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并拥有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等权力,B 正确;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A 排除;分封制的对象主要分为王族、功 臣和先代贵族,因此 C 错误;周朝存在时间是前 1046 年—前 256 年,D 排除。故选 B。 5.(2021 江苏适应考)西周以前,图书属于国家秘藏,由史官掌管。春秋开始,各诸侯国 拥有自己的藏书所,士阶层也已经能够读到官方藏书。进入战国时期,图书流通的速度大大 加快,士阶层中私人藏书逐步增加。这一变化 A.表明私人讲学日益普遍 B.具体反映了百家争鸣的状况 C.实现诸侯富国强兵要求 D.有利于文化传播与学术繁荣 【答案】D 【详解】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藏书从周天子的官府行为下移到诸侯,再下移到士大夫甚至私人,这 促进了书籍的流动及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学术的繁荣,D 正确;材料与私人讲学没有必然的 联系,排除 A;“具体反映”的说法表述有误,排除 B;材料与诸侯的富国强兵无关,排除 C。 6.(2021 广东适应考 )春秋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 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步清晰。这一变化的原因有 A.分封制度的强化 B.井田制度的推广 C.生产技术的进步 D.土地兼并的加剧 【答案】C 【详解】 从材料可以看出,春秋之前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边界逐步清晰,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 得益于铁犁牛耕的推广与运用,荒地逐步得到开垦,土地私有逐步确立,因此荒地的归属更 加明晰,故 C 项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井田制逐步瓦解,排除 AB;当时土地私 有制刚确立,土地兼并的现象加剧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D 项。 7.(2021 湖北适应考)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和学术下移到民间,如庄子所言“道术将为天下 裂”,之后渐有思想解放的局面。“道术”在当时分化为 A.分封制度 B.诸子百家 C.礼乐制度 D.三纲五常 【答案】B 【详解】 根据学术下移,以及春秋时期可得出这是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道术”在当时分化为了诸子 百家的思想,B 项正确;AC 项当时已经存在,排除;D 项是汉代出现的,排除 D。 8.(2021 浙江等级考)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有: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突出 人的地位;在社会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下列观点中,对应两者的是 A.“齐物”;“逍遥” B.“天行有常”;“仁政” 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非攻” D.“制天命而用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答案】D 【详解】 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指的是荀子的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在社会关系方面, 强调民的作用,指的是孟子的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故 D 项正确;A 是道家 的,排除 A;天行有常没有突出人的地位,排除 B;C 是法家与墨家的主张,不符合题意。 9.(2021 辽宁适应考)韩非指出:“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淮南子》指 出:“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 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他们认为 A.墨子认为儒家思想已不适应时代 B.墨子的学说对儒家思想造成冲击 C.墨子的思想完全背离了儒家思想 D.墨子思想与儒家思想有共通之处 【答案】D 【详解】 孔子和墨子都遵循尧舜的道,而且墨子曾经学习孔子的理论,这些都说明墨子的思想和儒家 思想有共通之处,故选 D;韩非未谈及墨子对儒家思想的看法,排除 A;材料主要反映了墨 子与儒家学说的共通和分歧之处,没有体现对儒家思想造成的冲击,排除 B;墨子的思想和 儒家思想有共通之处,不是完全背离,排除 C。 10.(2021 江苏适应考)汉高祖令诸侯王“皆立太上皇庙于国都”,此后逐渐形成数量庞大、 祭祀隆重的郡国庙。武帝时董仲舒提出宗庙居郡国非礼的主张,至元帝时,通过礼制改革正 式废除郡国的宗庙。郡国庙制的兴衰,主要反映了西汉 A.儒家独尊地位确立 B.加强中央集权的历程 C.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D.神化刘氏家族的统治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宗庙居郡国非礼的主张,汉元帝主张废除郡国庙制 也是沿袭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意图,故 B 项正确;儒家独尊地位在汉武帝时期已完成,故 A 项错误;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故 C 项错误;汉高祖时期遍地建宗庙是为了神话 其统治,但武帝时期认为郡国宗庙非礼和元帝废除郡国宗庙,表明神化刘氏家族的统治只是 西汉初期的作用,郡国宗庙的存在意味郡国诸侯也有继承皇权的资格,这对中央集权构成了 威胁,因此材料主要反映了加强中央集权,而非神化统治,故 D 项错误。 11.(2021 浙江等级考)某博物馆收藏了一批古代铜镜,上有铭文:“郡举孝廉州博士,少 不努力老大悔”“孝言之始孝为右”“居必忠必信”等。从这些铭文中无法确切获取的历史信息 是 A.郡县制 B.察举制 C.铜镜制造于西汉 D.宣扬儒家伦理思想 【答案】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郡举孝廉州博士”可提取当时西汉推行郡县制和察举制,AB 不符 合题意;材料“孝言之始孝为右”体现的是对儒家思想的宣传,D 不符合题意;仅从材料信息 是无法推出铜镜的制造准确时间,因此 C 符合题意。故选 C。 12.(2021 辽宁适应考)据《史记》记载,汉武帝多次派使节携带大量钱财布帛出使西域诸 国。在大宛国一带,“以蒲陶(葡萄)为……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 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萄(葡萄)、苜蓿极 望”。这一记载反映了 A.葡萄、苜蓿种植已普及 B.政治交往促进经济交流 C.西汉社会风俗发生变化 D.“丝绸之路”完全形成 【答案】B 【详解】 汉朝派遣使者出使西域的过程中引入了西域的葡萄和苜蓿,说明政治交往中促进了经济的交 流,故选 B;“已普及”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 A;材料仅体现了对西域农作物的引进,不能 说明西汉社会风俗的变化,更无法体现“丝绸之路”是否已经完全形成,排除 CD。 13.(2021 湖南适应考)依据如表能够推断出 《后汉书》中有关东汉盐铁政策的部分记述 记述 出处 章帝建初六年(81 年),“肃宗(章帝)议复盐铁官,众谏以为不可。……帝 不从”。 《后汉书·郑 众传》 章帝元和年间(84—87 年),“尚书张林奏请官家煮盐,朱晖反对,后陈事者 复重述林前议,以为于国诚便,帝然之,有诏施行”。 《后汉书·朱 晖传》 章帝章和元年(87 年),广陵太守马棱“奏罢盐官,以利百姓”。 《后汉书·马 棱传》 和帝继位(88 年)后,下诏:“吏多不良,动失其便,以连上意。先帝(章 帝)恨之,故遗戒郡国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官如故事。” 《后汉书·和 帝纪》 A.章帝曾短期恢复盐铁官营 B.章帝在晚年废止盐铁之禁 C.和帝继位后恢复盐铁之禁 D.东汉始终在推行盐铁官营 【答案】A 【详解】 由章帝元和年间(84—87 年),“尚书张林奏请官家煮盐……帝然之,有诏施行”,和帝继位 (88 年)后,下诏废止官营,说明章帝曾在元和年间推行过盐铁官营的政策,元和年间最 长不过 4 年,A 正确;根据“先帝(章帝)……遗戒郡国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可得出在章 帝去世后才废止盐铁之禁,B 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和帝有恢复盐铁,排除 C 项;D 项 太绝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D。 14.(2021 重庆适应考)《后汉书》载:东汉后期,“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 不为编户一伍之长,而有千室名邑之役。荣乐过于封君,势力侔(相等)于守令。财赂自营, 犯法不坐,刺客死士为之投命。”这说明当时的豪强地主 A.具有州郡行政治理权 B.成为政府的主要依靠力量 C.不承担赋税徭役义务 D.在地方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答案】D 【详解】 根据“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不为编户一伍之长,而有千室名邑之役。荣乐过于封 君,势力侔(相等)于守令”可得出东汉时期的地方豪强,在商业、土地、影响力方面都有 很大的优势,形成了较强的地方势力,故 D 正确;豪强没有行政权,排除 A;材料没有体 现政府要依靠豪强,排除 B;根据“而有千室名邑之役”可得出他们要承担徭役,排除 C。 1.(2020.1·浙江高考·1)《诗经·大雅》祭祀乐歌有谓:“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 其命维新。……文王陟(升)降,在帝左右。……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 世。”诗文形象地反映了西周的政治风格。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 ②“传贤”演化为“传子” ③以旧邦维护政治联系 ④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材料“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利用神权强化王权,①正确;夏朝王位世袭制标志在“传 贤”演变为“传子”因此 ②错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可见西周注重制度的创新,而以旧邦 维护政治联系,因此③错误;材料西周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因此④正确。 选择 A 为符合题意。 2.(2020·天津高考·1)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 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 田 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 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答案】D 【解析】据所学井田制的知识可知,其为土地国有制,据材料“井田制下”“按制度定期交换” 可知,私田并未突破井田制的范畴,村社成员只有使用权,所有权依然归国家,故选 D 项; 既然是在井田制的前提下实行的,那么私田也是不允许进行交易买卖的,排除 A 项;材料 并未提及私田产品的归属问题,从材料“三年一换土易居”的规定中无法看出其收获是否全部 上缴国家,排除 B 项;小农经济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物,而井田制属国有制,排除 C 项。 3.(2020·江苏高考·1)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 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 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 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 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 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 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答案】C 【解析】“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迹”,“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 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表明这时期江西出土的成套的农具并非用于耕地,更多的是发挥礼 器的作用,说明这时期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故选 C 项;材料内容说明江西新干 出土青铜农具,没有体现青铜农具最早出现的地区,无法得出青铜农具最早出土于江西新干 的结论,排除 A 项;“更无使用之痕迹”说明这时期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因此无 法得出成套青铜农具是否有利于精耕细作的结论,排除 B 项;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 在南宋时期,时间不符,排除 D 项。 4.(2019·天津高考·1)中国很多地区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它们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 图片中的两件青铜器出土于同一地点,该地点位于地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两幅青铜器插图出土于四川省广汉市,属于三星堆文 化的典型代表,在题干地图中表示为③,故选 C 项;①为山东省,排除 A 项;②为河南省, 排除 B 项;④为湖南省,排除 D 项。 5.(2019·全国Ⅰ卷高考·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 17 代 30 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 周产生了 11 代 12 位王。这反映出(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商朝产生了 17 代 30 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 11 代 12 位王” 说明西周王位更替时间相比商朝较长,这是因为西周确立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王位 继承方式产生变化,故选 B 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而不是“兄终弟及”,排除 A 项;王位 世袭与君主寿命无关,排除 C 项;材料的“兄终弟及”和父子相传都是体现血缘且西周宗法 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 D 项。 6.(2019.4·浙江高考·1)研究公元前 11 世纪到公元前 3 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 键词进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孔子、孟子、荀子等。 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 ①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 ②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③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 ④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在中央与地方、皇权 与相权都有较为较为成熟的制度进行规范约束,故①正确;根据材料“分封制、宗法制、井 田制”,商周时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明显的宗法血缘色彩,故②正确;根据材料“孔子、孟子、 荀子”,儒家思想得以创立并发展,故③正确;根据材料“井田制”,使用耒耜生产,简单大 规模协作,并且日益走向瓦解,故④错误,选择 C 项符合题意。 7.(2019·全国Ⅲ卷高考·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 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答案】A 【解析】“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 莫善于礼。”里面的“孝”“悌”“乐”“礼”都是宗法制的内容和服务于宗法制的内容,故选 A 项; “禅让制”更强调继任者的“才”,不强调“血缘”,不会突出“孝”“悌”,排除 B 项;“郡县制”是 一种中央对地方管理制度,和伦理道德无关,排除 C 项;“察举制”里的一项内容是“孝”,但 其制度本身是服务于君主专制即服务于宗法制的,排除 D 项。 8.(2019·江苏高考·1)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 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 13 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 记载反映了( ) 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 【答案】A 【解析】“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 13 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 饰”表明土地私有制对井田制的冲击,故 A 项正确;中国古代一直存在世袭制度,并没有解 体,故 B 项错误;抑商政策弱化是指对商人的限制少,材料没有涉及到,故 C 项错误;礼 乐制度崩坏是指森严的等级制度遭到破坏,材料的内容是土地私有制对井田制的冲击,没有 体现礼乐制度,故 D 项错误。 9.(2020·全国Ⅰ卷高考·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 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 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答案】D 【解析】分封制下诸侯的爵位是周天子授予的,材料“乃自立,为(楚)武王”,楚国国君自 立为王的做法破坏分封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 D 项;材料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法 属于个别现象,不能推断出礼乐制度不复存在,排除 A 项;材料周天子和楚国国君的王位 仍然是世袭的,排除 B 项;材料楚国国君与周天子没有宗法血缘关系,也无法推断是“开始”, 排除 C 项。 10.(2020·全国Ⅲ卷高考·24)图 5 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 原因是 商周贝币 春秋战国布币 汉五铢钱 图 5 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 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货币由自然货币(贝币)向人工货币(布币)转变,由杂乱形态(春秋 战国布币)向统一形态(圆形方孔)转变,自然货币无法满足商品交易扩大的需要,杂乱货 币不利于贸易的开展,因此随着商品交易的需要,货币形制发生变化,故选 B 项;据所学 春秋战国布币是铜币,而商周是贝币,与铸铁技术进步无关,排除 A 项;材料中货币形制 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商品交易发展的需要,与审美观念不同无关,排除 C 项;春秋战国社会 战乱不断,国家并没有统一,排除 D 项。 11.(2020·山东高考·1)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 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无礼义,则上下乱”“义者,君臣上下之事”可知此时孟子和韩非子所说的 “义”是君臣之间做事情的原则,实质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故选 D 项;秦朝确立中央集 权政治的准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A 项;孟子“养浩然正气”强调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与“无礼义,则上下乱”不符,排除 B 项;西周时期的礼为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与材料所述 时间“战国时期”不符,排除 C 项。 12.(2020·江苏高考·2)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 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 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 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 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 【答案】B 【解析】“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表明墨子强调百姓利益,代表 小生产者的利益,因此墨家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故选 B 项;恢复前代礼 乐制度主张的是儒家,墨子主要强调的是广大人民百姓的利益,排除 A 项;强调社会等级 和谐的是儒家,墨子强调下层民众的利益,排除 C 项;适应兼并战争需要的是法家,墨家 强调非攻,排除 D 项。 13.(2020.7·浙江高考·1)浏览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可以看到不胜枚举、异彩纷呈的珍 品。下列项中属于先秦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是 A.汉赋 B.楚辞 C.话本 D.散曲 【答案】B 【解析】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属于先秦文学作品,故选 B 项;汉赋是在汉朝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排除 A 项;话本是宋代兴起的白话小说,用通俗文字写成,多以历史故事和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 是宋元民间艺人说唱的底本,排除 C 项;散曲是宋元时期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中国音乐 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体诗,排除 D 项。 14.(2019·海南高考·1)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表明孔子( ) 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 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 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 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君子喻于义”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说明孔子强调道德,鄙视无道 德的富贵,故选 B 项;材料主要论述道德不是等级,排除 A 项;孔子否定的是无道德的富 贵不是认同贫富,排除 C 项;材料“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说明孔子否定无道德的富贵 而不是反对富裕,排除 D 项。 15.(2019·上海高考·2)“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骗子将入于井,皆有忧惕侧隐之 心”,这句话出自( ) A.老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答案】B 【解析】孟子主张人性善,材料“侧隐之心”符合孟子“四心说”,故选 B 项;老子主张无为而 治,与“恻隐之心”无关,排除 A 项;材料“恻隐之心”与荀子主张的人性恶不符合,排除 C 项;材料“恻隐之心”与韩非子主张的人性恶不符合,排除 D 项。 16.(2019.4·浙江高考·1)研究公元前 11 世纪到公元前 3 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一些关键 词进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孔子、孟子、荀子等。据 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 ①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 ②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③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 ④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在中央与地方、皇权 与相权都有较为较为成熟的制度进行规范约束,故①正确;根据材料“分封制、宗法制、井 田制”,商周时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明显的宗法血缘色彩,故②正确;根据材料“孔子、孟子、 荀子”,儒家思想得以创立并发展,故③正确;根据材料“井田制”,使用耒耜生产,简单大 规模协作,并且日益走向瓦解,故④错误,选择 C 项符合题意。 17.(2019.4·浙江高考·2)中国是诗的国度,每一时期都有内涵深厚、风格新异的优秀作品 问世,都有文辞隽永的诗句流传。下列诗句创作于战国时期的是( ) A.“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B.“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C.“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答案】B 【解析】“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兮”属于楚地方言,语出屈原《离骚》,故 选 B 项;“诗画本一律”,要求绘画不能单纯描摹外在事物,而要具有深远意境,语出北宋苏 轼,排除 A 项;“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语出《天末怀李白》,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思 念李白的诗作,排除 C 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行 路难·其一》,排除 D 项。 18.(2020.7·浙江高考·2)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非凡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兴修了许多著名的 工程。观察右图(局部),对图中所示区位,命名及标注正确的是 A.①—秦始皇长城 B.②—灵渠 C.③—郑国渠 D.④—都江堰 【答案】A 【解析】①位于甘肃临洮一带,这是秦长城的西起点,故选 A 项;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 位于广西境内,②位置在关中地区,与灵渠位置不符,排除 B 项;郑国渠是关中地区的水 利工程,③位于长江上游,四川成都地区,与郑国渠位置不符,排除 C 项;都江堰位于四 川成都平原,④位于湘江流域,与都江堰位置不符,排除 D 项。 19.(2019·全国Ⅱ卷高考·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 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答案】D 【解析】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 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选 D 项;战国后期,井田制遭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公田制度是受到破坏而非完善, 排除 A 项;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秦汉时期得以普及,排除 B 项;秦统一六国后修筑驰道 直道,加强了交通运输,排除 C 项。 20.(2019·上海高考·3)秦始皇修长城、汉武帝设河西四郡,皆在防范( ) A.匈奴 B.鲜卑 C.契丹 D.女真 【答案】A 【解析】秦始皇修长城、汉武帝设河西四郡,皆在防范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故选 A 项; 鲜卑没有对秦汉王朝构成威胁,排除 B 项;唐朝末年,契丹族势力才发展起来,不符合时 间限制,排除 C 项;北宋中后期女真族才强盛起来,不符合时间限制,排除 D 项。 21.(2019.4·浙江高考·26)【加试题】走进历史博物馆,人们经常能看到说明书上画着一个“马” 字,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写法却很是不同,使人感到,如果不是秦始皇统 一文字,方块字还不知道会裂变成几种古怪的文字呢!印象一旦形成,往往根深蒂固。然而 有学者翻检史书注意到,战国时的外交活动非常频繁,纵横家们到处上书,谋求列国君主信 用,却没有出现任何文字障碍的例子。研究战国七雄的文字,发现 90%以上是一样的,秦 统一文字的工作只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这说明( ) A.治史之难,难在问题的发现与提出,难在观点的梳理与解读 B.认识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C.对人们视为定论的说法,不可盲从,应当搜集原始材料去检验 D.处理问题与史料的关系时,须杜绝先树观点,再找材料的做法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如果不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方块字还不知道会裂变成几种古怪的文字 呢……有学者翻检史书注意到……战国七雄的文字,发现 90%以上是一样的”,表明固化的 观点,不可盲从,需要与原始史料加以印证,故选 C 项;材料体现了怀疑历史定势思维(发 现问题),进行深入考证,排除 A 项;材料与“摸索的过程”不存必然的关联,排除 B 项;材 料恰恰体现了先怀疑观点,再查找资料加以考证,得出正确结论,排除 D 项。 22.(2020.7·浙江高考·3)史载:“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 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其中“颇有所改”的是 ①设丞相 ②设内朝 ③设御史大夫 ④设司隶校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秦汉都在中央设丞相,故①错误;汉武帝为削弱相权,实行内外朝制度,设置内朝, 有别于秦朝,故②正确;汉承秦制,在中枢设御史大夫,故③错误;为加强中央集权,汉首 创司隶校尉一职,以监督京师(中央)和周边地方,故④正确,选择 D 项符合题意。 23.(2020·全国Ⅲ卷高考·25)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 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 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 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 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答案】D 【解析】据材料“解决……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可知流民问题得到一定 的解决,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故选 D 项;大土地所有制是相对于小土地私有制而言,就 是一个地主、领土或贵族私人掌握大量土地,据材料“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可知 是军屯,结合所学军屯属于国家所有制,排除 A 项;材料“解决军粮供应”说明粮食不是用 来销售,排除 B 项;材料“解决……流民问题。”说明屯田制有利于减少南迁,排除 C 项。 24.(2020·山东高考·2)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 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 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 B.强化了经济控制 C.开通了丝路贸易 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西汉中期以后,这一 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西汉政府推行“盐铁官营”政 策,由官府直接组织食盐生产、运输和经营,打击了山东东部地区渔业盐业等工商业的优势, 故选 B 项;西汉政府“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推动关中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材料所述“山东 东部地区商业低谷” 无关,排除 A 项;西汉政府“开通了丝路贸易”有利于促进商业的发展, 并非“山东东部地区开始步入商业低谷”的原因,排除 C 项;儒家义利观强调重义轻利,义以 为上,以义克利等义利思想,涉及主体为义利关系,影响整个宏观的汉代经济,与材料所述 “山东东部地区商业低谷” 不符,排除 D 项。 25.(2019·江苏高考·2)《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 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 A.实行察举制度 B.独尊儒家学说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县制 【答案】C 【解析】“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指的是汉 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权力过大而发生叛乱,故 C 项正确;察举制是汉朝实行的选官制 度,与诸侯叛乱无关,故 A 项错误;独尊儒家学术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与诸侯叛乱无关, 故 B 项错误;全面推行郡县制是在秦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 26.(2019·全国Ⅰ卷高考·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 定价为 40 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 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 20 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定价为 40 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可知 对诸侯王在经济上进行限制,进而削弱诸侯实力,故选 C 项;材料“称为‘皮币’”,而且有定 价的,说明不是货币,排除 A 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不是思想上的统一,排除 B 项; 材料“‘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 20 万钱”说明地方仍旧享有租税权,所以没有实现对地方 的控制,应该只是加强控制而已,排除 D 项。 27.(2019.4·浙江高考·27)【加试题】史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 有学者认为此部刺史是由秦代的监(御史)嬗变而成。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汉 兴,省监不置。惠帝三年,“相国奏御史监三辅。”武帝置刺史,“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 得面奏事”。这说明( ) ①秦与汉在地方均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②秦与汉监察方向有别,一在中央,一在地方 ③秦汉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 ④秦汉监察机构的设置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 视 A.①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刺史是由秦代的监(御史) 嬗变而成”,秦与汉均设置专门的地方监察官,故①正确;根据材料“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 又置一监”,监御史为郡一级监察官,故②错误;秦汉的监察体制对整顿吏治,防止贪腐, 加强中央集权方面,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故③错误;根据材料“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 又置一监……武帝置刺史……刺史得面奏事”,表明秦汉统治者对监察制度的重视,故④正 确,选择 A 项符合题意。 28.(2019·全国Ⅱ卷高考·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 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 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答案】C 【解析】由材料“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 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可知道家和董仲舒的儒家学说都兼采 众家之长以适应现实统治的需要,故选 C 项;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排除 A 项;秦统一六国后“焚书坑儒”,奉行法家学说,打破了百家 争鸣的局面,排除 B 项;文化政策是国家对于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制度性规定,汉武帝时期 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排除 D 项。 29.(2019·北京高考·13)《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 《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诸子“百家争鸣” B.始皇帝焚书坑儒 C.汉武帝独尊儒术 D.司马迁撰《史记》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 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可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使得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故选 C 项;材料强调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表现而非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 A 项;材料 强调汉代推崇儒学的原因而非秦朝对儒学的打击排斥,排除 B 项;《汉书》是官方史书,《史 记》是史学家编撰通史的典范,排除 D 项。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