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枢密韩太尉书》《送东阳马生序》教案及练习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上枢密韩太尉书》《送东阳马生序》教案及练习

ID:1077630

大小:25.32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2-04-1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上枢密韩太尉书》《送东阳马生序》教案及练习《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养气与为文的关系。2.领略本文“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的精妙。【教学步骤】一.解题苏辙(1039—1112),字子由,映号颍滨遗老,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博闻强记,勤奋好学,少年时即显露出出众的才华。嘉佑元年,苏辙与父、兄同至汴京,颇得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次年与苏轼同榜考取进士,名动京师。苏辙踏上仕途后,在对待王安石新政等事当中,表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但后来因其兄“乌台诗案”的牵累和忤逆了元丰诸臣等而屡遭贬谪,晚年在贬官处许州(今河南许昌)筑室定居,自号颍滨遗老。“不复与人相见。终日默坐,如是者几十年。”(《宋史·苏辙传》)有《栾城集》传世。枢密韩太尉,即韩琦。当时掌管全国军事,相当于秦三公之一的“太尉”之职,故称之。当年,苏辙考中进士之后,未得见身居要职、诗文并擅的韩琦,就写了这封才气横溢的自荐信求见。写这封请谒书时,苏辙年方十九,涉世未深、名节未显,怎样才能说动名满天下的韩琦呢?聪敏的苏辙没有屈心抑志、奉承阿谀,而是独从作文之道入手,“更不作喁喁细语,一落笔便纯是一片奇气”(金圣叹),一路跌宕蓄势,妙地把干谒求进之事纳入文学活动的范围,显得高雅拔俗,这不能不让韩琦对这位初出茅庐的后生刮目相看。文中,苏辙提出的“文气说”,强调后天实践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关于“文气”的文学理论,九百多年来,这篇佳作一直传诵不衰,深受人们喜爱。二.字词汩没恣观宫阙仓廪苑囿翰林恃惮嵩(山)三.研习课文1.整体感知,理清课文每一段的主要内容。第1段主要阐述自己的文学主张。作者提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明确“气”对于为文的重要性,并以孟子和司马迁为例来佐证。第2段写实践自己文学主张的情况。说自己去乡远游,饱览了名山大川、秦汉故都、天子宫阙,顿时眼界大开,尤其提到见到欧阳修后的感慨,自然引出想见韩琦的愿望。第3段进一步申述想见韩琦的迫切愿望。第4段回应开头,重申“生好为文”的志气,并以求教之语作结,含蓄得体。2.具体研习。(1)结合课文谈谈对“气”的理解。明确:文中的“气”当是指胸襟气度,识见情趣,学问阅历等,“文”不过是“气”的一种表现形式,“气”因作者修养的提高、阅历的丰富而形成,正所谓“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因“善养吾浩然之气”而写出“宽厚宏博”的文章,司马迁因“行天下,周览四海”而“其文疏荡,颇有奇气”。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写作实践中,应该大量涉猎好的作品,广泛接触社会、自然,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感悟,从“养气”入手,方是根本之道。 (解说:“文气说”是第1段的论点,也是全文立意的至高点,理解它,有助于解读全篇。)(2)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养气?作者提出了孟子和司马迁两个例子,指明了要养气,一要注意内在修养,二要注意外在阅历。(3)作者“决然舍去”的目的是什么?“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以养其浩然之气。”(4)作者“决然舍去”看到了什么?1)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2)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3)于地:见秦汉故都、京师卞梁。4)于人:见欧阳修。(未见太尉)(5)作者在第2段中大写特写自己的游历过程,目的何在?目的在于强调外在阅历对于“养气”的重要作用,强调山川形胜、奇闻壮观的激发和人物交游的影响对作文的意义。(6)作者的目的是求见韩琦,可为什么要从为文治学落笔?明确:为的是给求谒涂上高雅的文学色彩,让韩琦在赏识苏辙深刻见地、出众才华的同时,享受被仰慕、被盛赞的欣悦之感,并让韩琦知道,他是成全苏辙养气为文、且学为政的关键人物,如此,求谒之事就顺理成章。作者始终把最后的目的建立在谈气论文的基础之上,把自己和韩琦的关系严格限定在文学活动范围之内,这样非但没有丝毫的庸俗之感,反而让人觉得其请求是那样的堂堂正正、合情合理,那样难以拒绝。(解说:这是课文的重难点,体现文章“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的妙处。)(7)第2段的用词有何特点明确:第2段写作者游历的经过,“决然”一词写出他去乡远游时的果断洒脱、英气勃勃;“恣观终南、嵩、华之高”一句,只一“恣”字,便传神地写出作者徜徉于名山大川的沉醉之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中的“慨然”则生动地传达了作者追怀往古、苍凉慷慨的情怀。文中如此精妙恰当的用词比比皆是。(8)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明确:说出自己求见韩琦的原因,正是为了扩大交游,丰富阅历以养气。希望得到韩琦的赏识和指引。(9)第3段怎样表达想见韩琦的强烈愿望?明确:先顿挫一笔,仍说为学之道,说“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表面上不提求谒,实际上暗示韩琦就意味着“博大”。接着用“于山”、“于水”、“于人”之“已见”衬托“犹以为未见太尉”,至此,在前文充分蓄势的基础之上,把太尉摆在了名山大川、文坛盟主之上,真是把敬仰之情说到极致,把诚恳之态写到极致了。话说到这份上,韩琦又怎能不为之心折?“山”、“于水”、“于人”这一组排比句,写得意气饱满,然至“犹以为未见太尉也”,又猛然一刹笔,趁势把想见韩琦的原委和目的和盘托出,“总是笔势疏宕之极”。(金圣叹)(10)最后一段作者“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作者所乐的是什么?明确: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11)文中写周公、召公,方叔、召虎这几个人物有何用意?明确:赞颂太尉,表达自己对大尉的瞻仰敬慕之情,希望得到太尉的接见;另一方面,也使太尉高兴,对自己有好感,使自己的目的得以实现。 (12)全文以什么为线索?明确:全文以“气”为线索而展开。首段论述文与气的关系,说明养气为文的重要。其次论述增广阅历对养的作用。最后点出求见太尉的原因,是为了扩大交游,丰富阅历以养气。3.课堂小结。本文凭借新奇的立意、巧妙的构思、流畅精练的语言、疏朗跌宕的风格而为历代文选家所钟爱。如今我们读这篇文章,在享受它不朽的美学价值的同时,结合我们的学习实践,还应该有更丰富的体验。4.语法小结(1)一词多义字意思例句虽虽然虽无所不读即使虽多而何为生生性辙生好为文出生辙生十有九年矣见拜见而辙也未之见焉同“现”,显现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故决然舍去连词,但是然文不可以学而能(2)古今词义字古义今义党古五百家为党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政党、集团向 从前向之来朝向尝曾经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辨别滋味游交往其居家所与游者游泳(3)虚词介词凭太尉以才略冠天下连词来闻一言以自壮连词而天下之所恃以无忧《送东阳马生序》【教学重难点】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2.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理解。【教学步骤】一.介绍作者和作品1.介绍作者。宋廉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2.本文的体裁特点。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二.疑难字词正音嗜学(shì)怠(dài)叩问(kòu)绮秀(qǐ)三.研习课文1.掌握以下字词或短语。(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3)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4)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晋。(5)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6)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2.思考探究。(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明确:本文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期在艰难条件下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劝勉当时的太学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成。(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明确: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3)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明确: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4)第一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的?1)借书以观,录毕送之,得以遍观群书。(得书)2)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卒获有所闻。(从师)3)从师学习衣食住行的艰难。(求学)从三个方面表现自己求学的勤且艰。(5)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明确: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6)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运用对比手法。1)以自己年幼时得书、从师、求学之难,和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作对比;2)以自己年幼时奔走之辛劳、生活之清苦,和太学生衣食住行的优越生活条件作对比。四.小结1.一词多义3.词性活用腰名词用为动词腰挂腰白工之环手名词作状语用手不必若余之手录诸兼词“之于”的合音假诸人而后见也4.通假字支通“肢”肢体四支僵劲不能动被通“披”穿着同舍生皆被绮绣食通“饲”给饭吃日再食5.虚词以介同用以衾拥覆 介词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连词来无从致书以观之代词他录毕,走送之助词的无鲜肥滋味之享助词提宾的标志弗之怠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不必若余之手录【模拟试题】(答题时间:80分钟)第Ⅰ卷一.本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共16分,每小题2分)1.加点字读音无误的是()A.装潢(huáng)塑料(sù)岿然不动(kuī)B.拮据(jǖ)登载(zǎi)严惩不贷(chéng)C.对称(chèn)应届(yìng)冠冕堂皇(guàn)D.戳穿(chuō)模样(mó)脉脉含情(mài)2.加点字解释有误的是()A.虚妄妄:荒谬不言而喻喻:明白B.修长修:长迎刃而解刃:刀剑等的锋利部分C.掰开掰:用手把东西分开或者折断为民请命为:替,给D.分歧歧:不相同,不一致举案齐眉案:长形的桌子3.词语书写有误的是()A.身分毕竟投机取巧慷慨无私B.鄙夷惘然与日俱增同舟共济C.浪费墨守大发雷庭一帆风顺D.招徕辗转望文生义目不暇接4.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当的是()A.旧有的错误观念根深蒂固,必须以革命的方式去改变。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难以动摇。B.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地大物博:土地广大,物产丰富。C.自信是最大的朋友,妄自菲薄则是最大的敌人。妄自菲薄:过分的看轻自己。D.王老师讲解的方法有理有据,难怪是屡试不爽。屡试不爽:屡次试用都不是很畅快。5.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是()(1)党的十六大为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___了道路。(2)我看他根本就不想好好帮忙,而是___要捣乱破坏。(3)我和网友还从来没有见过面,但是我们的想法总是___。(4)面对考官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他都能___。A.指明存心不谋而合侃侃而谈B.表明居心不约而同侃侃而谈C.指明存心不谋而合应对如流D.表明居心不约而同应对如流 6.每项有两句话,意思一致的是()A.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我不犯人,人不犯我。B.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旁观者清,当局者迷。C.屡战屡败。——屡败屡战。D.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7.“而他们观察得非常周密,深刻,所以叙述得简练精确”一句是从下面的文段中抽出来的,其在原文中的恰当位置是()我们写文章叙述不简练,为什么?①这一方面是我们的文学修养不够,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不会总结生活经验。②我们有很多叙述文,不管是唐朝人写的,还是宋朝人写的,至今传诵,就是因为文章里有很多句子,值得我们记住。③为什么会记住?④就是他们用一句话总结了一个经验。⑤我们写东西,不能用三言两语把观察到的事物总结起来,所以一说就长了。A.②、③之间B.③、④之间C.⑤之后D.⑤之前8.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是()A.《鲁迅自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故乡》都是鲁迅的作品。B.《论“基本属实”》和《谈骨气》分别是语言学家吕淑湘和历史学家吴晗的作品。C.《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莫泊桑和《麦琪的礼物》的作者欧·亨利都是法国人。D.“醉翁之意不在酒”一句出自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第Ⅱ卷二.默写。(共4分,每小题1分)9.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10.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11.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12.___________?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三.文言文阅读。(共8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3.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池非不深城门失火,殃及池鱼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忧谗畏讥C.失道寡助沉默寡言D.似是而非是天时不如地利也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________(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____________________ 15.对于关乎军事成败的三个要素,作者持有怎样的观点?(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现代文阅读。(共32分)(一)阅读《父亲的斧头》,完成16-20题。(12分)父亲的斧头一把斧头完成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淬火①。父亲的习惯是把一把刚刚淬火的新斧头钳起来,将斧头对准砧子后的尖角,在那上面用力啃一啃,看这把斧头的钢口如何,它能否吃得动这铁。正因为这样,那只砧子的尖角斧痕累累,刚刚削过的新痕泛着银白。而那把父亲才试过后用力地抛在地上的斧头还很烫手,新斧头发着蓝光。这时候,父亲瞅一眼躺在眼前的斧头,一只脚踩在砧墩上,端起那只水烟锅,咕嘟咕嘟抽起烟来。而此时,我就能歇歇手,赶快离开打铁铺,跑到大门外面去。我始终想要离开这叮当作响的日子,跑到外面的世界闯荡。那时候我像一把刚刚打造好的斧头,准备磨快刃子,等待机会,狠狠砍生活两斧子。一次,放了暑假,父亲让我给他搭下手,打造一批镰刀。满山遍野的庄稼都黄了,都在等待镰刀来收割。人们需要镰刀,庄稼更需要镰刀,金黄的麦子都张了口,几乎要叫出声来。父亲心里很着急。我不在乎这些,我想我的事。我对父亲说,我不想打镰刀,我想去采药。我想象着采到了一大麻袋药。那时候我们那里秦艽②正在卖着好价钱,我想自己挣回自己的学费。我觉得打镰刀挺费事的。父亲并没有反对我去采药。他说,去吧,去干你爱干的事。其实,我不知道什么是我爱干的事。比如说父亲,打一把斧头,打一张镰刀,然后抽一锅水烟,临睡时喝二两烧酒。这些他都肯定爱干,而且每样都干得从容不迫。我呢?截止那个秋天,还没干成一件事。我总是喜欢想入非非。我打定了主意去采药。我在离家二十里外的山上转悠了三天就没有耐心了。别人总是在低头工作,而我却怎么也找不到药,那些长在灌木中的药材总是与我擦肩而过。二十里外的我似乎听到父亲锻打镰刀的声音。我想,那些刚刚打好的镰刀正被它的主人磨得锋利无比,一张张镰刀正伸向成熟的麦子。父亲打完了镰刀,紧接着又开始打造斧头。父亲的斧头总是供不应求。我垂头丧气地站在父亲面前,父亲一声不吭,他钳起一把刚淬过火的斧头,在砧子上狠狠地啃了两下。这时候,我确实该为我自己羞愧了。我不能眼看着自己这把刚出炉的斧头就这样白白地锈掉,然后当作废品处理掉。我总得好好用上两下子,砍出两道新印子。父亲打造了大半辈子钢口很硬的斧头,不能败在我这把斧头上。注:①淬火:把金属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然后浸入冷却剂急速冷却,以增加硬度。②秦艽:草本植物,可入药。16.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知道,标题“父亲的斧头”既是指_______,也是指_______。(2分)17.文章最后一段说“我确实该为我自己羞愧了”,谈谈我羞愧的原因。(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根据你对“父亲”的理解,试着以父亲口吻用一句话模拟父亲同意我去采药时的心理活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根据本文最后一段“我”的心理活动和文章中的相关情节,说说我在将来会怎么做?(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结合你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分析文章的第一句话的含义及其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战胜自己》,完成21—26题。(12分)战胜自己如把我们日常所经历过的种种痛苦烦恼,仔细分析一下,你会发现,这痛苦的来源有一大部分都是战不胜自己。当我们需要勇气的时候,先要战胜自己的懦弱;需要洒脱的时候,先要战胜自己的执迷;需要勤奋的时候,先要战胜自己的懒惰;需要宽宏大量的时候,先要战胜自己的浅狭;需要廉洁的时候,先要战胜自己的贪欲;需要公正的时候,先要战胜自己的偏私。战胜自己不是件容易的事,它需要很大的勇气与坚定的信念,想一想看,你战胜自己的次数多吗?还是时常姑息纵容自己?一个人,如果他勤奋,那必定是他战胜了自己的懒惰。懒惰是我们最难克服的一个敌人。许多本来可以做到的事,都因为一次又一次的懒惰拖延,而把成功的机会错过了。当我们尝试一项新工作,接触一个新环境,应付一个新场面的时候,总难免有一种向后牵拽的力量。我们常会退缩地想:还是安于现状吧!还是省事为妙吧!还是不要冒险吧!于是,就在这种种消极的决定中,不知多少可贵的机会流失了。许多人抱怨自己一事无成,恐怕这消极地处理事情的习惯,是使他失败的一个最大原因。每一个人都知道公正廉洁是可敬的,偏私贪欲是可耻的。但是,事到临头,往往就会有一些你在事先所想不到的理由来影响你正面的决定。比如说:你会把责任推给环境的压力,风气的不良,或一则消极退守的成语。如“识时务者为俊杰”之类。其实,那正是你被另一个自己所战败的明证。一个人在必要的时候战不胜自己,是可耻的,任何理由都无法掩饰这种羞耻。一个人应该有力量让自己那光明的一面战胜。否则,你的人生就失败了。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只够使我们知道怎样明辨是非。在明辨是非之外,就要看我们是否有足够的信念和约束自己的力量,去遵循我们所知道的正确的路。那需要经过很艰苦的奋斗,需要动用你一切内在的向上向善的力量,才能把握你所预定应走的方向。2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22.本章第2自然段在论证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它在论证上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第5自然段是从反面来论证本文中心论点的,它揭示了什么道理?(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文章第六段的“另一个自己”指的是什么?(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阅读文章的最后一段,说说战胜自我的作用是什么。(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以下关于这篇文章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A.文章的第二段每句话都在强调“自己的”,正好印证了文章的标题。B.战胜自己不仅需要巨大的勇气,而且需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 C.文章第五段划线的句子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进行假设分析,拉近了论证与读者的关系,从而间接地增强了论证的效果。D.从文章的第六段我们可以读出作者的看法:“事先所想不到的理由”也就是外在的力量才是决定我们人生成败的最关键因素。(三)阅读《书的历史》完成27—30题。(8分)书的历史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这些竹片或木片叫做简或牍。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5寸至2尺长),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笔写,每片可以写8到14个字。有的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做“册”,也写作“策”。这个“册”字,像在几片竹简中间穿上绳索的样子。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120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现在的书,不仅品种多,而且有的越来越小。“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大小。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19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当时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3000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了巴黎。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公斤。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它以越来越丰富的营养,哺育着勤奋学习的人们。27.由“策”到“缩微图书”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在这种演变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1分)28.试分析文章第三段划线句子使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并指出其在该段的作用。(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9.选文第三段中说“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句中“一般”一词有何作用?(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0.根据本文和你对图书发展的理解,请设计一种你心目中的未来的理想书籍,并简要说说这种书的特点。(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题答案】一.1.A2.D3.C4.D5.C6.B7.C8.C二.9.化作春泥更护花10.长风破浪会有时11.柳暗花明又一村12.云横秦岭家何在三.13.D14.(1)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2)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1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自己的语言表述亦可)四.(一)16.父亲打造的斧头;“我”(父亲的儿子)。17.没有做成一件事,做事没有耐心,总喜欢想入非非。18.略19.踏踏实实地做事,耐心地采草药或帮父亲打造斧头或好好学习。20.(1)含义:一把斧头完成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淬火,以增加硬度,一个人成熟的“最后工序”是独有的经验,变得踏实。(2)作用:统领全文(总启下文)(二)21.(要)战胜自己22.(1)排比(2)增强了论证的气势和效果/使作者“战胜自己”的主张更加鲜明突出。23.只有战胜自我,才能抓住机会,才能有所成就。24.不能战胜偏私贪欲,喜欢推脱责任的“我”(“自己”)25.(1)让我们拥有足够的信念和约束自己的力量。(2)遵循、把握正确的方向或道路。26.D(三)27.科学技术28.举例子:举普法战争中谍报人员缩拍的实例,说明了微缩技术让现代的书越来越小,(实用价值)29.(一般作状语)限制(修辞)了运用微缩技术时缩为原书的1/48只是一般情况,并非普遍情况(或者说有例外)30.略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