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指导:握手礼改拱手礼,你如何看?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拱手礼是我国传统礼仪,在古代用于一般性的打招呼,即双手合抱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
示向对方致意。2020 年地方“两会”正值疫情防控特殊时期,“两会”代表见面不握手,改行拱手礼。
对此,有人认为,疫情期间,拱手礼符合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期间流行病学专家要求的人与人之
间的安全距离,很合时宜;有人认为,这是传统礼仪复兴的良好契机;还有人认为,拱手礼带有
封建等级色彩,不宜推广,疫情过后,还应恢复握手礼。
请结合材料内容,以“我说拱手礼”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
少于 800 字。
写作指导:
命题方向
责任担当:国家认同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限制。材料提供的真实情境是,2020 年新冠疫情期间,地方“两会”应疫情防控需
要,代表见面不握手,改行拱手礼(属于传统古礼)。这就限定了考生的写作对象是“拱手礼”。
对“此礼”,有三种不同的声音:拱手礼符合疫情防控安全需要,很合时宜;这是恢复古礼的契机;
封建等级色彩严重,不宜推广。命题者希望考生思考以“拱手礼”为代表的优秀传统礼仪在当下的
现实意义。因此,谈认识时,考生应该从“疫情、拱手礼”两方面展开论述。此外,不能偷换概念,
肆意扩大或者缩小写作范围。
2.典型任务限制。“结合材料内容”,要求考生的观点必须源于材料,不能随意发挥,最
好能使用材料中的关键词,学会引材,要在疫情防控的特殊背景下进行探讨。以“我说拱手
礼”为副标题,要求考生拟题时,题目最好能体现“我”对“拱手礼”的认识,同时要注意副标题
的位置、格式。“表达你的认识和思考”,限定考生要针对拱手礼体现认识和思考。
3.价值判断限制。材料旨在让考生思考,在新冠疫情的特殊时期,如何传承并创造性地
践行优秀传统礼仪文化。我们对待“传统礼仪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那些优秀
的文化风俗习惯,可以加以传承并与时俱进,古为今用。
开放性
1.认识思考开放。考生可以结合拱手礼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意义展开论述;可以围绕以“拱手
礼”为代表的传统古礼在现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展开讨论;还可以围绕“拱手礼”进行探讨,有些不
合时宜的习俗应该适当舍弃,而有利于健康生活的则应该提倡,比如“公筷、公勺、分餐制”等等。
以上探讨,都需要在“疫情期间行拱手礼”的框架下展开。
2.论证选材开放。考生不论选择哪个角度写作,最好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设置分论
点,这样就能做到有的放矢,让文章内容丰富且有层次。
3.写作文体开放。试题未限定写作文体,考生可以根据自己擅长的文体自由发挥。但是,
最好不要在无把握的情况下进行创新,比如写诗歌、小说等。
解题
本文是一篇热点类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重在考查考生的文化认同感。近些年来,重新
认识并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增强民族自信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材料旨在让考生在特定的现
实情境下——新冠疫情期间,重新发现传统“拱手礼”在当下的重要意义,从而认识到优秀传
统习俗的积极作用,思考在现代化过程中,如何继承并创造优秀传统习俗,并让它成为民族
复兴的重要文化符号。考生在写作时,应该立足材料,确定立意,有针对性地展开论述。最
好做到小切口,大天地,不要泛泛而谈,避免既无内容又不深刻。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拱手礼”利健康,何乐不为?
2.拱手古礼助抗疫,古为今用很相宜。
3.若合时宜,拱手何妨?
4.拱手致意,健康你我。
……
偏题立意:
1.疫情防控之我见。(若不结合拱手礼展开论述,则属断章取义)
2.传统礼仪不能丢。(若抛弃拱手礼,则扩大了写作范围,属偏题立意)
3.古礼,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离开“疫情、拱手礼”的语境,则属偏题立意)
4.复古行为不可取。(断章取义,扩大范围,忽略了“我说拱手礼”这个副标题限制)
……
下水文
拱手古礼助抗疫,古为今用很相宜
——我说拱手礼
方老师
2020 年,地方“两会”正值疫情防控特殊时期,“两会”代表见面不握手,改行拱手礼。这
一礼仪改革引发热议。有人认为行“拱手礼”于抗疫很合时宜,也是恢复传统礼仪的契机;有
人却说,拱手礼带有封建等级色彩,不宜推广,疫情结束后应恢复握手礼。
我认为,行拱手礼不是封建等级观念的体现。
“拱手”是我国的传统礼节,平等身份的双方见面抱拳当胸,互施拱手礼,嘘寒问暖。有
时初次见面还会调侃一下:“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三生有幸。”拱手礼不同于跪
拜,跪拜有等级之分,拱手礼却没有等级之分。此外,行礼者彼此间有一定的距离,界限明
了,利于互相尊敬,少些干涉。据此看来,说“拱手礼”有封建等级色彩,不宜推广,则有偏
见之嫌。
拱手古礼有助抗疫,古为今用倒是很相宜。
握手源自西方现代文明,被世界各国所接受,也是正式场合必备仪式。然而,新冠疫情
期间,“亲密接触”势必会导致病毒传染风险剧增。因此,暂停握手,改行拱手,并非倒行逆
施,反而是顺势而行。古为今用,很是相宜。
疫情期间行拱手礼,赋予古礼新的时代意义。
两会代表们拱手致意,无接触,不是情感不深,而是抗疫的需要。移风易俗,变则通,
通则达。任何礼俗形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顺应时代发展,有利于人们生活的礼俗才能
传承下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礼仪变化。受疫情影响,以前一直被人们抵触的“公筷、公
勺、分餐制”等,也正在逐渐被人们接受,相信拱手礼同样会被人们慢慢接受,这也是抗疫
的需要。
疫情期间行“拱手礼”,不仅让民众了解古礼,也为优秀传统礼仪复兴提供了契机。
一双公筷,文明了你我,健康了生活。“拱手礼”也是如此,行出了文明,礼出了健康。
担忧复兴“拱手礼”是复兴“封建余毒”者有杞人忧天之嫌。按此思维,“公筷、公勺、分餐”岂
不让人离心离德,破坏家庭社会和睦?正确认识拱手礼中的文化内涵,还有利于让民众更有
涵养,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为优秀传统礼仪复兴提供了契机。
传统“跪拜、稽首”之礼因不符合现代的生活习俗与节奏,而逐渐被人们淘汰。可见,一
种礼仪“封建”与否,并不在于这种礼仪的形式,而在于形式的文化内涵是否适应时代发展。
因此,我认为,只要能适应社会的节奏与发展,有利于身心健康,能推动社会的和谐进行,
提倡并复兴“拱手礼”无可非议。
拱手古礼助抗疫,古为今用很相宜,以人为本,礼宜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